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

风邪外束,内热炽盛。气逆喘满,是属肺胀。热迫血渗,痰如铁锈。气滞横逆,胸胁疼痛。急拟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葶苈大枣汤主治,表里双清,泻肺气之胀满。

【处方】

鲜苇

茅根各30克

旋覆花

赭石6克

12克(同布包)

炙苏子

陈皮各5克

冬瓜子15克(打)

鲜桑白

地骨皮5克

6克

大枣5枚(去核)

葶苈子3克(同布包)

苦桔梗5克

炒杏仁6克

西洋参10克(另炖服)

炙前胡

白前各5克

鲜枇杷叶12克

半夏曲6克(同布包)

炙麻黄

生石膏1.5克

15克(打碎先煎)

炙甘草3克

二诊:服2剂痰色变淡,胸胁疼痛减轻,体温38.4℃,咳喘如旧。

拟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汤、旋覆花代赭汤、竹叶石膏汤、泻白散诸方化裁,另加局方至宝丹1丸。

三诊:服药2剂,体温37.5℃,喘息大减,咳嗽畅快,痰易咳出,痰色正常,胁间仍痛,口渴思饮。

【处方】

鲜桑白

地骨皮5克

6克

浮海石

黛蛤散各10克(同布包)

肥知母10克(米炒)

生石膏12克(打碎先煎)

青橘叶5克

大枣

葶苈子3枚(去核)

2.1克(同布包)

炙白前

紫菀各5克天花粉12克

冬瓜子15克(打)

炒杏仁6克

旋覆花

赭石6克

10克(同布包)

鲜枇杷叶

半夏曲10克

6克(同布包)

焦远志6克

苦桔梗10克

淡竹叶6克

粳米百粒同煎四诊:前方服2剂,体温已恢复正常,咳轻喘定,痰已不多,胁痛亦减,但不思食,夜卧不安。病邪已退,胃气尚虚,胃不和则卧不安,调理肺胃,以作善后。

【处方】

炙紫菀

白前各5克

麦芽各10克

苦桔梗5克

焦远志6克

浮海石

旋覆花10克

6克(同布包)

川贝母10克

冬瓜子12克(打)

佩兰叶10克

广皮炭6克

北秫米

半夏曲10克

5克(同布包)

炒杏仁6克

青橘叶6克

酒黄芩6克【解读】

大叶性肺炎以突然发病,恶寒战栗、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急促为特征。现代医学以抗生素治之其效颇速,中医治之疗效亦高。施师每以表里双清为法,使邪有出路,再加泻白散、葶苈大枣汤及旋覆花代赭汤等,使肺气得降,气逆胀满咳喘,逐步解除,体温恢复正常。初诊,二诊均用西洋参者,以其六脉沉取力弱,益气强心,防其心衰。四诊处方为善后之剂,拢肺气、生胃气,使正气日渐恢复。

鲜茅根——鲜苇根(见第3页)。

炙前胡——炙白前(见第7页)。

葶苈子——大枣

大枣甘缓补中,补脾养心,缓和药性;葶苈子苦寒沉降,泻肺气而利水,祛痰定喘。二药伍用,以大枣之甘缓,挽葶苈子性急泻肺下降之势,防其泻利太过,共奏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之功。

葶苈子、大枣伍用,出自《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医宗金鉴》中又名葶苈大枣汤。治痰涎壅盛,咳喘胸闷不得卧,或面目浮肿等症。明·孙一奎以葶苈子6克、大枣10枚,治肺痈胸膈胀满,上气喘急,或身面浮肿,鼻塞声重。施老经验,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于治喘确有实效,但用量不宜过大,亦不可久服,否则肺气大伤,以致喘息再发,终不可挽回也。

炙麻黄——白杏仁(见第6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辛寒,入肺中气分,泻肺中邪热,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地骨皮甘寒,入走血分,清肺中伏火,清热凉血、补阴退蒸。桑白皮以清气分之邪为主,地骨皮以清血分之邪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清肺热、泻肺火、散瘀血、泻肺气、去痰嗽、平喘逆的力量增强。

桑白皮、地骨皮伍用,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能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治肺热咳嗽、甚则气喘、皮肤蒸热,或发热、午后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用以治肺火,大肠火,喘急之症。清·吴谦《医宗金鉴》:“[集注]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制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白者肺之色,泻白泻肺气之有余也。”

施师取其鲜品入药,意即增强清热润肺之功是也。

据临床实践体会,二药合用,功效有三:①清肺泻热,治身热,气逆而喘,疗肺热咳嗽(各种肺炎可用);②清肺热、导火气,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治肺气不降之浮肿(颜面浮肿);③地骨皮能裕真阴之化源,治骨蒸劳热,合桑白皮能益阴气、泻虚火,所谓“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治午后低热效果很好。

黛蛤散——浮海石

黛蛤散清泄肝肺郁热,化痰止咳,凉血止血;浮海石咸寒,咸能软坚,寒可清热,功专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消石通淋。二者参合,相得益彰,清肺热、泻肝火、化老痰、去顽痰、止咳、止血之功增强。

治痰之法,当辨稀痰、稠痰、顽痰各症。咳吐稀痰,取半夏曲、旋覆花为治;咳吐稠痰,用旋覆花、浮海石为治;咳吐顽痰,选用浮海石、黛蛤散为治。施老常云,只有辨证明确,组方精细,才能取其良效。

浮海石——旋覆花(见第56页)。

半夏——秫米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秫米甘寒,和胃安眠。半夏和胃消食,通阴阳和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秫米和脾胃,制半夏之辛热,以使安睡。二者参合,阴阳通、脾胃和,即可入睡。故《内经》谓“饮药后,复杯即瞑”,言其效之神速也。

半夏、秫米伍用,出自《内经》秫米半夏汤。治胃不和,夜不得眠之症。明·张景岳谓:“治久病不寐者神效。”笔者体会,凡胃脘不适以致不能入睡者,屡用有验。

二者伍用之理,近代医家张锡纯云:“观此方之义,其用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秫米即芦稷之米(俗名高粱),取其汗浆稠润甘缓,以调和半夏之辛烈也。”

施老临证,时而以半夏曲与秫米为伍,意即增健脾和胃之功。

注:何为秫米,其说不一《简明中医辞典》说:“秫米出《名医别录》。别名小米,糯粟,粟米。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子。”《本草逢源》云:“秫米俗名糯米。”张锡纯谓:“秫米即芦稷之米(俗名高粱)。”施师遵张氏之说,习用高粱米是也。

冬瓜子——青橘叶

冬瓜子甘寒清热,利湿排脓;青橘叶辛平,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冬瓜子以利水为主,青橘叶以行气为要。二药参合,相互促进,理气止痛、行气利水、消胀排脓之力增强。

施师每遇肺痈、胸膜炎诸症常常配伍为用,验之临床,确有实效。对于渗出性胸膜的用量,冬瓜子宜重,30~100克均可。

笔者曾治一位罹渗出性胸膜炎男性患者,投以冬瓜子、甜瓜子、青橘叶、葶苈子、大枣,药服十余剂,症征悉除。

生谷芽——生麦芽(见第13页)。

川贝母——杏仁(见第59页)。

知母——生石膏(见第25页)。

第五节肺脓肿(肺痈)

冯某男59岁

病历2月,初患咳嗽,胸部不畅,未以为意,近日咳嗽加剧且有微喘,痰浊而多,味臭,有时带血,胸胁阵痛,稍有寒热,眠食不佳,小便深黄,大便干燥。

舌苔黄厚,脉滑数。

【辨证立法】

外感风寒,未得发越,蕴热成痈。治宜排脓解毒,涤痰清热为主。

【处方】

鲜苇

茅根各24克

桑白

地骨皮各6克

甜瓜子各18克(同捣)

旋覆花

赭石6克

12克(同布包)

北沙参10克陈橘红

络各5克

苦桔梗6克

仙鹤草18克

杏仁各6克(同捣)

生薏苡仁18克

粉甘草5克

二诊:服药5剂,寒热渐退,喘平嗽轻,痰减仍臭,已不带血,眠食略佳,二便正常,尚觉气短、胸闷,仍遵原法。

【处方】

杏仁各6克(同捣)

炙紫菀

橘红各5克

生薏苡仁18克

北沙参10克

赭石

旋覆花12克

6克(同布包)

干薤白

糖瓜蒌10克

18克(同打)

苦桔梗5克

粉甘草5克

炙白前

百部各5克

鲜苇

茅根各24克

冬瓜子24克(打)三诊:服药6剂,诸症均减,惟觉气短、身倦,脉现虚弱,此乃病邪乍退,正气未复之故。

【处方】

枇杷叶

半夏曲各10克(同布包)

苦桔梗6克

炒枳壳5克

云茯苓

神各10克炒白术10克

冬虫夏草10克

南沙参12克

10克

化橘红5克

粉甘草5克另:三七粉3克、白及粉3克(分2次冲服)

【解读】

肺脓肿一症,多涉风寒咳嗽之后郁热而发,治应排脓为主。不论已成、未成皆当涤荡痰垢,无使壅塞,则余症易愈。处方先以千金苇茎汤、桔梗汤和泻白散加减以排解脓毒,涤痰清热,益气止血,逐去有形之秽浊,免使肺组织再行。继用六君子汤加味,养肺补虚,以竟全功。

鲜茅根——鲜苇根(见第3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杏仁——薏苡仁

杏仁苦辛而温,辛能横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为散邪降气;薏苡仁甘淡补中渗利,升少降多,健脾渗湿,利水消肿,排脓消痈。二药参合,理气行水、排脓消痈肿甚效。

桑白皮——地骨皮(见第62页)。

陈橘红——陈橘络

橘红燥湿化痰,理气健脾;橘络行气化痰,通络止痛。橘红善走肌表,以下气消食为主;橘络善走经络,以顺气活血,通络止痛为要。二药伍用,理气宽胸,下气化痰,通络止痛益彰。

炙白前——炙百部(见第58页)。

冬瓜子——甜瓜子

冬瓜子甘寒,清肺化痰,利湿排脓,去面,润肌肤;甜瓜子和中止渴,破痰散结,清肺润肠,利水消胀,开痰利气。二药伍用,使沉降的力量增强,利水消胀、利湿排脓、破瘀散结甚效。

施师告云:肺化脓症,肺水肿、渗出性胸膜炎等病,单用二药亦有良效,然必须重用,各取120克,打碎煎水代茶饮之。

炙紫菀——炙橘红(见第25页)。

枇杷叶——半夏曲(见第59页)。

桃仁——杏仁

桃仁甘苦性平,得春气最厚,入血分化瘀生新,其色乳白,富有油脂,可滑肠润燥,破血行瘀;杏仁行气散结,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桃仁入于血分,偏于活血(化血络之凝瘀);杏仁入走气分,偏于降气(降肺气之上逆)。二药伍用,一气一血,其功益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白及——三七

三七活血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白及补肺生肌,收敛止血。三七走而不守,白及守而不走。三七以散为主,白及以收为要。二药伍用,一走一守,一散一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补肺生肌、行瘀止血之力增强。

三七、白及伍用,善治出血性病症。根据用药习惯,多采用粉剂吞服,一般每次服1.5~3克。日服2~3次。入煎亦可,常用量为6~10克。

第六节支气管扩张(肺痈)

巩某男47岁干部病历号54、4、50

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41章 杂病 (1)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42章 杂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35章 风湿性疾病 (1)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35章 风湿性疾病 (1)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41章 杂病 (1)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42章 杂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29章 糖尿病 (2)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42章 杂病 (2)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42章 杂病 (2)第28章 糖尿病 (1)第28章 糖尿病 (1)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28章 糖尿病 (1)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
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41章 杂病 (1)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42章 杂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35章 风湿性疾病 (1)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35章 风湿性疾病 (1)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41章 杂病 (1)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42章 杂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29章 糖尿病 (2)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42章 杂病 (2)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42章 杂病 (2)第28章 糖尿病 (1)第28章 糖尿病 (1)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28章 糖尿病 (1)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