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热闹婚礼

原定于八月十二的婚礼,因为杨旭的“剿匪”计划被重新定在了九月八号,今天的主人公新郎赵江在原来杨旭的小院子里被收拾一新,杨旭的房子也被征用当了赵江的新房,谁让杨旭的房子是赵家甸最好的呢。杨旭只好带着苏凌筱去了还未完工的大宅子,找了一间算是能住人的房间搬了进去。崭新的蓝青色长袍被外面穿着的红马褂映衬的光鲜亮丽,长长的辫子被好好梳洗了几遍,编好之后,用红布条扎起来,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这模样出去妥妥的贵介公子。长袍下挂着很重的钱袋子,里面装的几百文崭新的铜钱,就连接亲的马也被红布装饰的一新,赵江翻身上马,一个本家侄子负责牵马缓行,后面跟着轿子,一路上不停的抱拳向路两边的人群致礼,笑容已经僵在脸上。

家里已经被“六叔”杨旭料理妥当,为了吉利摆出八十八桌席面,每个席面十八道菜,整鸡、整鱼、肘子、甲鱼汤、山西八大菜、外加冷盘。基本上整个乡宁附近的几个镇子肉菜全被买空了,估计这一周是吃不了荤菜了。不光如此,杨旭还大撒请帖,只要是乡宁地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在杨旭的宴请之列,就连自己地面上的那些族长粮长也是人人在列,现在赵家甸的主路已经被拓宽到了两丈,长四里地,两侧深两米的排水渠,足够四人轿子两乘并排通行,之所以修路是方便行路,尤其是下雨天的时候到县城一个时辰的路程变成了痛苦折磨的几个时辰,就是人手不够,要是人手够多,杨旭打算延长到县城,这个暂且不提。

客人络绎不绝的前来,县丞的侄子结婚,怎么着也得给点面子,就连一部分官宦人家,也指派管家仆人一类当场,宴席的厨子请的县城里几家饭店的大厨,除一部分席面布设在装饰过的院落里,其余大部分直接放在演武场的广场上,那边地方大,地形平整。

结婚,人生的一大事。由相定、断字、定聘、择日、嫁娶五个步骤组成,同时里面又夹杂这许多小的步骤,这是一场混杂着算计、人情、眼缘、社会、繁衍的综合体产物。东汉文学大家何休在注释《公羊传》的一段完美的解释了婚姻的概念和内涵,“时鲁方结婚於吴,外慕强楚,顾不汲汲於齐。”是不是耳边响起一首熟悉的旋律“爱情买卖”。

古人结婚都在太阳落山后举行婚礼,取自“昏”之意,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到了晚清,社会开始出现了一些变革,人们开始减少礼仪的束缚,晚上结婚点灯熬油太费钱,开始把婚礼挪到了下午,赵家甸与小李庄相隔不过二十里地,午时出发,未时末就把新娘子接了回来,如此快捷真实原因是新娘家太穷,拿不出来多少的嫁妆,几床被子抱上大车,父母望女一通流泪,撒下几把铜钱,人就接回来了。赵老汉的一身的大青袍子打扮的体体面面,以前的粗布大褂早已不见了踪影,往常打死不愿意换下来的草鞋,今个也换成了缎面的布鞋,迈着方步,一脸的乐呵劲,旁边陪着父亲招待客人的赵河也脱掉了团勇服,一身靛青色的官袍站在父亲旁边,真正来的大户人家基本上都是杨旭在招待,看到新娘子随着唢呐的高亢和笙的悠扬被迎进了门,接着就是拜堂然后送入洞房,这时候酒宴就真正的开始了,院子里的客人都端着身份,一个个的觉得自个肯定有别于外面熙熙攘攘的囔汉,动静有制,举止妥帖,赵江在杨旭和赵河的陪同下挨桌敬了一遍,随后出了院子,广场上的亲戚还有乡邻基本上热热闹闹,往往一盘菜还没落稳,已经没了,新郎还没过来敬酒,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喝趴下了,杨旭望着赵河兄弟俩大笑,指着说道:“这才是他么的结婚!”

一部分贺礼和杨旭送的包封银子整齐的落在新房的床边上,四周木板封墙,地上青花纹路的地砖,宽大的木板床近乎丈宽,上面整齐的摞着丝绸的被子,至于新娘的陪嫁被子直接被挪到了一边,赵江满身酒气进了屋子,媒婆恭敬的地上秤杆子,待新郎挑开新娘的红头巾后,送上合卺酒,说了几句吉祥话就退出了屋子。

赵江小心的拥着新娘倒在了床上……

天还蒙蒙亮,新媳妇就蹑手蹑脚的起床了,床边的礼品实在碍事,拾掇到了一遍,桌子上放的深黄的纸封包正正方方的两摞,新娘子很是勤快,原来的娘家土屋土墙哪比得上这里的好,到处不是木板就是墙砖,地上还有地砖,简直像富贵人家的场景,原来一年多钱相定的时候,听说这家人和自己家一样,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后来父母闲唠,听了一嘴什么“六叔”,什么吃好的穿好的,以为就是说说,没想到的是家都这么好看,这么好的家不收拾一下,也对不起自己。

伸手去拿桌上的“礼品”,根本纹丝未动,新娘的气坏了,谁那么缺德,送礼送石块,思虑一下,把上面的黄纸撕开,白花花的一片,新娘子“啊”的一声,赶紧捂住嘴,透着窗子朝外面看了看,这一下可把赵江惊醒了,起身坐起来,“咋了?”

新娘子指了指桌上的银子,赵江走进一看,是银子,上面还贴着红纸,还有一行字,最后的署名是杨旭,前面的字大多数赵江都不认识但是杨旭的名字确是在课堂上学过,“这是六叔送的,估摸着有一千两吧!”

“你六叔真大方,一千两啊?怎么花的完?”新娘子依偎在赵江身上,赵江拉她入怀,“一起花呗,影儿,你以后跟着我享福吧!”

砖窑的烧制以前需要的人员不多,那是由于使用的少,窑洞也不大,谁知道这赵家甸的窑口,一口还不够,接着再旁边有盖了两口,原本的工人是欠杨旭徭役钱的农户,大约三十几个人,没想到还是不够用,又在外面找了三十人,关键是待遇好,管吃管住一天三顿饭还有肉食,每个月还给一百文,三十斤小米,三十斤高粱,现在周边的村子谁不愿意给杨老爷干活,除了砖窑就是铁匠铺子,每天也是热火朝天的,待遇比烧窑的高了一倍,吃的也好了不少,打铁是个体力活,还是技术活,跟着的是木匠的工作场地,杨大老爷盖宅子,盖军营,盖教堂都需要木匠,木材好弄,背后连绵的大山,私自砍伐木材犯大清律例的,不过早就被杨老爷甩到脑勺后面了,旁边搭的大棚子是做衣裳做鞋子的地方,基本上是村里中老年妇女的基地,衣裳还好,由于训练任务重,鞋子成了消耗品,所以大部分人纳鞋底做鞋成了常态化。

最近还有一件事情困扰杨旭,就是肉食,由于这里的肉食需求量大,还不挑拣。所以只要是出栏的猪,基本上往这里送,连宰杀的一步都省略了,赵老汉专门找了旁边几个镇上杀猪的住在村里。这时候养猪的主力是地主富农那一部分人,寻常农家连饲料都配不齐,那什么养猪啊!猪养大该出栏了,送到肉铺去,往往得卖上几天,有时候时间久了放坏了,价格就更低了,赵家甸这地好啊,直接送过去卖了,很多事都省心了。但是县城里吃肉不方便了,很多士绅有意见,杨旭也怕招惹他们,干脆想着自己养猪,让赵老汉负责,地方好找,就是寻摸一个会养猪的人过来帮忙,老汉这阵子三村六镇的去打听,还真找到了几个,在村西的直接买了十头猪苗过来养,杨旭虽然不懂,但是生物课上多了,理论知识还是有一部分的,首先建猪舍,用砖墙隔离,一个坑一个,防止串病,另外猪舍保持干净,每天打扫一遍等等,写成十条规章,让养猪的背下来才能上岗。不仅是猪圈,什么鸡舍,鸭舍,村里的池塘养鱼,能养的都养了,反正上嘴皮搭下嘴皮的功夫,又不需要杨大老爷亲自动手。

乡宁的煤炭资源是全国数得着的,尤其是焦煤、无烟煤,储量大埋藏浅,旁边还有铁矿资源也很丰富,而且富矿比例高,甚至还有铜矿,关键自己不会开采啊!即时开采私人开采也是大罪,守着财富吃窝头,这让杨旭颇为恼火。

让杨老爷惦念不忘不仅是山里的矿,还有兰州制造局,上次打“海龙王”的时候,突然想到的,听说兰州制造局自1882年就停工了,当年左宗棠为了收拾新疆阿古柏临时创立的兰州制造局,从浙江福建广东抽调来的技术工人,机器从西安直接搬运过去的,兴盛时期过千人,制作洋枪、铜弹、***,还能生产大炮,当然用的是江南制造局生产的钢铁,但是毕竟有造枪的机器和造子弹的流水线,比自己买洋鬼子的武器强多了,听说解封还是1907年的事情,全国建设新军,没多久大清就亡了,这期间,除了回去的工人,很多技术工人几乎守着机器过了二十多年,很多人都没看到启封那一天,当然机器流失的也很厉害。

现在杨某人也想插一杠子,即使不能造枪,能修也是好事啊!

第八十四章 命悬一线第三十八章 娶亲纳妾第二十章 知县大人第六十三章 算计第六十二章 招兵买马第四章 救人归来第一百一十一章 慈禧太后第一百四十三章 人如草芥第一百零六章 霍州之行第一百二十章 狗皮膏药第二十六章 结交侯奎第二十一章 交易第一百六十一章 闹饷(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地重游第八十七章 灭门的知县第一百一十章 兄弟之间第七十三章 闲散时光第七十七章 懊糟世道第七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五十五章 砸场子第六十五章 我来当土匪第八十一章 东窗事发第二十四章 施恩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获全胜第七十章 整备计划第一百六十五章 返城调解第九十八章 各自利益第九十三章 自缢迷案(一)第一百五十章 分化第四十四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七章 代理典史第九十三章 自缢迷案(一)第六十四章 山西巡抚第二十二章 生活乐趣第一百二十六章 宫中乱事第一百二十章 狗皮膏药第四章 救人归来第九十章 白捡一媳妇第六十二章 招兵买马第一百一十七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第一百二十五章 县令请客第八十三章 不寻常的女人第一百六十八章 日头时光第四十一章 剿匪备战第一百六十二章 闹饷(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不要团结第一百一十七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第六十四章 山西巡抚第八十四章 命悬一线第九章 广交朋友第四十三章 一举灭之第八十章 钱能通神第一百零七章 胡聘之来信第四十三章 一举灭之第一百三十六章 影响第一百三十九章 再进一步第一百二十五章 县令请客第一百三十八章 甲午阴云第一百五十九章 百般刁难第七十八章 县里谁最大第一百二十八章 以身作则第一百三十章 吉州危机第三十四章 另有所图第二章 田园生活第一百一十一章 慈禧太后第一百章 烧香(二)第一百零四章 河口镇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 知府驾临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地重游第二十四章 施恩第七十九章 歪打正着第八十六章 新官上任第五十九章 布政使大人第六十二章 招兵买马第一百四十二章 战事与府试同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以身作则第五十章 利益交换第一百二十四章 捣乱第九十六章 自缢迷案(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又起波澜第四十五章 载誉而归第九十七章 前贬后奖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获全胜第一百六十四章 闹饷(五)第二十五章 平阳府事第九十一章 有滋有味第六十八章 希望的曙光第六章 生活态度第四十章 初登官场第六十五章 我来当土匪第十六章 定居县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都司的架势第九章 广交朋友第五章 身份问题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十六章 结交侯奎第二十八章 张家小姐第一百四十八章 再次碰面
第八十四章 命悬一线第三十八章 娶亲纳妾第二十章 知县大人第六十三章 算计第六十二章 招兵买马第四章 救人归来第一百一十一章 慈禧太后第一百四十三章 人如草芥第一百零六章 霍州之行第一百二十章 狗皮膏药第二十六章 结交侯奎第二十一章 交易第一百六十一章 闹饷(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地重游第八十七章 灭门的知县第一百一十章 兄弟之间第七十三章 闲散时光第七十七章 懊糟世道第七十五章 多事之秋第五十五章 砸场子第六十五章 我来当土匪第八十一章 东窗事发第二十四章 施恩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获全胜第七十章 整备计划第一百六十五章 返城调解第九十八章 各自利益第九十三章 自缢迷案(一)第一百五十章 分化第四十四章 水落石出第二十七章 代理典史第九十三章 自缢迷案(一)第六十四章 山西巡抚第二十二章 生活乐趣第一百二十六章 宫中乱事第一百二十章 狗皮膏药第四章 救人归来第九十章 白捡一媳妇第六十二章 招兵买马第一百一十七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第一百二十五章 县令请客第八十三章 不寻常的女人第一百六十八章 日头时光第四十一章 剿匪备战第一百六十二章 闹饷(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不要团结第一百一十七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第六十四章 山西巡抚第八十四章 命悬一线第九章 广交朋友第四十三章 一举灭之第八十章 钱能通神第一百零七章 胡聘之来信第四十三章 一举灭之第一百三十六章 影响第一百三十九章 再进一步第一百二十五章 县令请客第一百三十八章 甲午阴云第一百五十九章 百般刁难第七十八章 县里谁最大第一百二十八章 以身作则第一百三十章 吉州危机第三十四章 另有所图第二章 田园生活第一百一十一章 慈禧太后第一百章 烧香(二)第一百零四章 河口镇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 知府驾临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地重游第二十四章 施恩第七十九章 歪打正着第八十六章 新官上任第五十九章 布政使大人第六十二章 招兵买马第一百四十二章 战事与府试同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以身作则第五十章 利益交换第一百二十四章 捣乱第九十六章 自缢迷案(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又起波澜第四十五章 载誉而归第九十七章 前贬后奖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获全胜第一百六十四章 闹饷(五)第二十五章 平阳府事第九十一章 有滋有味第六十八章 希望的曙光第六章 生活态度第四十章 初登官场第六十五章 我来当土匪第十六章 定居县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都司的架势第九章 广交朋友第五章 身份问题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十六章 结交侯奎第二十八章 张家小姐第一百四十八章 再次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