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大战悄至

次日一早,八万大军整齐地列队在晋阳宫北面的旷野里,八万大军几乎全部都是骑兵,每个士兵都牵着一匹战马,盔明甲亮,长矛锐利,士气十分高昂,每个人的目光里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期盼。

在晋阳宫前,头戴金盔、身着铠甲的杨元庆正在和七名相国一一告别,在相国队伍中,杜如晦此刻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保护大隋民众的安全,只要民众平安无事,那么一切财富都还可以重新创造。

他慢慢走到杨元庆面前,低声道:“殿下,我有一个建议。”

“你说吧!什么建议?”

“我觉得应该让马邑、雁门、定襄和楼烦四郡的民众自发地逃离危险区,应该让他们南下逃难,这样才尽可能少的降低损失,就像当年丰州民众南撤灵武郡一样。”

旁边崔君素接口道:“可是这四郡有近百万人,如果形成巨大的逃亡潮,会给南方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我估计更多是人是逃往太原。”

“逃入太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仓库里有二十万顶帐篷,完全可以用来安置灾民,还有五十万石粮食,再加上他们逃亡很多人都带有粮食,我觉得对太原而言,无非是城池变得拥挤,但这样却能保住更多人性命,现在人口可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啊!”

杜如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杨元庆的共鸣,其实他也是想着保护人口。所以才下令各地官府组织乡民进城,但他心中多少有点担忧县城的防御。

当年突厥在雁门县包围先帝杨广时,连下四十余城,那些小县城能挡得住几十万突厥军铁蹄吗?何况绝大多数小县城还无兵把守。

他也知道突厥军队也并不是真的没有攻城能力,当年在丰州,突厥的排梯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确实,一旦突厥人攻下一座县城。满城人都会遭到屠杀和掠夺,决不能容许这种情况发生,杜如晦的建议非常好。应该把危险告之民众,让他们自己选择逃亡。

“杜相国的建议我采纳了,我会让军队鼓动北方四郡的民众南逃。也希望太原能做好接纳准备,还有晋阳宫,估计也挡不住突厥骑兵的攻击,也要事先撤离,太后和圣上可以撤到我的府上。”

“殿下请放心,政事堂已经在制定撤离计划。”

杨元庆交代完,这时秦琼快步走上前,躬身施礼,“卑职参见殿下!”

秦琼这次被赋予重任,他将率四万军拱卫太原的安全。他的沉着稳健作风更让杨元庆放心。

杨元庆也拱手回一礼,对秦琼肃然道:“我对你只有一句话,你要谨记,哪怕你杀死十万突厥,所立下的功劳也比不上不让突厥进城一步。”

秦琼躬身答道:“卑职记住了。绝不让突厥军队进城一步,也绝不贪功出城。”

杨元庆微微一笑,“都城的安危,乃至我大隋的安危就系在秦将军身上了。”

秦琼默默点头,他感到自己肩头压力极大。

这时,有侍卫高喊一声:“陛下驾到!”

两边大臣纷纷让开。数十名侍卫簇拥着一架乘舆快步走来,乘舆上坐着的,正是小皇帝杨侑,今天萧太后身体不适,便他来为杨元庆送行。

尽管他只是大隋的名义上皇帝,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在这次事关大隋国运的抗突战争上,他也不能置身事外,他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对隋军北征的支持。

按理,作为皇帝,杨侑应该坐辇,辇也是一种大型乘舆,不同的是,舆只由数人抬扛,而辇则需要数百人抬扛,这明显不太现实,也和一贯低调的杨侑风格不符,杨侑便以厉行节约为借口,坚决不肯乘辇,只像大臣一样,乘坐一架亭式坐舆。

杨侑的到来,使大臣们纷纷躬身行礼,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杨元庆快步走上前,单膝跪下,高高抱拳施礼,“征北元帅杨元庆参见吾皇陛下!”

在这里,杨元庆没有用楚王的名爵,也没有用尚书令的官职,更没有摆出摄政王的地位,而是用军队元帅的身份,向杨侑行军礼,这既表示对杨侑的尊重,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让大臣们看到了他的低姿态。

此时他就像汉末的曹操,已经成为大隋的实际掌控者,但他还是需要作出一点姿态,表示他维护君臣秩序,维护正统,给大臣竖立一个典范,不过对于大臣们的君臣秩序,不是杨侑,而是他杨元庆。

杨侑连忙走下乘舆扶起杨元庆,“楚王不必行此大礼,朕难以接受,快快请起!”

杨元庆站起身笑道:“臣今天要出征北抗突厥,请殿下放心,一定会击败突厥,保护大隋无恙。”

“朕也是这样希望。”

这时,一名杨元庆的亲卫托着铜盘上前,铜盘中放着一樽酒,杨侑端起酒樽,双手递给了杨元庆,“这一樽酒敬给楚王,愿楚王旗开得胜,驱逐胡突!”

“谢陛下!”

杨元庆接过酒樽一饮而尽,随即将酒醉高高举起,引来四周百名大臣的一片鼓掌声。

这时,远处传来‘咚!咚!’的战鼓声,这是出征的吉时已到,催促大军出发了,一名亲兵将战马前来,杨元庆翻身上马,在马上对众人拱手道:“各位大臣,大军出征了!”

大臣们纷纷行礼,“祝殿下旗开得胜,驱逐突虏!”

在一阵阵鼓声中,隋军八万大军出征了,旌旗招展,铺天盖地,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方行军而去……杨元庆最终采取了杜如晦的建议,他命千余士兵分赴定襄、马邑、雁门和楼烦四郡,传令官员劝说民众南下避难。

在突厥军队屠城和掠夺女人的威胁之下,四郡的数十个县都爆发了恐慌式的逃难,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放弃了家园,带着粮食和微薄的家产,扶老携幼向南方逃难,官府也开仓放粮,用官仓粮食赈济难民。

南下的驰道上挤满了逃难的民众,断断续续,队伍长达百里,有的骑驴,有的赶着马车,有的挑着担,前后箩筐里装着一对儿女,妻子则背着微薄的家产,他们大多以家族为单位,一个家族便是一群人,互相照顾扶持,浩浩荡荡向太原方向而去。

在驰道两边,牛进廷奉命率领一万骑兵和三千女护兵沿途保护照顾,帮助生病或者落难的民众,按照杨元庆的说法,这次逃难可以恐慌、可以狼狈,但就是不能出现病饿而死的惨象。

在驰道的另一边,则是北征的将士,他们队列整齐、士气饱满,列队在难民旁骑马北上,他们的出现给南逃的民众带来极大的安慰,不断有民众将鸡蛋和面饼塞给士兵,欢呼声一浪接着一浪,只有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军队才会显示出它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杨元庆骑马在队伍中缓缓而行,他的前后都是密集的旌旗,五百亲兵护卫在他的前后左右,他率领的这八万军并没有太多辎重。

事实上早在近一个月前,他派李靖北上之时,战争准备便开始了,大量的军械物资、粮食帐篷都运去了北方鄯阳县,那是马邑郡的郡治,也是一座坚固的大城,那里将成为隋军的后勤重地。

杨元庆默默注视着身旁一群群南下逃避兵灾的民众,这一幕幕逃难的场景令他感触极深,在隋唐之交,群雄并起争霸,生命如蝼蚁,很多枭雄都没有意识到人的重要,他们没有意识到人民才是最宝贵的资源,都先后败亡了,他杨元庆的成功就是在于他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性,一个民众就是一份税源,就是粮食的源泉,就是隋朝能够强盛的根本保证。

杜如晦说得很对,只要保护好这些南逃的民众,不管突厥再怎么入侵,大隋就还会重新强盛起来,人民才是财富创造者。

想到这,杨元庆心潮起伏,他立刻命令亲兵道:“把我的命令传向全军,不准扰民,有胆敢欺凌难民者,一律按军法严惩……伏乞泊,这里是马邑郡北部的一处湖泊,四周方圆数百里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这一带牧草丰美,河流众多,是最好的放牧之地,当年杨广北巡,便是在这里会见了即将登基的突厥始毕可汗。

此时伏乞泊一带成为了乌图余部临时的家园,数万南下的突厥牧民在这里栖息繁衍,放牧着百万头牛羊马匹,他们用牛羊和隋朝交换粮食、盐和生活必须品,过着平静而满足的生活。

隋朝还特地派数十名士子北上,教这里牧民孩子们学说汉语,中原女子的服饰也渐渐在乌图部少女中流行,乌图部并不反感汉文化的扩张,他们的酋长阿努丽反而鼓励这种汉化的趋势。

但他们在南方的存在,始终是突厥可汗的一颗眼中之钉,灭绝战争终于来临,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重大抉择,是投降突厥本部,回归草原,还是继续南下,进入农耕文明的中原。

但这个选择没有让阿努丽困惑,她毅然决定南下,这天中午,阿努丽得到隋军送来的紧急消息,北方的烽火台显示,有大队突厥骑兵入侵了,阿努丽心里清楚,这必然是突厥军主力杀来了。

她命令大将阿木图率一万军断后,她亲自率领数万族人,向南方撤离,此时,颉利可汗的前锋距离伏乞泊已不足百里,战争一触即发……()

第33章 猛将须陀第34章 枕戈以待第7章 战略对抗第30章 宫中毒蛇第129章 漫天开价第31章 夜授密旨第40章 轩然大波第12章 大事化小?第32章 雪夜离京第17章 勇闯县狱第40章 南方来人第73章 计赚敌降第59章 暗度陈仓第122章 被迫求和第23章 远方来人第25章 一剑穿心第20章 奇耻大辱第34章 两面三刀第24章 安抚江南第126章 唐使到来第20章 绝户之计第31章 蝇头小利第41章 兵困雁门第8章 临战前夜第75章 隋唐大战(五)第41章 李密之思第44章 拖延三天第60章 赵郡太守第2章 酒棚小遇第12章 北巡讯至第4章 客栈新友第85章 最大让步第41章 弟高一筹第44章 中秋异月第22章 一生一死第21章 京城来人第7章 金刚引狼第29章 情理之中第127章 手足难续第23章 杀机暗伏第7章 杨府贵客第27章 李渊抉择第89章 胡马烟尘第48章 唐朝密使第3章 烽燧血战第8章 合纵抗隋第25章 寸步不让第10章 穷途出路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2章 宇文义子第42章 捉虎不易第21章 谁为主将第110章 顶住压力第37章 士子云集第17章 被迫决战第65章 萧后心机第27章 接风酒宴第34章 微服私访第92章 李靖初战第20章 一夜军变第72章 阔绰请客第19章 夜审出尘第43章 无妄之灾第34章 知己知彼第117章 关内急变第23章 都市买礼第5章 敦煌布棋第9章 利益之争第4章 不露声色第22章 不甘失矿第42章 长安科举第3章 双瞳之将第3章 微妙来访第18章 裴阀态度第98章 两线危机第44章 拖延三天第19章 赎买条件第44章 血战平壤(中)第58章 李渊出事第3章 风雨前夜第46章 褚氏父子第4章 反客为主第37章 致命一箭第129章 漫天开价第22章 心理毒箭第136章 利益攸关第5章 初到幽州第57章 高调姿态第35章 软硬兼施第92章 隋唐大战(二十二)第25章 海底之针第39章 重要情报第124章 窦氏之忧第52章 最后一名隋军第66章 罗家有喜第46章 王庭之变第十一章 痛下狠手第12章 收官之棋第24章 各有所学第127章 手足难续
第33章 猛将须陀第34章 枕戈以待第7章 战略对抗第30章 宫中毒蛇第129章 漫天开价第31章 夜授密旨第40章 轩然大波第12章 大事化小?第32章 雪夜离京第17章 勇闯县狱第40章 南方来人第73章 计赚敌降第59章 暗度陈仓第122章 被迫求和第23章 远方来人第25章 一剑穿心第20章 奇耻大辱第34章 两面三刀第24章 安抚江南第126章 唐使到来第20章 绝户之计第31章 蝇头小利第41章 兵困雁门第8章 临战前夜第75章 隋唐大战(五)第41章 李密之思第44章 拖延三天第60章 赵郡太守第2章 酒棚小遇第12章 北巡讯至第4章 客栈新友第85章 最大让步第41章 弟高一筹第44章 中秋异月第22章 一生一死第21章 京城来人第7章 金刚引狼第29章 情理之中第127章 手足难续第23章 杀机暗伏第7章 杨府贵客第27章 李渊抉择第89章 胡马烟尘第48章 唐朝密使第3章 烽燧血战第8章 合纵抗隋第25章 寸步不让第10章 穷途出路第20章 公主夜宴(上)第2章 宇文义子第42章 捉虎不易第21章 谁为主将第110章 顶住压力第37章 士子云集第17章 被迫决战第65章 萧后心机第27章 接风酒宴第34章 微服私访第92章 李靖初战第20章 一夜军变第72章 阔绰请客第19章 夜审出尘第43章 无妄之灾第34章 知己知彼第117章 关内急变第23章 都市买礼第5章 敦煌布棋第9章 利益之争第4章 不露声色第22章 不甘失矿第42章 长安科举第3章 双瞳之将第3章 微妙来访第18章 裴阀态度第98章 两线危机第44章 拖延三天第19章 赎买条件第44章 血战平壤(中)第58章 李渊出事第3章 风雨前夜第46章 褚氏父子第4章 反客为主第37章 致命一箭第129章 漫天开价第22章 心理毒箭第136章 利益攸关第5章 初到幽州第57章 高调姿态第35章 软硬兼施第92章 隋唐大战(二十二)第25章 海底之针第39章 重要情报第124章 窦氏之忧第52章 最后一名隋军第66章 罗家有喜第46章 王庭之变第十一章 痛下狠手第12章 收官之棋第24章 各有所学第127章 手足难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