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榷税

高氏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去的。

作为女人,她隐隐清楚是怎么回事,毕竟已经有过一个孩子了。

两位中官变得愈发客气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搀扶高氏上了马车,以前偶尔还阴阳怪气两句的,现在一句都没了脸上挂着谄媚的笑意—这个时候,没必要得罪怀了龙种的女人,往后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高氏还在捂嘴抽泣,自哀自怜之中,根本没注意到二人态度的改变。

马车离开大府后,慢慢行驶在街道上。出了南门之后,便向西拐,往临朔宫金台殿而去。不过今天有点「堵车」..····

宽阔的道路之上,一辆大马车倾覆在地。车夫手忙脚乱地清理着掉落地面的碎瓦片、红砖头,其他满载建筑材料的马车也停了下来,纷纷过去帮忙。

「晦气!」中官张居翰怒骂一声,挥了挥手,让看护高氏的两个小黄门也上去帮忙。

随车护卫的还有四名骑士,其中一人更是已升为副将的元行钦,他策马前去,询问了一番,然后又回来了,道:「内务府要在蓟城西南建一座马车工坊,专门造四轮马车。」

「莫非就是圣人所乘的马车?」张居翰有点印象。

「就是那个。」元行钦道:「听闻这回主要造辎重运输车。其实,这车如果改造成偏厢车,在草原上很好使,比咱们原来的更好。」

两轮马车有个缺陷,即很难找到与车架正好一样高的挽马。一般而言,车厢都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无论坐还是站,都不是很舒服。

如果是四轮马车,那就完全没问题了。随你马的肩高是多少,车厢都是水平状态,人站在里面射箭或厮杀,都要方便很多。

「圣人真是雷厉风行。」张居翰叹道:「这砖瓦从西面运来,莫非是西山?」

「是西山。」元行钦又道:「上月随圣人入西山行猎,但见浓烟滚滚,有萧氏族人在西山建砖场烧砖。」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刮起的风。或许是灵州时代吧,圣人就喜欢建窑烧砖。而且砖瓦轮窑大兴之后,砖头的产量大增,效率也提高了很多,砖价一路走低,很多人便更愿意用砖头来建房子了。

但凡有点钱的军士家庭,其宅院基本都是砖木混合结构的。

墙体用砖砌成,横梁、门窗、廊柱之类用木头—在可以烧煤烘干木材之后,木料价格也大大降低。武夫们对此还是很感激的。

大伙又不傻,没有砖头,那就得住木屋或土坯房。

前者非常害怕虫蚁,也害怕潮湿的气候。洛阳有些地方原本是沼泽,地势低洼潮湿,如果碰上多雨的夏季,木墙上给你长点蘑菇并不是开玩笑。

土坯房则不够结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挑细沙筛选,然后夯土版筑,往往都是挖来的方方正正的大土块,非常怕雨打风吹。时间久了,土坯上还满是虫眼,一些马蜂把窝安在土坯内部,十分烦人。

把砖价打下来,把木料价格打下来,造福的是所有人。也许现在只能惠及部分有财力的百姓,但将来呢?说不定就能惠及更多人了。

「烧砖要有煤,西山那边定然开有煤矿,谁家的?」张居翰问道。

「还是萧家的。」元行钦说道:「以前是李存璋开的,后被朝廷没收,转租给了萧氏。」「煤矿可挣钱了······」张居翰嘿嘿笑了两声。

没点根底的,能开煤矿?他曾经作为中使去过河阳修武煤矿,里头赚钱的门道太多了。洗完的煤直接卖。

记得最初在关北采煤定价的时候,下面人问圣人石炭作价几何。圣人只吟了两句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红纱

因为过于轻薄,用料不足,故十分廉价,比绢便宜多了,半匹也就一百多钱的样子。绫的价格比较贵,宫中用的可能质量、面料都比较好,但一丈三百钱了不得了。

半匹红纱一丈绫,绝对不会超过五百钱,更大可能只有四百钱,却买了一千斤的木炭,折合一斤半文钱,确实与强抢无异了。

但煤炭的产量、成本比起木炭来说,却要便宜太多了。尤其是灵州那地方,羊蹄子刨草根的时候都弄出过煤,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来给一千斤煤炭定价,却又有得赚,给幕府贡献良多。

张居翰不知北平府煤价几何,多半比灵州贵不少,想来是相当赚钱的。

另者,煤采出来后要洗,洗完后沉淀下来的煤粉可拿去做煤球或烧砖,甚至就连煤矸石破碎后,混以黄泥,都可以拿来烧,这同样是一笔收入。

「朝廷要开始收榷煤钱了吧?」元行钦突然问道。

张居翰先是一愣,继而轻轻点了点头,道:「多半是了。」其实,大伙现在都摸清楚圣人的套路了。

一种事物新出来的时候,他不会收税,甚至千方百计给予便利,呵护其成长,让更多的人使用,最终达到离不开的程度。

因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刚出来时其地位并不稳固,了解的人也不多。这时候如果竭泽而渔,就可能令其天折,从此消失。

等到走入千家万户,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从事这个行当的人也越来越多之时,就可以慢慢收获果实了。

就像煤这种东西,几十年前太原百姓最开始使用。那会还叫「石炭」,自己随便挖,没人要钱,根本不像一门生意,所以很长时间没发展起来。

大唐各处零零星星出现了一些煤矿,但都局限于当地。就整个天下而言,用的人极少极少。

但圣人在关北禁止人们伐树,令以煤代之。虽然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程度走样了,很多人仍然偷偷伐树烧炭,甚至到了今天仍然如此,但煤炭的使用人群大幅度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圣人在军事上的连番胜利,控制的州县越来越多,其他地方也陆陆续续兴起采煤业,如同州煤矿、修武煤矿、梁县煤矿等等。

虽然公卿贵族们觉得煤炭不如木炭好,但对普通百姓而言,煤炭的价格实在太亲民了,久而久之,就把木炭打得溃不成军,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

圣人说他最初推广煤炭是为了「保护环境」,说关北的森林一旦砍掉,随着天气渐寒,就再也长不回来了,然后都会变成沙地,百姓无法生存。

张居翰是不太信的。但无论怎样圣人确实做到了。

不让百姓伐木烧炭,光靠嘴皮子上下一碰没用,甚至严刑峻法也没用,因为木炭是人们切实需要的东西,你总得拿出替代品吧?

圣人真的拿出来了,而且更便宜,所以他成功了,张居翰对此很佩服。

「榷煤钱早该收了。」元行钦说道:「市人做饭取暖,谁离得开煤炭?幽都县的樵夫都下矿挖煤了,不用此物,饭都弄不熟。收起税来,纵然「十分取一」,也是了不得的数字,省得朝廷没钱给咱们武夫发赏■。」

张居翰哈哈一笑,道:「以往你们卢龙军没钱了,不都自取么?」

「大头兵才喜欢自取。」元行钦啐了一口,道:「我有家有业的,万一乱了起来,家里女人被武夫扛走了,找谁说理去?」

张居翰乐不可支。

将帅们其实真不太想作乱,奈何有时候被大头兵拿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反。「榷煤钱,就目前的用量来说,一年几万缗钱是收得的。」张居翰说道。

「才这么点?」元行钦有些不可思议。

「要想多收,得让更多的

人用。」张居翰说道:「榷税,前唐倚之,皇夏也一样。榷煤钱会慢慢多起来的。」

榷税其实就是后世的商业税,在晚唐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尤其是藩镇割据的情况下,朝廷从两税中获得的收入越来越少,对商品税也越来越倚重。

榷税中最大的收入是榷盐钱,即盐税收入,最多时朝廷一度能收到几百万缗。

盐税之外就是榷茶钱了,后面还有榷铁、榷漆等各色商品税,一度还征收过榷酒钱,但没坚持下去,反对声音太大。

榷税由朝廷三司直接收取。

比如湖州的顾渚茶场,那是朝廷官营的,采茶时大量雇佣季节性工人,最多时上万人。三司就专门派人蹲点驻守,统计产量、销量,然后收税。

私人茶场也要课税,与官营茶场一样,最初10%,后来慢慢上涨。

历史上唐昭宗在神策军覆灭后,还有钱重新编练十万新军,靠的就是各镇上供以及丰富的商品税以及各种关卡的商业税收入。

藩镇是你的,你收两税,然后上供一部分。但商品税是朝廷的,你不能插手—这是理想情况,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博弈,但朝廷能大量收取商税也是事实,至少可以和地方藩镇讲讲条件,分享收入。

简单来说,晚唐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大发展的时期,商税也是第一次在中央财政收入中占有如此大的比例。

其实晚唐时期的商税还算可以接受的,税款摊入商品价格之中,最终销售价也没多离谱。

到了北宋时期,那就真的夸张了,北宋朝廷有一个十分恶劣的习惯,什么东西赚钱他都要插一脚,有的甚至由官府专营,而不是像唐代那样官营、私营都有。

以煤炭为例,中唐时期开始有人大量使用,到晚唐五代出现了产业化的苗头,到北宋时大发展,于是宋廷直接拿过来专营,不许私人插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腊月,「时连日大雪苦寒,京城鬻炭者,每秤(15斤)钱二百」,即官营煤炭批发出去后,终端商人卖十几钱一斤,开封百姓纷纷表示用不起。

眼看着冻死不少人了,宋廷「令三司出炭四十万秤,减市直之半,以济贫民。」

宋廷半价卖四十万秤的煤炭给百姓过冬,即一斤要七文钱,虽然还是偏贵,几乎是粮食价格的两倍,但寒冬腊月间却是刚需,不得不买。

结果「自是小民奔凑,有践死者。」还酿成了踩踏事件,死了人。当然,这也就是开封城里的百姓买得起了。

一斤煤炭七文钱,怎么不去抢?于是北宋皇陵的树木都被人偷偷砍了取暖,也是活该。未时三刻,倾覆的马车终于被清走了,道路再度恢复畅通。

元行钦、张居翰二人护卫着哭哭啼啼、神思不属的高氏,一路紧赶慢赶,很快回了临朔宫。

第七十三章 扶沟第二十八章 斫柱第1166章 落幕第994章 追索第964章 废物第999章 思考第1232章 检阅第1100章 圃田泽畔第六章 新风俗第1231章 郎朗乾坤第四十五章 成绩与隐忧(上架了,求首订,谢谢)第三十二章 粗发!第五十九章 发展第十四章 渭水道第五十五章 颍阳第二十四章 不要体面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二十九章 拉拢第三十四章 发配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第986章 兖 淄唐境通往回鹘牙帐三条道路第四章 州情(一)第五章 奴仆第二章 三月第二十七章 教化与态度第三十一章 赚头第三章 小日子(三)第二十三章 广成泽第二十章 遗产第二十一章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第三十六章 盐州定策(为昨日烟草淡淡香盟主补更)第三章 小日子(三)第四十二章 对此欣登岁第四十五章 坚持第四十八章 通道第1110章 逃第二十三章 诸葛、韦第975章 突围第三十四章 洛阳行营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1022章 朝会第991章 艰难的决定第993章 一击而溃第二十一章 战略转变第三十五章 浅水原(给盟主徐薇薇996加更)第964章 废物第二十三章 政策(给盟主李仁军加更)第四十九章 动员第1034章 缠斗第五章 赠甲第五十四章 就走了第三十一章 风貌第二十七章 汝颍路第十章 恭顺已极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举改革第二十三章 祭拜与会见第五十六章 兄弟为王前驱第1037章 想说放弃不容易第五十章 巴士拉第三十三章 方向第二十二章 行礼第585章 诸葛第八章 目标:故怀荒镇第三十八章 战略欺骗第十二章 渑池第二十四章 红利(一)第二十章 河清第六十六章 宣州第1162章 河东道第五章 收拾整顿(一)第1237章 讲究人第十章 割麦子(为烟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二十三章 不走了第四十七章 恩与威第四十五章 不朽第五十九章 纵生口第1155章 大冤种第二十章 摘桃子第十七章 坚持与决定第二十章 何去何从(为泪痕兄第二个盟主加更)读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六十三章 励精图治?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七十六章 布告中外之七第984章 东行第1274章 富贵人家第四十四章 赛点第七章 大张旗鼓第八十四章 致治第三章 舆图第1162章 河东道第四十章 大鱼第1283章 魏州城外第五十六章 战略与战术第五十一章 在晋阳签到的日子(二)第四十六章 上表第二十五章 成果第二十四章 对聊第八十四章 选才
第七十三章 扶沟第二十八章 斫柱第1166章 落幕第994章 追索第964章 废物第999章 思考第1232章 检阅第1100章 圃田泽畔第六章 新风俗第1231章 郎朗乾坤第四十五章 成绩与隐忧(上架了,求首订,谢谢)第三十二章 粗发!第五十九章 发展第十四章 渭水道第五十五章 颍阳第二十四章 不要体面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二十九章 拉拢第三十四章 发配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第986章 兖 淄唐境通往回鹘牙帐三条道路第四章 州情(一)第五章 奴仆第二章 三月第二十七章 教化与态度第三十一章 赚头第三章 小日子(三)第二十三章 广成泽第二十章 遗产第二十一章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第三十六章 盐州定策(为昨日烟草淡淡香盟主补更)第三章 小日子(三)第四十二章 对此欣登岁第四十五章 坚持第四十八章 通道第1110章 逃第二十三章 诸葛、韦第975章 突围第三十四章 洛阳行营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1022章 朝会第991章 艰难的决定第993章 一击而溃第二十一章 战略转变第三十五章 浅水原(给盟主徐薇薇996加更)第964章 废物第二十三章 政策(给盟主李仁军加更)第四十九章 动员第1034章 缠斗第五章 赠甲第五十四章 就走了第三十一章 风貌第二十七章 汝颍路第十章 恭顺已极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举改革第二十三章 祭拜与会见第五十六章 兄弟为王前驱第1037章 想说放弃不容易第五十章 巴士拉第三十三章 方向第二十二章 行礼第585章 诸葛第八章 目标:故怀荒镇第三十八章 战略欺骗第十二章 渑池第二十四章 红利(一)第二十章 河清第六十六章 宣州第1162章 河东道第五章 收拾整顿(一)第1237章 讲究人第十章 割麦子(为烟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二十三章 不走了第四十七章 恩与威第四十五章 不朽第五十九章 纵生口第1155章 大冤种第二十章 摘桃子第十七章 坚持与决定第二十章 何去何从(为泪痕兄第二个盟主加更)读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六十三章 励精图治?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七十六章 布告中外之七第984章 东行第1274章 富贵人家第四十四章 赛点第七章 大张旗鼓第八十四章 致治第三章 舆图第1162章 河东道第四十章 大鱼第1283章 魏州城外第五十六章 战略与战术第五十一章 在晋阳签到的日子(二)第四十六章 上表第二十五章 成果第二十四章 对聊第八十四章 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