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三旅番号

没过多久,中央军番号的消息便传遍开去。北洋上上下下有点远见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信号,不过所有人并没有关注袁肃手里握着的三个中央陆军旅的番号。早在这项命令传到到淮安之前,北京已经开始了中央军的整编,南苑、北院两个警备师首先被改编为中央第一师、第二师。驻扎在山西、热河一带的第四镇,则被更改为中央第三师和第四师。四师师长依次分别为田文烈、雷震春、唐天喜、何宗莲。

不仅如此,总统府也公布了直隶都督最新委任,暂由国务总理赵秉钧代理。

赵秉钧并不前往保定上任,而还是在北京直接遥领。同时在保定设置中央军第五师筹备处,由朱泮藻为筹备总长,负责整顿直隶省零散军务,并以直隶陈光远部、天津蔡成勋部为基础编练中央陆军第五师。

同时指派蔡成勋前往山东,与王怀庆部就地扩招为中央陆军第六师,驻防济南。第六师师长为蔡成勋,副师长为王怀庆。

在察哈尔、热河分别又以地方部队为基础,进行整顿和扩编,分别设置中央陆军第七师和中央陆军第八师。第七师师长为张永成,第八师师长为李长泰。

又调遣嫡系心腹陈宦统率本部人马南下四川,再以陈宦本部陆军第十一旅、伍祥祯陆军第二十四旅为基础,扩编为中央陆军第九师,驻防重庆、泸州和岳阳三地。

中央陆军前九个师都是有根基的部队,而且纵观九个师的整编,大部分都是袁世凯执掌多年的嫡系部队,又或者是刻意的兼并段祺瑞、冯国璋麾下的部队。而九个师师长的任命更是昭然若揭,其中五个师长是当年在朝鲜追随过袁世凯的老部下,另外四个也都是小站练兵时便崭露头角的人物

预计九个师的整编用不了两个月的时间。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总统府在发出九个中央陆军师的消息之后,紧接着又做出公示,将会在两年之内余全国各省都建立一支中央师,共计要到达三十个师的编制。

而立刻开始筹备的,便是河南中央陆军第十师、第十一师,筹备总长分别为张锡元、何丰林;陕西第十二师,第十三师,筹备总长为陈树藩和阎相文。第十到第十三四个师预计在明年开春之际便能完成建制,至于剩下十六个师则得视情况而决定。

面对此次中央政府大刀阔斧的整改,外界认为这是袁世凯再重新打造全新的“北洋新军”。当初清政府时期所预计的全国新式陆军番号是三十六个,而如今虽然减少了六个,可在编制上去大大超过了之前的“镇”。

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袁世凯此次筹备中央军系故意撇开了许多昔日的得力干将,其中的深意实在是不言而喻。

北洋内部对于此次整改一直是默然不语,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袁世凯的用意,只是知道归知道,万万是不能说出来。如今的北洋完全就倚靠着这层窗户纸连接在一起,一旦有谁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整个北洋集团必然会四分五裂。

民国才刚刚建立,北洋各路人马也才刚刚站稳脚跟,甚至不少人还没有站稳脚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岂能引发内乱发生?

许多拥护袁世凯的北洋中央系政客们倒是对此十分支持,他们都能感觉到北洋从始至终的松散,所以期盼能够通过这次建立中央军来强化团结。当然,往个人利益上来说,他们这些没有兵权的政客最怕的就是受军阀威胁,像段祺瑞、冯国璋这样大权在握的人面前,显然要捉襟见肘。简单的来说,也是因为个人政治利益所在。

在“三十个中央陆军师”的气势之下,袁肃手里掌握的三个中央旅番号显然没有可以炫耀的光泽。当然这对袁肃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省的成为枪打出头鸟的目标。

过完七月上旬,淮安和淮北的情况已然稳定下来。

正当袁肃开始安排启程返回滦州的行程计划时,北京再次发来电文。此次电文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中央军的详细建制,包括各级部队的规范,军纪军规,军饷和粮草的开支方案,军服和武器装备的制式化等等;另外一部分则是中央政府特别批下三十万军事经费,用作三个中央旅的建设工作。

这当真又喜从天降,虽说现在已经过了用钱的阶段,但有钱肯定不是坏事。

有了这笔三十万的经费,不仅可以更快速的帮助淮北、淮安两地警备司令部建设,更能加快中央第二旅和第三旅的扩编工作。

袁肃在领到款项之后,立刻把钱派发下去,催促郭文远、赵山河抓紧编制。

在关于中央军详细建制的里面,还提到中央军的服色,将统一规划为土黄色的军服。以区别于各地方零零散散其他颜色的军服。

袁肃庆幸没有立刻开始订制淮北、淮安两地部队的军服,否则又要重新更改颜色。随即他与淮安、淮北以及滦州的纺织厂做了交代,订制一批全新的夏季军服,要求在九月之前全数交付到各路部队。

到了七月十一日,袁肃在淮安召开了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不仅要求淮安本地官员全部到场参加,还要求淮北的官员也赶来与会。借着这次工作会议,他向淮北、淮安制订了一系列政府工作任务,其一是大力推动教育建设,两地在今年年底之前各自兴建两所公立小学和一所公立中学,并尽快试推行义务启蒙教育。

其二是规范政府各项法规,取消不合法、不合规、重复的各项条例规定。所有法规逐步向大都督府靠齐,落实法规统一化。

其三是对工商农的分层次扶持,减免大部分工业行业的税率,减免部分商业的税率,以及严格控制农业税的征收,以实际收成为基础来制订每一期农税征收办法,最高不能超过八分之一的比例。尤其是最后一项,要坚决杜绝欺压农民,剥削农民,利用各种借口强征苛捐杂税。

袁肃甚至当场直接说道:“既有言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敞开的这把火放在这里,谁敢碰,我就要谁的命!”

其四是增设社会福利制度,引进滦州的公民保障局方案,开设社会保险来保障本地百姓的养老和教育事业。届时将会在淮安、淮北分别开设“肃业保险公司”,代替公民保障局来x经营社会福利的各项项目。

其五是开办官方银行,由本地政府、民间商人以及滦州肃业公司共同出资。官办银行同样是延续“北方银行”的名称,在淮安和淮北设立分行。所经营的项目同样与北方银行一样,协助政府、保险公司来完成资金周转和运作。

此次会议结束之后,淮北、淮安两地的官僚从某种程度上对袁肃又有了全新的意识。

就袁肃命令要求推进的发展事业,以及对本地工商农多政策的扶持来看,这位年轻的将军的的确确是想有一份作为。很少会有人对教育事业和农民问题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农民问题上还要牵扯到许多大地主的利益,着实是举步维艰。

然而袁肃确实用最简单的办法来缓解这些问题,那就是减少政府的财务积累,把政府税收用在实际的地方。尽管如此一来,让官员们的利益有所损害,但就长远来看,也绝非是一棒子打死的地步。正所谓细水长流,多少还是能有一些甜头。

Www◆ Tтka n◆ ¢○

众官员也不敢有太多怨言,相反在表面上还有说出一通赞美恭维的话。

政府工作会议的消息陆续见报,袁肃下达的政务任务和制订全新的条规,很大程度上附和了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商人、工人、农民都能感到松了一口气,也都能感到今后会有更好的景况,不得不承认袁肃是一位考虑周全、切实为民的好官。

正因为这些消息铺垫了袁肃在民间的名声,关于成立官方银行的筹资上也得到了积极的拥护,本地许多商人纷纷愿意出资入股。粗略的估计,北方银行淮安、淮北分行融资甚至可以有可能超过总行。

淮安、淮北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南北战争的阴影在这两地已然消失的干干净净。

【阎相文(?~1921)字焕章。山东济宁(今山东济宁市任城区)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反对辛亥革命。1917年任直隶第二混成旅旅长。次年入湘镇压护法军。1920年秋升任陆军第二十师师长,1921年5月又被任命为陕西督军。因原陕督陈树藩抗不交权,6月,阎奉命以驻河南南阳的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旋改为陆军第十一师)为主力进攻潼关直趋西安,以驻湖北的吴新田的第七师从武关、紫荆关入陕,侧击西安;亲率第二十师随冯玉祥的先遣部队西进,准备武力接收。】

第3章 ,舆论手段第36章 ,官办银行第71章 ,借机猎取第29章 ,军纪之乱第75章 ,三两天内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96章 ,新式步枪第59章 ,意外事件第6章 ,暗藏势力第15章 ,事发突然第82章 ,营中出事第11章 ,起事前夕第49章 ,信使突来第59章 ,意外事件第99章 ,中方态势第14章 ,借机行事第31章 ,突发事件第67章 ,撮合婚事第30章 ,只身行贿第40章 ,新的编制第111章 ,孝感硬战第12章 ,初谈青岛第54章 ,重庆变势第76章 ,各有活动第14章 ,总镇反应第52章 ,商丘发展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14章 ,最终谈和第15章 ,挑明来干第69章 ,上门讨要第85章 ,双重密谋第17章 ,遇孙连仲第21章 ,正式军官第59章 ,约定与会第40章 ,宴席之间第67章 ,推心置腹第6章 ,标部会谈第52章 ,纳捐集资第53章 ,暂定行程第18章 ,一时冲突第10章 ,谈判决心第52章 ,纳捐集资第34章 ,着手发展第47章 ,南下上海第2章 ,进攻丹东第96章 ,新式步枪第56章 ,见林伯深第65章 ,说赵山河第17章 ,两边准备第80章 ,时局进展第64章 ,乌云密布第56章 ,见林伯深第41章 ,瀛台大会第87章 ,林氏合作第7章 ,初步探讨第40章 ,问题所在第92章 ,先发制人第43章 ,交心之谈第66章 ,一营为库第77章 ,顾秉钧言第46章 ,滦州谘议第28章 ,根本隐患第48章 ,河南新策第34章 ,着手发展第49章 ,并不简单第20章 ,明升实降第54章 ,见宋教仁第78章 ,矿务公司第94章 ,背后阴谋第64章 ,笑里藏刀第43章 ,新春正月第81章 ,王磷同忧第11章 ,起事前夕第45章 ,以退为进第78章 ,矿务公司第85章 ,中央命令第33章 ,一波又起第34章 ,着手收网第71章 ,英式装备第3章 ,舆论手段第21章 ,正式军官第8章 ,毕业策论第48章 ,北方动荡第39章 ,过河拆桥第6章 ,制式步枪第70章 ,堂上之争第23章 ,顺势而为第59章 ,意外事件第2章 ,安山张府第109章 ,暴力事件第64章 ,儿女情长第28章 ,继任赈灾第29章 ,深夜闯营第17章 ,强化民兵第11章 ,别有用心第29章 ,军纪之乱第25章 ,作战计划第26章 ,高顺消息第80章 ,共和成立第75章 ,三两天内
第3章 ,舆论手段第36章 ,官办银行第71章 ,借机猎取第29章 ,军纪之乱第75章 ,三两天内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96章 ,新式步枪第59章 ,意外事件第6章 ,暗藏势力第15章 ,事发突然第82章 ,营中出事第11章 ,起事前夕第49章 ,信使突来第59章 ,意外事件第99章 ,中方态势第14章 ,借机行事第31章 ,突发事件第67章 ,撮合婚事第30章 ,只身行贿第40章 ,新的编制第111章 ,孝感硬战第12章 ,初谈青岛第54章 ,重庆变势第76章 ,各有活动第14章 ,总镇反应第52章 ,商丘发展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14章 ,最终谈和第15章 ,挑明来干第69章 ,上门讨要第85章 ,双重密谋第17章 ,遇孙连仲第21章 ,正式军官第59章 ,约定与会第40章 ,宴席之间第67章 ,推心置腹第6章 ,标部会谈第52章 ,纳捐集资第53章 ,暂定行程第18章 ,一时冲突第10章 ,谈判决心第52章 ,纳捐集资第34章 ,着手发展第47章 ,南下上海第2章 ,进攻丹东第96章 ,新式步枪第56章 ,见林伯深第65章 ,说赵山河第17章 ,两边准备第80章 ,时局进展第64章 ,乌云密布第56章 ,见林伯深第41章 ,瀛台大会第87章 ,林氏合作第7章 ,初步探讨第40章 ,问题所在第92章 ,先发制人第43章 ,交心之谈第66章 ,一营为库第77章 ,顾秉钧言第46章 ,滦州谘议第28章 ,根本隐患第48章 ,河南新策第34章 ,着手发展第49章 ,并不简单第20章 ,明升实降第54章 ,见宋教仁第78章 ,矿务公司第94章 ,背后阴谋第64章 ,笑里藏刀第43章 ,新春正月第81章 ,王磷同忧第11章 ,起事前夕第45章 ,以退为进第78章 ,矿务公司第85章 ,中央命令第33章 ,一波又起第34章 ,着手收网第71章 ,英式装备第3章 ,舆论手段第21章 ,正式军官第8章 ,毕业策论第48章 ,北方动荡第39章 ,过河拆桥第6章 ,制式步枪第70章 ,堂上之争第23章 ,顺势而为第59章 ,意外事件第2章 ,安山张府第109章 ,暴力事件第64章 ,儿女情长第28章 ,继任赈灾第29章 ,深夜闯营第17章 ,强化民兵第11章 ,别有用心第29章 ,军纪之乱第25章 ,作战计划第26章 ,高顺消息第80章 ,共和成立第75章 ,三两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