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庐州城下

李明峰继续追剿捻军,并非为了抢占地盘。实际上,即便他占据了这里,也是没用。甚至包括已经实行了清乡运动的苏北,和刚刚夺到的淮北,在战争结束之后也要上缴朝廷。

李明峰兵力有限,保定、顺德、天津、大同一代就消耗了全部城防军的力量。若是要占据苏北和淮北,起码得再增加两万军队。而且苏北地区和保定地区相隔千里,两块土地不能往来相援,没有战略作用,只能分散兵力。

苏北、淮北不盛产铁、煤等现代工业必须的资源,也没有经济价值。李明峰将来连苏北、淮北这些已经到手的地盘都要放弃,那他就更不可能谋取安庆、庐州等湘军的地盘了。

李明峰之所以带兵南下,是因为他自认为常胜军已经展的足够强大了。五万常胜军,外加两万城防军,足可顶五十万湘军使用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够一口吃掉李明峰了,所以老李开始谋划着尽快结束内战,进行工业改革。

只有内战结束,国家安稳,才能有展经济的机会。保定虽然没有受到战火波及,但是因为内战,全国百姓不得安生,农业、手工业产值大幅倒退,也严重影响了直隶的展。

毕竟李明峰给天津下的定义就是北方地区的贸易中转站。现在农民连饭都吃不上,他们怎么会购物?这些农民连家都没了,又怎么会种地、生产东西?国人不购物,不生产,只打仗,天津这个贸易口岸又怎么能展起来?

其他地区也是一个道理,天下大乱,保定休想独善其身。保定地区要想成为全国工业中心、经济中心,也需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至于叛乱被平之后,朝廷是否会翻脸修理常胜军的问题,老李也考虑到了。如果不计算朝廷在丰台编练的十万新军,现在朝廷能调动的绿营和各族八旗兵不过三十万,而且还散落在全国各地,北京方圆千里之内朝廷能调动的只有十二三万人马。

就凭这些军队,不被常胜军吃掉就烧高香了,又怎么敢攻击保定?

让李明峰有些关注的只有三支军队,一支是朝廷新军,一支是湘军,一支是淮军。

朝廷新军在人数上比常胜军要多,虽然老李有把握未来通过使用后装线膛枪占据武器上的优势,但是这优势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弥补两军的数量差距,老李也不敢说。

况且朝廷毕竟是朝廷,有税赋的优势。虽然一年之后朝廷会有十万新军,但是无论是奕?也好,慈禧也罢,都不会停止练兵。三五年后,甚至十年后,朝廷拥有新军的数量恐怕会达到三十万、五十万

后膛枪的技术优势能弥补数量劣势,但是李明峰却清楚的知道,即便占据技术优势,五万常胜军仍然无法对抗过二十万的新军。

第二个受李明峰关注的就是湘军。曾国藩的湘军虽然是旧式军队,但是人数众多,湘军所占地盘也大。虽然现在李明峰认为老旧落后的湘军不是西式军队的对手,但是湘军会一直落后吗?

曾国藩可是洋务派的人物,十分开明。他之所以没有使用西洋武器,不是他愚昧,是他没有银子只要经济允许,他一定会用西方火枪来武装湘军。到了那个时候,湘军将是一支拥有五六十万人马的西式军队,再加上湘军占领了半壁江山,这就不能不让李明峰重视了

还有就是李鸿章的淮军最初为了转移朝廷视线,免得被朝廷猜忌,曾国藩特意将湘军分出一少部分,组成两支军队,交给他的心腹幕僚李鸿章和左宗棠负责。这两支军队一支就是淮军,一支就是楚军。

李鸿章不甘为人下,安庆保卫战结束之后,安徽全境都是朝廷的势力,给淮军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鸿章领着曾国藩分给他的两营湘军,到安徽淮河地区大举招兵,短期内将手下军队扩充到了十八个营,三四万人。因为主要人马都是淮河地区招来的,李鸿章的军队就被人称为“淮军”。

李鸿章从湘军系统独立出来之后,奉命镇守上海。后来李秀成挥军进攻上海,李鸿章率领淮军和洋人武装并肩战斗,保护洋人租借,取得了巨大胜利。那次战斗让李鸿章看清楚了西式军队的厉害,紧接着,李鸿章就要求洋人卖给自己武器。

李鸿章没有钱,他是想空手套白狼。英国人、美国人、普鲁士人、俄罗斯人都不肯给李鸿章武器,但是,法国人却在关键时刻拉了李鸿章一把。

法国公使已经知道李明峰暗中和普鲁士往来了,为了防止李明峰完全倒向普鲁士之后,中国没有了法国的代言人,法国公使就借给了淮军一批武器,并且训练淮军。很显然,法国人和李鸿章私下里达成了某些协议,李鸿章做了法国人的代言人。

其后,部分装备了西方武器的淮军连战连胜,陆续收复江苏南部大片土地,包括无锡、常州、常熟、太仓、昆山等处。朝廷特升其为江苏巡抚,以表其功。李鸿章短短两年之内,就从一个幕僚,跃升为掌管一省的巡抚,升迁之快,令人侧目。

现在的各方势力之中,淮军是最小的。使用西方武器的军队也就在一万人左右,剩下的仍然是使用土制火枪和大刀长矛的老式军队,而且总人数也不足五万。

但是,李明峰相信,不出三年,淮军势力必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原因很简单,有法国人在背后支持,淮军又掌握了上海这么个大银库,将来淮军的完全火器化,是指日可待的。况且,李明峰也很重视李鸿章这个人。

就凭李鸿章这个名字,就注定了他所统领的淮军势必会不简单

现在李秀成、张宗禹、苗沛霖等人拥兵二十余万,无论从人数上,还是战斗力上,都丝毫不逊色于前来增援的湘军和淮军,最终鹿死谁手很难说。

李明峰这次南下助剿,就是要寻找机会,卖湘军和淮军一个人情。这次弄好了,老李就能和三支有威胁的军队中的两支,打下良好的关系。

按李明峰的设想,将来常胜军、湘军、淮军三大势力应该结成同盟,互相支援,既不造反,也不任人宰割。一旦这个设想成立,三军联盟,那朝廷就不能,也不敢削弱他们

这种体制实际上就类似于美国这样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指导性作用,但是没有领导性作用。

李明峰和袁保庆率军渡过淮河之后,分兵两路,袁保庆去救**,常胜军去救庐州。庐州为皖中第一重镇,由湘军将领把手,驻军三千。

湘军、淮军救援的第一目标是安徽府安庆,安庆极其重要,只有先击败李秀成,稳定了安庆局势之后,湘、淮两军才能抽出空来救援其他地方。因此,庐州就成了无援之城。

庐州城外是已经连续多日起攻击的苗沛霖,其麾下士卒十万,声势骇人。幸亏庐州城城池坚固,而且城内军民一心防守,再加上苗沛霖主力仍在清扫外围,没有全部投入到攻城之中,庐州才能守到今天。

李明峰必须在短期内击败苗沛霖,否则的话,庐州城就要丢了。苗沛霖一旦占据了城池,有了地利优势,再加上人数优势,常胜军再想吃掉他,那就难了。

李明峰率军由北向南往庐州进,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刘铭传带领本镇一万人,进攻千人桥镇;第二路由吴长庆带领本镇一万人,进攻金牛镇;第三路由韦志俊率领本镇一万人马,进攻三河镇。

众将议定,三镇人马分头进攻,等到攻陷庐州北部之后,再一同到庐州城下会合。

李明峰则率另外两镇,押运攻城火炮随后而行。

这一代的地形常胜军早就了如指掌了,当年三河镇之战和安庆保卫战的时候,常胜军都在这里打过仗。

苗沛霖不相信常胜军会渡河追击,所以只在庐州北方驻扎了三千余人,用作警戒。这三千人哪里是三万常胜军的对手,枪声一响,苗家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三路大军,势如破竹,直抵庐州城下。

杀到城下,常胜军众将才觉已经来晚了。苗沛霖已经在昨天晚间攻入庐州,此刻城墙上的士卒全都是剪掉辫子的长毛。湘军士兵的尸体全被抛到城墙之下,惨不忍睹。

“去回报大人请求指令”看到苗家军已经彻底占住了庐州城,刘铭传赶忙让人回报李明峰。

吴长庆说道:“大人今日也到不了,咱们还是暂时安营扎寨,免得被苗沛霖这小人偷袭。”

韦志俊点了点头,神色不变的说道:“行就这么办你们两军去伐木扎营,我负责防守”

刘铭传一愣,随即说道:“喂,韦老二,防守这任务太艰巨了,还是让我们镇负责”

常胜军众将在一起多年,交情都不错,因为韦家是韦昌辉老大,韦志俊老二,所以众人都称韦志俊为韦老二。

伐木扎营可是个累活,比急行军都要累,而且起码要工作四五天才能全部完工。相比起来,所谓的防守,才是真正的好任务,悠闲的很,所以韦志俊和刘铭传都抢这份工作。

韦志俊腆着脸继续争道:“没事,我出生入死惯了,还是我来”

吴长庆看到刘铭传还想争,不禁开解道:“行了,你俩别争了,咱们抽签决定”

最终三人抽签,最终还是韦志俊获得了防守的任务。韦志俊高兴的满脸堆笑,刘铭传则愤愤不已,但是既然有言在先,也不能反悔,只好去做苦力。

庐州附近全是密林,木材很多。但是现在这个年代工具缺乏,全靠人力砍伐和运输,所以这个工作可不是一般的累。忙活了一天,才把栅栏和营寨大门立起来,算是圈起来一块地,至于里面则什么建筑都没有修建。

当天夜里,果然不出众人所料,苗沛霖派了五千勇士出城偷营。因为营寨没有修建完成,而韦志俊专门负责防守,所以他可不敢有丝毫懈怠。

白天倒还罢了,数万大军在修建营寨,敌人不敢出城。但是晚上偷袭却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伐木建营的两镇兵马都累的疲惫不堪,睡的正熟,敌人正是要借这个机会来偷袭。

苗沛霖也只是试探罢了,并不是真的认为常胜军能白痴到没人防守。所以在出兵之前,苗沛霖就吩咐道:“若是敌军懈怠,则可以趁势攻营,敌军若是防备严密,则立刻撤退。”

韦志俊带着数千人守夜,到了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苗家军估计常胜军此刻防守最薄弱,才开始往营寨方向潜行。

韦志俊盯着紧着呢,得知敌军开始行动,他也不着急动手,只是命令大军戒备。

等到敌军即将进营的时候,韦志俊才下令攻击。顿时枪声齐响,苗家军片刻之间就有上百人倒地。后面的人看到常胜军有了防备,记起苗沛霖的吩咐,也不继续攻击,反身撤退回城,韦志俊趁势追出去,又杀了几百人才罢兵而回。

之所以没有取得显著战果,是因为此时月黑风高,看不仔细,不利于枪械瞄准。韦志俊知道常胜军的缺点,所以见好就收,没有继续追击。在这种环境下,万一路上遇到埋伏,常胜军的优势可是挥不出来的,那就要吃大亏了。

这一夜,苗家军就偷袭了一次。第二天晚上又偷袭了两次,但都是无功而返。

第三天,李明峰率领大军带着攻城火炮和弹药、服装、粮草抵达了庐州城下。

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3章 身负血海深仇的大清贵族第32章 龚氏父子第27章 龚半伦第142章 入宫第132章 奖赏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218章 庐州城下第323章 劝降第21章 再遇秦诚第262章 乾清宫大宴第15章 逃命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314章 贝尔蒙多第140章 请罪第327章 风俗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76章 密谈第250章 圣库第87章 血战八里桥第137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293章 阿克苏之战第18章 再回林家第199章 南书房议新军第70章 改组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228章 韦志俊的劝说第154章 出乎意料第209章 张皮梗 本领强!第177章 小村谈判(下)第238章 决战前夕(上)第25章 北上第241章 太平门第297章 反叛第134章 火器初显威第201章 河南战局第148章 钟粹宫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153章 柏葰案第5章 兵进广州第297章 反叛第46章 厮杀第76章 密谈第80章 探监第288章 西征缘由第171章 血溅钟粹宫第221章 开城投降第168章 再入钟粹宫第144章 醉仙楼(上)第338章 山上木拓第313章 再遇弗兰克第27章 龚半伦第158章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6章 贪财的龚半伦第30章 初会二相(上)第139章 覆灭第257章 交易第19章 家法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124章 小宫女第169章 毒计第246章 巷战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358章 救还是不救?第211章 剿捻重任第97章 回京第259章 绩溪胡家第299章 南征喀什第26章 议和大臣第143章 乾清宫第198章 朝廷的反应第243章 洪宣娇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272章 再见龚橙第198章 朝廷的反应第308章 热情的北京市民第47章 攻营第57章 大战前夕第16章 林家父子第301章 嚣张的沙俄将领第249章 遇刺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94章 入京第272章 再见龚橙第102章 上海纪事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197章 麻烦第171章 血溅钟粹宫第293章 阿克苏之战第283章 改变战略第362章 来使第197章 麻烦第172章 出宫第243章 洪宣娇第308章 热情的北京市民第140章 请罪第190章 受降
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3章 身负血海深仇的大清贵族第32章 龚氏父子第27章 龚半伦第142章 入宫第132章 奖赏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218章 庐州城下第323章 劝降第21章 再遇秦诚第262章 乾清宫大宴第15章 逃命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314章 贝尔蒙多第140章 请罪第327章 风俗第304章 新疆改制第76章 密谈第250章 圣库第87章 血战八里桥第137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293章 阿克苏之战第18章 再回林家第199章 南书房议新军第70章 改组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228章 韦志俊的劝说第154章 出乎意料第209章 张皮梗 本领强!第177章 小村谈判(下)第238章 决战前夕(上)第25章 北上第241章 太平门第297章 反叛第134章 火器初显威第201章 河南战局第148章 钟粹宫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266章 内部矛盾第153章 柏葰案第5章 兵进广州第297章 反叛第46章 厮杀第76章 密谈第80章 探监第288章 西征缘由第171章 血溅钟粹宫第221章 开城投降第168章 再入钟粹宫第144章 醉仙楼(上)第338章 山上木拓第313章 再遇弗兰克第27章 龚半伦第158章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6章 贪财的龚半伦第30章 初会二相(上)第139章 覆灭第257章 交易第19章 家法第287章 回王的支援第124章 小宫女第169章 毒计第246章 巷战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358章 救还是不救?第211章 剿捻重任第97章 回京第259章 绩溪胡家第299章 南征喀什第26章 议和大臣第143章 乾清宫第198章 朝廷的反应第243章 洪宣娇第222章 苗沛霖之死第272章 再见龚橙第198章 朝廷的反应第308章 热情的北京市民第47章 攻营第57章 大战前夕第16章 林家父子第301章 嚣张的沙俄将领第249章 遇刺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94章 入京第272章 再见龚橙第102章 上海纪事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15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下)第197章 麻烦第171章 血溅钟粹宫第293章 阿克苏之战第283章 改变战略第362章 来使第197章 麻烦第172章 出宫第243章 洪宣娇第308章 热情的北京市民第140章 请罪第190章 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