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

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

而且洪武年间,将私铸铜钱也并没有定什么重罪,这是政府对铜钱的定位造成的。

大明对铜钱的定位,就是辅助定位,规定百文以上具用钞。铜钱流通有限,自然不用多费心管理。

只是而今时过境迁。

杨溥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镇说道:“先铸银钱,这银钱下去,做一版去除方孔之后,再让朕看看,重申禁私钱之禁后,朝廷也要想办法多铸钱了。”

周忱心中一动,欲言又止。杨溥却立即开口说道:“老臣下去之后,立即去安排。”

周忱立即低头,将口中想说的话,吞了下去。

朱祁镇却没有注意到周忱的表情,他也知道,事情要一步步的做。钱法的事情,暂且推进下来。将重点再次拉回到盐法之上。

周忱的盐法的中心思想还是没有变的。就是民作,官收,官总卖,民分销总原则。朝廷只需在盐场附近驻扎几个官员。就可以掌控盐利。省却了大量的行政资源。

总体来说,也方便操作。

不过,周忱这一段时间上,也有一些修补。就是在大明原有的计口配盐的原则上。允许地方官员以官府的名义买盐。

所谓计口配盐,其实大明食言买卖的总原则之一。

朝廷所定的盐引是从哪里还来,就是各地人口统计,某地人口多少,就计算当地人口所用食盐多少。定多少盐引。

百姓从官府这边买盐,也是要掏钱的。一般是以米换盐。

不过数量不多,洪武年间,太祖皇帝特别说,这种税收被称为盐米,是重征困民,所以特别交代,不准折米。

一般来说,如果你从官府这里买盐,是可以不交这个钱的。

但是你要知道政府的德行。定下一个赋税很容易,但是减轻一个赋税却很难了。

在永乐年间,又出现的变化。就是朝廷面对宝钞价格一步步下跌。想了很多办法来挽救宝钞的价格。

很多人觉得宝钞价格暴跌,是朝廷一味发行,不回收宝钞。违背了经济规律。

却不知道,大明前期,为了挽回宝钞做了不知道多少努力。

其中将这种盐米的赋税,改为了盐钞,规定全部要交宝钞。还有什么商税,几乎除却基本的田赋不变之外,其他赋税都是收宝钞。

但是效果一点都不好,依旧江河日下。

到了而今,一些地方官也不愿意收宝钞了,在这上面很多地方都将这个赋税折色了,从收宝钞变成了收实物,比如布匹什么了。

这也是周忱担心,在盐税上收税太多,影响民生,故而先减税。虽然不多,但是对民间也是一个利好。

朱祁镇自然没有不准许的。

只要盐税能补上来这个缺口,就毫无问题。

增加这个补丁之后,朱祁镇又与杨溥重新审视了一下盐法。就准备在下半年,先在长芦盐场试行,然后明年推广到沿海所有的盐场,再用三年时间,将云贵,四川的井盐,山西陕西的池盐都变成这个模式。

总体来说,大概三年之后,盐税才会达到而今的三倍或者四倍,具体情况如何。不仅仅朱祁镇不清楚,周忱也不敢打包票。

周忱说道:“臣以为户部侍郎王佐,曾经在长芦监管过盐政,此事就由王佐负责长芦之事,如果长芦之事一切顺利。再将新法在各盐运司之中推行。”

朱祁镇点头,说道:“这是老成谋国之道,而今有这一千万两银子打底,有些事情不用做得那么急,宁可缓一点,不可出错。”

周忱说道:“陛下圣训,臣牢记在心,须臾不敢或忘。”

朱祁镇说道:“正好,朕还有一件事情,想与两位商议一下,晒盐法之事,,两位知道吗?”

杨溥微微捻须,说道:“老臣知道。相传乃是宋代陈应功所创之法,只是本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定盐法,却没有用此法。”

朱祁镇问道:“太祖皇帝为何不用此法?”

这也是朱祁镇心中的疑惑。

这一两个月时间,锦衣卫与翰林院两边都在行动,锦衣卫自然是分布各地专门调查各地晒盐法的实际问题,而翰林院进士们也将晒盐法从一堆故纸之中翻出来。

实际上来说,晒盐法的历史很悠久。

山西解盐就是用晒盐法制盐的,不过这是因为解池的天然情况。但是在明代晒盐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是太祖皇帝却统一天下所有盐场都用煎盐法,狠狠的打击了福建晒盐法的发展。

杨溥说道:“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晒盐法并不完善,多依赖福建的气候,至于其他各地能不能实行,还是未知之数,天下各地盐场统一用煎盐之法,朝廷以稳妥起见,自然不会用晒盐之法。”

“其次,就是煎盐法有利于朝廷管控私盐。”

随即杨溥详细给朱祁镇解释起来。

煎盐法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朝廷看来,却是有一个大好处,就是灶户并不能单独生产盐。

煎盐法,需要大量的柴火,还有大锅,劳动量非常大,所以也需要大量人协作。别的不说,单单说煎盐所用的大锅,重达千斤,决计不是一家两家灶户可以置办的。

所以,灶户所生产的盐,那么在超出朝廷定量之外的盐,也是在朝廷掌控之中的。生产环节被朝廷牢牢把握住了。

这一次查办私盐大案,也显露出来这个特点,如果没有人与盐场之中内外勾结,就没有私盐。

但是晒盐法,却不一样了。

晒盐法减少了太多的工序,虽然对海滩的要求还有一些,但是总体来说,并非那么严苛。

且不说大明海岸线上并不是所有人想象的人烟稠密,即便是朝廷能管控住海岸线,但是海外的一些小岛,能管控住吗?

这样一来,晒盐法推广开来,在管控私盐上面,却是难多了。即便产量大增,如果私盐横行的话,对朝廷是好是坏,还真不好说。

想要保密也是不可能的。

想想就知道,大明卫所缺额就有一百多万了,而灶户过得这么苦,他们没有逃亡吗?只是之前逃亡了,也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制盐。毕竟生产工具什么的都在盐场,他们光有人是做不了的。

如果推广晒盐法的话,这些将技术带走了。根本就是挡不住的。晒盐法将食盐成本进一步降低。

但是不管官盐成本如何降低,都是打不过私盐的。

毕竟有高额的盐税在里面。

而且食盐的市场基本固定,就大明这一片地方,煎盐法也是可以满足的。从保障国家税收上面。

晒盐法其实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朱祁镇听了,顿时从大脑深处翻出来不知道多少年间,感觉晦涩难懂的话语。

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匹配。

眼前这不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吗?

如果后世人看,定然觉得明代人愚蠢之极,不用效率更高的晒盐法,反而有浪费更多的煎盐法。

但是细细分析下来,每一个做决策的人,未必是傻子,而是有他们特有的历史语境。

朱祁镇细细想来,与瓦刺大战,需要大量的钱财,盐税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柱,而晒盐法不利于保障盐税。这种层层推导下来,朱祁镇的决定自然也应该是压制晒盐法,甚至禁绝。

但是朱祁镇的价值观让他感觉,这简直是一个悖论。

而且朱祁镇只觉得那一点有问题,但是到底是什么问题?一时间想不出来。

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七章 议政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
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七章 议政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