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婚礼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杨明也从席间站起身。

关于公车征召,早前在顿丘与曹操见面时曹操就曾提过。

而他回雒阳与蹇硕私下见面后,蹇硕也提到了刘宏会施恩于他。

所以他被公车征召在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会来得如此之快。

不过这对他而言美事一桩。

一来他不用再为谁会成为自己恩主的事情而烦恼,毕竟被天子征召,他的君主就仅有刘宏一人。

二来刘宏这么早把他从士人手里抢走,显然是想对他有所重用。

这个态度尤为关键,要知道他可是有诛杀王甫和赵延的事情在前。

不过刘宏会如此,与他所处时代,以及杨明的士人身份大有关系。

宦官、外戚、士人,此为东汉庙堂三股势力。

这三股势力之中,宦官为皇权延伸,外戚为皇权争夺者,而士人只是皇权服务者。

因此东汉庙堂之争说复杂也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宦官与外戚争斗,而士人成为他们争相拉拢的对象。

或者可以说,士人这个团体始终都非固体群体,它在大多数时候都被分割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亲近外戚,或者可能本身即是外戚,如窦武,年轻时以经术德行而著名,名显关西,因长女窦妙被立为皇后,才成为外戚;

第二部分,亲近宦官,这部分在宦官得势之时尤为众多,就如当今,宋氏外戚被打压的毫无存在感,因此大部分世家大族的士人都亲近宦官,如汝南袁氏、颍川荀氏,都是如此;

第三部分,清流以及党人,这部分既不亲近宦官也不亲近外戚,他们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清除宦官外戚,匡扶汉室正朔,当然这部分人最少,且许多也已变了味。

理清了这三者的组成以及关系,那么刘宏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

因为有王莽篡位在前,在他的眼里,能真正能威胁到皇位的只有外戚。

要知道包括他自己,以及他的前任汉桓帝刘志在内,都是靠杀了外戚才把皇权夺了过来。

至于士人,并不会对他们构成真正的威胁。

这就是时代特点,这要是放在魏晋南北朝,权臣篡位如家常便饭的世代,刘宏自然不可能这么想。

而且此时的杨明看起来属于士人中的第三部分,对他而言也是威胁最小的。

更何况他都已经封了杨明亭侯,这不把他抢过来为己所用,之前的投资可就全打了水漂。

于是乎,杨明与一众宾客拜别,临时从飨食宴中离开,坐上公车前往公车署。

这要是换做地方公车征召,那得坐很长一段时间的公车,但是现在,也就内城一段路而已。

道路两旁士人见到杨明乘坐公车都不由议论纷纷。

万岁亭侯虽只是弱冠之年,可早已名满天下。

如今又躲过了大宦官赵忠的刺杀,被天子公车征召,这排场已非士人新秀足以形容。

此时正值酉时散班,中央大道上也多有公卿,望见杨明也是目光各有不同。

多数人眼中是赞赏,少数人眼中则是若有所思。

“子干,你说这杨明进了郎署,曹节是否会阻拦其入尚书台?”此时中央大道一侧,望着远去的公车,一体型削瘦、不修威仪之人开口问道。

被他唤作子干之人,相貌与之恰恰相反,其人身高八尺二寸,星眉剑目,虽是儒人装束,却透出一股威严,正是古文经大儒,二千石曹尚书卢植。

问话之人,则是皇室宗亲,今文经大儒刘陶。

“即便入了尚书台,也未必能在你我二人曹中。”卢植开口回道。

“可惜。”刘陶闻言叹道,如今他们在尚书台被曹节压得喘不过气,杨明本可以成为他们手中一大助力。

此时就在他们身后不远处,阳球望着远去的公车若有所思。

待从公车署报道,换了新的任命文件,杨明并未直接去郎署,而是又回了家中。

这份文件就如同一份录取通知书,拿着去郎署报道,他就可以成为大汉几千郎官中的一员。

但与录取通知书不同的是,这份文件并未规定报道时间。

因为即便进入郎署当了郎中,也不是马上就能为官的。

在为大汉王朝呕心沥血之前,杨明还有一件大事要完成,结婚。

王异都已经被他接到雒阳住了半年多了!

不过好在当初纳期之时就有考虑这些,所以婚期定得离及冠之日不远。

大概月余,他就要与王异正式结婚。

及冠、婚礼连续进行,他算是短时间内把人生大事完成了大半。

婚礼由母亲邓氏操办,杨明也不用操心什么。

婚前唯一需要他做的,便是选一所婚房,结了婚,他自然不可能再和杨琦他们住在一起。

他最后选了步广里东北角的位置,一个三进四合院。

这里靠近内城的上东门,交通便利,而且相对也清净一些。

时光荏苒,转眼便已到了杨明成亲之日。

杨明的新府邸热闹非凡。

这次来参加杨明婚礼的就不止是及冠日的亲朋了,除了雒阳的高官外,还有不少奔着杨明而来的世家子弟。

杨明当初带着三河子弟火烧王庭,那些世家子弟不少跟着翻身,杨明成婚如此大的场合他们自然不可能不来。

于是乎,自内城上东门南至中东门,东至皇宫东明门,堵得水泄不通。

这也是自杨明当初出诏狱后,雒阳的又一盛景。

杨明此时也有点忙,他在杨琦的带领下,忙着和诸多来参加婚礼的雒阳官员打照面。

比如眼前这位,站在那就鹤立鸡群的卢植。

杨明对卢植非常熟悉,这位“汉末三杰”可不止是刘备老师那么简单,那是实打实的文武兼备。

文是古文经大儒甚至领袖,武是平蛮乱征黄巾的大将。

他只是没想到对方会那么高,比他都还要高,是除了吕布之外他所见身高最高者。

他自然是恭敬行礼。

“倒是让康成捷足先登了。”在杨明行礼之后,卢植开口道。

他这一开口宏亮的声音也让杨明一阵诧异。

难怪能文武兼备,这身高和嗓门,在战场上可太合适了。

而且这一声“康成”也很显亲切,卢植和杨明的师傅郑玄也是同门,都是马融的入室弟子。

“夫子每与我提及卢公都赞不绝口,称卢公为当世人杰,让我见到之后务必以师礼待之。”杨明接着道。

卢植闻言似笑非笑地看着杨明。

就在这时,院内忽然有一阵嘈杂声,原来是宾客中有人吵了起来。

这大喜之日如此败兴致,争吵的二人很快便被请了出去。

卢植见状也是皱起眉头,面露担忧。

“经文之争何时方休!”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人发出感叹。

杨明循声望去,发现此人相貌颇为俊美,只是自己并不认识。

对方见到他在关注自己,当即拱手行礼。

杨琦看到后随口介绍了一句:“此人为你叔公门生,东海王朗,字景兴,因通晓经籍如今在尚书台为郎中。”

杨明闻言不由盯着王朗多看了几眼。

王司徒年轻时果然也是一表人才。

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八章 成型第四章 辞赋第四十九章 郊游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第四十四章 谋定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四十四章 谋定第四十四章 谋定第十三章 神明第二章 扬名第八章 成型第六十章 本初第六十一章 卢植第四十章 局第六十章 本初第五十三章 管鲍之交第三章 谋略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六十六章 袁绍心里苦第十九章 家第四十四章 谋定上架感言第四十七章 婚礼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第三十四章 杀第五章 报复第三十六章 前路上架感言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十一章 初阵第四十七章 婚礼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五十二章 未曾设想之路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六十三章 论经(上)第三十七章 遇险第四十章 局第六章 拆招第三十二章 泪目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十六章 孤寡第五十章 太学第六十六章 袁绍心里苦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七章 嫁妆第四十章 局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六十六章 袁绍心里苦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二十七章 郑学第四十章 局第四十一章 乐极第三十七章 遇险第四十八章 王异第七章 嫁妆第四十九章 郊游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二十七章 郑学第十五章 封侯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六十六章 袁绍心里苦第五十章 太学楔子第三十九章 遇刺上架感言第十七章 惊喜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五十三章 管鲍之交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二十七章 郑学第四章 辞赋第六十一章 卢植第十四章 马邑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十四章 马邑第十八章 天子第五十四章 小师叔第十章 抉择第五十章 太学第五十章 太学第十七章 惊喜第六十章 本初第五十章 太学第四十六章 公车征召第三章 谋略第四十九章 郊游第二十章 三策第五十二章 未曾设想之路第十二章 火势第五十一章 小试牛刀上架感言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六十三章 论经(上)
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八章 成型第四章 辞赋第四十九章 郊游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第四十四章 谋定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四十四章 谋定第四十四章 谋定第十三章 神明第二章 扬名第八章 成型第六十章 本初第六十一章 卢植第四十章 局第六十章 本初第五十三章 管鲍之交第三章 谋略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六十六章 袁绍心里苦第十九章 家第四十四章 谋定上架感言第四十七章 婚礼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第三十四章 杀第五章 报复第三十六章 前路上架感言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十一章 初阵第四十七章 婚礼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五十二章 未曾设想之路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六十三章 论经(上)第三十七章 遇险第四十章 局第六章 拆招第三十二章 泪目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十六章 孤寡第五十章 太学第六十六章 袁绍心里苦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七章 嫁妆第四十章 局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六十六章 袁绍心里苦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二十七章 郑学第四十章 局第四十一章 乐极第三十七章 遇险第四十八章 王异第七章 嫁妆第四十九章 郊游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二十七章 郑学第十五章 封侯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六十六章 袁绍心里苦第五十章 太学楔子第三十九章 遇刺上架感言第十七章 惊喜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五十三章 管鲍之交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二十七章 郑学第四章 辞赋第六十一章 卢植第十四章 马邑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十四章 马邑第十八章 天子第五十四章 小师叔第十章 抉择第五十章 太学第五十章 太学第十七章 惊喜第六十章 本初第五十章 太学第四十六章 公车征召第三章 谋略第四十九章 郊游第二十章 三策第五十二章 未曾设想之路第十二章 火势第五十一章 小试牛刀上架感言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六十三章 论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