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童趣

当今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与托尔斯泰的观点不同,当今孩子们的幸福是相似的,他们的不幸也是相似的。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综合国力强了,老百姓也富裕了。当然,发展还不平衡,某些贫困地区的不少家庭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家也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不过,这种现象毕竟离我很远,在我经常居住的两座大城市——首都和省城——里的所见所闻所感,主旋律是两个字——富裕。室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室内,金碧辉煌,舒适方便。孩子们都是家里的宝贝,他们想吃的,想用的,可谓手到擒来。我本人儿时的生活应该算是富裕的,但与现在我身边的孩子们相比,未免相形见绌。有时我会在一旁仔细端详我那外孙女。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身高已经将近一米八,举止端庄大方,言谈温文尔雅。这应该说与她从小富生富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说在物质上得到充分满足就算幸福的话,那么,他们这一代孩子确实是幸福的。但是,在这种表面幸福的背后,我也看到了另一面。我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语,就姑且称之为“不幸”吧。他们没有享受到孩子们应该享受的童趣,没有摸爬滚打的玩伴,没有发挥特长的余地。在学校里,应试教育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回到家里,写不完的作业,熬不尽的困乏。有了一点空闲时间,也一个个忙不迭地与电脑、手机打交道。这对他们来讲就是放松,就是休息了。我的外孙女算是个幸运者,因为她的处境比她的同伴们要好得多,这应该归功于我们这个家庭。我和我的老伴,还有我的女儿,都是教师,我们总还懂得一点教育和教学的规律,而且不像有些家长那样,急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里,我们不给她额外的压力,更不让她参与各种所谓“培训班”或“成才班”。我有时还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赋予她轻松的机会,比如餐桌上的笑话,又比如,当我发现她写作业感觉疲倦的时候,我就给她唱一曲婉转的昆腔,哼一段优美的俄罗斯民歌,或者读一首感人的诗篇。但即使这样,我仍然感觉她是很苦的,很不幸的。至于那些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巨大压力的孩子,则更是苦不堪言。说得严重一点,他们的不幸,怎一个“苦”字了得!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可不是这么度过的。我说过,我的童年时代家庭还算是富裕的,我的很多童年伙伴,家庭温饱这一关都没有过,更不要说丰衣足食了。还有战乱、灾荒和疾病的袭扰。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是不幸的。但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也有自己的童趣。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压力,当时的家长也少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奢求。大家都顺其自然地生活,自由自在地成长。我们有说不完的儿童歌谣,有玩不尽的儿童游戏。现在的城里人,毗邻而居也互不相识,孩子们也少有互相往来的机会。我们小时候,几条街巷的孩子们都可以聚到一起玩耍。当时的景象,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意味无穷,那种生活实在是太丰富了。从这个角度讲,当时我们又是幸福的。世界就是这样,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不同意现在流行的所谓“幸福指数”这种说法。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哪里有什么“指数”可言!难怪有人对“你幸福吗”的回答是“我姓曾”。

回忆的闸门打开了,就让我先从童谣说起吧。家乡的童谣相当丰富,我从小就是伴随着童谣长大的。我从刚刚记事到成长为少年,听过有上百首童谣,可我忽然想先从一首歌谈起,那就是解放前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前都要唱的《放学歌》。这首歌的歌词是:“功课完毕太阳西,收拾书包回家去。见了父母行个礼,父母对我笑嘻嘻。”歌词很有意义,是对孩子们进行礼貌教育的好教材,可惜这样的歌已经太久没有人唱了。在这首歌的感召下,每天放学回家,一进街口,见到所有认识的长辈都要鞠个躬。当时学校要求每天晚上放学时唱这首歌,后来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别出心裁,中午放学时也让我们唱。小孩子有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一下子感觉到,这首歌中午唱不合适,因为歌词的第一句是“功课完毕太阳西”,而中午太阳是在南边的,于是大家就商量着改歌词。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歌词终于改好了:“功课完毕太阳南,收拾书包上矸子山 。捡点矸子卖点钱,买块驴肉解解馋。”当然,当着老师的面我们不敢唱,只是在下面偷偷地唱,但尽管这样,这首经过改编的歌词还是很快就在学校里流传开了。我在歌词的改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这种灵感来自存留在头脑中的上百首童谣。它们甚至为我后来的写作和翻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童谣的种类很多,最早听到的是“催眠曲”,就是哄小孩子睡觉的童谣。这种童谣当然不可能是我在襁褓里记住的,而是长大以后,听到爸爸、妈妈哄弟弟、妹妹,或者邻居家的父母哄自己襁褓中的孩子睡觉时都哼这种童谣,听得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江南一带有诸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类的催眠童谣,那是因为那一带的婴儿是在摇篮里长大的,而且那一带有太多的小桥流水。我的家乡与江南一带“乡情”不同,没有江南韵味的小桥流水,婴儿也从来不进摇篮。但与其相类似的童谣还是有的,只是明显地带上了我家乡一带的地方色彩。下面一首算是比较典型的:

颠,颠,颠油儿,

颠到姥姥家炕头儿,

粳米干饭和油儿。

妗子不给吃,

姥姥耍猴儿,

一吃吃了个饱溜儿。

东一碗儿,西一碗儿,

不给秃子留一点儿。

秃子来了好生气,

拿起个笤帚就扫地。

一扫扫出个秃大钱儿,

买了个秃烧饼。

秃子吃,秃子看,

秃子打架秃子劝。

家乡在北方,房间里有炕。母亲哄婴儿睡觉时,经常是自己盘腿坐在炕上,把婴儿放在一双盘着的腿上,一边轻轻地颠腿,一边哼着这首催眠童谣。慢慢地,婴儿就睡着了。无论催眠方式,还是催眠童谣的内容,都与江南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仔细想一想,这首童谣的内容也有它的积极意义。首先,它创造了一个恬静、温馨的环境:姥姥家温暖的炕头儿,舅母与姥姥之间发生的一点小小的家庭矛盾,都刻画得细腻入微,颇具生活气息。其次,它表现了当时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一顿不起眼的饭食,也要与各家邻居共同分享。再次,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即使有不顺心的地方,也不会发火,而是用劳动来化解怒气。同伴之间发生了矛盾,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努力劝解。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当今的人们去思考,甚至去学习,去效仿吗?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倒疏远了,如果说这种现象是“悲剧”有点言过其实的话,那么,说它“值得深思”总还不过分吧。襁褓里的婴儿,听着这种童谣成长,潜移默化,对他以后的人生,难道这不是一种正能量吗?

再长大一点,童谣的内容就从催眠转到了游戏。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童谣的内容所包含的生活气息也更加浓郁了。

有一种游戏,是成年人拉着孩子的两只手,上下摆动,家乡方言把这种动作叫做“奓巴”。伴随着这种游戏的童谣我也还记得清清楚楚。外孙女小的时候,我唱着这首童谣跟她玩过这种游戏。现在我还经常拉着家里养的那只宠物犬的两个前爪,一边摆动,一边让它听这首童谣。狗似乎也有灵性,每当我说到这首童谣的最后一句时,它就会自然地把两个爪子从我的手中抽出去。这确实是一首很有趣的童谣,难怪小孩子,甚至小动物都喜欢听:

奓,奓,奓巴奓,会亲家,

亲家有个好闺女,会梳头,

一梳梳到麦子熟。

麦子磨成面,

芝麻打香油,

黄瓜上了架,

茄子打滴溜。

滴溜溜,转溜溜,

糜子面,包黑豆。

你看,多美的一幅农家乐景象!

至于“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之类的在我国北方很多地区都流行的童谣,在我的家乡也有。只不过由于家乡人民的聪慧,这首童谣让他们改得更花哨,更复杂一点而已。

还有一首童谣,是讲母亲送女儿出嫁的:

小车子,三道箍,

闺女上车妈妈哭。

“妈妈妈妈别哭了,

过年了,吃肉了。”

“肉不肉的不要紧儿,

吃个白菜豆腐粉儿。”

这简直就是一篇小小说。有作者的叙述和描写,也有人物的对白。母女之间情真意切,劳动人民简单、朴实的需求,在这首童谣里描写得相当生动。其诗情画意,远远超过当今某些诗人所写的那些所谓“哲理诗”或“朦胧诗”。

在这些童谣里,我们还能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亲情的流露。姥姥家炕头上一顿简单的午餐或者门口一个简陋的舞台,亲家亲切会面,母女洒泪离别。所有这些景象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亲情。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亲情,正是这种情感,把我们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民族凝聚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牢不可破的,这也是五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无论历经多少磨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自古至今,多少名人名著,都充分表达了这种感情。就是在这些出自底层民众之口的简单、朴实的童谣里,也充斥着这种感情。

家乡还有一种童谣,是叙述和描写国家大事的。这类童谣在其他地区比较少见。下面抄录两首:

其一:

中华民国十二年半,

大水淹了宝坻县。

吴佩孚,打老段,

三天三夜没吃饭……

其二:

张作霖,瞎胡闹,

一心要把北京要。

遇见吴佩孚,

脾气比他暴。

东边发大兵,

西边点大炮……

这些童谣都是反映当年军阀混战的。上边录的两首,一首说的是直皖战争,一首说的是直奉战争。谁说老百姓不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大事,尤其是战争,与他们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能不关心吗?这些内容能在童谣里反映出来,也就不足为怪了。看似叙述,实为抒情。抒的是担忧之情,抒的是愤懑之情。

解放以后,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也出现过一些新童谣,诸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以及“苏联老大哥,赚钱赚得多。买

辆小汽车,开到莫斯科”之类。但这些童谣已经不是家乡所独有的了,也就是说,它们几乎在全国流行。这些童谣,少了个性,多了共性;少了童趣,多了老气;少了地方特色,多了政治色彩;少了生活气息,多了世俗观念。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童谣的兴趣也不再那么浓厚了,所以留在记忆中的“新童谣”不多。也许比我小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的人对它们的印象会深刻些,那就留给他们去回忆,去描述吧。

除童谣外,童趣的另外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儿童游戏了。儿童游戏种类繁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有积极向上意义的。有些游戏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有些游戏培养孩子反应的机敏性;有些游戏运动量很大,有利于孩子身体的成长;有些游戏则具有很高的智慧含量。还有一种游戏属于综合性的,熔体力、智力、团队精神、毅力、忍耐力等于一炉,其中精粹者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有一个名为“苹果打点儿”的游戏,我认为就应该属于这一类。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甚至玩法的每一个细节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小朋友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一般情况下,每组十人左右。每个人都用一种水果的名称作为自己的代号。当时苹果是一种最常见的水果,所以这个游戏的名称就叫“苹果打点儿”。游戏开始了,两组小朋友各排成一列横队,在路旁的人行道上面对面席地而坐。两排之间的距离大约十米。为叙述方便,我分别把这两组小朋友叫做甲组和乙组。第一轮,甲组为主方,乙组为客方。主方为“打点儿”的一方,客方为被打的一方。所谓“打点儿”,就是主方的一个人跑到客方的队伍前,在其中某人的额头上轻轻地按一下,而那个额头被按的人是被蒙上眼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水果名称作为代号,而这个代号只有本组的人知道。那个额头被按的人只知道“打点儿”者的代号,并不知道这个被称为“苹果”或者“橘子”的人究竟是谁。“打点儿”者归队以后,“被打者”除去眼罩,然后猜那个“打点儿”者究竟是谁。如果猜对了,乙组就可以反客为主;猜不对,继续做它的客方。游戏的每一个环节都限定时间,所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大家都十分紧张。分组、取名、列队、跑步、“打点儿”、猜测、换位……每一项都组织有序,配合默契。“打点儿”者既要动作麻利,又要轻手轻脚,尽量不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谁,因为小伙伴们彼此都十分熟悉,稍有不慎,就会露出马脚。那个额头被按的人,眼睛是被蒙住的,这就要求他充分发挥耳朵的作用,用耳朵来辨别对方。包括脚步声、呼吸声在内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不能忽略。只有这样,才有猜对的希望。那些旁观者也不轻松,他们不能用动作和表情做出一点暗示,这对六七岁的小孩子来讲是相当困难的。你看,整个游戏过程不是对孩子们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综合考验吗?

还有一种儿童游戏,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众的一种愿景。解放前夕那一两年,社会并不安定。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战火已经燃遍了整个东北,虽然还没有波及我家乡那座城市,但人们已经能够感受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了。市场萧条,物价飞涨,紧张的氛围压得民众喘不过气来,弄得人心惶惶。不时能听到从郊外传来的枪声,不知是小规模的战事,还是匪霸在横行乡里。人们都期盼这种紧张的局面尽早结束,早一点过上安定的生活。我在这里提到的这种儿童游戏应该就是源于这种现状。玩法是这样的: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别在地上画一个方框,在方框里画个十字,把方框隔成四个方格用来填字。两个人由“石头、剪子、布”决定输赢,赢者可以在方格里写上一笔。如此循环往复,最后,谁先把四个字写完,谁就算胜出。而这四个字恰恰是“天下太平”。我想,这个游戏的发明者应该不是孩子,而是某个有思想的人想用儿童游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还可以规避撒传单、写标语这些方式可能带来的风险。

正像在本文开头我所讲的,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这样的童趣。社会的进步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享受物质文明的机会,但是“物欲”也让他们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前几天看电视,记者问一个小学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孩子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竟然是“永远不写作业”,逗得记者都笑起来了。可是,如果我们思考得再深刻一点,恐怕就笑不出来了。厌学,是应试教育的恶果,这种现象如果延续下去,造成的后果将会更加严重。不是简单地失去童趣的问题,而是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这里,我想向社会进行呼吁:请尽快把蓝天白云还给孩子们,把翱翔的翅膀还给孩子们,把灿烂的笑容还给孩子们……我还要向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喊话:醒醒吧,我的同胞们!不要再让那“可怜的父母心”成为害孩子,害自己,甚至害国家的源泉!

七十多年来,我历经坎坷,但儿时的记忆永远是甜蜜的。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到了我这个年龄回忆童年时,感受到的也是甜蜜和灿烂,而不是苦涩和灰暗。我说这些并不是主张走回头路,更不是想让现在的孩子们重复我们童年时代的经历。我只希望,不要让孩子们成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而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红利。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本章完)

读不完的俄罗斯读不完的俄罗斯地震读不完的俄罗斯变革教书文学之门教书教书我的父亲母亲童趣恐共与崇洋桥下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童趣疯狂与恬静地震地震教书桥下童趣变革变革恐共与崇洋地震地震读不完的俄罗斯地震疯狂与恬静恐共与崇洋童趣我的父亲母亲恐共与崇洋教书俄语之路教书变革文学之门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恐共与崇洋童趣地震文学之门教书桥下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变革俄语之路恐共与崇洋恐共与崇洋为官变革我的父亲母亲恐共与崇洋俄语之路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童趣疯狂与恬静变革桥下文学之门文学之门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桥下为官俄语之路教书俄语之路为官恐共与崇洋恐共与崇洋俄语之路恐共与崇洋童趣俄语之路恐共与崇洋桥下变革我的父亲母亲变革读不完的俄罗斯读不完的俄罗斯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地震恐共与崇洋文学之门桥下我的父亲母亲童趣为官我的父亲母亲文学之门恐共与崇洋读不完的俄罗斯
读不完的俄罗斯读不完的俄罗斯地震读不完的俄罗斯变革教书文学之门教书教书我的父亲母亲童趣恐共与崇洋桥下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童趣疯狂与恬静地震地震教书桥下童趣变革变革恐共与崇洋地震地震读不完的俄罗斯地震疯狂与恬静恐共与崇洋童趣我的父亲母亲恐共与崇洋教书俄语之路教书变革文学之门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恐共与崇洋童趣地震文学之门教书桥下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变革俄语之路恐共与崇洋恐共与崇洋为官变革我的父亲母亲恐共与崇洋俄语之路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童趣疯狂与恬静变革桥下文学之门文学之门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桥下为官俄语之路教书俄语之路为官恐共与崇洋恐共与崇洋俄语之路恐共与崇洋童趣俄语之路恐共与崇洋桥下变革我的父亲母亲变革读不完的俄罗斯读不完的俄罗斯品诗文 解昆乱 赏风月 享孤独地震恐共与崇洋文学之门桥下我的父亲母亲童趣为官我的父亲母亲文学之门恐共与崇洋读不完的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