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水滔滔

外面的厮杀声越来越响,弥天的大雾一点也未消退,分不清哪边是宋军防线哪边是蒙古战舰,海浪狠狠拍打着船舷,轰隆隆的巨响震透船上每一个人的心。杨海心已经知道蒙古军来攻,但朝臣均被冲散,她束手无策,只能在船上坐等消息。

忽然,继先和南宫逸的船驶来,海心忙问道:“张世杰现在何处?周围都是蒙古军攻打的声音,我与皇上的龙船被冲散,赶紧寻找皇上才是。”

继先垂下头不知如何回答,海心疑心道:“是不是皇上出事了?”

南宫逸知道继先不忍心回答,便伏身叩头道:“太后,皇上和陆丞相未防做俘虏,已经投海了。”

杨海心顿时惊滞,踉跄几步退到船边,悲痛道:“自临安被围,我携广王、卫王随你、国舅和江万载南渡,几经磨难,众人拥立广王继位,朝局一振,本宫自以为恢复赵宋天下有望。不料后来连连挫败,行宫又遭风暴袭击,以致江万载救驾溺亡,端宗惊悸驾崩。后来扶卫王继位,江山社稷又有一线生机,谁知今日遭此倾覆,大宋无望了!”

继先劝道:“太后切莫灰心。”

海心看着继先,苦笑道:“继先哥,江万载溺亡,文天祥被俘,陆秀夫投海,国舅和陈宜中不知所踪,我仅有的两个儿子又都去了,大宋还指望谁?”

继先道:“难道宗室就无后人了吗?海心,你一定要振作起来,三弟已经突出重围,咱们与他会合后再寻赵氏后人。”

海心摇头道:“大势已去,何苦再垂死挣扎?我存辱至今,全因我儿,我儿既死,我再无心苟活。”

继先追问道:“难道你就忍心离我而去?”

海心明白,继先乃江湖之人,能为朝廷呕心沥血至此,多半是顾念当年情义,“继先哥,我这辈子唯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但我既已许身于国,自当与大宋共存亡,国已不在,我有何理由再存活于世间?”

“海心,不要说这样的话,只有活下去大宋才有希望。”

海心却不言语,脸上很勉强地挤出一丝浅笑。

继先还要说话,海心道:“继先哥,还记得在越州时你送我的那块玉璧吗?你说我们的感情就像它一样“白璧无微瑕”,我进宫后一直把它带在身边,现在要走了,怎能丢弃它,你去我舱中把它取出。”

继先以为海心答应和自己走了,便慌忙进舱,海心轻轻向后退了一步,身子一仰,向着大海平躺而下,众人反应不及,出手相救落了空。

继先趴在船头欲喊无声,欲哭无泪,脑海中闪过从前的一幕又一幕光景,他痛了,挚友尽去,爱人离故;他怒了,敌人残暴,国破民辱;他迷茫了,江山挫败,前行无路;可他又欣慰了,看到了大宋最后的尊严;继而他又笑了,此生轰轰烈烈,堪称豪壮。他对着大海道:“我李继先自诩淡泊朝堂,但河山破碎,不得不委身朝廷;别人视我盖世英雄,我却连身边之人也无法拯救;现在,我倾尽一生心血而扶持的大宋和心爱的女人都葬身大海,我终于明白了:谁都没有力量扭转乾坤。或许,于天下而言蒙古人的胜利未必是坏事,但我要告诉世人,不是所有的失败都是耻辱,有时,悲壮更能显示一个民族的坚贞不屈和铮铮铁骨。”

这都是后话了,故事还是先从公元1228年说起吧。人常言:盛世出名相,乱世出名将。大唐百年盛世,良相无数;五代干戈四起,骄雄迭出。于国而言,崇武而抑文国易野,扬文而伐武国易亏,文武齐道,天下可昌。自赵氏陈桥兵变夺取周室皇位,深忌兵集将手,故而杯酒释兵权,遗制重文轻武,阉割国人尚武之道。宋室承统时,天下并未归一,北有辽国,西有西夏,西南大理、吐蕃称雄,加之后起之金国,与宋战乱不断。然宋室文人当道,武人受制,故而频频败北,黎民之苦自不待言,皇室公臣亦遭耻辱。王室南渡后,国人愤世激怀,慨然抗敌,一时间,忠勇良将风起云涌,不料最后纷纷下场凄惨!之后数十年间,文人把持朝政,直至理宗登位,武人地位一贬再贬,压得武人心愤不平,频生异念。

理宗时,金国灭亡,蒙古兴起,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力量陈列宋室北疆。民族兴衰,家国存亡,皆在双方的拉锯战中渐渐演变;宗室朝臣、黎民百姓、江湖侠客皆不约而同地投身其中,一场场政治权谋、江湖恩怨、爱恨情仇、军阵对抗相互交织。于是,轰轰烈烈的时代帷幕拉开了!

那是南宋绍定二年,年轻的宋理宗被权相史弥远把持朝政已达五年,满朝文武官员凡是不附史弥远者,皆被外放,宋理宗忍气吞声,每日沉浸在笙歌宴舞中打消时日。这些年,北方的西夏、金国和蒙古之间战乱不断,两国被蒙古逼的一个亡国,一个迁都,北方流民如潮,饿殍遍野,但此时江南的宋廷却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这日正是中秋节,宋理宗和皇后谢道清正在宫中饮酒赏舞,内侍苏云忽然来报:“皇上,史大人求见。”

理宗顿时笑颜凝滞,放下酒杯,赶紧站起身,“快请”。只见史弥远阔步走过来。

理宗笑道:“史爱卿为国操劳,今日中秋节,爱卿不在家过节,进宫何事?”

史弥远道:“皇上深居宫中不问政事,有心欢娱,臣可不敢惰于政事。今日进宫有大事禀报,望皇上让臣权宜处理。”不待理宗赐坐,他径直坐下。

理宗心中不快,“不知是何事?”

史弥远道:“蒙古大汗窝阔台攻打金国,金国已苟延残喘,臣建议我们可趁机从淮西、四川出兵,给金国重重一击。”

理宗疑惑道:“史爱卿的意思是帮蒙古打金国?”

史弥远瞪眼望着理宗,“不是帮蒙古,是为大宋,我们受金国的屈辱还少吗?皇上试想,单凭我大宋的实力,有几成把握可以取胜金国,何不趁此机会,一举消除后患?”

理宗恭谨道:“爱卿所言自是有理,但此等大事还需听听朝臣的意见。”

史弥远的目光在理宗脸上僵持一下,然后道:“那就明日早朝召集群臣再议,臣告退。”

苏云赶紧下阶去送,史弥远双袖一甩,径直走出。

理宗背靠龙椅,满脸愤懑。

皇后劝道:“皇上不必气恼,众臣对史弥远早已怨声鼎沸,他现在不过是皇上身上的疮疖,且容他再长几日,等到脓水溢出自己溃烂,陛下就不会再疼了。”

理宗自我宽慰道:“还是皇后看得远,朕也只能再忍些时日了。”

且说这日中秋夜,金国上下战乱四起,蒙古烧杀抢掠,兵火连天。睢阳城乃金国要地,一向重兵把守,不易攻克,虽然蒙古大军追赶金哀帝完颜守绪尚未到此,但人人皆能意识大厦将倾,惊恐不安,故而中秋夜谁也没有心思庆祝,满城冷冷清清。

城西张府,乃唐朝一代名将张巡的后人张忠南的府第,张氏世代忠烈,曾领导义民抗金多年,绍兴和议后,此城划给金国,张家被迫沦为金国之民。金国也知张门代代出英雄,却不敢重用,到了张忠南这一代,张门已经身无半职。这日,张府准备了简单的团圆饭,若不是为了庆贺刚出生的儿子,张忠南怎么都不会有心思于此时摆宴。

张夫人抱着儿子走出来,见丫鬟晓燕独自站在桌宴旁,问道:“老爷呢?他怎么还没出来用饭?”

晓燕正要禀报,张忠南从屋里阔步走出。这张忠南面容俊秀,眼中藏着一丝霸气,身材中等,既不健壮也不文弱。他伸手接过孩子,“夫人身体虚弱,让奶娘抱就行了。来来来,让爹抱抱,别把你娘累坏了。”张忠南的话极尽体贴,然后轻轻点了下婴儿的鼻子。

张夫人笑道:“我哪里有老爷说的那么娇贵,该是老爷多注意身子才是,你虽忧心国事,但也插不上手,金主一向猜疑咱张家,哪里肯用你?”

张忠南语重心长道:“用不用我无关紧要,只是大战四起,遭殃的是黎民百姓。金国虽残暴,但尚能体谅百姓,蒙古则不然,攻屠必屠,城毁人亡。”

张夫人接过孩子,“是啊,打来打去,受难的都是老百姓,也不知这仗要达到何时。”

忽然,管家慌慌张张跑进院来,“老爷,夫人,不好了,蒙古攻城,守城大军都逃跑了,蒙古军已经进…进城了。”

张忠南一把拉过管家,惊愕道:“攻哪个城?”

“就咱们睢阳城,从东门进来的。咱们在西门,现在赶紧走,还来得及,要不然都得死。”

府中人一听,惊叫四散。

张忠南大吼:“跑什么跑?蒙古人还没来都乱成这样?”

大家瑟瑟立住。

张夫人紧紧抱住孩子,“老爷,我们怎们办?”

张忠南一拍桌子,“张家从来只有战死的英雄,没有逃跑的懦夫。”

“老爷当然可以做英雄,但你忍心看着满府都去送命?还有我们的孩子,他出生还不到三个月,你也忍心让他陪我们去死,让张家断了后吗?”张夫人激动不已。

张忠南扶住张夫人的肩,“夫人,我理解你的心情,也理解大家的处境,可是我堂堂七尺男儿,面对敌人不战而逃,这让我以后怎么做人?”

管家上前道:“老爷,小人说句犯上的话,留下徒死无益是愚蠢的留,走了能有更多的出路就是明智的走。”

张夫人也劝道:“是啊老爷,我们何不投奔大宋?我们本来就是大宋的百姓,到了大宋,不仅有机会一展你的抱负,重振张氏门楣,我们的孩儿也能平安长大。”

张忠南缓缓坐下,凝神思虑,“对,过江,去大宋,快!大家赶紧收拾,随我出城,否则就来不及了。”

众人收拾好东西聚集在院中,张忠南问管家:“西门出的去吗?”

管家连连点头,“老爷放心,守城的官兵早都逃走了,城门已经被逃难的百姓打开。”

张忠南挽住张夫人,“大家跟我一起从西门出城,不要走乱,我在前面带路,你们在后面保护好夫人。”

一出府门,源源不断的难民向西门涌来,乱哄哄跑满街头。喊救声、恐慌声和孩子哭声混成一片,有些歹徒趁火打劫,张忠南想去制止,被管家拉住,他们没有时间顾及这些,要赶紧冲出城外。

出城后,有人在人流中走散,张忠南清点人员,道:“我们已经出城,若大家一起上路,不易行动,咱们就此分开,各自南行,到时候在临安相聚。”张忠南留下管家和晓燕,其他人便自行逃命去了。

这一行便是漫漫长途,风餐露宿,怎奈张夫人体弱,病倒在途中,且不谈张忠南一家如何在路上饱受煎熬,先来说说宋廷议论伐金之事。

史弥远站在众臣前面,目光微合。理宗刚要说话,史弥远道:“现在蒙古正攻打金国,完颜守绪已成丧家之犬,本相的以为我们可以趁机出兵金国,以除后患,诸位意下如何?”众人面面相觑,不敢说话。

理宗端了端身姿,胆怯地看了下史弥远,声音没底气,“众爱卿可畅所欲言。”

只见王应麟,“皇上,微臣以为此时不可发兵,所谓穷狼莫追,我大宋自可坐山观虎斗。”

谢方叔面带奸容,打量了下史弥远,“微臣同意王大人所言,想我大宋自高宗朝以来,与金国大战有四,小战不胜数,然几乎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不说,军士早已丧失斗志。如今金国被蒙古打得穷途末路,若出兵攻金,赢了也不光彩,万一再败,岂不让我大宋颜面尽失。若不出兵,蒙古灭不灭金对我们都有利,若灭了金国,大宋从此再无忧患;若不灭,金国也是苟延残喘,绝不会再有能力冒犯我大宋天威。”

史弥远大笑一声,呵斥道:“王应麟之言可作迂腐书生之论,而你却灭自己志气长别人威风,若大宋文武皆如你等,恐怕天下早就拱手于人了。”

谢方叔大汗淋漓退下。

这时,一武将威风凛凛走出,正气十足,却面容温和,此人乃是淮东制置使赵葵。“皇上,史大人之言的确有理,大宋正需要史大人这样不畏强敌之人,王大人和谢大人所言虽有偏颇,但也自由道理。”

史弥远斜视赵葵,“不知赵将军在替谁说话?本相听不明白。”

赵葵拱手于前,“本将替皇上说话,替大宋天下说话。”

理宗道:“赵将军,朕想听听你的意见,你在前线征战多年,最了解前方军情,你说我们该不该出兵?”

赵葵向理宗深鞠一躬,“谢皇上信任。皇上,诸位大人,我以为打不打金国不是大宋说了算,要看蒙古的意图。蒙古不仅有灭金的打算,而且自铁木真以来就有犯我大宋的意图,蒙古已经灭了西夏,金国也危在旦夕,若金国灭后,蒙古犯我大宋,那时该当如何?我大宋之军与金国相较尚不能占上风,而蒙古能灭金,试问我大宋与蒙古相较,胜负将会如何?若暂留一残喘之金国隔在大宋与蒙古之间,眼下可保宋民安定,也可使我们有时间整顿军备,厉兵秣马,以备来日不时之需。”

这时,大将孟珙道:“皇上,既然金国已经苟延残喘,而且蒙古势强,所以金国灭亡必成定局,根本不具备为大宋作阻挡的能力,而且宋军恐怕没有坐观成败的实力。臣以为宋蒙之战不可避免,金国一灭,宋蒙战事必然展开,我们不如趁现在和蒙古结好,尽量拖延未来的宋蒙大决战,使我军获得足够的准备时间。同时,联蒙灭金也可以趁机抢得一些地盘以增加我们的战略纵深地,并向蒙古人展示我军的实力,让其不敢轻视我们。”

赵葵和孟珙讲完后,朝臣议论纷纷,理宗也纠结不定,“二位将军都是熟知敌情、身经百战之人,一个主张联金抗蒙,一个主张联蒙灭金,朕真难以决断,不知其他爱卿还有什么意见?”

史弥远道:“皇上,不管是联金还是灭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大宋赢得时间,加强战备,臣看孟珙之言更有道理。”

理宗也不敢再多言。

孟珙又道:“皇上,眼下我们先和蒙古盟约,但不出兵,让蒙古去打,等到他们精疲力竭后,我们再去助他。”

“就依将军之意吧!。”

北风呼啸,天阴沉沉的,江边干枯的芦苇在风中哗哗作响。张忠南一行来到江北岸,衣衫褴褛,疲惫不堪。他站在江堤上向南眺望,眼中充满渴望。张夫人病体垂垂,晓燕扶着她在一块石头上坐下休息。

“夫人,你还好吧?我们过了江就安全了。”张忠南走过来关切道。

张夫人点点头,“我还撑的住”,然后看看怀中的孩子,“只是可怜我们的孩子,这么小就遭受这样的罪。”

张忠南接过孩子,摸摸孩子的脸,“爹希望你长大后做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方不负你娘所受之苦,也能对得起我忍辱负重做此决定。”

管家见江面一片萧萧,问张忠南:“老爷,我们怎么过江?听说大宋已经把所有船只收缴到南岸了。”

张忠南望着江面,“天无绝人之路,既然我们能走到这里,就一定过得了江。”

忽然,晓燕喊道:“老爷快看!那边的芦苇丛中有一条渔船。”

众人一看,果然有条渔船。张忠南走下江堤,对着渔船高呼:“船家…船家…”

渔船像一叶芦苇在波浪中飘飘而来,等靠了岸,船中坐着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取下斗笠,问道:“你们从哪儿来?”

张忠南道:“我们是从金国逃难过来的,想借你的船过江,恳请行个方便?”

“金国的?不行不行,给谁坐都不能给金国人坐,再说我这船是偷偷下水的,要是让官府知道,我命都不保了,拉你们这一大堆人,那不是自投罗网嘛。”船夫连连摇手拒绝,说着便拿起桨要划走。

张忠南怀抱着孩子连忙上前拉住船,“大哥,我们不是金人,是大宋的百姓,在金国被人欺负,现在蒙古人又来欺负我们,所以才回到大宋,就算你不愿帮我们,也可怜我们的孩子吧。”

船夫凑上来看了看孩子,犹豫片刻,“孩子是挺可怜的,我家也有个这么大的孩子,我家穷,就靠打鱼为生,现在战火吃紧,官府禁止渔船下江,我要是不偷偷下水打几条鱼,全家都得饿死。看在孩子的面上,我就行个好,但是只能上两个人,人多就混不过去了。”

张忠南四人听到此言,不知如何选择,管家和晓燕拼死照顾他们,此时怎能舍弃?但若让他们过江,孩子谁来保护?张忠南又去求船夫,可船夫态度坚定。

张夫人气喘吁吁道:“老爷,我已经病得不行了,过了江也是个累赘,我就留在这边吧,好歹这也是大宋的土地。”

晓燕扑通跪下,“老爷不能撇下夫人,我从小就蒙老爷一家照顾,老爷和夫人就是晓燕的再生父母,现在正是我报答你们的时候,我留下来。”

管家一看晓燕愿意留下,对张忠南道:“我也留下来,只有老爷过了江,才能保证小少爷的安全。”

张忠南感动地热泪盈眶,拉起晓燕和管家,“我绝不会抛下你们,要过一起过,要死一起死。”然后向船夫道:“大哥,谢谢你,我们就不麻烦你了,你赶紧回去照顾你的家人吧。”

船夫一看此景,“罢罢罢!若真把你们抛下,我也良心不安,我就冒一次险,你们都上来吧,希望老天爷能保佑我们顺利过江。”

众人上船,船夫用力划动船桨,向江中开去。天色日渐暗淡,隐隐约约升起一层薄薄的江雾,船夫说:“雾要是再大点,咱们从芦苇丛中上岸就能蒙混过关。”

张忠南向着南面渺无边际的江面望着,若有所思。“大哥,我叫张忠南,你叫什么名字?”

船夫费力地划着船,“李大江。我家世代靠下江打渔吃饭,所以就叫李大江。”

张忠南道:“咱们大宋还算安定吧?百姓的生活太平吗?”

李大江叹了声气,“什么太平不太平的,好日子都让达官贵人享去了,老百姓啥时候不都是受苦的命。”

张忠南看了看睡熟的孩子,疲倦的脸上露出一丝幸福的笑容,“大哥,刚才你说你家也有个这么大的孩子?男孩女孩?”

李大江瞟了眼张忠南怀中的孩子,心中乐开怀,“对,就跟你孩子差不多,应该比他要大点,九个月了,男孩。生他的时候,可把我高兴惨了,跑遍十里八乡,专门找了个秀才给他取名,叫李庭芝。”

张忠南赞道:“这个名字好。”

船在江中飘了半个多时辰,天快黑时,穿进一片芦苇丛中,李大江提醒众人俯下身,船轻轻靠岸。刚上岸,一群官兵冲过来,将众人抓获,押往军营。

军寨扎在江岸不远处,军士把守十分严密,帐外不断有巡逻的军士走动,中军大帐灯火已经点亮。军士压着张忠南等人进来,“赵将军,我们在江边抓了几个奸细。”

李大江慌忙跪下,“大人,我们不是奸细,是渔民。”

将军放下手中的书,定了定神,“渔民有你等这般打扮的?我看分明是乔装打扮过江窥探军情的。”这将军正是赵葵。

张忠南见赵葵不似一般将领,便直言:“我们的确不是渔民,是从金国逃难过来的百姓,原本我们也是大宋子民,只是朝廷舍弃我们,我们才留在他国受人欺辱。”

赵葵一听此言,颇为惊异,便问张忠南:“你叫什么名字?何方人士?”

“睢阳张忠南”。

赵葵连忙道:“莫不是张巡将军之后的张忠南”。

张忠南先是惊讶,而后自感惭愧,“正是,只是张某落魄到如此境地,真是有损先祖威名。”

赵葵急命军士搬来椅子,让张忠南坐下,又命军士退下,“话不能这样说,大英雄正应承受屈辱和磨难。莫非蒙古已经占领睢阳,你们才逃过江来?”

张忠南垂头叹息,“不费一兵一卒,蒙古就进了睢阳,我也是将门之后,真是惭愧。想不到不可一世的金国也会落到如此境地,皇帝被蒙古打得四处逃窜。”

赵葵不住感叹,“兵败如山倒啊!一旦军心溃散,就是铁打的江山也没人能守得住。完颜珣从中都迁到汴京,仍不思国事,终日享乐,金国能不败吗?现在完颜守绪虽想有所作为,但为时已晚。”

张忠南虽一心向宋,但觉生在金国,长在金国,多少也算是金民,看着敌人犯境,自己携家而逃,如今又和人议论自己的国主,心中很是复杂,不知是对是错,沉吟半天,无心再谈。赵葵以为他路途劳累,便叫人给他们安排下榻,李大江因有妻儿在家,赵葵也不便再治罪于他,训斥他以后不要随意过江,以免遇到危险,李大江连连应命,张忠南也回帐休息。

远远的江面飞来几只海鸥,太阳从江中探出头来,江面被映得金光闪闪,站在江堤上能朦朦胧胧看到江北岸。张忠南面朝江心久久眺望。赵葵踱到他面前,“张兄此行仓促,不知过江来可有打算?”

张忠南仰头望了下天空,海鸥从头顶飞过,“我虽有鸿鹄之志,但也需机会。张某虽不才,但既已过江,当效平生智谋予大宋,为百姓尽我绵薄之力。”

赵葵拍了下张忠南的肩,“好,张兄此言壮哉!蒙古攻金已久,大宋朝野议论纷纷,不知张兄对此有何高见?”

张忠南面带忧色,“不知朝廷主战还是主和?”

赵葵默思,“应该说是两相持平”。

张忠南目光深沉,“我有一言,怕将军听后会大吃一惊,然此事我考虑已久。”

“正想听张兄一鸣惊人呢。”

张忠南道:“当年,大宋与辽国战事频繁,但两国国力持平,故而谁也灭亡不了谁。后来金国兴起,约大宋联手灭辽,金国有灭辽之力,必然有灭宋之力,果不其然,辽亡不久便是靖康之耻。如今之势与当日如出一辙,前车之鉴,岂能再重蹈覆辙?对宋来说,金国是狗,狗的本事不过咬人几口;而蒙古却是虎,虎能吃人。一旦金国灭亡,大宋则唇亡齿寒。当日西夏正是联手金国,才使自己虽在虎口之下却能存国十数年;若大宋能联手金国,有金国相隔,可保大宋不受蒙古之祸。若图一时之快灭了金国,大宋遭受的屈辱可以洗刷,但金国灭后,大宋能挡得了蒙古吗?那时会受到什么屈辱皆不得而知了,所以从长远看,大宋为今之计应是联金。”

赵葵道:“张兄此言让赵某醍醐灌顶,只是此言论一出必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姓早已视金国为仇敌,恐怕在百姓面前你会挨骂呀。而且当今朝事复杂,会不会被朝廷接受也不确定。”

张忠南道:“骂与不骂是别人的事,我无愧于心,不知赵将军可否将我之言上奏朝廷?”

“你敢冒这个险?搞不好是要杀头的?”

张忠南凝视江面,半晌无言,海鸥又从头顶飞过。“我逃出睢阳,忍辱过江,早已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安定,张某何惧一死?但求将军能将此言传达朝廷。”张忠南转身面向赵葵,“我还有一言,将军之身关乎万千百姓和江山社稷,不可以身犯险自署姓名,只说是代我所言。”

赵葵对着张忠南久久伫立,一股热血涌上心头,他看得出张忠南绝非沽名钓誉之辈,也绝非随口一说,而是出自一片赤胆忠心,一心为国为民。赵葵的眼中生出敬佩的目光,他无需对张忠南说任何称赞的话,在张忠南面前,任何赞词都显得渺小、多余,他们心照不宣,迈着沉重而又轻松的步子,在江堤上并肩而行。

二人又去查看江边防务,良久才回军营。张忠南把与赵葵说的话告诉了张夫人,张夫人虽不甚支持张忠南所为,但也不想违了他的意思。张忠南撕下一块内衣放在桌上,咬破手指便要写字,张夫人急忙抓住他的手,心疼道:“老爷这是干嘛?”

张忠南轻轻拿开张夫人的手,边写边道:“此事需作提前准备,万一出事,要力保孩儿性命安全。”

张夫人看着血书,泣不成声,血书所言:“大唐忠烈,张巡先祖,子孙忠南再拜泣言:今大宋虎狼在侧,危如累卵,忠南虽力薄智弱,亦应追寻先祖遗风,恪尽忠义,效全力于朝廷。但恐内有惑言,蒙蔽主上,致忠南于性命不保之地,故立此书存于乳子怀中,以求先祖庇佑此儿,亦愿此儿来日不负我张门英志。”

赵葵回营后,果然将张忠南所言写书奏于朝廷,但内心却惴惴不安,在帐中来回踱步。

史弥远拿着一副奏折怒气冲冲走上朝堂,理宗和群臣都预感不安。“皇上,这是昨天赵葵送来的奏折,赵葵真是要反了。”

理宗不知何事,命苏云接过奏折,“读予众臣听来”。

苏云打开奏折道:“臣赵葵代民张忠南言:今蒙古攻金,金国朝不保夕,金国虽有吞我之心,然无吞我之力;蒙古素来凶猛残暴,心存吞宋之志,一旦金国覆灭,则蒙古与大宋国土相接,彼时,则恐大宋不能掩其猛兽之口,如此则危矣。而今之策,不若联金抗蒙,则大宋可保平安。”奏折刚刚读完,已有不少大臣破口责骂。

史弥远道:“我只当赵葵是个英雄,没想到竟串通金国,皇上若不严惩此人,只怕朝中又要出秦桧了。”

王应麟连忙进言,“皇上,赵将军身经百战,多有功劳,乃是我朝栋梁,今虽言语有失,岂能因此而获罪?且奏折中已经说明,这是代人所言,并非赵将军所言。”

谢方叔一向忌恨赵葵,赵葵在朝中三番五次羞辱他,他恨不得让赵葵一死而后快,便投机应变,“赵葵何德何能配称国之栋梁?即使小有功劳,那也是皇上和史相所赐。奏折之言虽非赵葵所言,但既然为他所写,想必他也有此意思,所以皇上应严惩赵葵。”

理宗心中纠结,他知道赵葵是正直之臣,并不想惩办赵葵,而且臣子怎能因上书言事而获罪呢?但自己虽为一国之君,也不能违背史弥远之意,因为凭他现在的力量,被史弥远废位轻而易举。

“皇上打算如何处置赵葵?若是皇上不知道怎么办,本相就替皇上处理吧。”史弥远看着理宗面色冷冷地道。

这一言却引得秘书丞程元凤沉不住气了,程元凤以正直闻名,一向沉默寡言,但对史弥远专权不满,他对着史弥远凛然而道:“自古以来岂有臣子替皇上做主的?史大人之言似有大不敬之意。”然后又向皇上鞠了一躬,“皇上若难以决断,臣有一策,可让皇上两不为难。”

理宗喜道:“程爱卿快快说来。”

“皇上,奏折中已经言明,此言乃布衣张忠南所论,既然大家以为此言惑乱人心,那就惩处张忠南。至于其他人等,就予以斥责。”

理宗连连称赞。

史弥远大不乐意,“对于此等言论,绝不可轻易饶恕。”

理宗见史弥远一点不给自己面子,心中愤恨;但又不得不笑言道:“那就杀了张忠南,给赵葵官职降两级。”

史弥远不好再纠缠,“就依皇上之意,将张忠南全家处斩,但王应麟包庇罪臣,不辨是非,不宜再在朝中当职,立刻外放。”

史弥远本欲将程元凤一起贬黜,但程元凤在朝中以忠正实干闻名,若骤然外放,定遭众臣抵制,不如先拿王应麟开刀,杀鸡儆猴。

王应麟自知史弥远一手遮天,连皇上都奈何不了他,十年来被他外放的官员数十位之多,只能忍心吞声,不能让皇上为难,“皇上,请让臣去泉州吧。”

理宗叹息道:“你就去任泉州知府吧。”

赵葵和张忠南正在帐中谈论,忽然帐外车马轰轰,二人不知何事,正欲出帐查看,却听帐外高喊:“圣旨到,赵葵接旨。”

赵葵还没来得及走出来,钦差已经掀帘进来,赵葵和张忠南慌忙跪下,“臣赵葵接旨”。

钦差打开圣旨,“张忠南惑言联金,无视家国,实属通敌,即令全家处斩。淮东制置使赵葵,身居要职,不辨是非,附传乱言,自今日起,降级两等,暂停领兵之权。钦此!”

赵葵听完,身体一软,头昏眼花,差点仰倒在地。张忠南则面不改色,冷笑一声站起来,走出帐外,“世人遇事皆言天命如此,殊不知皆是人为,焉是天乎?”

管家在帐外听闻此事,一口气跑回告诉张夫人。张夫人听闻此言如晴天霹雳,但她已来不及多想,立马将孩子抱过来交给管家,让管家带着孩子去逃命。管家劝张夫人也逃走,张夫人摇头道:“我不能撇下老爷,但也不能让张家断了后,你们赶紧走,你只是一个下人,别人不会注意你的。”

管家抱着孩子一步三回头地向帐外走去,孩子失声大哭,张夫人扶着桌子站起来,欲叫住管家,再抱抱孩子,但又强忍住咽下泪水坐了下来,无力地摆了下手,“走吧,赶紧走。”

管家刚出营寨,被官差发现,官差大喊“有人逃跑了,快追!”管家向江边飞奔而去,官兵紧追不舍来到江边。江边无船,管家钻到芦苇丛中,此间无路,他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扒开芦苇寻路,忽然前方水洼闪出一只小船,定眼一看正是李大江,后边的官兵马上就要追来,管家低声喊叫李大江,“大江,大江”。

李大江听到喊声,用船篙立住船身,四处张望,眼睛一亮瞅见管家,赶紧把船撑来。船到岸尚未停稳,管家把孩子丢到船中,自己并未登船,猛推船身,“快走,孩子就拜托你了。”

李大江一头雾水,还没来得及问上一句,却见后面官兵近在咫尺,他用力一撑,船迅速离开,眼看着官差把管家抓获,自己无能为力。李大江望着河岸,听得一官差道:“跑了一个”,又听另一官差道:“那是渔民,算他还识趣,没有让他上船,否则一起受死。”

船越划越远,岸上的人也在芦苇丛中消失了,李大江不知道到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但有一点是明白的,那就是船上这孩子有难,他救了这孩子。

“孩子他娘,快点!”李大江轻轻推开门,悄悄向里屋喊道,怀中的孩子已经睡着。李氏抱着李庭芝从里屋走出,一看李大江手中抱着一个孩子,吓了一跳,“你从哪儿弄的孩子?”李大江道:“你小声点,路上捡的。”李氏见李大江满头大汗,心想这大冬天的并不热,因此对他的话半信半疑,“真是捡的?当家的,你说实话,这孩子到底是哪来的?”

李大江把从遇见张忠南到救这孩子的全部场景一五一十说给李氏听,李氏听得心惊肉跳。这可是担着杀头的风险,可眼见着孩子已经救回来了,总不能再把他丢了吧?而且官府也不一定知道这孩子,就狠了狠心把他留了下了。

李氏把自己的孩子放回床上,接过李大江手中的孩子,“孩子有名字吗?”李大江擦了把头上的汗,“我怎么知道。”李氏灵机一动,“这样也好,从今以后这孩子就说是我们生的。”李氏查看孩子有没有尿湿衣服,摸到怀中放置的血书,拿出来仔细一看,方知孩子身世。

李大江收回血书,“这血书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这孩子也是有些来头的,我想肯定是他父母遭难了,要不不会写这份血书。我看就给他取名叫李继先吧,既然他祖上是忠臣,那就希望他能继承祖上的志向,将来也做一个大英雄。”

李氏打趣道:“当家的,看你平日也就打几条鱼的能耐,想不到取个名字还像模像样的。”

李大江满脸乐开花。李氏把继先抱到床上和庭芝睡在一起,坐在床边满脸怜惜地看着他。

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五章 方仁盗图第二十六章 藏图风波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十五章 大闹鄂州第三十章 江中遇祸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四章 飞云剑阵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十五章 大闹鄂州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十三章 沈园赛诗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四十八章 海国旧梦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四十八章 海国旧梦第八章 余玠入川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十一章 莲心出走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变第六章 海岛奇缘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战第十三章 君山寻隐第三十五章 繁花剑经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三十四章 飞云剑阵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战第二章 芦渔光阴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二十一章 苏堤相逢第二十九章 潇湘讨教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二章 芦渔光阴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六章 海岛奇缘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二十一章 苏堤相逢第二十四章 群雄争图第二十七章 风雨夜变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四十二章 陇西四刀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章 淮东结义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二十四章 群雄争图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二十九章 潇湘讨教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二十一章 苏堤相逢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十三章 奇计破敌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二十三章 沈园赛诗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十三章 君山寻隐第二十六章 藏图风波第四章 淮东结义
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五章 方仁盗图第二十六章 藏图风波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二十章 余玠之死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十五章 大闹鄂州第三十章 江中遇祸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二十五章 桃花溪畔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十四章 魂断襄阳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三十四章 飞云剑阵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十五章 大闹鄂州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十六章 剑出冰身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二十三章 沈园赛诗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四十八章 海国旧梦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十四章 程府探秘第四十八章 海国旧梦第八章 余玠入川第十九章 兵退两川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十一章 莲心出走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四十五章 四路援襄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四十一章 蜀襄局变第六章 海岛奇缘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战第十三章 君山寻隐第三十五章 繁花剑经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三十四章 飞云剑阵第四十九章 崖山海战第二章 芦渔光阴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二十一章 苏堤相逢第二十九章 潇湘讨教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二章 芦渔光阴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二十八章 千里求援第六章 海岛奇缘第二十二章 临安探宝第二十一章 苏堤相逢第二十四章 群雄争图第二十七章 风雨夜变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三十八章 九华论经第四十二章 陇西四刀第四十三章 江上风清第四十章 君山之会第七章 三破蒙古第四章 淮东结义第十章 暗船运私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十八章 防蜀之策第二十四章 群雄争图第九章 继先辞官第二十九章 潇湘讨教第十七章 智取夔州第四十六章 血染荆湖第二十一章 苏堤相逢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十三章 奇计破敌第三十六章 海心进宫第四十七章 山河落日第二十三章 沈园赛诗第十二章 潭州过客第三十七章 焦山重逢第三章 偷游仙山第一章 江水滔滔第十三章 君山寻隐第二十六章 藏图风波第四章 淮东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