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

马士英与何腾蛟这一两日坐立不安。

弘光被俘虏的消息传到了岳州城的时候,马士英一时间有天崩地陷的感觉。不过,马士营咬着牙振作起来,立即找何腾蛟商议,另立新君,而且要快。越快越好。

因为马士英知道。

如果他们一旦慢了,恐怕有人比他们更快。

到时候,他们就处于被动之中了。

两人立即商议直接以皇太后的名义册封一位宗氏亲王登基。占据大义名分。

马士英首先想到的就是潞王。

马士英立即去见潞王,却见潞王正在收拾金银细软,一副要走的样子,马士英说道:“殿下这是何意?”

潞王说道:“岳州不不太安全,孤想去长沙落脚,等两位大人。”

潞王当然知道,这一次迁都的位置是长沙,不过是因为弘光不见了,没有了皇帝,马士英等人还怎么号令天下。

马士英微微皱眉说道:“殿下,臣也长话短说,陛下陷于贼手,潞王与陛下血脉最近,臣奉皇太后之命,请殿下监国。”

潞王一听脸色大变,说道:“马大人且慢,本王素无德行,不敢担此大任,还是请大人另请高明吧。”

马士英说道:“殿下这是何意?”

潞王一摆手,将身边的人全部打发出去,说道:“孤也就说实话了,朝廷现在这个地步,还有救吗?孤这亲王到了新朝之中,或许能保全性命,但是孤如果监国登基了,将来哪里有孤的活路。”

马士英大怒道:“你可是太祖子孙,神宗血脉。”

潞王说道:“真因为如此,孤首先做的就是保全神宗血脉。”

无耻之尤。马士英被气得浑身发抖了,几乎说不出话里,好一阵子才咬着牙说道:“告辞。”

潞王也不送马士英,冷笑一声,立即吩咐人继续收拾。

他明白的很,他知道马士英的时间久不了了。在他看来马士英与弘光是一体的,弘光失陷,马士英就失去了政治上最大的依靠。今后不管是谁登基,都容不得马士英。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也。

马士英回去与何腾蛟商议,两人立即排除了潞王的选项。

而这个时候,有人来报,唐王来了。

马士英与何腾蛟对视一眼,心中顿时一动。

“快请。”

不过片刻之间,唐王就到了。

唐王征尘未洗,他一路从陆路赶过来,快马加鞭,唯恐慢了一步,几乎好几夜都没有合眼,满眼血丝,脸色黝黑,一副疲惫之色,但是精神很好,声音带着几分嘶哑说道:“小王拜见两位阁老。”

“王爷请坐。”马士英说道。

唐王说道:“小王是向两位阁老请罪的,小王在武昌城中没有守上一日,是小王的过错,还请阁老责罚。”随即唐王半解释,半说明的将武昌的情况说了出来,说左梦庚逃走之事,犹自恨恨不已。

马士英说道:“此事怪不得王爷。是老夫料事不周。”

他一边说,一边用眼睛的余光扫过何腾蛟,心中一时间浮想联翩。最后下定决心,起身说道:“而今陛下失陷贼手,但是国势如此,不得不预作筹谋,还请殿下监国。”

马士英知道何腾蛟与唐王有旧,看在这一分旧谊之上,何腾蛟定然会偏向唐王。

而唐王与弘光不同。

弘光是什么也不懂,他所能依靠的只有马士英,这就确立了他马士英在弘光一朝的权臣地位,但是唐王一看就不是那种人。

唐王或许有一些天真,但是绝非愿意受制于人的帝王,拥立唐王,马士英将来权力定然大减,甚至被罢免也不一定。

但是马士英也不能单单为自己的着想,他也要为大明朝廷着想。

之前,马士英有名为首辅,实则丞相,力挽狂澜。但是事实告诉他。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曹孟德的。大明体制之中。臣子的力量再大,也比不上一个皇帝,想挽回这个的局面,一个英明的皇帝,远远比一个厉害的首辅重要的多。

如此一来,唐王之前的种种不安分,瞬间从缺点变成了优点。

而且唐王也有一个优势。

他身上有官职,武昌留守。作为宗室大臣此刻监国勉强说的过去。

马士英此刻抢先劝进,就是想在与何腾蛟的竞争之中占据先手。何腾蛟也明白这一点。顿时也说道:“臣请陛下监国。”

唐王脸色通红,他这般快马加鞭,昼夜不停,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今日吗?一般这样的情况,还要三辞三让,但是唐王此刻一次也不想让了,说道:“国势如此,孤为太祖子孙。定当扫平流寇,收复两京。”

这一刻,唐王有一种感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几十年间所受的所有苦难,都是为了今日。为了力挽狂澜。

此刻他心中默默祷告:“列祖列宗在上,定当保佑不孝子孙朱聿键,收复两京,重扫孝陵,以及十三陵。”

一行人效率很快,立即以皇太后的名义任命唐王为监国总理天下大事。马士英也何腾蛟也纷纷联络自己的人,上表拥戴。当然了,地方之上,也有暗潮涌动。只是明面之上,唐王确立的监国地位。

随即马士营簇拥着唐王从岳州出发,南下长沙。

刚刚到了长沙,就三劝进,唐王登基称帝,以明年为隆武元年,以曾氏为皇后,并追封历代唐王,如此等等,并数次下诏,令各州县举荐人才,又征召各地大明旧臣,还下令在长沙开恩科。

并追封崇祯年来很多大臣,比如卢象升,史可法等等。各有追赠。

几乎一天一封诏书,飞向各处,不过数日之间,天下人都认识了这个隆武皇帝。

隆武元年正月一日,唐王正是在长沙南郊祭天,登基称帝。

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武昌城中。

张轩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暗道:“这是历史惯性吗?南明的第二个皇帝,还是隆武。不过,我能拿下弘光,就能拿下隆武。”张轩随即将这一封情报揣在怀里,走向楚王宫。

楚王宫作为罗汝才的行宫。这一刻跟随罗汝才西征的所有将领都来了。

这一次罗汝才宴请所有将领,既是国宴,毕竟大年初一,本就有这个礼仪,也是西征以来的庆功宴。因西征以来所有人的功劳,各有封赏。

对于封赏,张轩并不是太在乎,不是因为他已经通过罗玉娇知道,这一次战功第一是他。而是这些封赏,不过金银,爵位,官职而已,但是张轩最看重的却是军队。

罗汝才赏赐名单之中,决计没有成建制的军队。

当张轩来到了楚王正殿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人,就是以弘光帝为首的大明宗室子弟。

张轩顿时想到,关于如何处置弘光帝,曹营内部也有过一番争论。

有人想要斩尽杀绝,但是张轩力争宽待他们。因为张轩很明白,今后最重要的敌人是清廷,如果在清廷入关之前,能将覆灭南明小朝廷,自然不会手下留情,不过现在隆武在长沙登基。

看起来南明就好像是九头蛇一样,斩下一头,复有一头。一时间没有不能剿灭干净,就有必要留些余地,将来说不定要与南明打交道了。

最后罗汝才还是听进去张轩的话。决定对这些大明宗室子弟表示宽容大度,以招徕降兵降臣。

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十三章 擦肩而过第八十四章 将变第四十九章 覆军杀将六第三十四章 湘阴之战二第四十章 岘山公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六十九章 刘国能之死第六十九章 闯王大破牛成虎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战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四十四章 覆军杀将第五十五章 华夷之辨第一百零六章 后湖黄册二第六十一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胜之余第二十九章 路振飞的举动第六十四章 劝进二第六十九章 刘国能之死第十七章 金声桓的抉择第十六章 金声桓的困境第三十章 以走制敌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七十七章 凤阳地动七第六十章 闯营的崩溃第一百三十七章 张袁合营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围南昌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势第四章 郧阳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九十章 罗汝才之心第二章 樊城二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八十二章 常国安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陈州三第一百零八章 宋献策之毒第二章 授田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营第四十六章 破刘良佐二第五十八章 南下战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九十四章 北伐计划第十二章 作坊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尔衮第三十章 破孟家庄第四十九章 覆军杀将六第五十四章 罗汝才的手段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计第五十九章 滇军第一百三十章 将变第二十二章 朱仙镇二第十一章 陈洪范第六十八章贺虎头第四十一章 岘山争夺战第四章 郧阳第一百二十七章 郑经的疯狂三第八章 放赈之议第五十二章 马踏开封城第九章 抢收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阳城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余波第十五章 旧朋成新鬼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战第一百零三章 围襄城第九十五章 困兽三第三十九章 夺回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六章 明军的应对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敌黄得功第七十八章 大夏军制三第八十二章 马士英的应手第二十三章 工兵营第一百二十五章 龙能大能小第一章 淮河之上论形势第五十二章 火铳兵的契机第五十章 百里麦青青第五十四章 凤阳城二第八十七章 袁时中的嗅觉第三十二章 饵第一百一十五章 陈州城下第六十九章 凤阳地动第一百一十八章 顾君恩说罗汝才第五十六章 大战落幕二第六十章 铸炮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三十二章 大战帷幕二第三十章 阴-门阵与阳门阵第一百零九章 断手第七十八章 开拔第六十一章 刘国能第十五章 夜宿第七十七章 兵乱第十六章 拔营第一百二十七章 论袁时中第三十四章 湘阴之战二
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十三章 擦肩而过第八十四章 将变第四十九章 覆军杀将六第三十四章 湘阴之战二第四十章 岘山公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六十九章 刘国能之死第六十九章 闯王大破牛成虎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战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四十四章 覆军杀将第五十五章 华夷之辨第一百零六章 后湖黄册二第六十一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胜之余第二十九章 路振飞的举动第六十四章 劝进二第六十九章 刘国能之死第十七章 金声桓的抉择第十六章 金声桓的困境第三十章 以走制敌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七十七章 凤阳地动七第六十章 闯营的崩溃第一百三十七章 张袁合营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围南昌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势第四章 郧阳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九十章 罗汝才之心第二章 樊城二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八十二章 常国安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陈州三第一百零八章 宋献策之毒第二章 授田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营第四十六章 破刘良佐二第五十八章 南下战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九十四章 北伐计划第十二章 作坊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尔衮第三十章 破孟家庄第四十九章 覆军杀将六第五十四章 罗汝才的手段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计第五十九章 滇军第一百三十章 将变第二十二章 朱仙镇二第十一章 陈洪范第六十八章贺虎头第四十一章 岘山争夺战第四章 郧阳第一百二十七章 郑经的疯狂三第八章 放赈之议第五十二章 马踏开封城第九章 抢收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阳城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余波第十五章 旧朋成新鬼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战第一百零三章 围襄城第九十五章 困兽三第三十九章 夺回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六章 明军的应对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敌黄得功第七十八章 大夏军制三第八十二章 马士英的应手第二十三章 工兵营第一百二十五章 龙能大能小第一章 淮河之上论形势第五十二章 火铳兵的契机第五十章 百里麦青青第五十四章 凤阳城二第八十七章 袁时中的嗅觉第三十二章 饵第一百一十五章 陈州城下第六十九章 凤阳地动第一百一十八章 顾君恩说罗汝才第五十六章 大战落幕二第六十章 铸炮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三十二章 大战帷幕二第三十章 阴-门阵与阳门阵第一百零九章 断手第七十八章 开拔第六十一章 刘国能第十五章 夜宿第七十七章 兵乱第十六章 拔营第一百二十七章 论袁时中第三十四章 湘阴之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