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

第一百三十七章龙城飞将

朱祁镇不知道眼前的石亨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真话与假话也不重要。就好像朱祁镇也不知道自己现在说的话,是真话还是假话。

因为这些承诺随时会因为形势变化而变化,真假虚实,存乎一念之间,朱祁镇永远给自己留下数道后手。

朱祁镇说道:“这一次燕然大捷,你是首功之臣,今后加禄万石,例比亲王,并且封石彪为燕然伯,石后为冠军伯,今后石家一门三爵,比起中山王一脉不差多少。”

其实在大明制度之中,公侯伯爵位分别并不大,主要是一个礼节上的,其次就是禄米上的。一般来说,勋贵最少的几百石,多则数千石,超过万石的根本没有。

因为大明亲王的禄米才万石了。

这一次,朱祁镇对石亨的赏赐,却是下了血本。

石亨万石俸禄,就是无王爵之名,有王爵之实。而且石亨死后,他的追赠之中,定然是追赠某王。

就好像是徐达一般,徐达的王爵也是身故之后追赠的。

石彪在燕然大捷之中,独领一军冲锋陷阵,所向无前,这个爵位是应该的。

但是应该有爵位,却未必有了。毕竟一门数爵,是很受忌讳的。

这一次石彪封爵,也算是朱祁镇开恩了。

而石后的爵位,却是更是白捡的。

石后乃是石亨的孙子。

古人娶妻早,石亨而今四十多岁,正是当打之年,却已经有孙子了,而他这个孙子却是长子所留,而今不过孩提之年。留在家中根本没有上战场。

但是有朱祁镇如此之封,小小年纪就会是冠军伯了。

而且看朱祁镇为石家为取的伯爵名字,一个燕然,一个冠军。都是美字佳名。可见朱祁镇对石家的宠信之极。

大有汉武帝对卫青霍去病一般,子嗣没有寸功,纷纷列侯。

石亨大喜说道:“臣谢主隆恩。”说着就要下跪。

朱祁镇搀扶住石亨,说道:“你我君臣何须如此。只是有一件事情,杨洪推荐你,却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石亨顺势起身,说道:“陛下请讲。”

朱祁镇说道:“龙城孤悬漠北,非名臣重将不可镇守,卿乃朕之飞将军也,可否为朕分忧。”

石亨心中暗暗咬牙,暗道:“杨洪。”切骨之意,深入骨髓之中。但也无可奈何了。

石亨不是没有野心的人。

而朱祁镇用张辅,孟瑛两人的先例,已经给他们指明了武臣权力巅峰,那就是入内阁,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大明名义上的次辅。

如此一来,不仅仅天下军事大事,都不绕得过他,乃至各地事务,也能干预,权力之大,仅仅次于首辅,与皇帝。

这个位置,石亨岂能没有想过。

甚至石亨冒险打一场燕然之战,未必不是想借助战功一窥此位。

只是杨洪谗言,却让石亨一切希望都破灭了。

皇帝就这样说了,石亨还能有什么办法?他总不能说臣不愿意吧。

他只能说道:“臣遵命。”不过,他心中并不是太甘心的,说道:“陛下,臣镇守龙城,有几个件事情,要事先说明。”

朱祁镇说道:“请讲。”

对朱祁镇来说,暂时将石亨扔到漠北,冷冻处理。如果石亨能在龙城冰冷的环境之下,冷静反省清楚,将来未必没有用他的时候。如果实在拎不清楚,等风头过了之后,再处置石亨,朱祁镇也有的是办法。

所以,毫不在意石亨的条件。

石亨说道:“臣刚刚从龙城回来,虽然龙城水草丰盛,但是冬长夏短,纵然有青贮之法,也供应不得大军,故而驻守龙城大军,贵精不贵多,臣请两万骑驻守龙城,而且朝廷要供应龙城储存三年之粮。”

“最好以臣旧部为佳,如此才能如臂使指。”

朱祁镇心中轻轻一叹,暗道:“石亨真是一个榆木疙瘩。”

有些话,他即便不说,朱祁镇也不可能不给石亨派一个旧部。但是石亨却强调这一点是什么意思?

真以为你石亨旧部,不是我大明的军队,而是你石家军不成?

朱祁镇对此并没有一点生气,他知道感叹,如果石亨这样下去。不是他想留就能留下来。但是他依旧在石亨棺材上埋上一柸土,说道:“准。两万骑估计不够,现在留在龙城的朱仪部,也归你指挥。”

石亨说道:“谢陛下。”

“再有,就时候漠北聚集北京千里迢迢,消息来往不便,而且骑兵作战瞬息千里,很多时候都要当机立断,请陛下与臣专权,与瓦刺交战,可以先斩后奏。并有征召当地部落从征的权力。”

朱祁镇更加感到石亨飘了,飘的很严重。

石亨说的有道理吗?

当然有道理。

如果不是镇守龙城有这么多的问题,朱祁镇为什么要石亨去。有些权力,朱祁镇也是会给石亨的。

但是朱祁镇主动给,与石亨自己要,却是完全不同的状态。

而且听石亨的要求,要专权,要旧部,要三年之粮。要漠北各部听从石亨的命令。

石亨哪里是去镇守龙城,分明是去当漠北王的。

但是朱祁镇心中转了一个圈,依旧说道:“准。”

朱祁镇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他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以大明而今的国力,在漠北驻兵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翻开历史看看,有几个朝代早漠北驻兵,就可见其中的困难。

这还是朱祁镇打通了东北水路,可以通过水路,从辽东进入松花江,然后从松花江逆流而上,距离克鲁伦江就不远了。

当然了。

克鲁伦江虽然是黑龙江的支流,并不汇入松花江之中,水路或者绕道黑龙江,或者中间走一段陆路,然后再转水路。

总之,这一条后勤线,尚需要加强。

而且一条后勤线,在朱祁镇看来,还不够保险,毕竟让北京与龙城之间,有一条直通的驰道,才能让朱祁镇放心。

在此之前,朝廷对龙城决计是鞭长莫及的。

不管派谁去镇守,就很容易形成藩镇的局面。

只是后世谈藩镇而色变,其实细细推敲,藩镇利害,全在朝廷,朝廷强势,藩镇不过是朝廷手中的恶犬。朝廷弱势,这恶犬决计要反噬主人的。

既然如此,让石亨坐镇龙城,也不是一件坏事。独镇一方天高皇帝远,甚至很多法度,距离朝廷远了,也就不会管的太细。

可以说整个漠北就是石亨的自留地。

这也算是朝廷待功臣之道,不可谓不厚,将来清算的事情,自然是石亨辜负朝廷之恩,而不是朝廷辜负石亨之功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路,是你自己选的。将来有什么结果,就不要怪朕了。”

朱祁镇说道:“还有其他要求了吗?”

石亨说道:“没有了。”

如此大胜,大宁这边的庆祝,才刚刚开始,之后还有大宴,告庙,耀兵,献俘,等等重要的意思。

其中花销自然不少,但是这是国家大礼,并非朱祁镇想省就能省下来的。

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二十章 真相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七章 议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四十章 舆情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
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二十章 真相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七章 议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四十章 舆情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