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辛亥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

1903年11月和次年1月孙先后在檀香山希炉、火奴鲁鲁发表批驳保皇党的演说,号召华侨支持和投身民主革命斗争,并在此基础上重振革命组织,分别在两地创立革命团体中华革命军,采用新的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如有反悔,任众处罚”。在希炉加盟者有毛文明、黎协、黄振、卢球、李华根、刘安、古贺、唐安、黄义、郑鎏等十多人,在火奴鲁鲁四大都会馆加盟者有黄旭升、曾长福等数十人。冯自由称“是为兴中会扩大誓词之第一次”,“总理(孙中山)此时已蓄意扩大兴中会之宗旨及组织,而改订团体名称矣”。孙自称当时团体取名为中华革命军,主要是为了记《革命军》作者邹容宣传之功。孙还改组《檀山新报》,和保皇党的《新中国报》进行笔战;发行军需债券,募集革命经费。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的主张。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而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孙中山的创举当时还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只有百余人。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由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小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经过与康、梁论战,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是同盟会推进革命运动的基本战略。从1906年萍浏醴起义至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给清王朝一次次打击,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起义有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冒险倾向,没能从根本上威胁清**的统治。而起义的连续失败,却使一些革命党人产生消极情绪,成为此后同盟会上层涣散的重要原因。

20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动荡之中,城乡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如波涛相逐,一浪高过一浪。北方各省民变迭起。长江中下游各省连年发生灾荒,饥民成群流入城市,抢米骚动时有发生。为了抵制革命、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清**举办多种新政:练新军、兴学堂、成立各省咨议局、1908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三岁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监国。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内部倾轧日益激烈。载沣放逐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组织皇族内阁,企图把军政大权收揽到满族亲贵集团手中,从而引起立宪派士绅官吏和北洋军将领的普遍不满。1911年5月清**下令实行“铁路国有”。所谓国有,就是夺取民办铁路权力,转卖给列强,而拒不归还商民已集的股金。这一掠夺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愤。在与铁路权益有密切关系的立宪派士绅和革命党人的鼓动下,很快形成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以川汉铁路经过的四川最为激烈(见四川保路运动)。当清**由湖北抽调新军入川镇压民众时,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于1911年10月10日起义,一举攻占总督衙门,并迅速光复汉口和汉阳。新军协统黎元洪和立宪派首领汤化龙等都归附革命。黎元洪被举为湖北军**都督。军**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公元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公元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5月,清**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下令镇压。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公元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1911年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1911年9月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同盟会员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汉三镇独立了,各省各地民众配合革命军起义,打败当地的清军,各省纷纷独立。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清朝极盛时期领土达1316万平方公里,清末时达1135万平方公里。享国296年。公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使用“中华民国”之国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中华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
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二章 鸦片战争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六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四章 台湾巡抚刘铭传驱逐法夷,收复台湾。第三章 洋务中兴,史称洋务运动。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一章 清俄战争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第五章 黑旗军大胜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