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风雨夜变

时光飞逝,转眼过了一年。继先和海心日日相处,慢慢磨合,感情渐深,整日里不是一起读书作诗,便是赏景品文,将一切世事抛之天外,好不潇洒惬意!亮节也在朝中小有成就。

这年本是宝祐四年,蒙古西征取得大功,蒙哥汗蠢蠢欲动,对南宋垂涎三尺,急欲猛张虎狼之口,而南宋朝廷中的内斗却越来越激烈。丁大全嫉恨董槐,与阎妃勾结在一起,私下里在理宗面前处处诋毁董槐;理宗因宠爱阎妃,大封她的亲族,外戚嚣张跋扈,为祸一方,董槐十分痛恨,多次弹劾他们,从而更加招致阎妃仇恨。

自董槐执掌朝纲以来,政局大振,前线也颇为安定,于是理宗自己也有了几分想要振作的勇气,便欲让董槐改革弊政。

一日,朝会上董槐向理宗提了整顿朝政的举措,道:“当下要想破除朝中弊政,必须先从吏治入手,吏治之首,在于律法,法纪失常,必然朝政不稳。现在皇上因宠爱后宫屡屡加封外戚,让皇亲国戚执掌律条,他们素无大功,又多无才能和德行,却手握大权,处处违乱法纪,但皇上不加惩治,使他们有恃无恐;朝廷里其他执掌律法的官员多数长期供职,从无调动,他们久居其官,作威作福;许多京官们的家奴仗着主子的势力在京城胡作非为,百姓们多有怨言,而京官们却不加约束。所以,臣以为眼下有三件事要做,第一罢免皇亲国戚的掌法之权,除个别有能力者改为他用,其余只供俸禄,不再授予官职;第二将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员调动,提拔新人;第三严加约束京官,家仆犯法,主人连罪。”

董槐的这番言词不仅暗含批评理宗之意,更将矛头指向了大多数在场的官员,朝官们议论纷纷,指责董槐。

理宗听完董槐的奏言后甚为不悦,不等理宗发话,丁大全冲出来道:“皇上,董槐先是指责皇上用人不当,又将满朝官员教训了一通,如此目无尊上、蔑视同僚、自高自大之人怎配执掌朝纲?”

董槐忙解释道:“皇上,臣不是这个意思。”然后呵斥丁大全道:“丁大人,你满口胡言,曲解老夫的意思,居心何在?”

丁大全道:“满朝官员就你一个是称职的,把大家都罢免了,谁来为皇上做事?”

这时,程元凤道:“清者自清,董大人一心为公,毫无私心,丁大人若非心中有鬼,何必这么紧张?又何必如此激烈反对?”

丁大全欲分辨,理宗不耐烦道:“行了,用谁不用谁,朕自有道理,董槐不可乱言,至于调动官员一事还需商酌。”

董槐连忙进言:“皇上,外戚们屡屡违犯王法,大理寺和刑部从不追问,他们沆瀣一气,京城怨声鼎沸,若不罢免外戚官职和调换执法官员,必然民心不服。”

理宗不耐烦道:“是你不服吧!宰相身为百官之首,要有气度,你却把满朝官员都参了一遍。”

程元凤使了个眼神,不让董槐再说,董槐却强硬分辨道:“臣知道忠言逆耳,但臣一心为公,问心无愧。”

理宗见他更倔强,更是气愤,便道:“朕偏不听你的忠言,朕就不信,不听你董槐的话,朕这龙椅就坐不稳了?”

丁大全见势煽风点火,“皇上,董槐参了臣等,臣无法再在朝中供职,恳请皇上罢免臣的职位。”

于是,官员们纷纷请辞,董槐和程元凤看傻了眼。

理宗道:“都起来,朕谁的职都不会罢免。”

董槐只得黯然道:“臣才智不足,恳请辞去相位。”

理宗半晌无语,然后淡淡回道:“也罢!准你告老还乡。”

董槐惨淡退出朝堂。

回到府里后,董槐痛心不已,眼见朝事日渐暗淡,他忧心难安。忽然,外面雷声隆隆,狂风骤起,吹得门窗咣咣作响,董槐走出房间,扶着房门向外观看,一道闪电劈向院中的大树,喀嚓一声击断下来一段大树枝;不多时,倾盆大雨灌注而下,如同江海漏了底。董槐正欲转身掩上门,外面忽然来报,说丁大全奉旨前来,董槐赶紧披上雨衣到前厅恭候。

只见丁大全带着十几个差役在前厅等候,一见董槐,便趾高气昂道:“我奉皇上口谕,前来宣旨。”

董槐神色淡定,“皇上有何口谕?”

丁大全道:“皇上有旨,董槐听旨。”

董槐连忙跪下。

丁大全道:“着董槐即日离京,速回定远老家。”

董槐惊诧道:“即日离京?如此深夜,又狂风骤雨,我如何离京?”

其实理宗是让丁大全告诉董槐尽快离京,并没有限定具体时日,只是丁大全怕夜长梦多,又忌恨董槐,所以才曲传圣意,巴不得越快越好,于是道:“怎么?你想抗旨?”

董槐战战兢兢,心中愤恨,强忍住道:“臣领旨!”

董槐起身道:“待我收拾一下,叫人雇辆车子,今日我先走,家眷明日一早再上路。”

丁大全不耐烦道:“不必去雇车子了,皇上已经为你准备好车马,就在门外等候。”

董槐无奈道:“那好吧,我带几件行装,马上就走。”

董槐草草收拾好行李,辞别家人出来,差役带着他出门上了车,丁大全对差役暗中嘱咐道:“外面风雨甚大,一定要好好护送董大人。”

差役诡领会其意,“丁大人放心,我们会伺候好董大人的。”

董槐车马顶风冒雨离了府门,向城外行去,差役命城门郎打开城门,等到走出城门不远,车马忽然停了下来,董槐正欲询问,一个差役道:“董大人,皇上的旨意是让我等送大人出城,出了城就要回宫复命,请大人下车吧。”

董槐一听,知道被丁大全骗了,便怒道:“你们......老夫虽然罢相,但仍是一品身份,你们竟敢如此无礼?这绝不是皇上的旨意。外面这么大的风雨,让我下来怎么赶路?”

差役冷笑道:“董大人,我等岂敢慢待你?这是皇上安排的,皇上的确说让我们送你出城,皇上也不知道会下雨呀,这不是凑巧了嘛。”

董槐气得浑身发颤,“这都是丁大全的诡计,丁大全......你个贼子!”

差役厉声道:“董大人是自己下来还是让我们请你下来?”

董槐自知不可强争,便愤然掀开帘子下了车,可怜他出门时连雨衣也没带,只能落魄在雨幕里。

车马掉转头,向城门跑回去,很快便消失在雨里。董槐提着包袱在雨中站了许久,他似乎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赶路是不可能的了,眼下只有先避避雨,便向城门走回去。等来到城门后,城门已经关闭,董槐久喊无应,长叹一声,倚着城门狼狈颓丧地坐下去。

不知何时雨停了,阳光穿过城墙顶斜照下来,城门吱呀一声开了,董槐向后栽了一跤,守城士兵一看门外倚着一人,十分惊异,便上前细看,却见眼前披头散发、浑身湿透、抱着包袱瑟瑟发抖的老头竟是刚免去相位的董槐,于是连忙道:“你是董大人?大人怎么会在这里?”

董槐看了守城士兵一眼,并不答话,站起身便向城外走去,任人呼喊也不停步。

不知走了多久,来到一家小酒馆,这酒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过是来往行人临时歇脚的地方,因此并无许多客人。董槐淋了一夜雨,衣服尚未干,上了年纪的人走了一程路便觉乏累,就进来歇会。

董槐坐下后,喊小二上了两个小菜和几个馒头;忽然,他感到这里气氛异常,抬头一看,左侧桌上三个大汗正望着他,吓了他一跳,董槐仔细辨认,识出其中一人正是左宝书,心中猜测另两人多半也是南会的人。那便是王智和史嘉禾。董槐心想自己是朝廷的人,碰到了南会的人,必然凶多吉少。

左宝书三人本要去扬州会合余庆春,哪知会和董槐相遇,又见董槐如此狼狈,更加不解。左宝书并无敌意,他知道董槐是正直之人,对他满心敬佩,便过来施礼道:“见过董相,没想到咱们竟会在这里相遇,大人怎么如此狼狈?”

董槐叹气,惨笑道:“什么董相,老夫已经罢相了,这都是拜丁大全所赐。”

左宝书气道:“哼!狗日的赵昀不辨忠奸,竟然罢了你的相位!看来赵宋江山的确该亡了。”

董槐一拍桌子,起身怒斥道:“尔等乱贼狂逆至极,竟敢辱骂皇上?看我不禀明皇上拿了你。”

左宝书正色道:“我为你鸣不平,你却要拿我?别忘了现在你在哪里。”

董槐道:“老夫一生征战沙场、总揽朝堂,多少打打杀杀的场面没见过,我会怕你?”

史嘉禾上来道:“你这老头口气也太大了,知道我们是谁吗?”

董槐冷笑道:“不过就是南会的几个乱贼而已!”

史嘉禾怒不可遏,王智拦住他道:“史兄弟休得无礼!”然后对董槐道:“今日不过偶然相遇,咱们各走各的路,互不相扰。”

董槐正愁遇到他们无法脱身,听此一言心中不觉落下了一块大石,道:“正是此言。”

左宝书只觉好奇,追问道:“刚才多有冒犯,董大人见谅!敢问董大人要去哪里?”

董槐冷冷一言:“回定远老家。”

左宝书豁然明白,“我知道了,不知大人可否愿与我等同行?我们愿送大人一程。”

董槐言辞决绝道:“朝廷命官岂能与乱贼为伍?你死了这条心吧。”

左宝书尴尬不已。

王智对左宝书道:“左堂主算啦,他不领你的情,你又何必自作多情,咱们赶紧上路吧。”

王智拉着左宝书离开小酒馆。

董槐歇完脚,结了帐,出门刚走几步,几辆车马飞奔而来,约有十几人。董槐回头张望,却见打头那个骑在马上的是继先,旁边二人是亮节和海心。董槐激动不已,喊道:“继先!亮节!”

继先急勒缰绳,一见是董槐,又这副模样,连忙下来道:“大人,你......哎!我来迟了。”

董槐与他相对无语,唯有叹息。

亮节与海心也下了马,亮节道:“大人,所有的事我都知道了,今日一早我便和继先哥去你府上,老夫人说昨晚丁大全就差人强行催你上路,我们便去城门向守兵询问几时出的城,后来的事守城的士兵都跟我们说了。”

海心气道:“丁大全也太卑鄙了,竟然假传圣旨,故意羞辱大人,哥哥说皇上根本就没有限定时日,只是说让你尽快离京。”

董槐叹息道:“虎落平阳被犬欺,现在他一手遮天,我又能如何?”

海心不服气道:“那也不能任他摆布?哥哥回去后要参他一本才是。”

董槐连忙道:“不可,眼下亮节在朝中根基不稳,无人依靠,若是骤然得罪丁大全,必会遭到他报复,如此一来就前程尽毁了。”然后对亮节嘱咐道:“你要养精蓄锐,切莫强出头,凡事多看少说,但心里一定要明辨是非。”

亮节深深点头。

继先道:“大人,此去定远路途遥远,我不放心,本想送你去,只是我还有其它事情没办完......”

董槐止住他的话,“不必,各有各的事,老夫怎会让你陪我前去?”

继先回身向后指去,道:“大人,你看车里是谁?我把老夫人和你的家眷都带来了,又雇了两辆车子,这样路上有个照应。”

董槐望了下车马和车上的家眷,感动道:“好孩子,有心了。客气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咱们各自珍重!”

继先道:“大人不必忧心,说不定过段时间皇上就会召你回朝的。你到定远后要保重身体。”

董槐道:“我知道,不用担心。你们回去吧。”

亮节道:“大人慢走,我已经给定远知县寄了信,他是个清官,不会为难你,若是你有麻烦,他会帮助你的。”

董槐作别,上了车,“行,我都记住了,你们回吧。”

继先、亮节、海心目送董槐而去。

丁大全排挤走董槐后,理宗升他为右相,总领朝政。他在理宗面前阿谀逢迎,知道理宗独爱理学,宠信太学生,便献媚道:“皇上,如今天下太平,前方无战事,百姓富足,四海昌乐,此皆皇上圣明仁慈,福佑四方。”

理宗得意道:“数年未同蒙古开战,百姓安居乐业,朕心甚慰。”

丁大全道:“既有此福瑞,皇上何不让读书人同享其乐?”

理宗问道:“如何同享?朕向来厚待士子,并不曾委屈他们。”

丁大全道:“皇上所言极是。臣的意思是皇上何不赐今年恩科?”

理宗想了想,道:“朕一时竟没想起来,往来若遇大喜之年,先君多赐恩科,朕自登基以来操劳不断,心思全都用在前方战务上了,竟不曾想到此事,终是丁爱卿想得周到,既如此,就赐今年五月初五端阳节恩科。”

丁大全连忙道:“皇上这一旨,不知要让天下多少读书人感激不尽!臣这就催礼部去办此事,即刻传旨各州府。”

不几日,各州府城门、书院和衙门口均张贴榜文,言:“圣恩垂赐,天降福泽,今天下承平,四海安定,朕欲使天下才俊为国效力,特赐大宋宝祐四年五月初五开恩科。”

士子们读后无不欢喜,想着往常要熬上三年才能等到开科,皇上钦赐今年恩科,使正常的开科提前了两年。

却说这一榜文贴到越州后,也被文天祥和陆秀夫二人看到,于是二人便约好同赴临安,参加今年的恩科。二人来到临安后,先和继先叙叙旧,亮节留他们在自家安住,为他们腾出两间偏房。此时离科考已无几日,二人安心读书。

一眨眼到了端阳节,京城好不热闹,各州府赶来的士子们纷纷大显身手。至于其中详情无需多言,只说到了放榜那日,榜文上分明写着二个大名,文天祥和陆秀夫中了进士,二人欢喜不尽,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继先和亮节等人,大家无不欣喜。

亮节道:“早料到二位必会高中,既然得了进士,明日皇上就要召各位进士参加殿试了,你们两个一定要在殿试上取胜。”

文天祥道:“天祥尽力就是。”

陆秀夫关切道:“你身子撑得住吗?”

继先忙问道:“天祥怎么了?”

文天祥摇摇头,面色显得无精打采,勉强笑道:“前几日从越州来的路上淋了雨,不小心着了凉,本想着休息几日就好了,谁知越来越重了,不过不要紧,只是有点发烧,并无大碍。”

陆秀夫道:“这几日耗了许多精神,又不得安寝,怎能不加重?我看你还是让杨大人给你找个大夫看看吧,不能影响明日的殿试。”

继先也道:“陆公子说得对,我这就让人去找个大夫,先让陆公子送你回房休息。”

文天祥自感寄居别人家,本已食宿无忧,虽然都是朋友,但毕竟交情不深,因此不好意思麻烦他,就止住继先道:“李大哥,不用,真的不用,我回去休息休息,明日一早就好了。”

亮节不放心,“文公子不要客气,若是误了明日大事,可就是我的不是了。”

文天祥笑道:“哪里的话!我真的没事,我和陆公子先回后院了。”

次日一早,皇宫前朝大殿殿门敞开,理宗端坐龙椅,几员朝臣随侍一旁,主考官王应麟和三位副考官分列在前。王应麟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便转身回奏理宗:“皇上,时间已到,可以举行殿试了。”

理宗点头道:“开考吧!”

王应麟道:“大宋宝祐四年恩科殿试开考!”

进士们从殿外款步进来,各自入位,向理宗和主考官施上一躬,坐下考试。理宗见各位进士皆是相貌堂堂,神采奕奕,下笔如飞,不住点头称赞。

忽然,一阵咳嗽声穿透安静的大殿,理宗闻声看去,见一素衣书生坐在后面一排的左侧,身材魁梧,面容文静,正提笔书写,左手却捂着胸口不住咳嗽,他便是文天祥。

理宗将王应麟悄悄召上台,指着文天祥问道:“你是主考官,你可认得那个考生?”

王应麟细细看去,摇头道:“臣不认得。莫非他有什么不妥之处?”

这时,又一阵咳嗽传来,更加剧烈,理宗道:“我看他病得不轻,带着病来参加殿试,也难为他了。”

王应麟道:“皇上说得是!十年寒窗苦,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嘛!”

陆秀夫同文天祥隔着一人,听到文天祥咳嗽不停,十分关心,时不时打量下文天祥,自己竟无心思写考卷了。

理宗又道:“王爱卿,你让人给那位考生送杯茶水润润嗓子。”

王应麟倒了杯热水亲自端过去,放在文天祥的桌角上,一言不发走开了,文天祥抬头望了眼王应麟的背影,不巧一转眼望见了理宗,吓得他深情慌张,理宗微微一笑,示意他继续写,文天祥感动得热泪盈眶。喝完茶后,文天祥健笔疾走,文思泉涌,不一会便写满卷面,第一个交了考卷离场。

却说次日考官们分阅试卷,副考官捧着一份试卷赞不绝口,向主考官王应麟推荐,王应麟一看,果然好文章,心中属意此卷当取第一,然而其他考官意见不一。

正在争论时,理宗亲自过来了,问道:“在吵什么呢?朕在门外就听到了。”

众人忙上前施礼。

王应麟道:“大家遇到了一篇好文章,在为给考生定名次而争论。”

理宗道:“原来是这样,能让你们争论这么激烈,看来必定文采不凡,来!让朕看看。”

王应麟连忙将试卷递给理宗,理宗捧着细细赏读,边读边赞叹,不住点头,“好文章!真是好文章!只怕我大宋才子里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没几个。”

王应麟迎合道:“此等好文章臣等自愧不如,这位考生在文章里针对当前弊政提出详细的改革策略,而且文章中充满他的政治抱负,真是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臣力荐此文当为一甲第一。”

理宗赞成道:“朕也是这个意思,不知其他人还有什么意见。”

众人皆道:“皇上慧眼识珠,臣等无异议。”

理宗道:“既如此,王应麟,就赐此文第一,此考生为状元。除去卷头糊纸,朕要看看此人是谁。”

王应麟撕下糊纸,一见名字,大喜,连连称赞,“皇上,赐此人为状元真是大吉呀。”

理宗接过来一瞅,卷头分明写着三个大字:“文天祥”,于是高兴道:“天祥,天祥,好名字,这是天降的吉祥,瑞气的预兆啊,得此人大宋定有瑞气。”

众人纷纷贺喜。

理宗喜道:“朕要赐他一字才是。”想了想,道:“听旨!特赐文天祥字宋瑞,传旨天下,让大宋万民都闻此祥瑞。”

文天祥自殿试回来便病情加重,继先知道他是硬撑着,便为他请了位大夫,大夫说也不是什么大病,让他吃了药,静养几日就会好的。

亮节下朝回来,来到文天祥房里,兴冲冲道:“文公子大喜呀!你被皇上点为状元啦!”

恰好陆秀夫也在此,陆秀夫问道:“杨大人此言不虚?”

亮节道:“是王应麟大人亲自告诉我的,他是主考官,岂会有假?”

文天祥强坐起来,苍白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道:“天祥当尽平生之力以报皇上和天下。父亲病重,连日来信询问此事,如今得了状元,也对得起父亲这么多年来的苦心。”然后又向亮节道:“杨大人可否知道陆公子考得如何?”

亮节道:“陆公子得了二甲第三名。”

陆秀夫道:“秀夫愚钝,自然不能和文公子相比,得此成绩已是不错了。”

亮节笑道:“陆公子要是这么说,我不就更加愚鲁了,去年殿试我尚不如二位呢。”

陆秀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继先和海心这时也进来了,继先道:“真是要好好恭喜二位,文公子得了状元,这场病竟也值了,哈哈哈哈!”

众人大笑。

文天祥要下床,海心忙上前道:“才休息半晌,病情刚有好转你就下来,不如多躺会吧。”

文天祥摇手道:“你们一来说笑,我便好了大半,又得了这个好消息,我这会子已经痊愈了。”

继先打趣道:“状元郎都传遍京城了,哪还有闲心养病?这会子还不火急火燎地出去给临安城的百姓送送瑞气?”

文天祥笑道:“李大哥真会说笑,我能送什么瑞气?”

亮节道:“怎么不能,皇上说你是天降的祥瑞,给你赐字宋瑞,已经传旨天下了。”

陆秀夫连忙道:“文公子,这可是天大的恩赐呀。”

文天祥看着众人,沉静道:“我想一个人到街上走走。”

继先道:“这有何妨?想去就去吧,只是你身子还未大好,不要吹了风,过会子就回来,明日一早你和陆公子还要进宫面圣,按例还要被御赐打马游街呢。”

文天祥点点头,道:“家父无日不挂念此事,我去给他寄封信,让他尽快知道这一好消息。”

文天祥走后,继先回房闲来无事,便随意翻了本书读读。一时,正读得认真,海心进来,问道:“继先哥,在看什么书呢?”

继先放下书,伏案笑道:“崔鸿的《十六国春秋》。”

海心凑过来瞅道:“看到那一段了?”

继先把书递过去,“在看冉闵下杀胡令这段。”

海心瞅了下书文,还给继先,道:“我不喜欢这段。”

继先奇道:“为什么?”海心道:“看着痛心。南朝司马氏昏庸腐朽,士人坐谈玄学,半壁江山落入胡人手中却不闻不问;北方更是政权交错迭起,五胡纷争不断,民不聊生;所以每每读至此都不忍读。”

继先道:“不过,乱世纷争也使英雄辈出,只有多读这样的东西,才能激发后人奋进。正是有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战乱,世人才懂得‘天涯境处无征战,兵器销为日月光’的珍贵。”

海心道:“继先哥说得对。现在大宋的情形和当时又有多少区别呢?异族入侵,连年征战。”

继先不由叹惋一声,起身道:“历来国家兴衰和王权更迭皆是常事,只是可怜无辜的百姓,遭殃的都是他们。刚才我在看冉闵下杀胡令这段时,心中好生愤懑,纵然胡人残暴,不食王化,占了中原后曾屠戮汉人,可是冉闵在灭了石赵政权后,竟然为了报复胡人,下令让汉人尽杀胡人,终使羯族消亡;殊不知那些被杀的羯族人中,几乎都是无辜的平民百姓,为政者造成的错误为什么要让百姓来承担?战争的最大罪恶就是这种不公。”

海心道:“蒙古就是当年的五胡,他们觊觎大宋河山,攻一城屠一城,凡是蒙古军所到之处,都是尸横遍野,哀嚎连天。”

继先激动道:“正是。我不是大宋之臣,但却是大宋之民,因此,我虽未必要对朝廷尽忠,但却应该为天下百姓着想。”

海心仰望着继先,心中深深赞许。

次日,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进宫见了理宗,理宗特赐新科状元文天祥打马游街,派皇宫卫队护从,由宫门口游到岳王庙。沿路观看的人比肩继踵,好不热闹,继先和海心、亮节也在岳王庙等候,为文天祥喝彩。

不一会,陆秀夫也赶来,等文天祥游街至此后,五人相约一块进了岳王庙拜祭,然后同去望湖楼畅叙。

望湖楼为了迎接新科状元,早已布置一新,闭楼清客,专为天祥、继先等人留座。继先道:“文公子今日算是扬名天下了,临安城中无人不识。”

文天祥道:“昨日我已把这好消息寄信告诉家父了,相信他也会高兴的。”

海心道:“那是自然,家里出了个状元郎,只怕十里八乡都要去给你家庆贺了。”

海心说完,又觉大家只夸文天祥,未免让陆秀夫显得尴尬,便对陆秀夫道:“陆公子得了二甲头元,也可喜可贺,况且你做事沉稳,思虑周到,以后也不会比文公子差的。”

陆秀夫谦虚道:“杨姑娘过奖了,怎敢与文公子相比?但尽愚钝之力报效朝廷罢了。”

文天祥扶着陆秀夫的肩头道:“以后我们要与杨大人相互胁持,同心同德。”

众人正谈话间,苏云前来宣旨,看了下众人,笑道:“杨大人也在呀,我可找到咱们的状元郎了,我想这会子状元郎到岳王庙进香该回来了,到了岳王庙竟没个人影,大家都说是来了望湖楼,这不,我就找来了。”

杨亮节赔笑道:“劳杨公公亲自跑一趟,是我拉了状元郎来了,让公公受累了。”

苏云笑道:“哪里是苦差事哟?这可是美差,老奴是来沾沾喜气!既然陆公子也在,那就一起领旨吧,省得我再跑一趟兔子腿。”

众人跪听,苏云打开圣旨,“着新科进士明日进宫授职。”然后合上圣旨又道:“明日二位一起进宫吧!”

众人谢恩,又与苏云客气了几句,送他下楼。

未多时,楼下有人喊道:“文公子,有人找你。”

文天祥起身问道:“是谁?”

下面回应道:“他说他是你家的仆人。”

文天祥奇道:“我家的仆人?快,让他进来。”

说着,那人便噔噔上楼,文天祥一听是家里来了人,便知是父母急了心,忙过来迎接,不见不打紧,一见仆人通身白孝穿戴,吓得凉了半截身子,惊道:“王贵,你......你怎么这身打扮?”

王贵扑通一声跪下,痛哭道:“少爷,老爷去世了。”

文天祥不敢相信,“什么?”

王贵哭道:“少爷走后不久,老爷就病重了,怕你担心,就一直瞒着你,我来时听城里人说你中了状元,老爷可以含笑九泉了。少爷,老夫人无日不盼着你回去呢。”

文天祥一听,头脑一昏,他没想到还没来得及让父亲知道喜讯,父亲就先离去了,他悲恸不已。

继先等人过来劝慰道:“天祥,既然叔父已经去世,你也不必太过于悲伤,就等明日见了皇上,禀明情由赶回老家。”

文天祥失声道:“我要即刻回家。”

杨亮节拦住他,“不可,刚才皇上下了旨,让你们明日进宫授职,若你不辞而别,不仅违抗圣旨,也弃了前程,叔父在世时苦心教你,不就是想让你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吗?你这一走,怎么对得起他?”

陆秀夫也道:“文公子,你听杨大人的,论理是该这么着。”

亮节又道:“见了皇上后,你就能先在礼部留了底,三年丁忧完后,便可以直接回来上任,这样两不误。”

文天祥细细想想,点头道:“好吧,那就明日进了宫再回家。”

次日朝会,众进士一起进宫,领了职衔,陆秀夫被任命为扬州主簿,文天祥在吏部记了名,先未授职,准丁忧期满后酌情择选职位。于是,文天祥辞了朝堂,回家奔丧,这一去,便是漫漫三年。不知这三年又有多少事发生。

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三十四章 飞云剑阵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八章 余玠入川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六章 海岛奇缘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四十八章 海国旧梦第四十二章 陇西四刀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四十二章 陇西四刀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二十一章 苏堤相逢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五章 方仁盗图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三十章 江中遇祸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三十三章 奇计破敌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十五章 大闹鄂州第十三章 君山寻隐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战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四十八章 海国旧梦第四十二章 陇西四刀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六章 海岛奇缘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变第二十七章 风雨夜变第二十六章 藏图风波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十一章 莲心出走第十一章 莲心出走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三十五章 繁花剑经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三十三章 奇计破敌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十四章 飞云剑阵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十一章 莲心出走第四章 淮东结义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三十章 江中遇祸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
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三十四章 飞云剑阵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八章 余玠入川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六章 海岛奇缘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四十八章 海国旧梦第四十二章 陇西四刀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四十二章 陇西四刀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二十一章 苏堤相逢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五章 方仁盗图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三十章 江中遇祸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三十三章 奇计破敌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十五章 大闹鄂州第十三章 君山寻隐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三十一章 嘉陵水战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四十八章 海国旧梦第四十二章 陇西四刀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六章 海岛奇缘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变第二十七章 风雨夜变第二十六章 藏图风波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三十九章 伏虎杖法第三十二章 城下折鞭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十一章 莲心出走第十一章 莲心出走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三十五章 繁花剑经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三十三章 奇计破敌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三十四章 飞云剑阵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十一章 莲心出走第四章 淮东结义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三十章 江中遇祸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