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成宗守业有成
公元1294年,元成宗铁穆耳继承了爷爷忽必烈的皇位,成为元朝第二任皇帝。元成宗在位十三年,他没有很大的作为,但兢兢业业,不搞折腾,守住了爷爷开创的基业,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被后世称为守成之君。
元成宗在登基之初,就颁发诏令说,世祖功勋盖世,先朝制度完美,唯有遵循世祖之法,才能够保持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体现了元成宗的守成思想和治国纲领。
元成宗刚一登基,就让汉族大臣王恽总结历代守成君主的事迹,写成了《守成事鉴》十五篇。元成宗很感兴趣,认真阅读,做为借鉴,决心效法。
元成宗守成政治的最大特点,是“以安静为治”。忽必烈制定的政治体制、官僚机构和各项制度,均不做改动;忽必烈时期形成的政策法令和一些做法,依然坚持;元成宗不出台大的行政举措,一切以安静为要。元成宗以守成治国,颇有些无为而治的味道。
在人事方面,元成宗同样不做大的调整,除了对伯颜、玉昔帖木耳等有功人员加官进爵外,其他官员仍旧担任原职。丞相完泽等人虽然对他登位不够积极,元成宗也没有撤换,照样让他们主理朝政。元成宗的做法,安定了人心,稳定了政局,效果不错。
元成宗强调守成治国,但并不是墨守成规,无所作为,在具体政策上,还是有一些积极变化,最明显的,是逐步改善了对南方的统治方法,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措施,收到明显效果。
江南是忽必烈最晚占领的地区,南方民众普遍对元朝怀有抵触情绪,因而反抗不断。忽必烈对南方采取了提防和歧视政策,特别是加重税赋,横征暴敛,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元成宗在登基当年,就下诏免除江淮以南各州县一半的夏税,以后又多次下诏减免税赋,以示抚恤。元成宗对江南的税赋做了较大调整,减少了十分之三,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再减十分之二。此举大大减轻了江南民众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元成宗从小接受儒家思想,崇尚儒家学说。元成宗即位不久,就下诏祭祀孔子,推行儒学。他在大都建立了孔子庙,创办了国子学,招收学生,学习儒家典籍,同时提高儒生的社会地位。
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进一步提高孔子的地位。孔子在生前地位不高,在他死后,随着儒学的兴盛,其尊号就越来越高了。在唐朝之前,孔子的封号一般是公,唐朝时期升为王,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到了宋朝,宋真宗加了“至圣”两个字,成了“至圣文宣王”。而元成宗又在前边加了“大成”二字,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孔子的地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元成宗最大的功绩,是平定了持续多年的海都之乱,稳定了西北地区。海都自公元1268年发动叛乱以来,长期与元朝对抗,忽必烈多次派兵击败海都,但始终没有将他彻底消灭。海都在西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不断骚扰元朝,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忽必烈死的时候,海都趁机纠集四十多个宗王,再次攻打元朝。元成宗派兵将其击退,海都率部逃到漠北,继续与元朝为敌。
元成宗登基五年之后,局势稳定,国力强盛,便决定彻底消灭海都势力,消除这个祸患。元成宗任命侄子海山为主将,调集漠北精锐部队,五路合击,对海都势力发动进攻。海山不负重托,率军对海都势力穷追猛打,最终将其消灭。为祸多年的西北地区叛乱,终于被平息了,海山立下大功。
灭掉海都之后,元朝威名大振,元成宗趁机向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等遣使通好。这几个汗国与元朝同出一源,都表示愿意尊元朝为宗主国,但仍然是独立的政权。从此以后,西北地区就稳定下来了。
元成宗最大的失误,是远征兰纳失败。元成宗并不好战,他刚即位的时候,就叫停了征伐安南的战争。后来,有大臣建议,为了雪耻,再伐日本,也被元成宗拒绝了。可是,由于兰纳主动挑衅,大臣刘深又坚决请战,元成宗一时没有把握好,便决定派兵征讨。
兰纳,是泰国境内的一个王国,也叫八百媳妇国。在忽必烈时期,曾经派兵征讨过兰纳,但没有成功。后来,兰纳不断侵扰元朝边界,云南行省左丞刘深请求领兵讨伐,并信誓旦旦,夸下海口。元成宗便同意了。
公元1301年,刘深率两万元军,远征兰纳,结果出奇地不顺利。刘深率军刚走到贵州,就因为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死了不少士兵,军需也出现短缺。刘深命令当地土司供应军需物资,由于态度蛮横,激怒了土司们。于是,土司们联合起来,突然袭击元军。元军没有防备,被打得大败溃散。结果,元军还没有到达兰纳,在半路上就损兵折将,部队溃散,一时成为笑柄。元成宗大怒,将刘深处死,征伐兰纳便不了了之了。
元成宗虽然没有像爷爷忽必烈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但作为守成之君,对于元朝的稳定和发展,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公元1307年,元成宗患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元成宗没有儿子,他的侄子海山继承了皇位,被称为元武宗。
元武宗与元成宗截然不同,他不守成,而是大胆创新,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创治改法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