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

温邪内伏,蕴结不解,所以历久发热不退。当以清热为主,佐以透邪,基本以七清三解法治之。

【处方】

白苇

茅根各12克

酒黄连5克

芩6克

龙胆草(酒炒)6克

金银花

藤各10克

赤芍药

茯苓各10克

炒栀子6克

桑枝6克

叶18克

煨葛根6克

薄荷5克(后下)

蔓荆子5克(炒)

甘草梢3克

炒香豉

12克二诊:服药2剂,汗出头痛减,大便泻已止,小便量增多,色深黄,口渴多饮,体温38℃,仍作谵语,咳嗽气促,舌红苔垢。防转肺炎,拟清凉透邪佐以止咳化痰为治。

【处方】

白苇根

茅根各15克

生石膏15克

肥知母6克

淡竹叶10克

节菖蒲5克

酒黄芩10克

连5克

炙紫菀5克

炙橘红5克

赤茯苓

芍药各10克

炙前胡

白前各5克

桑叶6克

枝18克

蔓荆子6克(炒)

粳米

100粒(布包)三诊:服2剂,发热渐退,体温不及38℃,口渴多饮,小便短赤,汗出如蒸,神志清楚,但仍烦躁,舌红,苔黄已不厚,脉稍数。温邪初退,不宜汗解,应导之由小溲而去。

【处方】

赤茯苓

小豆各12克

车前子

草各10克

节菖蒲5克

冬瓜子

葵子各12克

瓜蒌皮

根各10克

白通草5克

炙甘草3克

朱茯神

麦冬各6克

鲜石斛各6克

炒远志10克

淡竹叶10克四诊:热退至常温,神识清楚,除觉体倦无力及食欲不振外,余无他症。拟养阴开胃作善后处理。

【处方】

北沙参10克

朱麦冬

茯神各10克

旋覆花6克

半夏曲10克(同布包)

鲜生地

石斛各10

佩兰叶10克

节菖蒲6克

炙甘草3克

冬瓜

葵子各10克

淡竹叶10克

炒远志10克【解读】

本案为年事已高,又罹温邪内伏发热不退之证。初诊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及栀子豉汤加减,以清热为主,佐以宣透之味,二诊以新加白虎汤为主治之,加强清凉透热作用,三诊清热为主,养阴为辅,四诊则反之,养阴为主、清热为辅。温邪蕴久最易伤阴,不可过汗过下,惟以导邪由小溲而出,始较妥贴,三诊中重用利尿之药,达八味之多。充分体现施师退热时,采用引邪由水道而出的特点。施师组方时,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二诊在清凉透热时佐以止咳化痰的前胡、白前、紫菀、橘红消除咳嗽症状,以防微杜渐。四诊主要养阴扶正又用半夏曲化痰开胃,佩兰叶醒脾化湿,善后处理十分周到。本案虽属年高病久,每诊法随证变,治法很有条理,配伍颇具匠心,遂使4个月不退之热,四诊而愈。

白茅根——白苇根(见第3页)。

金银花——金银藤(忍冬藤)

金银花质体轻扬,气味芬香,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故为清热解毒之佳品;金银藤具有生发之气,故能理气行滞,通络止痛,疏风清热。金银花以清热解毒为主,金银藤以通络止痛为要。二药伍用,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消肿、通络止痛之力增强。

金银花、金银藤伍用,习以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四肢酸楚、疼痛等症。若治热痹诸症,常与牡丹皮、丹参,苍术、黄柏配伍应用,其效更捷。据报道,近人亦合用本组对药治疗脉管炎,并证实具有解毒消炎、通络止痛的功效。

桑叶——桑枝(见第19页)。

黄芩——黄连(见第12页)。

赤芍药——赤茯苓(见第21页)。

炒栀子——炒香豉(见第2页)。

炙前胡——炙白前(见第7页)。

瓜蒌皮——瓜蒌根(天花粉)

瓜蒌原植物名栝楼。其果实的果皮叫瓜蒌皮,又名栝楼壳。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肠经。功专清肺化痰、宽中利气、开胸间胃口之痰热。瓜蒌根又称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其味甘、苦、酸,性凉而润。入肺、胃经。能生津止渴、清肺润燥、化胸中燥痰、止咳,又能通行经络,消肿排脓。

瓜蒌皮清肺化痰,宽中利气;天花粉清热化痰,养胃生津,解毒消肿。二药伍用,药效倍增,荡热涤痰,生津润燥,开胸散结,润肺止咳甚效。

施师临证处方时,多以瓜蒌皮、瓜蒌根并书,治疗肺燥咳嗽甚效。若与南沙参、北沙参合用,其效更著。

知母——石膏

石膏多以生品入药,故又叫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经。本品质重气浮,入于肺经。既能清泄肺热而平喘,又能清热泻火,清泄气分实热,以解肌肤邪热。

知母甘、苦而寒,质润多液,既升又降,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下能泻相火;生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其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偏走气分,以清气分实热。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泄肺、胃实热之力增强。

生石膏、知母伍用,出自《伤寒论》白虎汤。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舌上干燥,而烦躁不得卧,渴欲饮水数升者,以及脉滑数而手足逆冷,此热厥也,亦主之。

生石膏亦可轧细水飞,水量须多,取1~2大碗,频频饮之,以取微汗为佳,即古人所谓石膏可解肌退热者。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所谓上消,多属肺阴虚而化热之故,宜用生石膏、知母为治。盖以生石膏甘寒清热,除烦止渴,用知母苦寒坚阴,滋阴润燥,二药相合,相得益彰,治疗上消诸症,确有实效。祝谌予老师云:糖尿病渴饮无度者,加浮萍30克以解其渴,屡用屡验矣。

炙紫菀——炙化红(橘红)

紫菀(见第7页)。

橘红即橘皮的外层红色部分,或柚类果实的外层果皮。味苦、辛,性温。散寒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宽中;紫菀甘苦而温,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橘红偏于燥湿化痰,紫菀侧重润肺祛痰。二药伍用,一燥一润,一化一祛,痰可祛、咳可宁。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炙紫菀、炙化红伍用。

化橘红系化州“柚皮”,与橘红(即橘皮)系二物,不可混淆。化橘红祛痰力强,而亦较燥,理气和中之功远逊橘皮。《本草从新》云:“化州陈皮,消痰至灵,然消伐太峻,不宜轻用。”

炙是以蜂蜜为辅料,与药物拌炒而得。蜂蜜性味甘平,有甘缓益气、润肺宁咳、解毒矫味之功,与药同制,可缓和药物过偏之性,并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

远志——石菖蒲

远志苦温芳香清冽,辛温行散,宁心安神,益肾强志,散郁化痰;石菖蒲辛散温通,利气通窍,辟浊化湿,理气化痰,活血止痛。远志通于肾交于心,石菖蒲开窍启闭宁神。二药伍用,益肾健脑聪智,开窍启闭宁神之力增强。用于治疗头晕、头脑不清,心神不稳,心烦意乱,失眠,记忆力减退,甚或表情淡漠、痴呆等症以及脑卒中,脑卒中后遗症,症见神志不清,舌强语涩者。

远志、石菖蒲伍用,名曰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治久心痛。《千金要方》加入龟甲、龙骨,名云孔圣枕中丹。用于治疗心血虚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症。笔者体会,凡属神经衰弱,睡眠差、记忆力减退者确有实效。对于情志不遂以致表情淡漠,甚或痴呆、失眠、不安等症者,常与温胆汤合用,多收良效。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焦远志、节菖蒲伍用。远志炒焦之意,即去其内含的远志皂苷以免刺激胃黏膜而反射性地引起恶心。节菖蒲即九节菖蒲,根瘦节密,一寸有九个节。施老经验,此类品种疗效较好。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鲜生地黄——鲜石斛

鲜生地黄与鲜石斛均为甘寒之品,又同取鲜品入药,意即取其更多的汁液,以增强养阴生津、清热退热、泄热除烦之功。

鲜生地黄、鲜石斛伍用,出自《时病论》清热保津法。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伤津液,舌苔变黑者。

冬瓜子——冬葵子(见第13页)。

朱茯神——朱麦冬

茯神为茯苓菌的菌核抱松根而生的部分。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经。因本品抱木心而生,故入心者居多,功专导心经之痰湿,以开心益智、安魂养神。麦冬又名麦门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经。本品既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又能养胃阴、生津液、润肠燥,还能清心除烦。

茯神入心经以导其痰湿,而开心益智,宁心安神;麦冬甘寒养阴,苦寒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清心除烦。茯神以补心气为主,麦冬以补心阴为要。二药伍用,一阴一阳,相互促进,共收养心宁心,镇静安神之功。

施师临证处方时,习惯以朱茯神、朱麦冬配伍应用。意即茯神、麦冬二药用朱砂拌之,以引药入于心经,而达养心潜阳、镇静安神、增进睡眠之功。

半夏曲——旋覆花(见第12页)。

第四节暑湿

高某女56岁病历号51、1、634

盛暑酷热,贪食生冷,院中乘凉,深夜始睡。今晨忽腹痛如绞,腹泻4次,恶心呕吐,不思食,头痛微热,腰酸身倦。

舌苔薄白,六脉濡数。

【辨证立法】

外感暑湿,内伤寒滞,互阻中焦,胃失和降,故呕吐不食。脾乏健运,因以腹泻。拟以祛暑、利湿、和胃、健脾法治之。

【处方】

藿香

苦桔梗各5克

广陈皮5克

炒薏苡仁12克

干芦根12克

鲜生姜3片

扁豆衣

花各6克

云茯苓10克

姜半夏6克

姜厚朴6克

大枣3枚

白术炭各10克

白通草5克

炒香豉10克

炙甘草3克二诊:服药2剂,呕吐腹泻均止,但觉胸腹不适,食欲欠佳,全身酸软无力,头已不痛,但觉晕。

【处方】

云茯苓

神各10克

厚朴

玫瑰花各5克

扁豆花

衣各10克

六一散10克(用鲜荷叶包煎)佩兰叶10克

陈皮炭6克

炒枳壳5克

苦桔梗5克

野於术5克

炙甘草3克

【解读】

夏日暑湿熏蒸,脾胃不健,复加贪食生冷,乘凉感寒,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泄泻之病,盛暑多见,恙由是故。本案化裁藿香正气散方,药服两剂,吐泻均止,二诊则以开胃和中为善后。

藿香梗——桔梗

藿香梗辛温,气味芳香,醒脾和胃,化湿止呕,行气止痛;桔梗辛苦性平,宣通肺气,祛痰排脓,清利咽喉,升提利水。二药伍用,相得益彰,理气宽中、消胀止痛之力增强。

苍术——白术

苍术味辛、苦,性温。入脾、胃经。本品辛温升散,苦温燥湿,既能发汗以解风寒之邪,又能芳香化浊、燥湿健脾,还能祛风湿、止痹痛,白术以浙江于潜所产品质最佳,故又名于术。本品味甘、苦、微辛,性温。入脾、胃经。临床运用,有生、炒之别。生品入药,取其健脾之功而少燥气;炒后入药,是为增强燥湿之力。本品甘温补中,苦温燥湿。既能补脾益气,又能燥湿利水,还能固表止汗。

苍术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邪,祛风湿;白术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安胎。苍术苦温辛烈,燥湿力胜,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白术甘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善于补脾益气,止汗。二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健,脾胃纳运正常,水湿得以运化,不能聚而为患,人则康复无恙。

苍术、白术伍用,出自《张氏医通》。用以治疗脾虚痰食不运。笔者尝治漫性肝炎,表现为脾胃虚弱、纳运失职、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甚或下肢微肿者,屡用每收良效,若午后腹胀较甚者,参合小乌附汤(乌药、香附),则行气消胀之力益彰,尚无耗散正气之弊。

施师临证处方时,苍术、白术习惯用炒炭入药,一则可去其燥,二则能增强健脾止泻之功。

二药运用,颇有法度。《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

扁豆衣——扁豆花

扁豆衣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质坚而脆,以色黄白、片大者为佳。味甘,性微寒,有健脾化湿,达肌行水,止泻止痢之功。扁豆花为豆科植物扁豆未完全开放的花,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清暑化湿之效。《本草便读》:“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季泄痢等证也。”

云茯苓——云茯神

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41章 杂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41章 杂病 (1)第29章 糖尿病 (2)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28章 糖尿病 (1)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28章 糖尿病 (1)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29章 糖尿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41章 杂病 (1)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42章 杂病 (2)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42章 杂病 (2)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42章 杂病 (2)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
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41章 杂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41章 杂病 (1)第29章 糖尿病 (2)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28章 糖尿病 (1)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28章 糖尿病 (1)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29章 糖尿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41章 杂病 (1)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42章 杂病 (2)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42章 杂病 (2)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42章 杂病 (2)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