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平乱始末前篇

bookmark

侯景撤军后,以丁和为郢州刺史,留太保宋子仙、太子太保时灵护等众,号称二万相助戍守郢城。

司徒支化仁镇鲁山,范希荣行江州事,仪同三司任延和、晋州刺史夏侯威生守晋州。

侯景自己则率麾下数千兵马,顺流而下返回建康。

军行至濡须,豫州刺史荀朗自巢湖出兵,破其后军,侯景奔归建康。

船队失散,皇太子萧大器的座船驶入枞阳浦,不受叛军监控,出现了逃离的机会。腹心皆劝其趁此入北,不要再返回建康自投险地了。

萧大器对之以国家丧败,志不图生,主上蒙尘,不忍违离左右。

“今若去,是叛父,非避贼也。”

萧大器涕泗呜咽,仍然下令赶上羯贼的船队,他要回到父亲萧纲的身边。

-----------------

巴陵攻防战成为了平叛之役的转折点。

接下来的战局,讨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或者说叛军兵败如山倒。

王僧辩到了汉口,先攻鲁山,擒支化仁。

再攻郢州,宋子仙遣时灵护率三千人迎战,被王僧辩活捉,斩首千级,克其外城。

宋子仙退据内城,依靠大江防守,王僧辩四面堆起土山围攻。

两军相持数日,宋子仙困窘,提出以开城为条件,放自己离去。

王僧辩假意答应,给了百余条船加以麻痹。乘宋子仙出城之际,命令杜龛率领精锐千人攀登城墙进攻,水军将领宋遥率领楼船合击。

宋子仙大骂王僧辩无信无义,且战且退到白杨浦,与丁和一起被周铁虎擒获,送往江陵斩首。

范希荣、卢晖略占据湓城,听闻王僧辩军至,弃城望风而逃。

就连萧绎都觉得王僧辩推进实在太快,粮食快供应不上了,让他在江州等一下其他部队。待诸路援军抵达,再一起进兵。

这个需要王僧辩等一下的其他部队,就是陈霸先了,他最近的运势也是非常之好。

年初巴州刺史余孝顷在新吴举兵,豫章的行台于庆率军前去攻打,余孝顷的侄子余僧重率兵救鄱阳,于庆无功而返。

待撤回豫章,不想此前投降的侯瑱见叛军大势已去,不管作为人质的妻子兄弟的死活,再次反水杀了身边监视之人,闭门不纳。

于庆只好转进江州,去了郭默城。

豫章不用打就敞开了大门,陈霸先的面前已是一片坦途。

-----------------

大宝二年,六月。

陈霸先万事具备,兵发南康,令周文育率五千人马为前驱,开通水路。

灨石旧有二十四滩,暗礁巨石密布,船只难以通行。

平叛之举顺天应仁,阴阳相合,天地交感。河水暴涨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被淹没。

陈霸先的大军顺风顺水,过了数百里险滩,一路北上进驻西昌。

萧绎授侯瑱南兗州刺史,叛将王伯丑乘机又占据豫章。这种跳梁小丑怎堪一击,周文育凭着自己手上五千人马,轻松打跑。

陈霸先攻下豫章重镇,达成了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必须表功封赏一路辛苦跟随的臣下,重新调整部署安定后方。

周文育累功除游骑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封东迁县侯,食邑五百户。

杜僧明为军府长史。

胡颖为巴丘县令,镇守大皋口,督粮运,监豫章郡。

杜棱为仁威将军、石州刺史、封上百县侯,食邑五百户。

陈拟为罗州刺史,与胡颖共同督管后方事,并应接军粮。

可惜的是,这次的封赏仍然没有侯安都的份。

陈霸先留杜僧明驻守西昌,督安成、庐陵二郡军事,自己率大军三万进至巴丘。

听闻王僧辩军中缺粮,陈霸先得冯宝冼英相助,动员南越百族之力,有粮草五十万石。

他手头富裕得很,于是效仿鲁子敬指囷相赠,豪爽地分给王僧辩三十万石,足够五万人半年之用。

王僧辩有了军粮,重新组织进攻,打跑了刚到郭默城,立足未稳的于庆。

再进攻寻阳,范希荣弃城而逃,王僧辩把江州收入囊中。

王僧辩又遣沙州刺史丁道贵协助攻打晋熙,王僧振、郑宠等在城中内应,夏侯威生、任延和弃城而逃。

郭默城、寻阳、晋熙等城一下,湓城成为了安全的后方。

王僧辩与陈霸先开始商议两军会师结盟的事宜,磋商合兵之后的种种安排。

就在陈霸先感慨万事顺利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传来,令他怀疑上天是否充满了恶意,见不得人间好处,特别是见不得他陈霸先好。

有了他的夫人和儿子的下落,她们落到了叛军的手里……

想到羯贼的残酷手段,三伏天里,陈霸先却身体发抖,如坠冰窖,几乎站立不稳。

要儿、昌儿,我对不起你们。还是没能赶上,晚了一步。

他嘴唇哆嗦,想问又不知如何问起。

问她们怎么会落到叛军手里?这重要吗。

问现状如何,可有受苦?即便眼下平安无事,从使者出发到现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哪得知晓。

如果受了酷刑残损肢体,自己又能如何?空自咬牙切齿又有何用。

至于更为严重惨烈的后果,他连想都不敢去想。

陈霸先想起夫人章要儿,她本姓钮,乃章氏养女。自己未曾发达,又先娶钱氏女,乃是丧偶再娶。

要儿跟着自己没享过福,从江南水乡跟随到岭南交州,反倒历经颠沛流离之苦。

要儿生得几个孩儿都早早夭折,只有昌儿一根独苗,内心常怀伤楚,对昌儿更是爱护。

昌儿,十五岁了为父应该给你安排明师,启蒙授业才是。

几年前忙于军务,觉得你还幼小,谁知竟会遇到这等事。

唉,书读不读无所谓,人保得平安就好。

可是这一点小小要求,在这乱世也不能满足么。苍天为何如此!

陈霸先紧握双拳,重重捶在案几上。

送信人见陈霸先这般模样,吓了一跳,只能说些吉人天相之类的安慰话语。

侯景新败,暂时顾不上这边,您的家眷交给了谋主王伟的手下华皎看管。

华皎颇为友善,夫人又机智,说与您已经恩断义绝。估计叛军暂时不会加害她们。

来人甚至举出之前徐文盛的例子,说不定到交战之时,叛军会把夫人公子还回来,云云。

陈霸先面无表情,心中并不因此宽慰多少。

事到如今,也不可能因为这个消息就退缩不前。王僧辩的主力驻守寻阳,等待诸路兵马汇集,两军会师势在必行。

陈霸先只有强忍内心煎熬,强打精神每日处理军务。部下们见他神色阴郁,和以往慷慨豪迈的模样大有不同,知道必然有事,只是不敢相询。

-----------------

侯景在巴陵兵败后回到建康,沉迷于女色,宠爱萧氏溧阳公主,不理政务。

谋主王伟苦谏无果,就出了个狠点子,建议把公主的爹,也就是傀儡皇帝给除掉。

侯景新败,手下猛将或死或擒,内心惶恐不安,不知道什么时候讨伐大军就杀过来了。除了及时行乐,还想体验一下做皇帝的滋味。

王伟趁机进言:”自古移鼎,必须废立,既示我威权,且绝彼民望。”

侯景听了这套说辞,觉得很有道理。

八月。

侯景废萧纲为晋安王,幽禁永福省,悉撤内外侍卫,使突骑左右守卫,墙垣悉布枳棘。

羯贼废帝后更是凶性大发,一不做二不休,一并杀了废太子在内的萧氏王侯二十余人。

太子萧大器临难,神色不变,缓缓道:”早知此事,嗟其晚耳!”

刑者欲以衣带行刑,萧大器摇头道:”此不能见杀。”

命人取帐绳,绞颈而绝。

侯景另立豫章王萧栋为帝,又于吴郡、姑孰、会稽、京口杀了萧纲之子,另外四个亲王,把太子妃赏赐给太尉郭元建为妾。

天子萧纲被废月余,还是难逃一死。

羯贼凶焰腾腾,嚣张跋扈不可名状。

……

江州被王僧辩攻克,由其出任刺史。

萧绎改授陈霸先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领会稽太守、豫章内史。

陈霸先终于在知天命前,成为了重号将军,平叛事成之后,当以东扬州相酬。

十月,王僧辩、陈霸先等听闻天子崩殂,启萧绎请上尊号,弗许。

次月,王僧辩等再次上表劝进,萧绎依然不许。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蜀地,益州长史刘孝胜等劝武陵王萧纪称帝。萧纪虽然未许,却大造乘舆车服,为日后之事做起了准备。

北朝方面,之前侯景兵逼江陵之时,萧绎不知王僧辩能否守住巴陵,心中忐忑。

于是向宗主西魏求援,命梁、秦二州刺史、宜丰侯萧循割让南郑之地——反正不是他自己的地盘。

萧循当然不会同意这种无理要求,以无故输诚,非忠臣之节加以拒绝。

西魏认为南朝违诺,既然不给就率兵自取。

宇文泰令大将军达奚武率兵三万走大路攻汉中,大将军王雄出子午谷,取上津、魏兴。

叛军内部也人心动荡。

司空、东道行台刘神茂得知侯景自巴丘败还,图谋反正。与仪同三司尹思合、刘归义、王晔、云麾将军元頵等据东阳,响应王僧辩。元頵及别将李占,据守建德江口。

宋子仙部将张彪反正,攻克永嘉。新安民程灵洗起兵据郡,奉西乡侯萧隐为主盟,响应刘神茂。

于是浙江以东皆附江陵。萧绎以程灵洗为谯州刺史,领新安太守。

各地越是纷纷起义,侯景越是凶悍强硬。以赵伯超为东道行台,据钱塘;田迁为军司,据富春;李庆绪为中军都督,谢答仁为右厢都督,李遵为左厢都督,讨伐刘神茂。

偏帅吕子荣进攻新安,程灵洗退保黟、歙。

叛军攻建德,擒元頵、李占送往建康。

侯景性残忍,好杀戮,喜欢亲自手刃人犯以为游戏。

俘虏送到时,羯贼正在用餐,斩人于前,言笑自若,口不辍食。先断手足,割舌劓鼻,两人经日乃死。

羯贼既然走上谋朝篡位之路,就绝不再回头。

加九锡、受禅让、大赦、改元、立七庙,全套做到了底。

太极殿上,数万郎党吹哨鼓噪,呼喝嬉闹,不成体统。

……

大宝二年就在一团乱哄哄之中结束了。

这一年对侯胜北来说平淡无奇,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他又多了一个弟弟,三弟取名侯秘。(注1)

-----------------

大宝三年,正月。

陈霸先率甲士三万、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兵发豫章,沿赣水北上三百里,与王僧辩会于白茅湾。

这是王僧辩和陈霸先第一次见面。王僧辩年长,官职也高,但是见到陈霸先风姿倜傥,足智多谋,名声也盖过自己,心怀敬畏。(注2)

双方下船登岸,筑坛刑牲,歃血为盟。

吴郡令沈炯撰写盟文,王僧辩和陈霸先齐声共读,慷慨流涕,沾湿衣襟。

盟约既立,两军会师,旌旗招展,舳舻数百里。

王僧辩以侯瑱为前部,攻克南陵、鹊头二处戍所。

至战鸟,侯子鉴惊惧,奔还淮南。(注3)

大军前进至芜湖,叛军守将张黑弃城而走。

芜湖距离建康不过二百余里,顺流而下旦夕可至,已是近在咫尺。

侯景大为惶恐,下诏赦萧绎、王僧辩之罪,众人都笑。

侯子鉴据姑孰南洲防御。侯景增兵两千相助,切切告诫要避敌水战之强,不可与之争锋。若马步一交,必当可破。当坚壁以观其变。

侯子鉴于是舍舟登岸扎营,将船舰收入港口,紧闭营门不出。

姑孰,这道进军建康的最后障碍,必拔之。

王僧辩和陈霸先,此时的二人,团结一心,默契无间。

-----------------

注1:天嘉元年(560年)安都第三子秘年九岁

倒推为大宝三年(552年)出生,所以出兵之前让侯安都在大庾岭造船,有机会回了趟家造人

注2:(陈霸先)倜傥多谋策,名盖僧辩,僧辩畏之

注3:此处的淮南是当涂的别称

《地名对照》

鲁山:今武汉市龟山,又名鲁公山

郢州:今武昌

白杨浦:今武昌区北青山矶南

新吴:今奉新县西北三十里

巴丘:今江西崇仁县

豫章:今南昌市

郭默城:今浠水县东

寻阳:今黄梅县西南

晋熙:今潜山市

湓城:今九江市

白茅湾:今九江市东北

东阳:今东阳市

建德:今建德市

永嘉:今温州市永嘉县

新安:今黄山市歙县、杭州市淳安县一带

钱塘:今杭州市钱塘区

富春:今杭州市富阳区

南陵:今芜湖市南陵县

鹊头:今铜陵市北十里长江中鹊头山上

战鸟:今繁昌县北,南陵县境内的江中岛

芜湖:今芜湖市

姑孰:今当涂县,姑孰又名南洲

第10章 胜败一念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124章 其次伐交之胡不归第61章 陈顼其人第53章 迎世子第14章 萧妙淽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邺城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97章 争龙之展势力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邺城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变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说战事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36章 抗北齐之决战第92章 旧友来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17章 蜀地失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52章 战王琳后篇第82章 战邙山之丧偏师第48章 英雄逝第25章 初上阵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75章 战邙山之往事前篇第29章 抗北齐之袭破第45章 阿父归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说战事第102章 争龙之复旧职第99章 争龙之翦羽翼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军势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说战事第80章 战邙山之先例后篇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0章 胜败一念第68章 别伏陀第103章 争龙之得天命第71章 姓杨名坚第74章 北周军容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103章 争龙之得天命第100章 争龙之讨叛党第85章 战邙山之徒劳无功第20章 入洪流第96章 争龙之调人事第78章 战邙山之先例前篇第14章 萧妙淽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16章 湘州叛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24章 始从军第41章 天子坦荡第50章 战王琳前篇第104章 沈婺华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98章 争龙之立威望第47章 故人去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81章 战邙山之攻洛阳第68章 别伏陀第121章 其次伐交之和士开第71章 姓杨名坚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109章 速平广州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77章 战邙山之往事后篇第40章 少年不再第93章 返家乡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76章 战邙山之往事中篇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第28章 抗北齐之绝粮第54章 江心夜青年篇结语第74章 北周军容第11章 最下攻城第105章 解心结第61章 陈顼其人第22章 南朝乱第92章 旧友来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9章 赤子心第133章 其次伐交之碧血不灭第57章 讨南蛮第22章 南朝乱第9章 封赏一起探究历史之美第76章 战邙山之往事中篇第69章 那罗延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69章 那罗延第125章 其次伐交之再使齐第109章 速平广州第74章 北周军容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骑来
第10章 胜败一念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124章 其次伐交之胡不归第61章 陈顼其人第53章 迎世子第14章 萧妙淽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邺城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97章 争龙之展势力第120章 其次伐交之入邺城第130章 其次伐交之北周有变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说战事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36章 抗北齐之决战第92章 旧友来第58章 平东阳前篇第17章 蜀地失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52章 战王琳后篇第82章 战邙山之丧偏师第48章 英雄逝第25章 初上阵第31章 抗北齐之小憩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75章 战邙山之往事前篇第29章 抗北齐之袭破第45章 阿父归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说战事第102章 争龙之复旧职第99章 争龙之翦羽翼第123章 其次伐交之演军势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说战事第80章 战邙山之先例后篇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0章 胜败一念第68章 别伏陀第103章 争龙之得天命第71章 姓杨名坚第74章 北周军容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103章 争龙之得天命第100章 争龙之讨叛党第85章 战邙山之徒劳无功第20章 入洪流第96章 争龙之调人事第78章 战邙山之先例前篇第14章 萧妙淽第118章 其次伐交之考地利第16章 湘州叛第64章 天嘉四年后篇第24章 始从军第41章 天子坦荡第50章 战王琳前篇第104章 沈婺华第30章 抗北齐之媾和第98章 争龙之立威望第47章 故人去第27章 抗北齐之前哨第81章 战邙山之攻洛阳第68章 别伏陀第121章 其次伐交之和士开第71章 姓杨名坚第107章 铁杖传谣第109章 速平广州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77章 战邙山之往事后篇第40章 少年不再第93章 返家乡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第76章 战邙山之往事中篇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43章 国子求学中篇第28章 抗北齐之绝粮第54章 江心夜青年篇结语第74章 北周军容第11章 最下攻城第105章 解心结第61章 陈顼其人第22章 南朝乱第92章 旧友来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19章 赤子心第133章 其次伐交之碧血不灭第57章 讨南蛮第22章 南朝乱第9章 封赏一起探究历史之美第76章 战邙山之往事中篇第69章 那罗延第95章 争龙之析局势第69章 那罗延第125章 其次伐交之再使齐第109章 速平广州第74章 北周军容第113章 再攻江陵之周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