第355章 江户战乱

前文写到,李明峰带领常胜军包围了明治天皇所在的城市——京都,导致由炽仁亲王和西乡盛隆带领的东征军内部出现分歧。

一部分人主张立刻回援京都,一部分人主张反其道而行之,继续猛攻江户。最终西乡盛隆一派得到了炽仁亲王的支持,东征军决定暂时不回援京都,反而进攻江户。

西乡盛隆从炽仁亲王那里领了军令状,保证五日之内取下江户城。如今西乡盛隆也知道事情极端紧急,他亲自骑马督率一万五千精兵对江户城发起了猛攻。

西乡盛隆带领的都是萨摩藩和长洲藩的精兵,这一万五千人使用的都是英国火器,虽然不如常胜军装备先进,但是相对于江户城内的幕府军来说,还是占据了武器优势。

天刚蒙蒙亮,西乡盛隆就率军对江户城发起了猛攻。

按理说,这种攻城战应该先炮战数日,等到一方露出颓势,再发起总攻。或者是城内幕府兵冲出来追杀失去火炮优势的东征军;或者是东征军对失去炮火掩护的江户城发起总攻。

但是西乡盛隆已经没有时间消耗江户的城防了,他必须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来攻城。不过,这同时也是损失最大、风险最大的方式。

西乡盛隆将部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五千精壮士卒组成的攻城敢死队,另一部分是由一万士兵组成的后备军团。敢死队由西乡盛隆亲自率领,后备队由他的亲弟弟,西乡盛茂率领。而炽仁亲王带领两万多东征军驻扎在江户城外各战略要地上,时刻准备为西乡盛隆提供支援。

凌晨四点多钟,东征军全部三百门火炮开始对江户城内发起密集的炮轰。没等江户城内反应过来,凌晨五点多钟,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西乡盛隆已经带领五千敢死队抬着云梯、钩锁冲了上去。

明治天皇手下贤臣良将无数,但是这西乡盛隆却是明治天皇最信任的将领,所以明治天皇才任命他当炽仁亲王的副手。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西乡盛隆今日也抱定了必死的信念,誓要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日本帝国的统一。

西乡盛隆身披日本武士盔甲,手执日本战刀,口中呼喊着各种口号,冲在第一线。这种场景极为罕见,西乡盛隆虽然是个武士,但是他却以智慧著称,算是个智谋型的将领。西乡盛隆历经无数场大战,每次都待在营寨之中指挥千军万马,这次他亲冒矢石,冲在第一线,可见他真是要拼命了。

他身后的五千死士见状,也都热血沸腾,拼死向前。

而江户城内的守军却根本没料到敌人会进攻的这么疯狂,直到看到敌人用云梯开始攀爬了,城上负责防守的将领这才惊觉,东征军这是在拼死一搏。城墙上的守将立刻派人给幕府将军德川庆喜送信,请求增兵援助。

江户城内的德川庆喜得知城外发起了猛攻,惊得面色发白,幸亏小栗忠顺、胜海舟等人连忙劝慰,不住的出谋划策,德川庆喜这才有些稳住。

一方面,德川庆喜连忙派小栗忠顺等人出城找近畿大名求援,另一方面,德川庆喜又派胜海舟带领城内全部守军上城防守。

全文字版小说阅读,更新,更快,尽在ㄧбk文学网,电脑站:ωωω.ㄧб手机站:wàp.①⑥支持文学,支持①⑥k!江户附近的大名早在一个月前就收到了德川庆喜的求援信,有几家和德川家关系紧密的已经将军队驻扎在了江户城外数十里外的地方。不过,这些大名却抱着观望的态度,准备看准形势再决定到是否替德川庆喜卖命。

江户城毕竟是一个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东征军虽然强悍,但是仍然无法包围这座城市。尤其是江户城背靠大海,东征军并无海军。所以小栗忠顺从江户城直接坐船离开,东征军根本无法阻拦。

江户城内虽有四万大军,但是军心不振,战斗力不强。一方面是因为最近两年幕府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城外攻城的是天皇的军队,幕府军普通士兵实在是不想与之为敌。

日本人信仰神道教,在日本神话传说中,天皇就是神!现在让幕府士兵和天皇陛下的军队对抗,幕府军到底能有几分士气,可想而知!

就是这种军心,胜败可想而知!

江户城虽然是日本两百年来的军事、政治中心,但是其城墙防御能力和大清的北京、南京还是无法相提并论,江户城防最多也就相当于常胜军曾经攻占过的庐州。

从凌晨五点多钟开始发起总攻,到上午十点多钟,就已经陆续有士兵攀爬上了江户城墙。再到下午两点,江户城城墙有不少段落已经落入东征军的手中。更可怕的是,东征军爬上城头之后,不少幕府军立刻就举手投降,当即宣誓效忠天皇,准备反戈一击。

胜海舟见状,心中大急。他虽然主张投降天皇,但那是因为他认为德川家和天皇对抗必败无疑,而不是因为他不忠于德川庆喜。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他是德川庆喜的家臣,如今看到江户城岌岌可危,也横下了心,亲自执刀,率领亲卫,上阵杀敌,誓要与江户城、江户幕府同存亡。

城墙上的情形报告给德川庆喜之后,这个年纪还未满三十岁的年轻将军手足无措。如今胜海舟正在城墙上苦战,小栗忠顺刚刚出城去求援去了,他身边没了主心骨,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德川庆喜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走来走去的时候,就看探子进来道:“报!”

这个探子浑身都是尘土,脸上还挂着火炮的黑烟灰和几丝血迹。看到这个样子,德川庆喜心中也有了不详的感觉:“怎么样了?”

探子略带哭腔的回报道:“将军大人,都督大人在城上苦战许久,最终不敌萨长贼兵,他已经战死了!”

德川庆喜惊呼道:“什么!”

这时,又有一个亲兵冲了进来,高声喊道:“将军大人,城门已经被攻破,如今萨长贼兵已经杀入城内了!”

第268章 阅兵第47章 攻营第129章 逃离第79章 刑部第63章 景德镇之战(五)第91章 激辩第168章 再入钟粹宫第95章 礼部第210章 新的发展第2章 留辫子的老头儿第106章 经略寿春第142章 入宫第232章 群策群力第301章 嚣张的沙俄将领第146章 围攻崇文门第75章 英国首相第283章 改变战略第65章 景德镇之战(七)第247章 常胜军入城第106章 经略寿春第23章 广州富商第220章 单方面屠杀第289章 输血第202章 末路第64章 景德镇之战(六)第131章 谋划第39章 毁约第153章 柏葰案第346章 歇多万第361章 东山密谈第58章 浮梁城第305章 回家第295章 犯险第148章 钟粹宫第318章 镇夷堂点将第162章 后膛枪第315章 讨价还价第188章 投诚第53章 夜谈(上)第82章 长春园第240章 决战前夕(下)第127章 破绽第335章 日本帝国第26章 议和大臣第25章 北上第42章 淘汰品第361章 东山密谈第125章 慈安第158章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208章 战第61章 景德镇之战(三)第三百四十八章第264章 东北开禁第226章 冯子材和马新贻第147章 廷辩第57章 大战前夕第223章 安庆城外第261章 再见慈禧第159章 投资和留学第52章 陈年旧事第264章 东北开禁第212章 商议出征第16章 林家父子第95章 礼部最终章中华帝国第160章 容闳第250章 圣库第91章 激辩第140章 请罪第61章 景德镇之战(三)第94章 入京第130章 昌平城第248章 洪氏诸王第261章 太师府第218章 庐州城下第340章 黄金之国第15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第186章 丧命第263章 北洋水师第167章 隐秘第181章 初战(上)第75章 英国首相第119章 跋扈的赞镶大臣第313章 再遇弗兰克第225章 曾国藩第100章 签订《北京条约》第61章 景德镇之战(三)第217章 安徽战事第9章 贪得无厌第321章 罪孽滔滔第326章 天道教教主第89章 战前准备第334章 东洋消息第212章 商议出征第253章 洪仁玕第325章 内乱第107章 攻打庐州第119章 跋扈的赞镶大臣第188章 投诚第271章 辽东半岛
第268章 阅兵第47章 攻营第129章 逃离第79章 刑部第63章 景德镇之战(五)第91章 激辩第168章 再入钟粹宫第95章 礼部第210章 新的发展第2章 留辫子的老头儿第106章 经略寿春第142章 入宫第232章 群策群力第301章 嚣张的沙俄将领第146章 围攻崇文门第75章 英国首相第283章 改变战略第65章 景德镇之战(七)第247章 常胜军入城第106章 经略寿春第23章 广州富商第220章 单方面屠杀第289章 输血第202章 末路第64章 景德镇之战(六)第131章 谋划第39章 毁约第153章 柏葰案第346章 歇多万第361章 东山密谈第58章 浮梁城第305章 回家第295章 犯险第148章 钟粹宫第318章 镇夷堂点将第162章 后膛枪第315章 讨价还价第188章 投诚第53章 夜谈(上)第82章 长春园第240章 决战前夕(下)第127章 破绽第335章 日本帝国第26章 议和大臣第25章 北上第42章 淘汰品第361章 东山密谈第125章 慈安第158章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208章 战第61章 景德镇之战(三)第三百四十八章第264章 东北开禁第226章 冯子材和马新贻第147章 廷辩第57章 大战前夕第223章 安庆城外第261章 再见慈禧第159章 投资和留学第52章 陈年旧事第264章 东北开禁第212章 商议出征第16章 林家父子第95章 礼部最终章中华帝国第160章 容闳第250章 圣库第91章 激辩第140章 请罪第61章 景德镇之战(三)第94章 入京第130章 昌平城第248章 洪氏诸王第261章 太师府第218章 庐州城下第340章 黄金之国第15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第186章 丧命第263章 北洋水师第167章 隐秘第181章 初战(上)第75章 英国首相第119章 跋扈的赞镶大臣第313章 再遇弗兰克第225章 曾国藩第100章 签订《北京条约》第61章 景德镇之战(三)第217章 安徽战事第9章 贪得无厌第321章 罪孽滔滔第326章 天道教教主第89章 战前准备第334章 东洋消息第212章 商议出征第253章 洪仁玕第325章 内乱第107章 攻打庐州第119章 跋扈的赞镶大臣第188章 投诚第271章 辽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