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

制首乌甘温,不寒不燥,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蒺藜苦辛,性升而散,专走头目而祛风明目,通络止痛。首乌善以守为主,蒺藜辛散温通,以走为要。二药合用,一守一走,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益肾平肝,散风热、止疼痛益彰。

制首乌、蒺藜伍用,善治肝肾不足,精血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扰诸症,若与女贞子、墨旱莲参合,其效更著。笔者体会,临证之际,以头晕为主,多用何首乌,少用蒺藜;若以头痛为甚者,多取蒺藜,少用制首乌;晕、痛并重,二者各半。

首乌入药有生首乌、制首乌之分。前者润肠,解疮毒;后者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施老临证习取制品,意即消其滑肠之弊,增其补益之功。

蒺藜(刺蒺藜)——僵蚕

蒺藜苦辛,疏肝解郁,平肝止痛;僵蚕咸辛性平,祛风解痉,散热止痛,化痰散结。二药又均入肝、肺两经,故相互为用,功效益彰,平肝解郁,息风解痉,祛风通络,舒展神经以止疼痛。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以蒺藜、僵蚕并书伍用。根据临床体验,诸凡内伤头痛,均宜使用。若系肝阳头痛,须与钩藤、菊花伍用;若属气虚头痛,宜与黄芪、党参参合;若系血虚头痛,宜与生白芍、生甘草配伍;若属痰湿头痛,宜与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参合。尝治一男性患者,久罹血管神经性头痛,痛甚则颞部血管怒张,痛引眼珠,投以蒺藜15克、僵蚕10克、生杭芍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前后服药十余剂,痛止病愈。另外,二药参合,尚能治疗妇人面(即面颊部色素沉着)。笔者常与四物汤(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参合,其效甚速。若兼见血气郁滞者,酌加香附、益母草之类,其效更佳。

第九节结核性脑膜炎(头痛)

林某女28岁病历号55、12、141

低热37.4℃已2月余,上月13日突然昏厥1次。全身抽搐四肢冰冷,经急救后缓解。神志清楚,全身乏力,不能起床。头痛连及颈椎,行动需人扶持,时欲跌到。月经2~3个月1次。食欲不振,睡眠不实,二便尚属正常。经某医院会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并有局灶性肺结核。

舌质淡,苔薄白,六脉细数微弦。

【辨证立法】

阴虚之火,上扰神明,头晕而痛。肝主筋,血不养肝则令全身乏力、抽搐。当拟敛阴潜阳,滋补心肾之剂。

【处方】

生龙骨

牡蛎各12克(同打先煎)

北柴胡

赤、白芍5克

各6克(同炒)

川杜仲

续断各10克

酒川芎5克

石决明各10克(同捣)

冬桑叶10克

桑寄生15克

砂仁

细辛各3克(同捣)

生、熟地黄各10克

鹿角胶6克(另烊兑服)

沙苑子

蒺藜各10克

朱茯苓

朱麦冬各10克

双钩藤12克

东白薇10克二诊:连服22剂,低热全退,精神旺健,四肢自觉有力,行动不需扶持,头痛大减,时感昏晕,间或头顶跳动,食睡均好。

【处方】

石决明10克

18克(同捣)

制蝎尾3克

川杜仲

续断各10克

黄菊花10克

密蒙花10克

沙苑子

蒺藜各10克

酒川芎5克

明天麻5克紫贝齿

石英各12克(同打先煎)

鹿角胶10克(另烊兑服)

炙甘草3克

东白薇6克

香白芷5克

北藁本5克

砂仁

细辛各3克

生、熟地黄各10克(同捣)

三诊:前方服15剂,除头有时稍晕外,已无其他症状,拟用丸方收功。

【处方】

早服神经衰弱丸30粒,晚服河车大造丸1丸。连服1个月,感冒发热时停药。

【解读】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可见结核病的一般中毒症状,如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睡眠不安、烦躁等症。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渐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强直、惊厥。其属中医“头痛”、“惊风”、“抽搐”、“虚劳”的范畴。本案发病缓慢,虚象毕现,阴亏燥扰,神明受制,重剂滋阴扶正,以助驱邪之力,中医之辨虚实,治标本,衡量缓急,丰富了医疗理论,本案即是一例。

生龙骨——生牡蛎

龙骨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质体沉重、黏涩,功专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牡蛎为贝壳之属,质体重坠,功擅敛阴潜阳,涩精,止汗,止带,化痰,软坚。二药伍用,相互促进,益阴潜阳,平肝息风,镇静安神,软坚散结,涩精,止血、止带之力增强。盖龙骨益阴之中能潜上越之浮阳,牡蛎益阴之中能摄下陷之沉阳,故张仲景常取二药配伍应用。

龙骨、牡蛎伍用,出自《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火逆证下后,又加烧针,心阳内伤,烦躁不安,以及心悸怔忡等症。

龙骨、牡蛎参合,治神经衰弱诸症,确有镇静安眠之功。其治疗机制,正如张锡纯云:“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固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又谓:“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

石决明——决明子(草决明)

石决明为鲍科软体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的贝壳。本品附石而生,且有明目作用,故此得名。味咸,性寒。得水中阴气以生,平肝热、息肝风、泻风热而明目;草决明又叫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性味苦寒,清泄肝火,益肾明目,润肠通便,降低血压、胆固醇。二药参合,清热泻火,平肝息风,镇静止痛之功益彰。

石决明、决明子伍用,为施师治疗肝热目赤涩痛而设。亦可与黄芩、炒防风参合,其效更著。治原发性高血压,宜与茺蔚子、夏枯草、槐花、牛膝参合。

沙苑子(沙蒺藜)——蒺藜(刺蒺藜)

蒺藜色白有刺,性升而散,入走肝经,为疏散风热,疏理肝气之要药;沙苑子色紫无刺,性沉而降,偏走肾经,为补肾阴填精髓之品。蒺藜以升为主,沙苑子以降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一入肝、一走肾,肝肾同治,升降调和,理气散郁,平补肝肾,益肾固精,养肝明目,收缩瞳神之功增强。用于治疗肝肾不足,以致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症;肾虚腰酸、腰痛,遗精早泄,小便频数等症;妇女带下诸症。

朱麦冬——朱茯神(见第26页)。

赤、白芍——柴胡

赤芍——白芍(见第6页)。

白芍——柴胡(见第11页)。

川杜仲——川续断

续断又名川断。味苦,性温。入肝、肾经。本品既能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止疼痛,又能补肝肾、固冲任,此外,还能通利血脉、疏通关节、接骨疗伤。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善走经络关节之中;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通利血脉,在于筋节气血之间。二药伍用,其功益彰,补肝肾、益精髓、壮筋骨、通血脉、调冲任、疗虚损的力量增强。

蒺藜——白薇

蒺藜平肝降逆,疏肝散郁,祛风明目;白薇清血热、退低热,凉肝除烦,安眠。二药伍用,清热平肝、凉血安神、行血止痛之力增强。

施师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白薇、蒺藜伍用,善治头昏、头晕、头痛诸症,凡证属血虚肝旺者,屡用有验。血热较甚,以头昏、头晕为主者,多取白薇,少用蒺藜;若头痛颇著,则多用蒺藜,少取白薇;昏、晕、痛并存,二者各半为宜。

生、熟地黄——砂仁——细辛

生地黄、熟地黄、砂仁、细辛伍用含义,谓之四个对药组成,分述如下:

(1)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

生地黄又名干地黄、干生地,其性凉而不寒,善于滋阴凉血,养阴生津,生血脉、益精髓,聪耳明目;熟地黄即是地黄用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体柔润黏腻而得。味甘,性微温。入心、肝、肾经。本品味厚气薄,为补血生精、滋阴补肾、退热之要药,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其功益彰,共奏滋阴补肾,益精填髓,补血生血,养阴凉血,清热退热之功。

干地黄即是生地黄,熟地黄也叫熟地。二药伍用,有的医生临证处方书写二地,施老习以生、熟地黄并书。生地黄以养阴为主,熟地黄以滋阴为要。生地黄以凉血止血为主,熟地黄以补血为要。二药相合,相得益彰。二药炒炭入药,职是治疗出血性病症时用。

生地黄、熟地黄伍用,出自《景岳全书》二黄散。生地黄、熟地黄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服10克。治胎漏下血,或内热晡热,或头痛头晕,或烦躁作渴,或胁肋胀痛等症。

(2)熟地黄——细辛

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肾养肝;细辛辛温,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熟地黄以守为主,细辛以走为要。熟地黄质体滋腻,易于助湿碍胃(即腻膈),细辛体质轻浮上升,气味辛散,容易伤正。故以细辛之辛散,制熟地黄之滋腻;又以熟地黄之滋腻,制细辛之辛散。二药伍用,一守一走,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故有补真阴、填精髓、止腰痛之妙用。

(3)生地黄——细辛

细辛气味香窜,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生地黄性味甘寒,善于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生地之甘寒,直达上焦,共奏清热止痛之效,而无燥烈升散之弊。用于治疗风火头痛、牙痛,口舌生疮等症。

(4)熟地黄——砂仁

熟地黄甘温黏腻,补益肝肾,滋阴养血,生精补髓;砂仁辛散温通,芳香理气,行气和中,开胃消食,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以砂仁辛散之性,去熟地黄黏腻碍胃之弊。二药伍用,互制其短而展其长,补血、滋肾、开胃之力甚妙。用于治疗血少、津亏、腹胀、纳呆等症以及胎动欲坠者。

第十节疟疾

郭某男59岁病历号52、8、91

发疟疾先冷后热已6次,隔日一作,热后汗出头痛,全身乏力,口干渴,大便二三日一解,小溲黄赤,纳食减少。

舌苔白,中间黄、六脉弦数。

【辨证立法】

营卫失调,表里不和,内热甚炽,拟用桂枝白虎加小柴胡汤治之。

【处方】

北柴胡5克

川桂枝1.5克

赤、白芍各6克

(同炒)

米党参10克

酒黄芩10克

煨草果5克

白茅

苇根各15克生石膏15克(打先煎)

法半夏6克

炙甘草6克

冬桑叶3克

嫩桑枝18克

肥知母6克(米炒)

炒常山5克

二诊:前方连服4剂,寒热未作,大便已通,仍干燥。口渴减轻,全身酸软乏力。

前方去常山、草果。加晚蚕沙、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桑寄生15克。

三诊:前方又服4剂,已经8日寒热未再发作,惟觉酸软无力,纳食未复而已。

【解读】

疟疾是感受疟邪(疟原虫)引起的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疟邪侵入人体后,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时,则疟病发作,疟邪伏藏时,则发作休止。发作时,邪入于营阴相争,卫阳一时不能外达,则毛孔收缩,肌肤起而恶寒;其后,邪与卫阳相搏,热盛于肌表,故又转为高热;适正胜邪却之时,则疟邪伏藏,不与营卫相搏,汗出热退,症状解除。其休作时间:有1日1发、间日1发、3日1发。本案为间日1发。施师以桂枝白虎汤合小柴胡汤化裁为治,服药4剂,寒热顿除,又服4剂,疟疾已愈,最后调理脾胃而收功。

赤、白芍——柴胡——桂枝(见第11页)。

白茅根——白苇根(见第3页)。

知母——生石膏(见第25页)。

酒黄芩——法半夏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半夏健脾燥湿,和胃止呕,消痞散结。半夏辛散降逆,黄芩苦寒清热。二药参合,一寒一温,辛开苦降,以顺其阴阳之性而调和阴阳,故清热泻火、和胃止呕、消痞散结甚妙。

半夏、黄芩伍用,出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治疗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也用于急性胃肠炎见上症者。

桑叶——桑枝(见第19页)。

知母——草果(见第11页)。

常山——草果

常山清热截疟;草果温中燥湿,化浊截疟。常山以清里为主,草果以解表为要,二药伍用,一表一里,一寒一温,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奏化湿浊、和表里、退寒热之效。用于治疗表里不和,寒热如疟等症和疟疾,表现为反复发作,寒湿内阻,邪伏阴伤而致胸胁痞满、食欲不振、神疲肢倦、苔浊腻等症。

常山、草果伍用,为截疟之要药。临证之际,宜与青蒿、知母、柴胡、黄芩、半夏参合。

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35章 风湿性疾病 (1)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28章 糖尿病 (1)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41章 杂病 (1)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42章 杂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41章 杂病 (1)第42章 杂病 (2)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29章 糖尿病 (2)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29章 糖尿病 (2)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28章 糖尿病 (1)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
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35章 风湿性疾病 (1)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28章 糖尿病 (1)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41章 杂病 (1)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42章 杂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41章 杂病 (1)第42章 杂病 (2)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33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29章 糖尿病 (2)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29章 糖尿病 (2)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17章 消化系统疾病 (6)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28章 糖尿病 (1)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