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

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

甚至说,如果不时候少府是一个新衙门,朝廷上下,还没有习惯这个一个衙门。否则端木瑞根本不可能掌管这个衙门。

即便他现在之上少府丞,而不是刘定之担任过的少府令。

不过,朱祁镇而今想换了他,却也不是因为他的资历问题。

毕竟在朱祁镇看来,少府从来不应该是科举出身占据,刘定之只是一个特例而已。

朱祁镇之所以派端木瑞去,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端木瑞的能力朱祁镇是了解的,而且端木家虽然一段凋零之极,而今也被按上端木子之后,世袭五经博士,虽然不是什么高官,但是也有了体面。

不至于想太监一般,贪得无厌。

推行青贮法,乃是朱祁镇的战略行为,是安堵草原的重要策略。在这一件事情上,决计不能出差错。

所以派过去推行这个技术的,一定要是精兵强将。

朱祁镇想过派文官过去。

但是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

因为大宁,开平,等地在草原之上。都是勋贵做主,这是有利于明军作战。如果派文官品阶高了,估计有争权行为,如果派人品阶低了,如果让人重视这一件事情。

所以这样的差事,最适合太监去做。

但是朱祁镇却不信任太监。

倒不是不信任太监的忠诚,而是不信任他们的做事能力。

而端木瑞就进入朱祁镇的视线之中,做事能力是经过考验的,又是内廷出身,可以作为钦差。代替某些太监的职能。

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刘定之了。

倒不是朱祁镇对刘定之有什么意见,但是刘定之而今已经成为内阁财臣,掌管天下财政,却又对内廷的财政数目了如指掌。

朱祁镇觉得这样不合适。

刘定之作为内阁成员执掌财政,他自然是有资格知道少府一些具体数目,但问题是,他毕竟是外廷出身,内廷与他应该保持距离。

而端木瑞是刘定之一手提拔出来的人,两者之间根本不可分割。

这就不行了

所以,朱祁镇才这样下手。

端木瑞心中怎么想是一回事,但是他并没有抗旨的底气,只能说道:“臣领旨。”

朱祁镇说道:“朕也不会让你一个人。”朱祁镇转过他问范弘说道:“和勇来了没有?”

范弘说道:“已经来了。”

朱祁镇说道:“让他进来。”

这个人就是朱祁镇用来治理草原的一个杀手锏。

此人不是别人,就是阿鲁台之孙。

前番阿鲁台之子投奔朝廷,只是他年事已高,前些年已经去了,就留下这个儿子。得了一个世袭锦衣卫的差遣。

为了让自己儿子更好的融入大明,还改了汉名。

为什么叫和勇,乃是阿鲁台被大明封为和宁王。

虽然阿鲁台已经死了二十年了,按理说人走茶凉,如果和勇一个人去蒙古,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但是和勇身后有大明朝,就大有作用。

和勇进来行礼,说道:“臣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镇看和勇是一个矮壮的汉子,大概三十多岁。圆脸大胡子,看上却颇有勇力。

朱祁镇说道:“和卿请起。”

和勇立即站起来,垂手而立。

与历史上爱用鞑将的明代皇帝不同,朱祁镇从来不大喜欢用鞑将,倒不是怀疑他们的忠诚,而是朱祁镇看来,火器代替冷兵器是历史的必然。

所谓的鞑兵鞑将,就是注定要消亡的战斗模式

朱祁镇何必多费心力栽培。

但是对于已经汉化的鞑将更是一视同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类人更加忠诚。

因为他在大明高官的圈子里面都是异类,是小众人士,只能依靠大明皇帝才能在中枢占据一席之地。

朱祁镇说道:“端木卿,将青贮的事情说给他听。”

“是。”随即端木瑞将这个技术说给和勇听。

和勇听了,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呆呆的说道:“也就是说,用这个法子,即便是冬日,牲口也有草料吃?”

端木瑞说道:“正是。”

和勇忽然跪倒在地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和勇是蒙古人,虽然也通汉话,但是也仅仅是通而已。所以用来颂圣的话,不知道该如何说,所以只是一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翻来覆去的说,一边说一边磕头。

虽然有些笨拙可笑,但是其意甚诚。

因为不是当事人,是不会知道蒙古下层百姓过得多苦。

这个法子,在大明不过是一个寻常法子,但是在草原之上,就可以救无数性命。和勇跟随父亲逃到大明的时候,已经十几岁了。

当时他的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自然知道草原之上白灾的无情。

朱祁镇说道:“起了吧。”朱祁镇一声令下,立即有太监将和勇搀扶起来了。

朱祁镇说道:“朕欲将此法推行于草原之上,你以为如何?”

和勇说道:“臣敢保证,草原勇士愿意为大明效死。为陛下百死不怨。”

朱祁镇没有当一回事。

毕竟,在他面前赌咒发誓效忠的人太多了,至于他们所说的有几分真几分假,朱祁镇根本不去深究。

但是似乎有一个特点,百姓越是愚昧,记住的恩情就越长,反而那些读书越多,知晓越多的人,反而将忘恩负义,美化出别人不认识的样子。

和勇判断是对的,因为推行青贮法,正统后期,乃至于朱祁镇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蒙古都是大明皇室最忠实的臣子。为了大明大业,不知道多少蒙古人战死在中亚。

甚至大明朱氏在草原上,大有超过孛儿只斤家族的趋势。

青贮法或许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朱祁镇说道:“端木瑞你下去准备吧。”

端木瑞立即知道下面的话,不是他应该听的,立即退了下去。

朱祁镇踱步说道:“和勇,太宗皇帝当初与和宁王之间的恩怨,我也不说了,朕登基以来,一直想办和睦汉地与草原。”

“草原上日子难过,但是我大明各地也屡有灾祸,但是朝廷多有赈济。而草原上活不下去,只能南下劫掠,霍乱两国,从此两国子孙,都只能刀头舔血,才有一口饭吃。”

“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不是草原唯一的命运,草原百姓只有背靠中原才能有好日子过,才不会一直在生死之间挣扎。”

和勇早就站稳自己的位置了。

阿鲁台的遗泽早就没有了,他而今的荣华富贵是大明给的。自然要在大明这一边说话。

至于朱祁镇所言的,也未必不对。

也先为什么一直想南下,无非是草原上经济不自主。无力抵抗草原上的天灾人祸。只有夺取中原,才能大大改变他们的生活。

只是需要中原的物资,却未必只有一个办法。

打不过就加入对方,在和勇看来并没有什么。每一个能在草原上活下来的人,都是十分务实的人。

更不要说和勇此刻的屁股已经坐在大明这边了,他对朱祁镇的话,自然是十二分赞同,说道:“陛下的光辉如同慈父一般照耀在草原之上,这是草原百姓的福祉。长生天的庇护,陛下就是长生天的化身。”

和勇是一个虔诚的萨满教信徒。他一辈子从不拜神佛,也不拜灵柩,不从汉人的习俗。

朱祁镇却不在乎这一点,说道:“这一次朕要你同端木瑞一起去大宁,推行青贮法,不过你的任务,不仅仅是推行青贮法。”

和勇说道:“请陛下吩咐。”

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六章 经筵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
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六章 经筵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五章 太后二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四章 太后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