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4)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铁块放在室外会生锈,那么把一个金块放在室外呢?

令人啼笑皆非的正确答案是,会被别人拿走。

这个搞笑的问答告诉我们一个并不搞笑的道理:事物总是会发展的,而且发展的方向往往超出大家事前的预想。

看看韩信吧,兄弟不原谅、领导不信任、王位没得做。

韩信现在的心情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郁闷。

郁闷的韩信开始消沉。

具体表现在,韩信经常请病假不去上班(多称病,不朝从)。

光请病假其实没啥。开国后,张良先生就经常请病假,为了让大家相信自己的身体确实是不行了,他甚至连米饭都不吃,拒绝出席任何社会活动(不食谷,杜门不出)。

张良对外放话,我靠嘴皮子建功立业,被封到万户侯,做人已经做到最高境界,十分满足。现在,我不想和大家玩了,我要成仙。(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世,欲从赤松子游耳。)

对于张良的精彩表演,司马光先生把巴掌都拍红了,击节赞叹: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

总结成四个字:明哲保身。

在张良老师的映衬下,韩信的表现显得太过拙劣。

装病的韩信成天在家里摔桌子、砸板凳、发牢骚,宣称他装病不上班的原因是耻与周勃、灌婴这样的粗货平起平坐(羞与绛、灌等列)。

某日,韩信闲极无聊到樊哙家串门。樊哙这人以前曾经多次出场,他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是刘邦的连襟。樊哙在战场上以作风凶狠著称,战功卓越,开国后被封舞阳侯。

现在韩信和樊哙是平级干部,然而樊哙在接待上却体现了高规格。

他以极其尊重的跪拜礼仪送迎。韩信出门回家,樊哙送出很远,临别之际,樊哙很谦恭地说:想不到大王居然肯屈尊来到臣下的住处!(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樊哙仍旧把韩信当大将军、当楚王看待。

樊哙是一个内心和外表反差很大的人,他头脑清晰,为人低调。如此表现,是因为他崇拜韩信的军事才能,知道韩信的价值,理解韩信的委屈。

韩信走出樊哙家门不远,突然自嘲一笑:想不到我竟然跟樊哙这种货色混到一块!

韩信如此,未免自视太高,太过刻薄!

好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韩信对政府不满了。

虽然韩信在借病回避刘邦,刘邦倒还时时会惦记起韩信。

某日,刘邦召韩信前来闲扯淡。扯着扯着,扯到军事组织才能上。

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笑了:你最多不过能带十万。

刘邦再问:那你呢?

韩信:由我带兵,那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多么坦率的回答,多么实诚的一个人啊!

刘邦于是再次认真打量韩信。

也许,这个不安现状的军事天才,满怀怨气的下属,将成为自己最可怕的敌人?

迁都

韩信的事情就处理到这里了,暂时告一段落,将来再慢慢料理。

刘邦现在手头有一件很麻烦、琐碎的事情:搬家。

民谣有云:若想一天不清静,请客;若想一周不清静,搬家!

平常百姓搬家已是非常麻烦,一个王朝首府的搬迁更是非同小可,叫迁都。

不是在洛阳呆得好好的,怎么要迁都呢?

这事源于一个莫名其妙地冒出来的奇才的建议。

这人是个逃兵,名叫娄敬。

娄敬是齐郡(山东省淄博)人,新王国成立后,估计因为犯法被捉,将发配去边境服兵役,目的地是陇西(甘肃省临洮市)。

娄敬一干人等前去戍边的路线大概是沿黄河而上,途中经过汉帝国首都洛阳。

在首都,娄敬突然发飙,竟挣脱囚车上的绳索,跑了。

娄逃兵成功躲过了追捕,并且在洛阳城里找到了落脚的地方——他暂时居住在一位姓虞的将军家里,这位大名不详的虞将军也是齐国人,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按说,等避过风头,逃犯娄敬就可以走人了,自此改名换姓,老老实实,低调做人吧!然而,娄敬却郑重向虞将军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要见皇帝!

疯了不成,你这种小角色,即使自首也不用麻烦皇帝他老人家亲自接待吧。

娄敬很坚持,说有重要建议必须当面向皇帝提出(臣愿见上言便事)。

虞将军看来很讲老乡情分,不光讲感情而且还极有办法,居然答应安排逃兵娄敬晋见皇帝。

只有一个要求,见皇帝时必须换件体面点的衣服。据史书说,娄敬当时是反穿着羊皮衣(衣其羊裘),十分寒酸怪异。

虞将军的要求并不过分。估计皇帝没看过卡通,可能不大懂得欣赏娄敬这副喜羊羊的新潮造型。

娄敬很执著:我现在穿啥,见皇帝时就穿啥,保留原生态,不换衣服!(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其衣。)

娄敬其实并不是一根筋,他只是对自己的口才和能力有自信,不用费事包装。

刘邦倒真是亲民的领导,对这种身有案底的疑似愤青也能亲自予以接待。

娄敬所说的重要建议就是建议帝国迁都,把国都由洛阳迁到关中地区。

定都关中这建议我们并不陌生,四年前(公元前202年),有一个姓韩或姓蔡的书生就曾向当时的武林盟主项羽提出过。然而这书生的结局悲惨,他被项羽煮成了肉汤。

安静一下,来听娄敬演讲。

娄敬说,刘邦定都洛阳不过是想效仿周王朝,然而眼下形势大有不同:周王朝立国时天下祥和,洛阳又处当时国土中央,定都洛阳自然合适;但现在,连年大战,据不完全统计,中原战区“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洛阳已是满目疮痍,而关中秦帝国故土,有山河(秦岭、黄河)环抱,四座关塞(萧关、武关、函谷关、散关)拱卫,田野肥沃,人丁兴旺,经济发达,是国都的绝佳位置,在关中建都,易守难攻。

大意如此。

刘邦基本上是听明白了,而且被说动了心。然而迁都毕竟是大事,在大事的决断上,刘邦不太搞一言堂。

他广泛征求诸臣的意见。

高层的意见相当统一:不同意迁都。

大臣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我们的老家多半在山东(崤山以东),往西部的关中地区迁都,不是离家越来越远了吗?刚把家安定下来,瞎折腾什么!

刘邦很犹豫(上疑不能决),然而大臣们的意见都只是参考,真正他信任的,能帮他在这件大事上拿定主意的只有一个人:张良。

张良在请病假,没参与辩论。

还请张先生受累给拿个主意。

张良经过一番权衡,给关中地区以八个字的极高评价: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张良一言而大事决。

刘邦当即拍板:即日迁都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为表彰娄敬这种当逃兵不忘操心国事的可贵精神,刘邦直接任命娄敬为参谋(郎中),封奉春君。同时,刘邦赐娄敬姓刘。

如果你在街上跟人说,从今你就跟我姓了。我估计你会红运当头——那人会捡板砖拍你。

然而,刘邦赐娄敬姓刘,却是一项极大的政治荣誉。在此之前,刘邦还赐过一个人姓刘:项伯。

还记得吗?项伯在鸿门曾经吃里扒外,救过刘邦一命,刘邦巴结项伯时无所不用其极,愿意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因此,刘邦赐项伯姓刘还有另外一层深义:悔婚。

汉奸

娄敬建议刘邦迁都的理由之一是,洛阳地处中原,在战略上无险可据。

刘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开国之际,刘邦曾分封另一位韩信做韩王,首府颖川(河南省禹州市)。

分封后,刘邦就开始失眠,深感威胁。

首先是韩国离中央政府所在地太近。韩王信(为便于和淮阴侯韩信区分,史书上通常把韩国的韩信称为韩王信)的封国领土北面和国都洛阳接壤,南邻宛县(河南省南阳)、叶县(河南省叶县),东边管到淮阳(河南省淮阳)。

其次,以上地方民风剽悍,有好男要当兵的优良传统,土特产就是优秀士兵(皆天下劲兵处)。据说,当地战士一上战场全不惜命,如果当时有兴奋剂检测,估计尿检都呈阳性。

最关键的一点,韩王信这人也不是善茬。人家的王位是靠自己的军功挣的,现在的封地全是韩王信一城一城拿下来的,并且,他曾经和刘邦旗下诸将会师垓下,打过项羽,见过大场面。虽然没有淮阴侯韩信那么强的攻击指数,也算是天下一流的军事人才。

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对南唐后主李煜派来的使节放出狠话: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这算是对李词人的最后通牒。

这话对刘邦不太适用,因为韩王信基本可算睡在刘邦的脚头,韩王信要是半夜发噫症,刘邦就有被踢下床的危险。

两个韩信,都不让人省心啊!

思来想去,刘邦终于想出个对付韩王信,消除隐患的极好办法,那就是请他搬家。

刘邦找韩王信谈心,现在国家的北方边境有匈奴为患,袭扰边民,威胁帝国安全。因此,亟需你这样的有威望、有能力的杰出人才前去坐镇。想来韩王不会拒绝吧?

韩王信表示同意。当即表态,愿为国防事业奉献终生。

韩王信是聪明人。让自己离开繁华的中原故乡,跑到边境去当中年志愿者,喝北风,鬼才愿意。然而事情明摆着,匈奴为患是假,刘邦把自己当作心腹之患才是真,如果死扛着不走,会逼刘邦使出严厉的后续手段。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罢,罢,罢!不如就此离开,彼此落个安逸。

刘邦倒很够意思,划出太原郡(山西省太原市)三十一个县成立新韩国,首府晋阳(山西省太原市),对外宣称,韩王信驻防边境,监视匈奴。

不久,韩王信从晋阳发来请示报告:我的封国位于帝国的北方边陲,经常遭到匈奴人骚扰侵袭,晋阳离边界太远,影响反应速度,因此,建议把首府北迁到马邑(山西省朔州)。(国被边,匈奴数入寇;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

一句话:我要到国家的最边境为你看门。

好一个知情识趣的韩王,好一个尽忠国事的忠臣!

刘邦回复得很迅速:同意。

专心去对付匈奴人吧,总之你离我越远越好!

韩王现在心里踏实了,尽管被一脚踢到了边境,毕竟消除了领导的成见,算是安全了吧。换个角度想,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称王称霸,喝酒打猎,却也快活。

韩王信,你高兴得太早了,真正的危险才刚开始。不错,正是匈奴。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秋,变得无比强大的匈奴兵团呼啸而来,围困了韩王信所在的韩国首府马邑,人数号称三十万。

虽然史书上没说,我猜想韩王信应该是做了殊死抵抗。到底是保家卫国。

可是敌人太过凶悍,韩信眼见扛不住了,他派人向政府求救,请求支援。

然而,尽管马邑城中的韩王信望穿秋水,政府援军却迟迟不到,韩王信终于绝望,他知道,政府是指望不上了,能指望的只有自己。

韩王信展开自救,自救的方法是派出使者和匈奴谈判。

所谓谈判,就是各方互谈条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最终进行交易的过程。

韩王信的条件是要和平,匈奴的条件是什么呢?

人家起早贪黑,离家别子,冒着凛冽寒风和被城头的箭雨射死、石块砸死的巨大风险跟你耗着,最终并不是为了要你的命,双方没那么深的民族仇恨;同样,也不是为了要你的地,人家自家有足够广袤的牧场赶牛牧羊。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劫掠。

军事问题、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经济问题。

和匈奴谈判,其核心不过是以财物换和平。

谈判的结果是,只要财物送到,匈奴立马自己走掉。

匈奴走了,汉帝国的使节来了,没带援兵,没有慰问,带来的是皇帝的斥责。大概是说韩王信不经请示,擅自和匈奴和谈,有损国威;另外,勾结匈奴的行径,显示出对帝国不忠,怀有二心。

韩王信彻底愤怒了:先是排斥打压,继而见死不救,现在秋后算账,再往后,难逃死路一条。刘老三,你真行,你欺我太甚!

反了吧?反了吧!

韩王信一气之下,率部投奔匈奴,自此加入抢劫团伙。

对领导不满是可以理解的,向外族出卖国家利益,为虎作伥是不能原谅的。

“汉奸”史上的NO.1出现了。如果在“汉奸”系统搞个论资排辈,那么秦桧、张弘范、洪承畴、吴三桂、范文程、汪精卫、周佛海等冗冗诸公怕都得尊韩王信一声祖师爷。

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22章 翻盘 (1)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45章 大风歌 (3)第10章 乱局 (3)第19章 洗牌 (1)第13章 冤狱 (2)第15章 帝国的终结 (2)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10章 乱局 (3)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16章 帝国的终结 (3)第13章 冤狱 (2)第9章 乱局 (2)第12章 冤狱 (1)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8章 乱局 (1)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44章 大风歌 (2)第7章 造反 (3)第43章 大风歌 (1)第6章 造反 (2)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7章 造反 (3)第15章 帝国的终结 (2)第40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4)第46章 大风歌 (4)第8章 乱局 (1)第25章 翻盘 (4)第1章 村中无赖第42章 匈奴 (2)第13章 冤狱 (2)第5章 造反 (1)第33章 楚汉相争 (6)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25章 翻盘 (4)第20章 洗牌 (2)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24章 翻盘 (3)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10章 乱局 (3)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27章 翻盘 (6)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45章 大风歌 (3)第37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1)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10章 乱局 (3)第8章 乱局 (1)第27章 翻盘 (6)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26章 翻盘 (5)第8章 乱局 (1)第21章 洗牌 (3)第8章 乱局 (1)第42章 匈奴 (2)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46章 大风歌 (4)第40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4)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40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4)第27章 翻盘 (6)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10章 乱局 (3)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45章 大风歌 (3)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21章 洗牌 (3)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34章 楚汉相争 (7)第45章 大风歌 (3)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6章 造反 (2)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43章 大风歌 (1)第19章 洗牌 (1)第25章 翻盘 (4)第32章 楚汉相争 (5)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25章 翻盘 (4)第20章 洗牌 (2)第41章 匈奴 (1)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9章 乱局 (2)第20章 洗牌 (2)第37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1)
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22章 翻盘 (1)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45章 大风歌 (3)第10章 乱局 (3)第19章 洗牌 (1)第13章 冤狱 (2)第15章 帝国的终结 (2)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10章 乱局 (3)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16章 帝国的终结 (3)第13章 冤狱 (2)第9章 乱局 (2)第12章 冤狱 (1)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8章 乱局 (1)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44章 大风歌 (2)第7章 造反 (3)第43章 大风歌 (1)第6章 造反 (2)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7章 造反 (3)第15章 帝国的终结 (2)第40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4)第46章 大风歌 (4)第8章 乱局 (1)第25章 翻盘 (4)第1章 村中无赖第42章 匈奴 (2)第13章 冤狱 (2)第5章 造反 (1)第33章 楚汉相争 (6)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25章 翻盘 (4)第20章 洗牌 (2)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24章 翻盘 (3)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10章 乱局 (3)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27章 翻盘 (6)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45章 大风歌 (3)第37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1)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10章 乱局 (3)第8章 乱局 (1)第27章 翻盘 (6)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26章 翻盘 (5)第8章 乱局 (1)第21章 洗牌 (3)第8章 乱局 (1)第42章 匈奴 (2)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46章 大风歌 (4)第40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4)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40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4)第27章 翻盘 (6)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10章 乱局 (3)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45章 大风歌 (3)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21章 洗牌 (3)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34章 楚汉相争 (7)第45章 大风歌 (3)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6章 造反 (2)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43章 大风歌 (1)第19章 洗牌 (1)第25章 翻盘 (4)第32章 楚汉相争 (5)第14章 帝国的终结 (1)第25章 翻盘 (4)第20章 洗牌 (2)第41章 匈奴 (1)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9章 乱局 (2)第20章 洗牌 (2)第37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