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孝直再现 将兵迎质

第169章 孝直再现 将兵迎质

孙登,吴郡富春人,乃是骠骑将军孙权长子。

孙登生母地位卑贱,不知姓名,在孙登出生后,年近三十才有子嗣的孙权十分欣喜。

他因为对这个长子的宠爱,在孙登出生后就将孙登交予了他当时的正妻徐夫人抚养。

孙权此举,无疑是在抬高孙登的身份,意在众臣面前宣告,孙登就是他的嫡长子。

徐夫人,吴郡富春人。吴郡豪族徐琨之女,又称徐妃。在孙权的谢夫人卒后,成为孙权第二任妻子。

徐夫人最初嫁予吴郡陆氏的陆尚,陆尚死后处于单身。建安七年时,徐氏被聘为孙权妃。

在之前徐夫人父亲徐琨,在攻打庐江的战争中立下大功得封广德侯,后来却在江夏一战中意外身亡。

徐琨是孙权表兄,所以其实徐夫人相当于是孙权的表侄女。

当初孙权见徐夫人美貌,便不顾徐夫人寡居和有着血脉关系的身份,聘其为妻。

后孙权对徐夫人的宠爱渐渐失去,于建安十七年将其废黜正妻身份。

虽然至今年徐夫人已经失去了孙权正妻的身份,但孙权这时并未再立正妻,所以孙登名义上还是孙权的嫡长子。

孙登的成长经历,与当年曹操的嫡长子曹昂有些相似。

因为孙登嫡长的身份,再加上如今孙权膝下只有两子,而次子孙虑又自幼体弱多病,所以孙权对孙登是极为宠爱。

可以说孙权目前是将继承他大业的希望,都放在了孙登身上。

所以当陆逊提出要将孙登送到荆州当质子的时候,孙权才会那么惊怒。

这是江东的“太子”呀!

只是虽然孙权爱子情深,情感上与理智上都极为不舍孙登去往荆州,但为了守住他孙家的基业,孙权亦只能忍痛割爱了。

谁叫他经历了一场公安之败呢?

当孙权命吴范回建业将孙登接来的同时,他同日命诸葛瑾急速回转襄阳,将他送还长沙、桂阳二郡及奉送质子的新提议告知刘备。

诸葛瑾从夏口上船,逆流从汉水西上,数日后就来到了襄阳城外。

而刘备在知道诸葛瑾这么快就回来之后,他心中就知道孙权应该是妥协了。

否则若是孙权没有妥协的意思,他根本不会命诸葛瑾回转,应该是积极备战才是。

在知道孙权有妥协的意思之后,刘备于帅帐中再次召见了诸葛瑾。

诸葛瑾在一见到刘备之后,就将孙权提出的新条件告知给了刘备。

而刘备在听完孙权在将割让江夏一事,转为奉送质子之后,他脸上浮现了沉思之色。

他令诸葛瑾暂且退下,他要与帐中的群臣先商议一下此事。

等诸葛瑾退下后,刘备就将孙权提出的这个新条件问询群臣,问他们有何看法。

在刘备询问之后,帐中群臣顿时意见不一。

有的大臣认为应该坚决不接受孙权的任何条件,等今年秋收过后,就立即征伐江东报仇雪耻。

有的大臣认为就算要接受孙权请和的提议,那么亦务必要让孙权割让江夏。

这样才能让孙权时刻生活在兵锋威胁之下,再不起争夺之心。

还有的大臣是认同孙权提出的新求和条件的。

这类大臣文以马良为主,武以赵云为主。

赵云出拜对刘备谏言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操虽退却,然其狼子野心,迟早行篡逆之事。”

“大王应养精蓄锐,早图关中,寻得良马,再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若暂时弃魏不顾,先与吴战;兵势一交,江夏得失尚未可知。

纵算江夏可下,然孙权必尽起江东之兵,与大王反复争夺江夏,兵势不得卒解也。”

“拖延日久,待北方一旦恢复元气,则不易图也。”

若论帐中群臣中,有谁最想踏平江东,一雪偷袭荆州之耻,那赵云肯定是排在前三的。

因为当初孙权不止想偷袭荆州,还想暗害关羽。

但赵云是顾全大局,一心为公的臣子,为了刘备的大业,他并不会因为私情而给出有失偏颇的建议。

刘备听完赵云的建议后,脸上浮现了思索之色。

历史上在关羽身死,荆州失去之后,刘备怒而兴兵讨伐江东。

那时赵云强忍悲痛就给出了类似的建言,只是那时刘备一心只想复仇,故而并没有同意赵云的谏言。

但如今的形势与历史上大不相同,关羽未死,荆州未失,所以刘备的理智还是在的。

在赵云谏言完后,马良亦出身问道:“大王想要江夏,是否有一举荡平江东之意?”

面对马良此问,刘备摇头言道:“非也。”

法正临死前已经建议刘备,江东虽因公安一战元气大伤,但底蕴还在,境内多有俊杰,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灭亡的。

所以刘备心中目前,并没有一举吞并江东之心。

见刘备摇头,马良又言道:“大王既然无一举荡平江东之意,那讨要江夏一郡,是意在断绝孙权窥伺荆州之心?”

对于马良此问,刘备点了点头。

江夏乃是控扼长江的战略要地,若能将江夏郡控制在手中,那么一方面能以兵锋威胁江东腹地,另一方面亦能从长江上游断绝孙权进兵荆州之路。

但马良在知道刘备是这个意图之后,他当即对刘备进言道:“当今江东与荆州相邻者有江夏、豫章、庐陵三郡。”

“若我军拿下江夏,虽可从长江上游断绝吴军进兵荆州之道,但孙权之前在豫章、庐陵亦分别设有军事重地,如陆口、益阳等镇。”

“当初吕蒙进兵荆南,便是从陆口出兵,进而得逞诡计。”

“大王若想完全断绝孙权进兵荆州之路线,那无疑要连取江夏、豫章、庐陵三郡方能稳妥。”

“然此举,于当今时势而言却不易做到。”

“既如此,大王不如接受孙权奉送质子之请。”

“孙登乃孙权嫡长子,且孙权现今只有两子,次子孙虑却多病难保,年不过十岁,常年卧病在床。”

“在此情势下,孙登俨为孙权心中来日承继江东基业之不二人选。”

“有孙登在手,孙权来日定然会对我军有所忌惮,不敢再轻易毁约。”

当马良说到最后一句话以后,刘备的脸上已有赞同之色。

当世年幼的孩童是容易早夭的,一般当世人将十岁当做孩童的一个坎,若度过了这个坎,才算有了真正成年的机会。

当初刘备自己在有了亲子刘禅后,却还是不贸然废除刘封的副军称号,便是考虑到这一点。

今孙虑体弱多病,年又不过十岁,在当世人的眼中,几乎都认为他很难安全成年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不可能将继承他大业的希望放在孙虑身上。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孙登目前算是能继承孙权大业的唯一儿子。

除了孙权完全疯了,或者凭空冒出一个成年的儿子来,不然顾虑到孙登的安危,孙权的确是很难再起攻取荆州之心。

至少数年内,在孙虑安然成长起来前不会如此。

这时帐中的群臣中,糜旸也是在的。

在他知道孙权有奉送质子的想法后,他心中却慢慢有了一个想法。

最后糜旸亦出身对刘备言道:“大王,当今天下三分,鼎足而立。”

“若想一统天下,当和一方,攻一方,如此才是万全之策。”

“江夏一郡,南北相分,一半在孙权,一半在曹魏大将文聘手中。”

“我军纵算拿下江夏,然以我军与曹魏之敌对,文聘必然不会坐视不理,将会发兵攻我军。”

“文聘一动,因江夏之重要性,孙权亦定会重整旗鼓来争夺江夏。”

“那时我军又将陷入与两方交战之境地,这对我军而言不利。”

“江夏虽重要,却犹如一处泥潭,在我军未荡清中原魏军之前,非必要无须踏入。”

“今孙权既有奉子求和之意,大王不若允之。”

“等我军一旦收到孙权质子,大王可仿效当年齐楚绝交之故事,让孙权写信辱骂曹操,以断绝他曹孙两家通好之可能。”

“有孙登在手,孙权不会不允。”

“曹操方与孙权结盟,对其大加封赏。”

“若他一旦听到孙权又向我军联和,彼之内心必定愤懑,这时再有孙权辱骂之文书送至,以曹操脾性,将来或许会起大兵攻之。”

“到时孙权江夏、庐江二郡遭受兵危,自顾不暇,又岂能窥我荆州乎?”

“再者,在断绝与北方交好之后,孙权为了自保,短期内亦只能依附大王。”

“以北方之兵威,行慑服东方之事,祸水东引,于我军百利而无一害。”

“而且孙登在手,孙虑想来多病难保,江东国无明嗣,长久下去,必起争端。”

“当年孙策身死,为江东稳定计,令孙权继位。”

“然当年孙策却并未将吴侯爵位传给孙权,这便造成江东法理不清,世系多样。”

“来日孙权若再起异心,大王可上表天子,以孙策有大功于朝廷之缘由,令其子承继吴侯爵位。”

“到那时江东中孙权膝下无明嗣,孙策之子孙绍又已然成年,孙策之旧臣尚在,江东又岂能不徒生夺嫡之争乎?”

“夺嫡之争一出,江东内乱必起。”

“自古以来,君主患有四乱。”

“家中无正妻而有宠妾,此家乱也。”

“膝下无嫡子在侧,此宗乱也。”

“朝有疑主之臣,此国乱也。”

“派系多变,此众乱也。”

“孙权废徐夫人不立正妻,此乃家乱。”

“奉送质子来荆,此乃宗乱。”

“有一乱,国必疑。况今江东有二乱乎!”

“疑则动,动则争,争则相伤。”

“相伤则江东国力难复,此万安之策,还望大王纳之。”

在糜旸说完后,帐内陷入一片寂静,然后有些人用奇怪的眼神看向糜旸。

糜旸被这些目光看的莫名其妙。

方才在赵云与马良的谏言中,赵云是用大局的角度劝谏刘备不要与孙权开战。

而马良更多是从实际出发,劝刘备接受孙权的奉送质子之请。

唯有糜旸基于这一点,延伸出了将来怎么制裁江东的计策。

而群臣中有些人之所以用奇异的目光看着糜旸,是因为那些人都是跟随刘备从益州来的。

糜旸现今出身言的这番言论,让他们想起了已经故去的一个人。

一样的善于分析时势,继而根据当今的时势,给出最佳的策略。

这时群臣中的射援提出一些异议,他对糜旸言道:“将军此计虽好,然恐伤大王仁义之名。”

听到射援所言,糜旸对着射援一拜而后言道:“射中郎所言不然。”

“当今乃乱世,人心诡诈,世事多变。”

“仁义可以治民,却无法治敌。”

“孙权乃猾虏,向来诡诈,对此之辈,一切不能单以仁义为主。”

“仁义乃治世之大道,亦是大王立国之本,但却绝不能成为大王的累赘。”

“对于诡诈之辈,就应当施以权术智略制之。”

“况且孙权既然与我军议和,又岂能首鼠两端,左右逢源?”

“孙坚、孙策皆大汉忠臣,旸只是在帮江东严正家风而已。”

“至于设计挑起江东内乱一事,亦是观孙权后期所为。”

“若其不再有所歹心,两家通好,那自然相安无事。”

“若其再妄图袭我荆州,那自然就当反客为主,令其自讨苦吃。”

当糜旸说完后,坐于上首的刘备当即大笑道:“说的好!”

听到刘备已经发言赞同糜旸所言,射援最后亦只能退下。

刘备看着站在他身前的糜旸,他脑海中回想起当初法正在他面前挥斥良谋的样子。

随后刘备的脸上流露出了笑容。

孝直虽逝,却后继有人。

刘备用欣喜的目光看向糜旸,而后对糜旸言道:“善。”

“既然如此,那孤就允了孙权求和之请。”

在刘备这么说之后,糜旸想起历史上孙权的无耻面目,他当即又对刘备言道:

“孙权不可信,以防他欺诈大王,还请大王遣一员大将,将兵将孙登迎回襄阳。”

听到糜旸如此说后,深知孙权为人的刘备,同意了糜旸的提议。

随后刘备看向他下首的关羽言道:“云长,你亲自去。”

关羽在得到刘备的命令后,当即出拜领命。

最后刘备考虑到糜旸在江东的威名,亦对着糜旸言道:“子晟为副将,与云长同去。”

面对刘备的王命,糜旸亦一拜道:“领命!”

继续码字,问题不大。

(本章完)

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龙相见第97章 吕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读!不要养啦!第195章 赐字崇业 大军可用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489章 曹真咆哮 刘晔黯然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孙礼献策第362章 马谡入梁 攻心提点第350章 政治规则 魏延可用第571章 荡涤污秽 只争朝夕第235章 岌岌可危 司马挫败第157章 法正遗策 君臣同悲第六百九十章 数年不见 还是该骂第130章 公安缺粮 司马入营第583章 连杀敌将 赵云神威第405章 人定胜天 丞相亲征第348章 精兵强将 共震异心第653章 当效忠武 势压孙权第574章 强汉將归 魏军险境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旸北上第468章 以命换命 一箭入体推两本书第87章 糜旸城头骂虞翻 (四更求追读!)第19章 名为参军,其实帅也第498章 黄金搭档 再坑曹真第8章 关羽之忧第479章 汉水之誓 主动出击第116章 得偿所愿 (十更,求首订)第317章 君臣无仪 倚天落地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60章 蛮王沙摩柯(求追读,求月票)第322章 又爱又忌 何人镇宛第87章 糜旸城头骂虞翻 (四更求追读!)第611章 征集粮草 孤城长安第415章 一擒孟获 鹿马相会第451章 坦诚布公 青山埋骨请假一日第644章 南北联合 不惧强汉第661章 刘晔悲喊 元旦终至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势逆转第35章 糜旸声名初起第112章 刀兵围府 (十更,求首订!)第558章 欲引天火 布局长安第475章 斩山为梯 引发营啸第218章 糜旸密奏 君王三观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龙相见第14章 接班人第七百零三章 约法三章 整顿人心第377章 若有远志 何必当归第39章 公安城中的争论第193章 大军分三 七斩为令第48章 万事俱备,只等自投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义心惊第284章 云长用意 三虎同帐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群情激涌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305章 主簿献城 魏延抱怨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势逆转第2章 当为班超第644章 南北联合 不惧强汉第580章 福至心灵 排除正确第247章 天子有难 卧龙出声第194章 五大纲领 强军将成第428章 武帝之望 汉军染瘴第337章 吴可征否 世子弃子第324章 关羽虽死 糜旸尚在第538章 荆州出兵 两面夹击第六百九十三章 糜旸东行 刘禅落泪第576章 不为赵括 就做白起第645章 赏封齐侯 天水羌乱第100章 三江失败,今晚休息一下第588章 连破七寨 天大笑话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击第105章 糜旸埋下的种子第517章 宁俘不降 三族将夷第244章 武担山下 山呼万岁第504章 营声鼎沸 满城皆惊第207章 子午奇谋 不欢而散第163章 江东柱石 三气吕蒙第10章 三驳潘濬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庙号第155章 君志当承 糜旸之策第511章 魏营变故 疾行捕麟第305章 主簿献城 魏延抱怨第659章 两宫之争 山阳在否第270章 张辽心思 三拜问安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378章 汉中防务 均田制出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刘禅求教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第356章 该死则死 夏日之阳第271章 松柏之下 儿女情长第六百九十六章 鹰击长空 送天将军第488章 大将军,大事不好啦第658章 仲父有负 今日当解第609章 弃械跪伏 曹真之死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538章 荆州出兵 两面夹击第386章 攻击开始 天子离座第293章 虎侯再动 木人承渊
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龙相见第97章 吕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读!不要养啦!第195章 赐字崇业 大军可用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489章 曹真咆哮 刘晔黯然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孙礼献策第362章 马谡入梁 攻心提点第350章 政治规则 魏延可用第571章 荡涤污秽 只争朝夕第235章 岌岌可危 司马挫败第157章 法正遗策 君臣同悲第六百九十章 数年不见 还是该骂第130章 公安缺粮 司马入营第583章 连杀敌将 赵云神威第405章 人定胜天 丞相亲征第348章 精兵强将 共震异心第653章 当效忠武 势压孙权第574章 强汉將归 魏军险境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旸北上第468章 以命换命 一箭入体推两本书第87章 糜旸城头骂虞翻 (四更求追读!)第19章 名为参军,其实帅也第498章 黄金搭档 再坑曹真第8章 关羽之忧第479章 汉水之誓 主动出击第116章 得偿所愿 (十更,求首订)第317章 君臣无仪 倚天落地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60章 蛮王沙摩柯(求追读,求月票)第322章 又爱又忌 何人镇宛第87章 糜旸城头骂虞翻 (四更求追读!)第611章 征集粮草 孤城长安第415章 一擒孟获 鹿马相会第451章 坦诚布公 青山埋骨请假一日第644章 南北联合 不惧强汉第661章 刘晔悲喊 元旦终至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势逆转第35章 糜旸声名初起第112章 刀兵围府 (十更,求首订!)第558章 欲引天火 布局长安第475章 斩山为梯 引发营啸第218章 糜旸密奏 君王三观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龙相见第14章 接班人第七百零三章 约法三章 整顿人心第377章 若有远志 何必当归第39章 公安城中的争论第193章 大军分三 七斩为令第48章 万事俱备,只等自投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义心惊第284章 云长用意 三虎同帐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群情激涌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305章 主簿献城 魏延抱怨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势逆转第2章 当为班超第644章 南北联合 不惧强汉第580章 福至心灵 排除正确第247章 天子有难 卧龙出声第194章 五大纲领 强军将成第428章 武帝之望 汉军染瘴第337章 吴可征否 世子弃子第324章 关羽虽死 糜旸尚在第538章 荆州出兵 两面夹击第六百九十三章 糜旸东行 刘禅落泪第576章 不为赵括 就做白起第645章 赏封齐侯 天水羌乱第100章 三江失败,今晚休息一下第588章 连破七寨 天大笑话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击第105章 糜旸埋下的种子第517章 宁俘不降 三族将夷第244章 武担山下 山呼万岁第504章 营声鼎沸 满城皆惊第207章 子午奇谋 不欢而散第163章 江东柱石 三气吕蒙第10章 三驳潘濬第676章 全城悲痛 上定庙号第155章 君志当承 糜旸之策第511章 魏营变故 疾行捕麟第305章 主簿献城 魏延抱怨第659章 两宫之争 山阳在否第270章 张辽心思 三拜问安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378章 汉中防务 均田制出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刘禅求教第409章 全境皆叛 葛公定策第356章 该死则死 夏日之阳第271章 松柏之下 儿女情长第六百九十六章 鹰击长空 送天将军第488章 大将军,大事不好啦第658章 仲父有负 今日当解第609章 弃械跪伏 曹真之死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538章 荆州出兵 两面夹击第386章 攻击开始 天子离座第293章 虎侯再动 木人承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