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枢传播程朱理学
在忽必烈众多汉人谋士当中,姚枢属于大贤硕儒。他学识渊博,足智多谋,在辅佐忽必烈成就大业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传播程朱理学。在儒家学派的努力下,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元朝的统治思想。
姚枢,家族原本是中原人士,其先祖在后唐时期出使契丹,因故留在柳城(今辽宁朝阳),后家族迁至洛阳,姚枢在洛阳出生。姚枢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金国的官员。
姚枢自幼酷爱读书,精通儒家学说,而且富有智谋,眼界宽阔。公元1232年,窝阔台出兵攻打金国。姚枢见蒙古属于新兴力量,金国灭亡已无可避免,便投靠了窝阔台。当时,中原读书人投靠蒙古的不是很多,而窝阔台在耶律楚材劝说下,已经开始接受儒家学说,于是将姚枢留在身边。
姚枢劝窝阔台按儒家思想治理中原,推行仁义,停止杀戮。可是,蒙古就是靠着杀戮抢掠,来激发士兵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因而姚枢的主张并不被接受。不过,窝阔台觉得读书人可以不杀,便给姚枢写了一道诏令,让他保护读书人。姚枢拿着诏令,四处奔走,使一大批儒生免遭杀身之祸。
有一次,姚枢遇上一个叫赵复的大儒。赵复是湖北安陆人,著名理学家,名气很大。姚枢十分高兴,极力保护,与赵复同吃同住,并亲自把他护送到燕京。姚枢拜赵复为师,跟着他精心研读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由北宋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完善的新儒学,传承于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程朱理学更加强调“三纲五常”,更加逻辑化,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因而在南方受到统治者推崇,但在北方尚未广泛流行。
赵复是程朱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枢跟着他潜心学习,很快成为理学派的重要人物。在中书令耶律楚材支持下,姚枢、杨惟中等人在燕京创立太极书院,请赵复讲授理学,招收学生达百人之多。从此,程朱理学在北方传播开来。姚枢为保护赵复、传播理学功不可没。
公元1250年,忽必烈听说了姚枢的大名,派人请他前来。当时,姚枢已经五十岁了,名望甚高,而忽必烈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宗王。但姚枢认为忽必烈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便慷然允诺,来到忽必烈身边,成为他的幕僚和谋士。
姚枢极力向忽必烈灌输程朱理学,劝他把行仁义、收民心放在首位。在忽必烈奉命征伐大理的时候,姚枢向他讲述了曹彬收复南唐的故事,说曹彬占领南唐后,不杀一人,市不易肆。当时忽必烈没有听明白,经过夜里思考,忽必烈终于明白了姚枢的用意。
第二天在行军途中,忽必烈忽然勒住马,回头对姚枢说:“先生放心吧,曹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果然,在大理国杀害蒙军使者的情况下,忽必烈仍然发布止杀令,禁止士兵杀戮抢劫。
在姚枢等人的努力下,忽必烈接受了程朱理学学说,程朱理学得到广泛传播和更快发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元、明、清三代,程朱理学都是官方的统治思想。
姚枢不仅精通并致力于传播程朱理学,而且对军事政务也有独到的见解,常常为忽必烈出谋献策,是忽必烈的智囊人物。
忽必烈受命统治漠南汉地,众人都表示庆贺,唯有姚枢有些担心,建议忽必烈上书推辞,并劝忽必烈将妻儿送到都城和林,以免蒙哥生疑。忽必烈听从了,感慨说:“先生考虑事情周全,高人一筹。”
山东李璮叛乱的时候,忽必烈召姚枢商议对策。姚枢说:“据我分析,李璮起兵后,有三条路可走。一是迅速举兵北上,占据居庸关,把我军挡在关外,造成人心恐惶,对我们十分不利,这是上策;二是与宋朝联合,负固持久,短期内难以将其消灭,这是中策;三是据守济南,坐等宋朝出兵和汉人响应,这是下策。”
忽必烈频频点头,认为分析得很有道理。忽必烈又问:“先生认为,李璮会走哪条路呢?”
姚枢胸有成竹,说:“我认为李璮必出下策。李璮有勇无谋,不识大体。如今中原民众对宋朝已无感情,必不会响应李璮造反;宋朝与李璮有杀父之仇,也不会全力支持他。所以,李璮必败不可。您不用担心,大军也不用回师,只派史天泽平叛就足够了。”
忽必烈大喜,完全按照姚枢的计策行事,结果与姚枢预料得一模一样。忽必烈夸赞姚枢,说他有王佐之才。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过程中,姚枢与刘秉忠等人一道,精心设计元朝的政治体制、朝廷机构、典章制度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姚枢辅佐忽必烈三十年,先后担任翰林学士承首、昭文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大司农、中书省左丞相等重要职务,对理学传播以及元朝建立和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公元1280年,姚枢病逝,享年七十八岁。姚枢后来被追封为鲁国公,谥号“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