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劝进二

不过片刻,张轩就被请进来了。

张轩行礼过后,将一纸文书递了上去,说道:“末将奉大帅之命,向闯王奉送文书。”

张鼐接过,递给李自成。

李自成打开一看,顿时眼睛一亮,只见最右侧竖着写着三个大字:“劝进表。”

李自成匆匆一看,深吸一口气,维持住脸色不变,将这劝进表递给了牛金星。牛金星也大吃一惊,随即一看,只觉得这文章写太烂。

劝进表就是一个套路,先将某人如何如何英明神武,天下又如何如何的混乱,非某人不行,某人不当皇帝,天下就过不下去了。再说什么什么祥瑞,说明天意如何。

套路是一个套路。

但是要看谁写的。

很抱歉,这劝进表是张轩写的。

张轩既缺乏文笔,又缺乏诚意,其中很多地方,大段摘抄其他劝进表之中的文字,让牛金星看得很眼熟。

不是张轩想逞能,而是如今曹营之中,大多数文士都被吉珪,陈绍先牵连了。一时间找不到人代笔。而罗汝才也不懂这个,不过罗汝才很信任张轩,觉得张轩是一个大才子。就指定张轩写了。

张轩只好东拼西凑出这一篇文章。

如果不是绝对敷衍,张轩恨不得拿一个信封,封一张白纸,在信封之上写上劝进表三个字。

不过,这种政治文章,有时间需要文笔,但是更重要的是谁送来的。

这封劝进表,是张轩写的,但是却是以罗汝才的名义送上来的。对李自成来说,就是天下最好的文章了。

“罗兄,真愿意尊我为帝?”李自成努力平静自己的情绪,已经带出几分颤音。

“闯王愿意听真话,还是听假话?”张轩说道:“如果想听假话,就看劝进表上的,如果想听真话,就听外臣说来。”

“好,张先生请讲。”李自成从不将张轩当成纯粹的将领,而是会打仗的文官。

“闯王登基之势,我家大帅即便不愿意,也不行吧。今日奉上这一封劝进表,是为义军的大义着想,闯王您无情,但大帅却不能无义,不能不念及这么多年死在官军手中的兄弟们,故而想与闯王来一个君子约定。”张轩说道。

“什么约定?”李自成说道。

“我家大帅本无意于天下,也没有与闯王争的意思,不过被闯王逼得不得不争一争了。当年刘项约定先入关中为王,而我们如今约定,如果闯王先下北京,我家大帅,束手入朝,交出兵权,颐养天年。”张轩说道。

“听闻当初张将军就为罗帅献上取江南为根基之策,”李信说道:“想来曹营已经准备攻江南了,若我闯营不攻北京,改攻南京,又当如何?”

“这就是我家大帅为什么尊闯王为帝了。”张轩说道:“闯王大典之后,我曹营就大军东出,湖广之地,都归闯王,就请闯王高抬贵手,这江南让给我将大帅。”

李自成就想张口答应下来,李信再次抢先说道:“此事,暂且按下,如果你家大帅占据南京,闯王占据北京,又当如何?”

“还能如何?明失其鹿,天下大乱,高才疾足者先得之。我将大帅自然愿意与闯王会猎中原。”张轩说道。

张轩的话里面虚虚实实的,很多根本就是信口雌黄,反正张轩只是想确定曹营进攻江南不受闯营掣肘。而且历史上李自成选择了先西北,再攻京师,不管是什么原因,让李自成选择这个。

这一次增加了曹营的变数之后,张轩努力想要让李自成按照原来的历史走相走。

而且在大战略之上,也没有什么可欺骗,大多都是阳谋,说实话比较好。

“罗帅,就这一个条件吗?”牛金星问道。

“只是最重要的而已。”张轩说道:“只要这个达成,下面的事情,就好谈了。”

很多都不用说,花花轿子人抬人。想来罗汝才尊李自成为帝,李自成还不封一个王给罗汝才,就太小气了一点。

“此事关系重大,容我细思。”李自成这个时候,也冷静下来,说道:“张先生,先下去休息吧。”

“还请闯王抓紧时间,我来的时候与大帅约定过时间,如果回去的迟,惹什么误会就不好了。”张轩的话里面隐隐约约带着一些威胁。

“放心耽搁不了多长时间。”李自成让人将张轩送下去。

张轩一走,牛金星立即行礼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罗汝才臣矣。”

李自成也很高兴,不过他也知道,罗汝才不过让个虚名,有一个台阶下而已,笑道:“不过是虚名而已。”

“不。”牛金星说道:“君臣名分一定下来,将来以大势压之,有得是办法收拾罗汝才。只是先放一放而已。”

“如此说来。”李自成说道:“牛先生赞成了。”

“正是。”牛金星说道:“张轩自以为有人之智,如今看来不过如此。乱世之中最重要的,一为兵,一为粮,江南在明初的确是富庶,盛产粮食,而今湖广粮食已经不弱于江南,江南多桑田棉田,稻田已经远远不如国初了。而今大帅已有湖广大半,居江之上游,自古立有江南者,必守上游,无上游则不足以立国,晋之灭吴,先灭蜀,楼船东下,一片降幡出石头。而今陛下居湖广之粮,再攻秦,取秦之锐卒,收三边之将士,专攻攻京师,京师一下,天下传檄可定。即便罗汝才冥顽不灵,占据江南以抗王师,到时湖广大军顺流而下,北方大军直取扬州,江南可守乎?”

“而如今,正名分为最急之务,崇祯昏庸,天下皆知非天下之主矣,然闯王四方征战,不能正名分,定分止,恐失天下英雄之望,罗汝才劝进,则天下人必以为陛下乃百万义军之主。人心归附,何惧区区曹营。”

“允之可也。”

李自成听牛金星所言,心中满色得意,不过努力不表露出来。

“东虏若何?”李信说道:“自万历以来,东虏以一隅敌天下,数十年矣,固然有朝廷昏庸无道,然东虏战力不容小窥,我思张轩为何定要取江南,可能是因王朴平边策之意。”

“平边策?”李自成没有听过这东西。

“宋时,宋太祖取天下之计,因契丹在北,故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张轩恐怕视东虏为强敌,故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江南民风柔弱,易于征服,长江为天险,一下江南就是偏安的格局,如果东虏为强敌,与我军战于北方,罗汝才恐怕趁势全取南方,全据江险。到时候以太祖北伐之策,这恐怕才是张轩的本意所在。”

“让东虏牵制我?”李自成冷笑道:“东虏素无大志,入关数次,不敢占寸土,不过返回关外而已,如此就知道他们没有久居关内之心,再则区区小族,不过十万男丁,即便再精锐能打几战,数战之后,恐怕就要举族带丧了。又怎么能牵制住我。简直是痴心妄想。我本来以为张轩有何阴谋,如果仅仅是这样,许了他,又如何,不过将江南暂时寄放在罗汝才手中,数年而已。等北方大定,大兵南下,我就不信罗汝才还能翻天。”

李信感觉到此刻的李自成有一些骄傲了。但是就他想来,也不觉得东虏是什么大敌,想来收复三边之后,整顿边防,不说覆灭东虏,拒敌于长城之外,还是能办到的,到时候腾出手来,攻江南不迟。

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二十六章 孟家庄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四章 岳阳二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三十章 阴-门阵与阳门阵第七十九章 在临颍第五十四章 余波第三十章 破孟家庄第六章 朝议大政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归德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顾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华第一百二十六章 归德余波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说袁时中二第四十九章 年轻气盛李郎君第五十章 兵压凤阳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战第六十二章 河南节度使李信第十五章 大舅哥来援第八十五章 五里铺第二章 徐州之败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九十三章 下扬州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败第二十八章 炮战第八十一章 临危之际老臣心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忧二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旧恨二第七十九章 罗岱的智慧第十九章 刘洪超第三十一章 襄阳城下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马威第四十七章 破刘良佐三第九十五章 黄得功之勇第三十九章 水战三第九十七章 各自筹谋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战二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二十七章 拖刀计三第一百十六章 破陈州第二十六章 孟家庄第六十一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第八十三章 谁的心思第七十六章 决心第六十二章 顺清之间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四十二章 下书决战第二十一章 医疗营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二十九章 军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论袁时中第七十四章 战长沙之交锋二第一百二十章 陈州之夜第七十二章 不负闯王第五十一章 闲言第八章 局面第七十九章 常国安第十章 万石第五十三章 凤阳城第九章 搓扁捏圆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六十四章 劝进二第十二章 作坊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七章 下萧县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七十八章 开拔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处境第二十七章 万军之中第十七章 金声桓的抉择第二十二章 肃清全城第二十六章 拖刀计二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处境第七十章 南明决策第八十章 常国安二第十章 凌濛初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七十九章 常国安第六十八章 凤阳民情第八十一章 夹河对峙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七十三章 北方战场的判断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二十九章 军心第十九章 敌袭第九十九章 旧事第五十六章 吴氏兄弟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三十三章 兵变余波第七章 樊城关之陷第四章 何腾蛟调任湖广第三十章 以走制敌第十一章 城陵矶之战二第五十四章 临门一脚第一章 汝宁
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二十六章 孟家庄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四章 岳阳二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三十章 阴-门阵与阳门阵第七十九章 在临颍第五十四章 余波第三十章 破孟家庄第六章 朝议大政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归德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顾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华第一百二十六章 归德余波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说袁时中二第四十九章 年轻气盛李郎君第五十章 兵压凤阳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战第六十二章 河南节度使李信第十五章 大舅哥来援第八十五章 五里铺第二章 徐州之败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九十三章 下扬州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败第二十八章 炮战第八十一章 临危之际老臣心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忧二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旧恨二第七十九章 罗岱的智慧第十九章 刘洪超第三十一章 襄阳城下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马威第四十七章 破刘良佐三第九十五章 黄得功之勇第三十九章 水战三第九十七章 各自筹谋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战二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二十七章 拖刀计三第一百十六章 破陈州第二十六章 孟家庄第六十一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第八十三章 谁的心思第七十六章 决心第六十二章 顺清之间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四十二章 下书决战第二十一章 医疗营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二十九章 军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论袁时中第七十四章 战长沙之交锋二第一百二十章 陈州之夜第七十二章 不负闯王第五十一章 闲言第八章 局面第七十九章 常国安第十章 万石第五十三章 凤阳城第九章 搓扁捏圆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六十四章 劝进二第十二章 作坊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七章 下萧县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七十八章 开拔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处境第二十七章 万军之中第十七章 金声桓的抉择第二十二章 肃清全城第二十六章 拖刀计二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处境第七十章 南明决策第八十章 常国安二第十章 凌濛初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七十九章 常国安第六十八章 凤阳民情第八十一章 夹河对峙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七十三章 北方战场的判断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二十九章 军心第十九章 敌袭第九十九章 旧事第五十六章 吴氏兄弟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三十三章 兵变余波第七章 樊城关之陷第四章 何腾蛟调任湖广第三十章 以走制敌第十一章 城陵矶之战二第五十四章 临门一脚第一章 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