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鸦片战争

由于清朝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此,清朝朝廷实现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在近代的武器的制造和发展趋于停止,从而使清朝处于古代社会的末期,而西方国家和沙俄则相互往来,互通有无,交流发展,从而西方国家和沙俄进入近代社会,而清朝仍处于古代社会末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和沙俄近百年。

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而它在亚洲下一个主要的侵略目标就是中国。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曾经的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现代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在全国成为普遍现象。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清**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在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工业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清朝。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清朝。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清朝的领土。 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清朝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清朝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具有巨大扩张价值但工业体系与国防体系相当落后的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清朝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清朝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清朝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清朝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清朝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清朝的大门。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毁灭人种”的方法,向清朝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打破了清朝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清朝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鸦烟流毒,为清朝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清朝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清朝国内发生严重的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清朝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和广大人民的重视。清**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清朝严禁鸦片。1838年12月,清朝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派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英国人把清朝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促成战争的爆发。1839年3月,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林则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识界的士人与他同一阵线,召粤秀书院、越华书院、羊城书院三大书院六百四十五学子入贡院“考试”。这次名为考试,实为问卷调查,试题四道:“1.鸦片集散地及经营者姓名;2.零售商;3.过去禁烟弊端;4.禁绝之法。”自此林则徐掌握了所有烟商、贪官污吏之名单。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在现场观看的广州城乡群众,无不拍手称快。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虽然依据中国法律英国人无权在清朝领土上存放鸦片。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皇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1月8日英国“窝拉疑”号舰长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锁广州口岸与珠江口。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谓正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向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2月,英国**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 ,英**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而非战争。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等)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该舰队有战舰16艘(其中3艘为装备有74门大炮的大型军舰),蒸汽军舰4艘,运输舰船28艘。战争爆发后,英国从本土又不断增援。除去被替换回国的舰船外,到1842年8月战争结束时,侵华英军战舰达25艘,蒸汽舰船15艘,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共60余艘。清军购回的1080吨甘米力治号战舰装炮34门。英国出兵的深层原因据罗兹·墨菲的分析,则是为了拥有与巨大的清朝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从而能够直接进入清朝市场。并且希望清朝**能够承认英国是平等国家。而清朝因传统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贡体系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态度,使英国无法容忍遭受轻视或忽视和遭受排挤,清朝的态度在当时已经进入近代世界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英国将清朝的拒绝看作是落后的表现,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种必要时诉诸武力把清朝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认为这对双方都会带来利益。正是双方的自大,导致了正面冲突的爆发。

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今属福建)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入侵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双方激战,清军大败,溃逃,英国远征军成功占领浙江定海,作为前进据点。此时,清朝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国远征军突然向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发起进攻,双方炮仗,清军败退,英国远征军成功登陆,双方厮杀,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帅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使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清朝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鸦片战争期间,清朝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清军作战,并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侵略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当地人民的抗击。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自动组织起来,袭击英军,迫使侵略军退守鼓浪屿。英军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英军。侵略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英国舰队前进。虎门、广州之战(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清朝道光皇帝大为不满,道光皇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道光皇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5月22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不但不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期间广州民间反英气氛炽热,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民众自发武装起来进行抗英斗争。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英国**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北上,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即第三次厦门之战),旋北进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军以疾疫流行,放弃定海),10日陷镇海(今属宁波),13日占宁波。时英军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等待援军。厦门、浙东兵败后,道光帝又派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并陆续调集兵勇以备反击。1842年3月,奕经以兵力已足,决定水陆同时反击,企图一举收复宁波、镇海、定海。3月10日夜,清军对宁波、镇海分别发起反击,接战均不利,纷纷撤回原驻地。进攻定海因风潮不顺而延期。3月15日驻宁波英军乘势反攻慈溪(今慈城镇)和城西大宝山等地,清军大败,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见久经准备的浙东反攻又告失败,遂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讲和。1841年5月29日,盘踞在广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抢劫。当地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军数名。随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庙集合,以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同时,还联络了附近的数千农民和手工业者,手持大刀、长矛,冒雨迎敌。而此时英军仅仅只有一个海军陆战队连。英军被困在牛栏岗,天降大雨,**受潮,无法发挥出威力,展开肉搏战,一名英军死亡。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第二天清晨,2万多民众高举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保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主力英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保纯清楚双方实力,也知道英军的枪炮不会永远受潮,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担上卖国贼的恶名,但实际上,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这种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后,广东人民又以“社学”的形式,组织武装力量,开展反侵略斗争。英国**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来华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英军后来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鉴逃走,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吴淞的失利,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自闻乍浦、吴淞不守,认为汉人通敌,纵兵杀害汉人。7月21日,英军6600余人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37人伤129人,旗兵死约600人,海龄自杀。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收军事占领。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清廷处于不利位置。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军分遣舰队还多次对台湾进行侵犯。由于守军准备充分,战术巧妙,取得了整个战争中罕见的胜利,仅俘获英军就有182人(见台湾抗英斗争)。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击伤169人后攻陷镇江。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在谈判期间,由于英军的恶行引发了地方性的靖江保卫战,侵略者死伤13人后败退(从台湾、靖江之战看来,当今记载的英军伤亡数字不无可疑之处)。1842年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清**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中国清**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的要求。主要内容:1.割**岛给英国。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3.清朝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2100万元的成分是: 600万赔偿鸦片,300万偿还英商债务,1200万英军军费。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清朝与英国共同议定。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清朝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列强不欲英国坐大,纷纷与清朝签订更多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与清朝签订《黄埔条约》,享有领事裁判权和传教权等。1843年10月8日,中英签署了《虎门条约》,重新规定了英国所享有的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从1845年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朝**签订了类似条约,清朝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清朝。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清朝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清朝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清朝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1853年至1856年间,爆发奥斯曼帝国(1299~1922)、英国、法国与沙俄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沙俄战败,因而转向东方发展,企图用侵略清朝来弥补损失。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清朝。美国则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清朝的政策。1857年,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印度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看到英国在东方的成功,法国也开始谋求在印度支那建立殖民地。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列强认为这是加紧从清朝攫取利益的大好时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广东民间排外活动时有发生。当时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采取默许态度,对一切外国的投诉均置诸不理。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亚罗号”是一艘清朝船,曾为了走私方便在**英国当局注册,但是已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几名海盗和有嫌疑的水手,按道理这纯系清朝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但是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捏造清兵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叶名琛据理力争,态度强硬,而且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1856年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英舰炮轰广州城。29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广州督署后退出。12月,洋行夷馆被毁,尽成灰烬。一艘自广州开往**的英国邮船遭劫。1857年1月,英军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后因兵力不足,为等待援军而退出珠江内河。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到中国;同时向法国**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国正以“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向清**交涉。所谓“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违反《中法黄埔条约》,自行进入清朝内地活动。但马赖1856年2月在未依据条约义务——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至法领事馆的情况下,就被广西西林县知县处死。1857年,法国**遂以此为借口,任命葛罗为全权代表,与英国联兵侵略清朝。此外,英法虽然还联合了美国,但美国仅以外交支持。俄国外交代表则以东正教团监护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后来则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借机渔利。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可拆分为“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与“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6年战争爆发到1858年联军抵达天津附近海域为止签订《天津条约》,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8年爆发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到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为止。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清朝船“亚罗”号上张家湾之战中的清军骑兵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清朝。1856年12月,英法侵略军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军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国公使列威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与英、法合谋侵华。12月12日,额尔金、葛罗分别对叶名琛发出以10日为限的通牒。此时,清**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加上“饷糈艰难”,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叶名琛忠实执行清**的政策,不事战守。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双方炮仗,并登陆攻城,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率兵顽强抵御,双方激战,清军溃败,次日失守。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并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供敌驱使。叶名琛被俘,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 。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广州附近义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御侮杀敌。**、澳门等爱国志士也纷纷罢工,以示抗议。1858年3月,四国公使同往上海。两江总督何桂清要求他们返回广东。四国公使却决定集结军舰,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达白河口。第一次大沽口战役,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咸丰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所谓“调停”上。英、法侵略者并无谈判诚意,只是以此拖延,加紧军事准备。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谭廷襄等毫无斗志,弃守逃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孤立无援,大沽失陷。26日,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6月13日,清**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吓下,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③外籍传教士得以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以入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此外,俄、美公使还利用“调停人”身份,以狡诈手段,分别于13日、18日与清**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以便日后解决,从而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陆续南下。咸丰帝对条约内容感到忧恐,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11月,桂良等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2.5%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聘用英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但是,英、法不容修改《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清**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大沽一带防务,自1858年英、法舰队撤走后,清**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的胜利。同年8月,美国公使华若翰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进军北京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叫嚷要对清朝“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1860年2月,英、法帝国主义当局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侵略军占大连湾,法侵略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 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侵华战争。清**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帝国主义罢兵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清朝咸丰皇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为要”,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前敌统帅僧格林沁则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伊格纳季耶夫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1860年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清朝**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南张家湾议和。由于清朝咸丰皇帝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并掳去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军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清朝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訢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鸦片战争后,清朝**忙于对付外来殖民者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造成了北方边疆防备空虚。俄国乘虚而入,加紧蚕食和非法占领黑龙江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许多战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寻找机会,想用条约的形式把所占领的清朝领土固定下来。1856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派普提雅廷为公使,与清**谈判边界问题。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清朝领土,划作两国共管。俄国驻清朝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为借口,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清朝。1864年,俄国强迫清**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訢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58年5月,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6月23日,迫使清朝**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公使进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清朝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1860年10月,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侵略者以焚毁皇宫作为威胁,迫使清**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续增的条款包括: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买卖人口;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财产发还,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历时四年多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人民和爱国官兵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但是,由于清朝**的腐败无能,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得以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维持其统治,史称“同治中兴”。清朝**永久割让黑龙江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