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15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7)

bookmark

曹操刚去世,兵权在握的曹彰便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前来奔丧。曹彰此举是试探性的,他并不敢轻举妄动。当他发现曹丕羽翼已成,自己闹事不会有好结果的时候,他解下军权乖乖回去“疗养”了。

三年之后,曹彰入京朝觐,暴毙于府邸之中,死因不详。对于一个三十多岁、驰骋疆场的猛将来说,曹彰死得太早了。何况死因不详,这就更引人遐想了。皇帝的亲弟弟,如果是正常死亡,有什么原因不能公开?

曹植、曹熊听说老爸死了,都没赶去奔丧,这也不合乎情理。按说,父亲死了,当儿子的必然什么都不顾了,立马赶去参加丧礼。曹植和曹丕曾有过节儿,不敢前去也算情有可原。以曹熊的位置,他基本上不可能对曹丕造成威胁。曹熊不去,说明曹丕这个大哥在兄弟们当中很不受欢迎。

两个兄弟不来奔丧,倒是正中曹丕下怀,他借机发难,派人前去问罪。曹熊惧罪自缢身死,曹植则被押回了京城。

曹丕既然能够逼死曹熊,没有理由对曹植这个给自己带来了许多麻烦,可能还会继续增加自己心理负担的兄弟手下留情。曹植本是在劫难逃,不过,有一个人不答应,她就是曹丕、曹植两人的母亲卞氏。

卞氏听说一个儿子曹熊已经死了,另一个儿子曹植在押,曹植的亲信丁仪等人已经被正法,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出面,这个儿子命也保不住了。她连忙召曹丕相见,声泪俱下地请求曹丕放过这个弟弟。

虽然母亲出面了,可曹植能力出众,声望又高,留着他对自己总是个潜在的威胁,曹丕于是以试探曹植文才为名,出了一道题难为他。

曹植是汉魏期间的著名才子,文章诗赋冠绝当时。号称“江左第一”的南朝诗人、中国山水诗歌的开山鼻祖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十斗,曹子建占了八斗,我自己有一斗,其他人只分得了剩下的那一斗。”

这样一个大才子,流传最广的作品却是一首毫无文采的七步诗,这要感谢曹丕,没有他逼迫自己兄弟七步成诗,也就没有这首诗的广为流传。虽然曹植侥幸过关,却没有免于被贬黜的命运。郁郁寡欢中,曹植开始酗酒,年仅四十岁就去世了。

诸葛亮是贤臣吗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的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

以形象而论,张飞理应当选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赵云、关羽的形象太“温柔”了,张飞则不同,他“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如此威猛的形象,往往尚未开战,对方就先怯阵了。

张飞最出彩的一次演出是单枪匹马挑战曹操百万大军,曹操早听说过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生怕张飞看到自己。连忙让人把有自己身份标志的大号“遮阳伞”去掉。张飞三声暴喝,不但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还把一个久经战场的大将夏侯杰震得肝胆俱裂。虽然早些时候号称“小霸王”的孙策也有过类似“演出”,不过,对方是在纵马飞驰时受惊落马摔死的,而夏侯杰则完全是惊吓致死。显然,孙策的威慑力远远比不上张飞。

文臣之中,作者倾全力打造诸葛亮。作者之所以把诸葛亮推到神一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从《三国志·诸葛亮》中的描述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他不过是维持刘备留下的家底而已。管仲、王猛的成就要远远高过诸葛亮,但他们的知名度却远逊于后者。

诸葛亮之所以名声这么大,与历代帝王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做皇帝最怕的是被人赶下台,而那些潜在的篡位者往往就在他们周围。所以,皇帝用人的第一标准是忠心,只要大臣人人忠心耿耿,皇帝便可高枕无忧。以此标准来找榜样,诸葛亮再适合不过了,他完全符合帝王对大臣的要求——鞠躬尽瘁、辅佐幼主。

先主临终已发话,接不接班由诸葛亮自己决定,诸葛亮仍然能恪守臣道,从一而忠,实在是楷模,值得大力宣传。

在官方轰轰烈烈的宣传中,诸葛亮被一步步推上了神坛。在这种大环境下,熟读史书的罗贯中也只能选择媚俗,篡改一下历史了。

作为一部小说,《三国演义》引用的史实太多了,以至于很多读者把它当成了报告文学。引用史实过多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因为真实的人物形象同作者力图塑造的人物形象会产生分歧,这也必然会损害人物的整体性和小说的艺术性。

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时就没能避免这种情况,虽然诸葛亮的过失大多被一语带过,甚至被加以美化,但前后矛盾的地方仍然不少,许多作者未曾留意的细节也揭示出诸葛亮“臣子楷模”的称号并非名副其实。

第一,先来谈谈诸葛亮能力方面的“水分”。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实在太有才了:“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事实上,三分天下的预言并不应该归在诸葛亮名下,早在诸葛亮见到刘备之前,鲁肃对初次会面的孙权就有过同样的论述:“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者将与诸葛亮作对的人物一概塑造成弱智,即使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诸葛亮面前也像是变了个人,只会发脾气,不会用脑子。诸葛亮假设他们怎么做,他们便按部就班地采取行动,好像他们的思想完全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似的。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个政治家,他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精通兵法”、“擅长奇谋”这种评语同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随机应变是名将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诸葛亮一生唯谨慎”,说明其个性适合治国,不适合带兵临敌。

魏延建议采取奇袭兵出子午谷,诸葛亮没有采纳,司马懿知道后松了一口气:“大魏皇帝之洪福也!”司马懿显然很清楚自身的“软肋”在哪里,他怕的就是对方不走寻常路。正面交锋从根本上来讲是比拼内力,当时蜀汉人口不足百万,而曹魏人口超过了四百万,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蜀汉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只有出奇兵才有可能取胜。

如果诸葛亮确实具有雄才大略,那蜀汉政权的发展道路就很令人费解了。刘备生前事业蒸蒸日上,地盘越占越多,手下能人越聚越多。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实际上落入了诸葛亮一人手中,这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干预他的决定,正应该是他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之时。刘备一意孤行兵败的事不会再发生了,统一全国应该指日可待。可是,事情却恰恰相反,蜀汉不但外战外行,内政也是一塌糊涂,反衬出来的只是诸葛亮一人的高大形象。看来,诸葛亮的领导能力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不少,他不但缺乏创业的能力,守成也是勉为其难。

诸葛亮被后世崇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舌战群儒,气死周瑜,骂死王朗,一封信气死曹真,这只是他口才的部分表现。诸葛亮提高身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自我吹捧,他动辄就说:“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即使在向孙权寻求合作时也是如此。既然你有这么大的本事,干脆先灭曹操再吞东吴,统一全国得了,何必大老远地跑到别人家里当说客?还是孙权有涵养,只当没听见。

赤壁破操主力是东吴,事后,诸葛亮又将功劳揽到自己名下,到了阵前总是自吹自擂:“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

在玩阴谋诡计方面,诸葛亮倒是把好手。他曾取笑曹操虽知兵法,却不知诡计,完全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第二,再来说说诸葛亮的忠心。

刘备临死前,托孤的大臣不只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李严武功高强,他在刘璋手下服务时,曾经同黄忠大战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照此看来,他的功夫完全可以和关、张等人并列。对李严的能力,诸葛亮相当清楚。孟获叛乱时,诸葛亮亲自前去平叛,刘禅怕东吴乘虚而入,诸葛亮给他吃了一剂定心丸:“东吴方与我国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这样一个帅才,同时又是托孤重臣,没能留在“中央”辅佐少主,却被诸葛亮调整去做后勤工作,负责运送粮草物资,实在是浪费人才。

司马懿评论马谡时说:“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说诸葛亮不会看人是小瞧他了,他之所以不用能力出众的人,是怕别人分走他的权力。刘禅刚登基时,蜀汉还是有不少人才的,如赵云、魏延等名将,可这些人后来都被诸葛亮一一排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

邓芝担任蜀汉“外交大使”到东吴洽谈两事合作的事宜时,孙权表达了自己的疑虑:“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孙权是东吴的“国家元首”,他此时最大的担心是怕刘禅年纪太小,性格不稳定,可能会不按“合同”办事。可邓芝却回答道:“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邓芝不但只字未提自己的“国家元首”,反而将“二把手”诸葛亮搬了出来,同孙权这个“一把手”相提并论。

诸葛亮的专权,在他对待刘禅这个顶头上司的态度上也可见一斑。建兴元年(公元二二三年)秋八月,曹魏兴五路大兵攻打西川,蜀汉得到消息后人心惶惶。在这种关键时刻,诸葛亮不知为何,连续旷工数日。刘禅坐不住了,派人去召丞相,可得到的答复是:“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诸葛亮的架子够大,连皇帝的专使说不见也不见。

刘禅没办法,只好亲自登门拜访。没想到,丞相门卫对刘禅也不客气,只让刘禅一个人进去,其他人一律挡驾,而且口气相当强硬。刘禅只好下车步行,独自前去拜见相父。进去一看,诸葛亮他老人家正兴致勃勃地在花园里观鱼,哪像是有病的样子!听了刘禅的担心,诸葛亮哈哈大笑,根本不当回事儿。敢“忽悠”皇上,这哪是丞相,完全一副太上皇的派头!

第三,为了成就个人功名,诸葛亮丝毫不顾及亲情。

这一点,从他对待刘表一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不是荆州当地人,他的祖籍在琅琊阳都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沂南。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双亡,姐弟三人被叔父诸葛玄收养。诸葛玄和刘表交情不薄,丢了饭碗之后他带着诸葛亮姐弟三人去了荆州。

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描述,诸葛亮是个美男子:“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却是一个丑女。他们这桩婚姻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黄月英的家庭背景。黄月英的父亲是襄阳名士黄承彦,她的母亲与刘表的后妻蔡氏是同胞姐妹。诸葛亮做了黄家的东床快婿,社交圈子立刻就不同了——姨父是刘表,在当地也属于社会名流了。

诸葛玄病逝时,诸葛亮只有十七岁。在之后的十年中,诸葛亮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外来人员,混成当地的知名人物,如果没有刘表的支持,这是不可能的。

可诸葛亮报答恩人加亲戚刘表的方式却是联合外人来谋夺他的基业,诸葛亮连自己的同胞兄长诸葛瑾都可以拿来开涮,又哪会在意刘表这门远房亲戚!刘琦的早逝很可能同他有关。

最后,再谈谈诸葛亮的人际关系。

走出隆中之后的诸葛亮没有朋友,这不是高处不胜寒能够解释的。诸葛亮在微末之时朋友还是不少的,并且都是当时的名人,如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等人。可是,当诸葛亮成为蜀汉权臣之后,却把这伙老朋友忘了个一干二净。徐庶能推荐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向刘备推荐其他人呢?

当诸葛亮听徐庶说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自己,当即拉长了脸:“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言下之意便是“拿我做人情,你有这么大的面子吗!”说罢,拂袖而入。这样对待朋友的好意,诸葛亮太不知好歹了。

对下属,诸葛亮同样不懂得以诚相待。即使面对关、张、赵等人,诸葛亮也总是动心眼儿。连自己人也算计,上下级之间缺乏信任,也就更谈不上友情了。

中国历史上滑头的高官不少,但没有几个人能混到好名声。像诸葛亮这样诡诈、弄权的人,却能够成为模范大臣的,几乎没有。

权力追逐的游戏

三国时期内部斗争最激烈的是蜀汉阵营。虽然作者把诸葛亮捧得很高,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其实很受压制,他甚至不如后来“加盟”的法正和庞统受重用。庞统率兵攻打西川,以刘璋的能力来说,庞统必然可以马到成功,诸葛亮却写信说主将此行凶多吉少,庞统哪会相信这种说法,他认为诸葛亮的真实目的是想以此阻止自己建功立业。

以诸葛亮的表现来看,庞统的担心并非是无中生有。庞统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而且他的个人背景比诸葛亮简单得多。诸葛亮在荆州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同刘表和蔡、蒯两大世族也是姻亲,潜在的能量不小。何况,对一个帮助外人谋夺自己姨夫基业的人,刘备无论如何都会有所防范。

庞统则不同,他为人坦率,同刘备说话直来直去。虽然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比诸葛亮晚,可是庞统入伙不久就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和诸葛亮享受同样待遇。在书中,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地位,把其他人的地位都降低了,庞统的职务前面就多了一个“副”字,低了诸葛亮一级。

刘备走到哪里都把庞统带在身边,可见,他对庞统的信任程度要超过诸葛亮。如果说胸怀大志的诸葛亮对此毫不妒忌,那是不可能的。

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6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2)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4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7)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11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3)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23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6)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10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2)第2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1)第11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3)第21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4)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20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3)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5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4)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9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1)第7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6)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5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4)第24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7)第17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9)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15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7)第13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5)第6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5)第7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6)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11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3)第17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9)第2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1)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7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6)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16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8)第16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8)第3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2)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6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5)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第22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5)第23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6)第1章 前言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3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2)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21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4)第23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6)第9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1)第11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3)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5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4)第16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8)第22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5)第2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1)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22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5)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13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5)第5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4)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20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3)第13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5)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第21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4)第27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3)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26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2)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24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7)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2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1)第24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7)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16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8)第3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2)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
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6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2)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4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7)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11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3)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23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6)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10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2)第2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1)第11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3)第21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4)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20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3)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5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4)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9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1)第7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6)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5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4)第24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7)第17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9)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15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7)第13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5)第6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5)第7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6)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11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3)第17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9)第2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1)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7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6)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16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8)第16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8)第3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2)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6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5)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第22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5)第23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6)第1章 前言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3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2)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21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4)第23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6)第9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1)第11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3)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5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4)第16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8)第22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5)第2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1)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22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5)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8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4)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13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5)第5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4)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20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3)第13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5)第25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1)第18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1)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第21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4)第27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3)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26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2)第14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6)第24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7)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2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1)第24章 《水浒传》 江湖好汉的另类情怀 (7)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8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7)第16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8)第3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2)第30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6)第29章 《红楼梦》 世俗男女的心理世界 (5)第4章 《西游记》 佛道神仙的七情六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