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

第一节头痛

一、肝阳头痛

邢某男19岁病历号52、12、85

昔日性情粗暴,极易发怒,在高小读书时用脑过度,入中学后,功课愈繁,急躁易怒更甚,与同学多不能合,时感头晕,后头痛,1年前曾在某医院治疗月余已见好。最近2个月以来,后头痛又作。曾去某医院精神科检查未明确诊断。现症为晚间睡前后头痛最甚,急躁忧虑,情绪不佳,容易发怒,头发脱落,不能读书,稍一用脑即头痛不适,睡眠多梦,饮食二便尚好。

舌苔黄,脉象弦疾。

【辨证立法】

《内经》论肝云:“其志为怒,怒伤肝。”又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平素急躁善怒,肝气实之象,实则阳亢,遂有头痛。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肝血不足故有脱发之症。拟用苦寒泻肝,潜阳制亢,及养血法。

【处方】

熟地黄各6克

细辛3克(同捣)

白蒺藜12克

僵蚕5克龙胆草5克

霜桑叶10克

生龙骨

牡蛎各10克(同打先煎)

黄菊花10克

酒川芎5克(酒炒)

鹿角胶6克草

石决明10克

18克(同捣)

苦丁茶5克

东白薇5克

黑芝麻81克(研)

二诊:服药3剂,效果未显,只是头痛部位有下移至颈部之势,宗前法加羌活3克,独活1.5克,蔓荆子5克,茺蔚子6克,去苦丁茶。

三诊:前方先服4剂,已然见效,头颈疼痛有所减轻,曾电询可否再服。嘱其效不更方,再服4剂。前后共服8剂,深感数月以来,未有如是之舒畅,后头痛已大减,但未全止,小便黄,大便干,腰觉酸楚。

脉稍弦已不疾,尺脉沉而无力。

【处方】

白蒺藜

沙苑子15克

10克

生龙骨

牡蛎各10克(先煎)

龙胆草5克(酒炒)

酒黄芩6克

川杜仲

续断各10克

黄菊花10克

酒黄柏6克

蔓荆子3克(炒)

酒川芎5克

炒皂角子

晚蚕沙各10克(同布包)

熟地黄各10克

北细辛3克(同捣)四诊:前方仍服8剂,头痛已愈,但有时头晕,睡眠仍多梦,已能看书,自觉精神畅快,偶然尚发急躁,于三诊方中,加天麻5克,再服8剂。

五诊:服药后诸症减轻,目前只觉全身乏力,拟服丸药收功。

【处方】

四诊原方,将剂量加2倍,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解读】

本案为肝阳头痛,恙由用脑过度,肾精虚损,水不涵木,肝阳上扰。《类证治裁》:“风内扰巅者筋惕,震动髓海。”一旦肝实之象消除,肾虚之兆即显,腰酸楚即是明证。初诊用龙胆草、苦丁茶、黄菊花、白薇清肝热止痛;生龙蛎、石决明平肝降逆,镇惊止痛;白蒺藜、白僵蚕息风解痉止痛;生、熟地黄、鹿角胶补肾填髓以治其本;桑叶、黑芝麻参合,谓之桑麻丸,是为脱发而设。

白蒺藜——白薇(见第48页)。

白蒺藜——白僵蚕(见第44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石决明——草决明(决明子)(见第47页)。

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见第48页)。

桑叶——黑芝麻

桑叶轻清升散,疏风清热,平肝明目;黑芝麻质润多脂,色黑降下,善入肝肾,滋肾养肝,润燥乌发,滑肠通便。桑叶以升为主,黑芝麻以降为要。二药参合,一升一降,清上滋下,补益肝肾,滋阴润燥,养血凉血、乌须黑发之力增强。

桑叶、黑芝麻伍用,名曰桑麻丸,又名扶桑丸。治肝经虚热,头眩眼花,久咳不愈,津枯便秘,风湿麻痹,肌肤甲错。清·张璐云:“桑叶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

施师以黑芝麻为君,佐以桑叶,治疗头发、胡须早白,脱发诸症,常收显效。亦可与何首乌、生地黄伍用,其效更著。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见第47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二、胃寒头痛

祝某男42岁病历号52、12、328

解放前经商,生活无保障,思虑焦急,日久则生胃病,最怕寒凉。继而头痛,自觉如戴重盔之沉闷,屡经检查均为神经衰弱。服镇静剂,初则有效,后即失去作用。解放后生活无虑,夙疾未除,又添加左鼻孔阻塞不适。

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缓。

【辨证立法】

思伤脾,脾胃相表里,胃为阳腑,最畏寒凉,遇冷则发病,胃寒可知。寒气冲逆则头痛沉重,鼻塞亦为不通之象。拟温散辛通开郁法主治。

【处方】

吴茱萸6克(黄连水炒)

清半夏6克

生姜渣10克

酒当归6克

白蒺藜12克

僵蚕5克(炒)

辛夷花5克

酒川芎5克

苦桔梗5克

蔓荆子6克

北细辛3克

熟地黄各10克(同捣)二诊:服药4剂,头痛变为隔日发作1次,鼻塞时通时阻,服药感觉舒服,睡眠好,食量增,前方加白杏仁6克以通肺气,米党参10克以振脾阳。

三诊:连服5剂,诸症均减,已无沉闷之感,头又抽痛,前方加全蝎5克。

四诊:前方连服4剂,头痛未作,鼻塞已通。前方加白附子6克。仿牵正散意以治抽痛,巩固疗效,嘱每周服2剂。

【解读】

胃寒头痛多由脾胃阳虚,过食生冷、感受寒凉所致。施师治之,取吴茱萸汤为法,吴茱萸用黄连水炒用,意即沟通寒热,起中介作用是也;生姜辛温、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施师认为生姜发散之功甚强,故易生姜渣来治胃寒诸症。

生、熟地黄——细辛(见第48页)。

白僵蚕——白蒺藜(见第44页)。

注:生姜渣即将生姜洗净后捣烂、压榨绞出其汁不用,仅将渣入煎剂用之,其目的是为减少发散之功,增强温中之力矣。

三、血虚头痛

傅某女22岁病历号52、2、568

病已年余,始于用脑过度,头痛而胀,尤以头后为甚,气短,急躁易怒,大便数日一解,全身乏力,月经不调,量少色淡。

面色白,舌苔薄白,脉象沉软。

【辨证立法】

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是属血亏,真血虚耗,心失主辅。故有心跳气短,血不养肝,则急躁易怒,头痛而胀,大便数日一解,非属热结,乃属肠枯不润,气虚不达之象。治以养血助心疏肝活络之法。

【处方】

紫贝齿

石英10克(同打先煎)

火麻仁15克

黄菊花10克

柏子仁10克

酒川芎5克

熟地黄各6克

砂仁5克

北细辛1.5克(同捣)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蔓荆子5克

鹿角胶6克(另烊兑服)

炙黄芪10克

油当归10克

白蒺藜15克

何首乌12克

炒远志10克

炙甘草3克

二诊:服药3剂,头胀痛减轻,精神稍好,用脑多时即烦急易怒,心跳气短,大便已解但不畅,前方去黄芪,加白薇6克。

三诊:去年连诊2次,服药有效,但因出差,年余始返北京。现仍头痛发胀,性情急,厌烦嚣,喜独处,恶音声,大便不畅,食欲不振。

【处方】

紫贝齿

石英各10克(同打先煎)

朱茯神10克

寸冬6克

火麻仁10克

生龙骨

牡蛎各10克(同打先煎)厚朴

玫瑰花各5克(后下)

炙甘草3克

旋覆花5克

赭石10克(同布包)

月季

玳玳花各5克(后下)四诊:前方服5剂,除食欲增加之外,效不甚显,余症如旧,又增睡眠不佳,每夜只能睡4~5小时。

【处方】

磁朱丸6克

秫米12克(同布包)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生龙骨

牡蛎各10克(同打先煎)

春砂仁5克

北细辛1.5克

生熟地黄各6克

(同捣)油当归10克

酒川芎5克

旋覆花6克

赭石10克(同布包)

全瓜蒌18克

薤白头10克(同捣)

炙甘草3克

青皮炭

陈皮炭各5克

火麻仁12克五诊:服药6剂,睡眠好转,心神安宁,不甚烦急,大便通畅,食欲增加,惟头痛未减。

【处方】

陈橘红

络各5克

白蒺藜12克

酒川芎5克

生龙骨

牡蛎各10克(同打先煎)黄菊花10克

冬桑叶6克

云茯神

茯苓10克

香白芷3克

炒远志6克

六诊:前方服药8剂,头痛见好,又因出差1个多月,未能继续治疗,头痛又复如前,大便也不通畅,四肢酸麻。

【处方】

紫贝齿

石英各10克(同打先煎)

生龙骨

牡蛎各12克(同打先煎)

冬桑叶6克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油当归10克桑寄生18克

火麻仁15克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酒川芎5克

炒远志6克

酒军炭3克

七诊:连服10剂,症状都已减轻,除过劳时头痛心跳之外,一切接近正常。

【处方】

六诊处方之剂量加2倍,再加柏子仁、酸枣仁各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解读】

本案职是血虚头痛,恙由用脑过度,暗耗阴血,血不上荣,脑失所养,遂有头痛、健忘。累及心肝,故有心跳、烦躁之表现。养血助心,疏肝活络,理应效果显著.就诊两次服药不满10剂,即停药出差1年之久,由于治疗不能持续,又复旅途劳累,病势只有加重,岂有自愈之理。回京就诊,又服19剂再度出差,如此波折仍能取得良好效果,皆因辨证明确,守方有法。贫血而大便干燥者,多属肠失滋润,蠕动无力,并非热象实证,血充气达,便即润畅,无须通泻之剂。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生、熟地黄——砂仁、细辛(见第48页)。

当归——黄芪(见第101页)。

何首乌——白蒺藜(见第44页)。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41章 杂病 (1)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29章 糖尿病 (2)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2章 杂病 (2)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1章 杂病 (1)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35章 风湿性疾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41章 杂病 (1)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8章 糖尿病 (1)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
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41章 杂病 (1)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29章 糖尿病 (2)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2章 杂病 (2)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1章 杂病 (1)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35章 风湿性疾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41章 杂病 (1)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8章 糖尿病 (1)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