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一)

济南知府犹自叹着气,外面又有一员衙役进来,却向他拱了拱手。

“有话赶紧说吧。”他不愿朝着外人发作,便勉强忍住满肚的脾气,低声说道。

“禀大人,晏相派的监学官,即吏部的侍郎陈同袍已经到了,和两位书办正于大门外等候。”

“事情还没办完,就来这么一出……算了,快请陈大人至此面谈,好茶要即刻奉上,不可怠慢!”

“是。”

不过须臾,衙役就带着陈同袍进了二堂,知府与之行过了礼,便请到对面圈椅上坐了。

陈同袍道:“本官不熟山东情形,本想先去找巡抚衙门,却始终寻之不见,才知本地素来不置巡抚之职,不知何故?”

知府笑道:“大人在京里呆得久了,不知这京师周边诸省,历来为安全考虑,恐巡抚职权太大,故而久之不设。山东境内一切政务,便全交本府治理了。”

“如此设职,岂不是徒增麻烦?”两位书办自恃是中书省的人,不满地吵嚷起来,“就你一个知府在此,如何管得住底下的人?晏相的善政还怎么推行下去!”

陈同袍轻轻回头一乜,咳了两声,打断道:“唉,此乃本朝所立的规矩,难求变通,何苦去怨别人。若处处都一帆风顺了,副相还派我们来作甚么?不正是为了来帮知府大人解决难处嘛。”那两人顿时无话了。

“知府大人,不必再管这些无关紧要的事了,”陈同袍转过头去,面带微笑,“你先把省里办学的情况大致说一说罢。”

知府擦了擦头上的汗,屈身答道:“好,那下官就从官学讲起。所谓官学,即县学、府学之类,专门教授本地生员,大人应该还能记得。为了保证学校的运转,一般都使之置有三十亩以上的学田,租与农民耕种,每月收取稻谷,并编清册簿籍,用以查核。为了方便管理,当地官员常常将学田交付乡绅代管,这样也容易控制住那群佃民。谁知这些地主生性顽固,不仅阻拦晏相新政,还对扩建学校规模颇有微词。其中以曲阜最为严重,本府亦无可奈何。”

“一群混蛋!”话音刚落,一位书办便暴躁地大喊,“乡野愚夫,如何懂得国家大事!陈大人,你作为监学官,应当速速惩治这帮毒害百姓的乡绅地主!”

知府听他们这一厉喊,不禁惊恐地瞥向陈同袍,见后者一言不发,心中更加慌了:“还请监学大人示下。”

“哦,问我的意见是吗?”陈同袍又一次朝着他淡淡一笑,二位说的极有道理,晏相的政策必须贯彻。但俗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究竟如何,我等还是先往曲阜走一趟,再定结论。诸位觉得怎样?”

两个书办虽不满意,但终究拗不过陈同袍,只是叹息道:“一切随您安排。不知今日去?明日去?”

“今日天气不见晴朗,明日为好。”陈同袍站起身来,掸了掸官服,“知府大人,麻烦您腾出三间客房,我们凑合一天,就在衙门里睡了。”

“明白。”知府勉强吐了口气,恭恭敬敬送着二人出了门外。

“大人,朝里面来的人没说什么吧?您不容易,吃点东西,正可歇歇。”此时的天际已经全黑了,一名心腹凭着稀疏的月光,端着一碗肉汤,找到了还不曾睡下的知府。

“辛苦你了,大半夜还给我送这样的东西……”知府连忙端过汤来,吹了几口,就抬眼命其坐下。

“大人,那个陈侍郎来势可猛?”他不敢坐,站立着问。

知府捋须道:“此人谈吐有方,颇知大体,反倒两个书办言语狂妄,不给本官留丝毫的余地,十分出乎意料。”

心腹冷笑道:“那两个人是晏温所派,职责无非是出谋划策而已,不必承担罪责。自然想着改革的事尽快落成,以求回朝邀功。”

“论揣摩人心,还是你们这些胥吏心里明白呀。”知府一笑而过,闷头喝起了汤汁。

“大人可不要把这种话当玩笑听,”心腹忙道,“您应当积极促进和陈监学的关系,不然举目无亲,没个替您收拾局面的,到时候由着他们把山东搞乱了,您恐怕就要掉脑袋了。这是小人的肺腑之言,一片忠直,望大人纳谏!”

知府听罢,登时放下手中的瓷勺,皱起眉来:“你的话的确有理。但陈监学连山东有无巡抚都不知情,对地方政制全然不通,必然看不透我们这里的时势。怎敢现在去指望他?”

“可您也说了,陈侍郎是个聪明人物,他随您一到曲阜,看看学田,立马就能明白了。您可注意他的神色,一旦发觉异样,即趁机进言,劝他莫要行严酷之政。”

知府却直摇头:“他身边两个书办紧紧跟着,我怎敢与监学明讲?”

心腹怔了一会儿,忽然一拍脑袋:“小人有主意了!”

“快说!”知府一激动,汤水也洒到袖口里了。

心腹瞪圆了眼睛,向两旁瞧了瞧,示意此事不可声张;知府心领神会,即从桌边撕了一张纸条下来,令其自写。

在烛火的映照下,只见心腹挥手写了片刻,向知府比了个手势,便将纸条一折,递与了他;后者同样不出一声,把纸条默默地塞入怀中。

外面还有鸟雀在屋檐上叫,而书房的灯已然熄了。

到了次日,果然是一个风清气暖的日子。书办们一大早就催促着陈同袍起床,慌慌忙忙地启了程,到曲阜县甚至才及辰初。

“到了!”知府在一座四四方方的院落前勒住了马的缰绳,回头与陈同袍道,“陈监学,这里便是曲阜的县学了。”

众人一齐下马,抬头看时,能窥见院子里的规模并不算大,门外也只有几株零零散散的枯竹,几堵不过两丈高的石墙,没有刷过,还有以往掉漆的痕迹。

“知府大人,这堂堂圣人之乡,竟连县学都搞得如此落魄!”两名书办并未随着二人进去,反而立在门口指指点点,牢骚不休。

第三十九章 立盟、对峙(五)第九章 瞒情、谋符(二)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六)第七十六章 请异、防番(五)第六十一章 失断、肇战(五)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二)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二)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四)第六十六章 晋相、巡边(五)第二十六章 受信、听祸(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四)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六)第三十六章 变弊、迁任(四)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四)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四)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八)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二)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六)第五十七章 托任、毁院(四)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势去(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八十七章 成议、悔策(四)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六)第四十五章 斗党、责将(三)第四十章 谋威、抚恩(六)第三十章 议裁、赴账(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势敌(一)第二十三章 述怀、寻情(一)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三)第五十二章 决叛、破竹(一)第十七章 禁学、黜变(三)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一)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五)第三章 兴业、叛主(四)第七十二章 诬败、移失(五)第七十五章 斩官、肃廷(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一)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一)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五)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六)第五章 流乱、再逢(三)第五十七章 托任、毁院(四)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五)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侧(一)第四十四章 接驾、复衅(六)第四十七章 旧罪、新议(三)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五)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六)第四十一章 开禁、访友(三)第八十七章 巧议、化争(四)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尽还(六)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四)第三十二章 赐匾、入惑(三)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一)第四十一章 开禁、访友(四)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三)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二)第十二章 语失、谏事(一)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三)第四十五章 斗党、责将(一)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六)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五)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六)第十章 通盐、焚诬(三)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四)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三)第八章 止险、牵掣(四)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六)第二章 赠贿、谋府(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势去(四)第五章 流乱、再逢(三)第八十五章 诛相、肃朝(四)第二十三章 述怀、寻情(三)第七章 裁吏、疑铳(一)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六)第二十二章 死别、安魂(二)第八章 止险、牵掣(一)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六)第十一章 诛吏、免督(四)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一)第七章 裁吏、疑铳(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二)第四十三章 诏任、握政(六)第七十五章 斩官、肃廷(五)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六)第二十八章 客返、势去(五)
第三十九章 立盟、对峙(五)第九章 瞒情、谋符(二)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六)第七十六章 请异、防番(五)第六十一章 失断、肇战(五)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二)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二)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四)第六十六章 晋相、巡边(五)第二十六章 受信、听祸(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四)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六)第三十六章 变弊、迁任(四)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四)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四)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八)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罢(二)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六)第五十七章 托任、毁院(四)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势去(二)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四)第八十七章 成议、悔策(四)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六)第四十五章 斗党、责将(三)第四十章 谋威、抚恩(六)第三十章 议裁、赴账(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八十一章 抗政、势敌(一)第二十三章 述怀、寻情(一)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三)第五十二章 决叛、破竹(一)第十七章 禁学、黜变(三)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一)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五)第三章 兴业、叛主(四)第七十二章 诬败、移失(五)第七十五章 斩官、肃廷(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一)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一)第五十六章 误院、促战(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稳局(五)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六)第五章 流乱、再逢(三)第五十七章 托任、毁院(四)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五)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侧(一)第四十四章 接驾、复衅(六)第四十七章 旧罪、新议(三)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五)第六十七章 临战、功断(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斗(六)第四十一章 开禁、访友(三)第八十七章 巧议、化争(四)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尽还(六)第七十九章 屡间、荣归(四)第三十二章 赐匾、入惑(三)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一)第四十一章 开禁、访友(四)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一)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二)第六十章 棋和、弈决(三)第七十四章 求阙、论诛(二)第十二章 语失、谏事(一)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三)第四十五章 斗党、责将(一)第六十二章 曲终、人散(六)第四十八章 审害、乱民(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三)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五)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六)第十章 通盐、焚诬(三)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四)第三十五章 释围、按罪(三)第八章 止险、牵掣(四)第五十一章 速归、京变(六)第二章 赠贿、谋府(一)第二十八章 客返、势去(四)第五章 流乱、再逢(三)第八十五章 诛相、肃朝(四)第二十三章 述怀、寻情(三)第七章 裁吏、疑铳(一)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六)第二十二章 死别、安魂(二)第八章 止险、牵掣(一)第五十九章 杀灾、运策(六)第十一章 诛吏、免督(四)第七十章 施诡、毅往(一)第七章 裁吏、疑铳(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胜(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击弱(二)第四十三章 诏任、握政(六)第七十五章 斩官、肃廷(五)第六十八章 政息、举新(六)第二十八章 客返、势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