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滦州郊外

余额不足

已经是入冬的天气了,滦州一带早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震惊宇内的武昌起义在一个多月前发生,给这个原本寒冷的冬天带来数不尽的火热。

但凡能识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不难想象,大清国的江山总算让人给被撼动了。

然而,即便革命烈火燎原之势,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可烧到直隶时不知不觉竟弱势了不少,毕竟是靠近近畿的地方,纵然清廷的气数已近强弩之末,但总有几个实力派的身影笼罩在这里。

在滦州东南荒郊的山路上,一支身穿蓝色新式冬装军服的新军小队正慢慢悠悠的前进着,队伍前面是六骑骑兵领路,马蹄和脚印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一道逶迤的痕迹。一眼看去,领头的骑兵全部身穿着新军军官服饰,其中两人还披着厚实的狐裘披肩,可见职衔不低。

至于跟在骑马军官后面的士兵,粗略算去也有三十多人。队伍整体上显得松松散散,士兵们一个个将双手交叉插在袖筒里,缩着脖子埋着头,就像是午后散步的乡野村夫似的,一副心不在焉的迈着步子。

袁肃正是领头的六名骑马军官之一,只是此时他整个人显得神志恍惚,脸色异常惨白,微微躬着身子,让脸颊尽量躲在狐裘披肩的领子后面,彷佛大病缠身似的。

倒不是因为他受不了这苦寒的天气,而是在一个月前发生的“滦州兵谏事件”时,被一名情绪激动的革命士兵开枪误伤,子弹正中肩窝,险些就伤在心脏要害上,抢救了大半个月才保住性命。枪伤未愈,伤口又渐起炎症,因此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事实上,从袁肃再次醒来的时候开始,他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袁肃。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名刑事警察,在一次周末聚会时饮酒过多,回家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没想到醒来时居然穿越到了一九一一年,附身在这个同名同姓的新军军官身上。

虽然穿越造成的落差在袁肃心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冲击,不过好在经过五、六天时间的休养,总算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只是身负重伤,精神脆弱,他浑浑噩噩也不知道接下来路的该怎么走,面对辛亥革命之后的历史洪流,竟有一种空洞的不知所措。

随着与这副身体的记忆融合,袁肃了解到一些目前的情况,严格的说他还不是一个正式军官,而是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深造班的学员,由于进入最后的第三学年,故而被陆军预备大学堂循例派遣到地方部队实习。

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正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陆军大学,做为北洋第一重臣袁世凯培养私人将才的重要摇篮,所有学员自然而然会得到悉心的训练。哪怕之前袁世凯赋闲在家,朝廷这边依然有不少北洋旧部经营这些产业。

正好赶上陆军部举行第三次秋操,于是袁肃与另外几名学员被调配到参与秋操的各路部队中见习。他现在的身份是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参谋处见习参谋副官,可以说是这批派到地方部队实习学员中军衔最高的人。

这并非因为袁肃有过人之处,相反是因为他是一个投机者,在清末这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自己既与革命党人积极联络,又对保守官僚毕恭毕敬,故而从学堂乃至军旅都混得左右逢源。除此之外,他还时常对外吹嘘,自称是袁世凯曾祖父袁耀东庶出一脉,至于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不过外人听来倒是确有几分噱头。

尽管现在的袁肃对自己的前世颇有鄙夷,可对比一下二十一世纪的险恶人心,又觉得这是情理之中。更何况恰逢乱世,不说为了出人头地,哪怕是最基本的生存也都需要精心工计。

此时,袁肃带着这队士兵前进的方向,正是滦州东北方向的安山镇。此行的目的是奉第七十九标标统岳兆麟之命,向安山镇大户征收革命经费。

要是放在两个月之前,这一定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可是武昌起义点燃了全国上下的革命火苗,才短短一个月的光景,大半个中国的省市都已经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革命已然成为最主流的趋势。

再者,附身之后的袁肃依然发挥了前世投机的特性,他向岳兆麟建议,哪怕全国上下革命烽火浓烈,也不宜将事情做的太露骨,虽是征收革命经费,但对外可将其称为“保境军资”,不仅名目堂皇,更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正因为这个折衷的建议,让岳兆麟省去不少后顾之忧,欣喜之余便将这份“肥差”交给袁肃负责。不管是真革命还是假保境,乱世之中浑水摸鱼之事如同家常便饭,只要交到上头的是大数,个别军官私收小数合情合理。

山路渐渐崎岖颠簸起来,马蹄踩在碎石块上,突然将原本昏昏欲睡的袁肃惊醒过来。

“梓镜,你可好?”

跟在袁肃身后的一名军官打马赶了上来,语气关切的问道。

“无甚,马蹄绊了一下而已。”袁肃勉强打起精神回答道。

“这一趟就不应该让你来,岳标统实在强人所难,你枪伤才养了小半个月,天寒地冻的让你带伤到处跑,万一养不好伤口那可会留下终身隐痛。”年轻的军官一副认真的样子,说话时也是一丝不苟。

“仁卿,你我身为军人,岂不说服从命令,这次关乎大举,标部之内也只有我等可以信任,自然要亲力亲为才是。你放心,我身子骨还弱不到那种程度。”袁肃笑着说道。

这位叫作“仁卿”的军官正是袁肃在陆军预备大学堂的同窗,本名林伯深,字仁卿,出身于上海豪商之家,家境颇有优越,原本可以在上海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无奈上海汇集了多国列强势力,国际气氛十分浓厚,使得林伯深在少年时便接触许多西方新锐思想,自此埋下革命深根。

为了能尽快实现革命宏愿,林伯深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选择投戎从军。其父虽然是一个商人,但也希望家里能出一个掌权的大官,因此非但没有阻止儿子参军,甚至还多番疏通关系,希望能让儿子的前途顺坦一些。

不过如果林老爷子一早知道儿子一味心思想干革命,只怕打断腿也不会让其离开上海。

在袁肃看来,林伯深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革命者,满脑子除了革命义理之外别无他物。正因为如此,林伯深轻易相信袁肃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同志,处处将其当作是自己人来看待。

二人不仅在陆军预备大学堂里的关系很好,转到二十镇实习后更是交往密切。毕竟初到二十镇人生地不熟,相互之间提点关照在所难免。

袁肃在滦州兵谏时意外中枪事件,多多少少与林伯深有几分关联,因此这段时间林伯深内心之中颇有愧疚。为了照顾袁肃的伤势,林伯深还特意用私人财产购买了一件狐裘披肩送给袁肃,生怕枪伤会给袁肃带来终身影响。

“唉,说来,当初若是张统制果断一些,直接揭竿而起,我们现在说不定已经打到京城去了。倒头来只是虚闹了一场兵谏,不仅未能逼迫清廷就范,反而还向满清透露了我们的动静,早早的做好一手防备。真是可恨、可气。咱们二十镇现在四分五裂,连军费都被扣得死死的,害得梓镜你要东奔西跑。”林伯深摇头叹息的说道。

一个多月前,天津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联络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三镇卢永祥、蓝天蔚两位协统,合谋在第三次秋操时以实弹攻击操演对象四协禁卫军,趁势直取京城,一鼓作气推翻清政府。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计划,只可惜张绍曾是一个举棋不定投机客,吴禄贞根本无法驾驭第六镇,蓝天蔚和卢永祥也各怀心思。

最终张绍曾没有按照原定计划,他的麾下分成两派,高级军官一致反对革命,只有部分中下级军官赞成起义,为了不造成二十镇内乱只好选择折衷的办法,发起兵谏警示清政府。于是就有了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滦州兵谏。

兵谏发生之后,清政府大感惶恐。本来武昌起义已经闹得举国不宁,突然家门口出了一场这么大的兵变,这绝对不是火上浇油这么简单的事情。

正是因为滦州兵谏,使得清政府将拖延了十数年的立宪立刻颁布下来,同时宣统皇帝公布《罪己诏》,之前贻笑大方的皇族内阁也就地解散。

清政府看似下定决心推行宪政、维新变革,可事实上仍然只是缓兵之计。

不到十天的时间,朝廷以嘉奖“忠勇”的名义提升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委派张绍曾为“宣抚大臣”南下江南督办地方新政。

在两位统制削除兵权离任的第二天,陆军部即刻整顿第六镇和第二十镇军务,将所具有革命倾向的军官全部调走,各镇也以标为单位,分散到各省各地,彼此之间失去联系。

轰轰烈烈的滦州兵谏就以这样的结局收场。

【新书上传,请各位大大多多支持。这本书的选择立场可能与很多书有异样,权且做一个尝试罢了。今日三更!】

第57章 ,军火清单第92章 ,滦州煤矿第42章 ,分配防区第16章 ,定制式化第63章 ,背道消息第20章 ,独立事宜第36章 ,仁卿态度第79章 ,建近卫军第52章 ,单见高顺第94章 ,防线告急第74章 ,张家送别第6章 ,暗藏势力第81章 ,王磷同忧第18章 ,一时冲突第14章 ,最终谈和第87章 ,以身涉险第26章 ,统制试探第12章 ,各有部署第49章 ,南北剧势第69章 ,上门讨要第97章 ,日军困境第36章 ,广布施恩第86章 ,三旅番号第39章 ,急收缓放第91章 ,坚守阵线第35章 ,刀俎鱼肉第4章 ,劫掠银行第30章 ,双面处理第14章 ,最终谈和第27章 ,开始进攻第52章 ,各有意外第87章 ,林氏合作第85章 ,见何其巩第37章 ,晓以大义第83章 ,亲去隆庄第94章 ,背后阴谋第44章 ,信到京城第68章 ,局势突变第80章 ,三方保举第40章 ,新的编制第17章 ,强化民兵第86章 ,偏远事故第86章 ,偏远事故第29章 ,滦州驰援第71章 ,炮兵计划第18章 ,冯国璋言第16章 ,辽东善后第40章 ,改变心思第40章 ,鸿门宴间第82章 ,少更于老第9章 ,内部矛盾第53章 ,豫南对策第3章 ,火攻丹阳第1章 ,扩大战场第41章 ,当众翻脸第13章 ,重挫元气第47章 ,军政会议第17章 ,遇孙连仲第91章 ,成立典礼第20章 ,越闹越大第46章 ,北洋暗流第95章 ,疑点重重第12章 ,故设伏击第81章 ,王磷同忧第66章 ,突来冷言第37章 ,祭孔大典第60章 ,酒楼遭遇第84章 ,趁势发展第94章 ,防线告急第89章 ,壬子新年第86章 ,给下马威第38章 ,战后善后第36章 ,仁卿态度第43章 ,交心之谈第68章 ,行将开战第32章 ,长痛短痛第97章 ,正月过后第85章 ,扔白手套第5章 ,意在古物第97章 ,日军困境第92章 ,强猛攻势第39章 ,中秋北京第29章 ,军纪之乱第92章 ,滦州煤矿第33章 ,散播谣言第87章 ,着手解决第108章 ,信阳之乱第97章 ,正月过后第83章 ,亲去隆庄第2章 ,昭然若揭第30章 ,执掌大权第71章 ,江湖小鱼第82章 ,营中出事第73章 ,南北交锋第2章 ,昭然若揭第25章 ,几番折腾第90章 ,改制共和
第57章 ,军火清单第92章 ,滦州煤矿第42章 ,分配防区第16章 ,定制式化第63章 ,背道消息第20章 ,独立事宜第36章 ,仁卿态度第79章 ,建近卫军第52章 ,单见高顺第94章 ,防线告急第74章 ,张家送别第6章 ,暗藏势力第81章 ,王磷同忧第18章 ,一时冲突第14章 ,最终谈和第87章 ,以身涉险第26章 ,统制试探第12章 ,各有部署第49章 ,南北剧势第69章 ,上门讨要第97章 ,日军困境第36章 ,广布施恩第86章 ,三旅番号第39章 ,急收缓放第91章 ,坚守阵线第35章 ,刀俎鱼肉第4章 ,劫掠银行第30章 ,双面处理第14章 ,最终谈和第27章 ,开始进攻第52章 ,各有意外第87章 ,林氏合作第85章 ,见何其巩第37章 ,晓以大义第83章 ,亲去隆庄第94章 ,背后阴谋第44章 ,信到京城第68章 ,局势突变第80章 ,三方保举第40章 ,新的编制第17章 ,强化民兵第86章 ,偏远事故第86章 ,偏远事故第29章 ,滦州驰援第71章 ,炮兵计划第18章 ,冯国璋言第16章 ,辽东善后第40章 ,改变心思第40章 ,鸿门宴间第82章 ,少更于老第9章 ,内部矛盾第53章 ,豫南对策第3章 ,火攻丹阳第1章 ,扩大战场第41章 ,当众翻脸第13章 ,重挫元气第47章 ,军政会议第17章 ,遇孙连仲第91章 ,成立典礼第20章 ,越闹越大第46章 ,北洋暗流第95章 ,疑点重重第12章 ,故设伏击第81章 ,王磷同忧第66章 ,突来冷言第37章 ,祭孔大典第60章 ,酒楼遭遇第84章 ,趁势发展第94章 ,防线告急第89章 ,壬子新年第86章 ,给下马威第38章 ,战后善后第36章 ,仁卿态度第43章 ,交心之谈第68章 ,行将开战第32章 ,长痛短痛第97章 ,正月过后第85章 ,扔白手套第5章 ,意在古物第97章 ,日军困境第92章 ,强猛攻势第39章 ,中秋北京第29章 ,军纪之乱第92章 ,滦州煤矿第33章 ,散播谣言第87章 ,着手解决第108章 ,信阳之乱第97章 ,正月过后第83章 ,亲去隆庄第2章 ,昭然若揭第30章 ,执掌大权第71章 ,江湖小鱼第82章 ,营中出事第73章 ,南北交锋第2章 ,昭然若揭第25章 ,几番折腾第90章 ,改制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