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唐军西撤

隋军在东线全歼李孝恭军队的消息传到了西线隋军大营,隋军大营内一片欢腾。

一个多月的对峙,隋军后发制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残军被徐世绩拦截,长史独孤怀恩被俘,李孝恭率领不足千人逃回襄阳。

这是决定整个中原格局的一战,此战结束,意味着唐朝势力将彻底被赶出中原,李密东退,窦建德内讧,王世充守孤城,这就预示着中原将成为隋朝的领土。

大营内,隋军士兵歌舞欢腾,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东线的胜利,而中军大帐内却十分静谧,内外两层帐帘都放下了,显得帐内光线暗淡,杨元庆独自一人站在沙盘前,凝视着沙盘,脑海却思绪万千。

尽管东线的胜利令人振奋,但作为全军主帅,杨元庆需要在这最关键时刻保持冷静。

中原的大胜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步步为营,深谋远虑,整盘大棋走到今天,如果还会失败的话,那只能证明李靖的严重无能。

此时杨元庆最关注的是下一步棋,他刚刚得到消息,江都陈棱已经向李密投降,这就意味着李密的势力东移,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同时他也得到另一个消息,杜伏威的三万军在下邳郡徐城县被单雄信击败,杜伏威只率数百人逃回历阳。

陈棱的投降和杜伏威之败,使江东格局发生巨变,李密强势入主江东已成为定局。

而唐朝在中原的失败也会迫使李渊采取守势,李密会专心经营江东,而他杨元庆的下一步是哪里?

虽然李靖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建议扩大优势,夺取荆襄,但杨元庆却十分冷静,战线拉得太长,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最终只会导致他的全线溃败。

如果要他选择,他宁可选择先灭掉窦建德。解除河北后患。

李靖不清楚朝廷的压力,但他杨元庆却比谁都清楚,魏征为什么会来,就是因为朝廷内部因南下中原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今年农业是小年。普遍的收成欠佳,而西突厥不断向东扩张,严重威胁丰州的安全,迫使朝廷不得不将丰州大量人口回迁河北,使得丰州的耕地面积锐减,今年的粮食产量可想而知。

破败的河北现在还是朝廷的巨大负担,没有一两年时间。是很难恢复生机,实际上,隋朝全靠河东一地支撑,要维系二十万大军的军粮,还有河北的巨大赈济开支,加上今年收成不好,朝廷的压力可想而知。

夺取中原,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但在经济上对隋朝而言却又是一个巨大负担,不亚于河北。

隋末农民造反给中原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隋朝三十年的积蓄已荡然无存。黎阳仓、洛口仓都已是空仓,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

随着李密南迁,带走大量粮食,赈济中原灾民的重任又要转到隋朝头上,而中原之战已经耗费隋朝大量的财力物力,太原的存粮只剩下十万石。

这就是朝廷中为数众多的大臣反对夺取中原的原因,争霸天下,绝不是军事上的单方面行动,没有雄厚的国力支撑。军事扩张也走不远。

可以坦率地说,一场中原战役,使隋朝的财力已经到了快破产的边缘,根本就无力负担战争再继续打下去。

仅仅一个打胜仗后对三军的犒赏都是一个令他杨元庆头疼的大问题,他拿什么犒赏三军?

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来回踱步,他在考虑怎么收拾中原的烂摊子。既然他已经喝下了军事上胜利的美酒,那么接下来他就得承受中原这个烂摊子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粮食之上,粮食就是这个时代的硬通货,只要手中有粮食,他就可以安抚灾民,可以犒赏三军,可以平息朝中大臣们的怒火。

可是粮食的出现需要时间,现在的燃眉之急该怎么解决?杨元庆感到忧心忡忡。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外禀报:“启禀总管,李长史的第二封战报到了。”

清晨接到战报只有寥寥数语,他迫切需要更多的消息,杨元庆立刻道:“拿进来!”

亲兵走进大帐,将一管鹰信呈上,杨元庆接过信,取出了信筒内的纱绢,第二份战报报告了战果清点情况,俘敌两万余人,缴获大量的粮草军资。

缴获多少军械帐篷杨元庆不感兴趣,他此时更关心缴获的粮食情况,随军粮食缴获了三万石,另外在颍川县缴获十万石无法运走的军粮,这就是十三万石。

杨元庆知道在长渊县唐军大营内至少还有二十万石军粮,李世民撤回关中,不可能运走这些粮食,那他手上就有三十余万石粮食,这些粮食便可以用来赈济河南道的饥民。

有三十万石粮食做保底,杨元庆一颗心微微放下。

这时他的注意力再次转到李世民的军队上来,前两天李世民的军队出现一件怪异之事,李世民的八万大军前天向西北撤离,可刚走了数十里,又调头返回长渊大营,这个情况让杨元庆有些不解,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李世民现在手中有八万大军,这八万军是唐军精锐,战斗力十分强大,杨元庆手上只有五万人,兵力上要逊于唐军,而战斗也不是很强。

他的军队并非隋军主力,都是新兵和部分从刘武周、宋金刚降军中转来的隋军,战斗力相对较弱,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五千重甲步兵。

也正是这支重甲步兵在登陆时的出色表现,成功骗过了李世民,使他心怀疑虑,不敢和自己决战。

相对于东线的隋军优势,西线隋军并不乐观,杨元庆的五万隋军不仅要面对李世民的八万精兵,还要面对陕县的三万唐军增援军队,再加上徐世绩的两万人也东去支援颍川郡的东线决战。

这便使得杨元庆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但他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应该说这是他政治策略的胜利,他成功利用了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

现在李孝恭惨败,那么李世民更不会轻易和他一战,这八万军是李世民最后的政治势力,如果这八万军再被削弱,他李世民的政治生涯恐怕会提前结束。

正是利用了李世民这种惜战的心态,杨元庆的五万军便成功拖住了西线十一万唐军,保证了东线的大胜。

现在这盘中原大棋已到最后收官阶段,杨元庆也格外谨慎,他不能出任何意外。

就这时,帐外又有士兵禀报:“启禀总管,长渊县唐军再次向西北方向撤离,辎重只有千辆牛车。”

这个消息来得正是时候,杨元庆当即下令道:“命谢映登率五千骑兵火速赶往长渊县,务必夺取唐军大营……李世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和隋军决一死战,他率军进兵中原是来攻打洛阳,而不是和杨元庆决战,所以当听到杨元庆率领从盟津渡河的消息后,他便毅然决定放弃攻打洛阳,退兵弘农郡。

攻打洛阳最早是李世民的建议,李渊最后下定决心,也是在他反复劝说的结果,如果李渊拿下洛阳是为了拔掉眼中之钉,打开唐朝东进大门,那么李世民要求攻打洛阳则是有着极深的政治目的。

他当然也想拿下洛阳,拿下洛阳能给他增加极大的政治筹码,但他也知道杨元庆一定会出兵干涉,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希望通过杨元庆出兵给朝廷施加压力,让父皇派兵来援助。

他心里很清楚,此时留在关中的军队,几乎都是太子派系,一旦父皇同意派兵,那肯定是派出太子派系的军队,他便可以趁这个机会吞并关东太子系的军队,彻底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李世民提出用倾国之兵来和杨元庆决战,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他当然不会冒险和杨元庆决战,一旦他把所有军权掌握后,他便会退回潼关。

但他没有想到父皇竟被李密东迁所诱惑,派李孝恭率襄阳唐军进军中原,这让他感到一种很大的压力,一旦李孝恭被隋军战败,那他的势力将遭受很大的削弱。

这个结果令李世民始料不及,他只得把懊悔压在心中,连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没有说,

长渊县以西的官道上,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正缓缓向西北方向撤离,这是李世民率领他的八万主力西撤,他也得到了飞鹰传信,李孝恭的军队在仓惶南撤。

北面有李靖的六万军队尾追,南面有徐世绩的两万军队拦截,不用想他便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李孝恭必然大败。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没有必要再和杨元庆对峙,他必须保住自己的八万军队,这是他最后的政治力量。

但昨天又发生了另一件让他有些沮丧的事,齐王元吉连夜赶到了陕县军中,从常何手中接过了三万新军的指挥权。

李世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变故,这只能说明因为某件事,父皇对太子建成让步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都打乱了李世民的计划,使他夺取新军军权的计划成为泡影。

这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骑马而至,问道:“殿下,找我们来有事情吗?”

李世民沉吟一下道:“我想先率五千骑兵返回潼关……()

第28章 驰援代州第45章 四面皆敌第23章 杨家祸根第20章 货币之源第32章 谁有骨气第34章 发现敌踪第6章 裴府家宴第80章 隋唐大战(十)第17章 勇闯县狱第32章 龙有逆鳞第23章 男扮女装第24章 闻喜裴氏第70章 北方消息第21章 京城来人第20章 绝户之计第67章 慷人之慨第54章 齐王之危第4章 恩怨分明(下)第21章 生俘雄信第15章 史蜀之毒第21章 背后较量(中)第18章 旧情难动第16章 三千奇兵第26章 离间之计第1章 出征突厥第11章 宇文新计第40章 朝堂之议第53章 臣的要求第10章 李密抉择第148章 难过新年第32章 最坏结果第50章 夜营危机第17章 收网之时第139章 战利之品第24章 会宁战起第49章 敦煌风动第23章 火油风波第94章 紫河鬼谷第37章 秦王求援第42章 违禁生意第17章 路遇李渊第55章 借风夜袭第14章 龙凤美玉第35章 夜访封宅第124章 窦氏之忧第47章 关陇暗箭第16章 资源危机第725章 佛寺遇险第6章 西秦霸王第42章 是功是过第63章 北地迎归第12章 初到突厥第53章 臣的要求第18章 契苾助力第48章 攻破大营第36章 千里改错第123章 独木难支第40章 朝堂之议第12章 先锋玄霸第25章 分忧之臣第50章 心结难解第126章 唐使到来第26章 迎头痛击(上)第4章 等待消息第27章 回府风波第15章 求贤若渴第15章 京城谶语第24章 小男养家第38章 皇后之劝第113章 长安城破第13章 城中暗流第23章 断绝利益第40章 痛苦抉择第21章 内部生变第149章 争夺棋子第28章 意外消息第19章 赎买条件第28章 意外消息第34章 威震突厥(下)第92章 李靖初战第4章 不露声色第1章 齐郡大战第25章 初查齐郡第13章 李密特使第24章 公主寿宴第38章 上元灯会第32章 道士军师第4章 不露声色第26章 另有深意第36章 屈突良言第28章 连环布套第5章 两个使者第12章 河内对策第33章 第一回合第40章 罗高离心第26章 柴绍心机第16章 解囊救窘第33章 携子视察第69章 一触即发第32章 雪夜离京
第28章 驰援代州第45章 四面皆敌第23章 杨家祸根第20章 货币之源第32章 谁有骨气第34章 发现敌踪第6章 裴府家宴第80章 隋唐大战(十)第17章 勇闯县狱第32章 龙有逆鳞第23章 男扮女装第24章 闻喜裴氏第70章 北方消息第21章 京城来人第20章 绝户之计第67章 慷人之慨第54章 齐王之危第4章 恩怨分明(下)第21章 生俘雄信第15章 史蜀之毒第21章 背后较量(中)第18章 旧情难动第16章 三千奇兵第26章 离间之计第1章 出征突厥第11章 宇文新计第40章 朝堂之议第53章 臣的要求第10章 李密抉择第148章 难过新年第32章 最坏结果第50章 夜营危机第17章 收网之时第139章 战利之品第24章 会宁战起第49章 敦煌风动第23章 火油风波第94章 紫河鬼谷第37章 秦王求援第42章 违禁生意第17章 路遇李渊第55章 借风夜袭第14章 龙凤美玉第35章 夜访封宅第124章 窦氏之忧第47章 关陇暗箭第16章 资源危机第725章 佛寺遇险第6章 西秦霸王第42章 是功是过第63章 北地迎归第12章 初到突厥第53章 臣的要求第18章 契苾助力第48章 攻破大营第36章 千里改错第123章 独木难支第40章 朝堂之议第12章 先锋玄霸第25章 分忧之臣第50章 心结难解第126章 唐使到来第26章 迎头痛击(上)第4章 等待消息第27章 回府风波第15章 求贤若渴第15章 京城谶语第24章 小男养家第38章 皇后之劝第113章 长安城破第13章 城中暗流第23章 断绝利益第40章 痛苦抉择第21章 内部生变第149章 争夺棋子第28章 意外消息第19章 赎买条件第28章 意外消息第34章 威震突厥(下)第92章 李靖初战第4章 不露声色第1章 齐郡大战第25章 初查齐郡第13章 李密特使第24章 公主寿宴第38章 上元灯会第32章 道士军师第4章 不露声色第26章 另有深意第36章 屈突良言第28章 连环布套第5章 两个使者第12章 河内对策第33章 第一回合第40章 罗高离心第26章 柴绍心机第16章 解囊救窘第33章 携子视察第69章 一触即发第32章 雪夜离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