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简单任务

对于那两个侍卫,我自然不会让他们闲着,安定下来后我就让谷刚带着他们到天工学院,去火器司学习怎么使用火雷弹。这火雷弹实际上就是原始的手榴弹,只是结构比手榴弹简陋得多。在圆形的弹壳里放入火药,弹片后,将口子封死只留出一条火药线用来点火。使用的时候就是点燃火药线,然后再投掷出去。在女真人没有火炮的时候,这火雷弹也算是一件守城的利器,但现在,由于女真人造出了红衣大炮后,这火雷弹的产量已经减少,只有在西北的边城才配置有。

候四跟铁牛两人对我的安排心里虽然有意见,但他们对我做出的承诺还是会遵守的。当然我也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是亡命的侠盗,而我是给他们劫富济贫的富户头儿,彼此还算是对立的。尽管我是皇帝,但他们根本就没把自己条命当回事,所以我就没有了威胁他们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们是我的子民却也是游离在朝廷管制外的江湖中人。我既然用了他们两人,这事就这样定了,反正也找不到比他们合适的人选。

“你们看起来精神不错!”有一天我出午门的时候,看到候四铁牛他们在门口站岗。

“叩见皇上!”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侍卫生活,对礼仪总算了解一些。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也不敢不行礼。

“起来吧!”我微笑着,打算要是有机会能收服他们也不错,虽然他们随时可能挂掉!

铁牛仍旧是一副不冷不淡的样子,他再一次问道:“皇上,草民两人要为皇上做什么事才能走?就是学些火雷弹的使用这么简单的事情?”

我望了望天空,没有直接回答:“你们不用心急,朕要你们学的东西你们就好好学吧!朕是一国之君,说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你们慢慢等着吧,不用多久朕就会告诉你们怎么做。但还是提醒你们一句,这件事很危险,随时要你们的性命!”

听了我这么说,他们就不在说话了。

我也没有多待便带着方正华跟谷刚几个侍卫出了午门,一起去了徐光启的府上。徐光启见我一来,自然知道我是有事情来找他的。

“朕找你来是有新东西跟你商量一下!”

“皇上能有差遣,微臣在所不辞!”我的想法总是很对徐老头的口味,他也想知道我要让他发明什么新东西。

“恩,是这样的,朕想要制作一种布匹,要不透风,又能承受很大的拉力,但不能太厚重。”

徐光启沉思了一会道:“哦,皇上说的可是帆布?皇上可是想为新的船厂研制一种新的帆布?”

我诧异了下便含糊道:“对,朕有过这样的想法,你负责帮朕研究一下。朕想着麻布虽然够结实,但太重了而且还透风,其它咱们穿的布绸更加不行。”

“皇上所言有理,老臣想大概只有从现有的帆布上做以改进。”

“恩,那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朕也是想着让徐爱卿总领一下,具体的事务还是让宋应星去做吧!”

徐光启笑道:“这事还是交给老臣吧,宋大人负责整个天工学院,再者现在他还要培训一些农耕的官吏,只怕忙不过来。微臣现在只是在家修书,还可以为皇上分忧。”

“那就尽力而为吧,爱卿记得要保重身体,朕还有许多事情托付给你。恩,爱卿年纪也大了,朕待会回头让傅山过来给爱卿看看脉!”

“皇上……”

“就这么说定了!”

我又跟徐光启商议了一会才离开。徐光启则有点郁闷,为什么皇上会让他多保重身体呢!自己能吃能睡的,身体还算健康啊!徐光启想了半天都摸不着头脑。

——分界而已——

自从跟女真人和谈后,大明进入一个相对和平时期。陕西由于连年的不断赈灾恢复生产,现在陕西境内的流民已经绝大部分都回家种番薯玉米了。杭州附近的几个府虽然在年末遭遇干旱,但由于我事先做了超前期的准备,南京也库存了大量粮食救灾,所以灾情并没有扩散,也没有出现原先淮南大饥的情况。这样我的日子好过得多了,只要接下来让地方官努力恢复生产,御史们严查贪官,海外贸易持续增长,增加粮食的储备,那么大明在未来的几年灾害中就可以平安度过。

茅元仪已经调到南京去上任了,他来陛辞的时候我就跟他说,船厂的技术**情他可以完全作主,让他多跟工匠们沟通,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不要把我的造船厂给弄砸了。当然还有一点,就是省着点我的银子,为此我专门派了一个户部给事中华允诚专门参与船厂的审计工作!

这茅元仪也甚是稳重,很快就把我说得话贯彻下去。他上任后没有过多久,就跟我发来奏折,要求将船厂改建在长兴岛上,长兴岛就是崇明岛下方的一个狭长小岛。茅元仪在他的奏折中详细讲述了迁址的缘由。他说现在崇明岛还不稳定,根据当地的老人家讲,崇明岛现在仍旧在移动,是南塌北涨。若是将船厂建在崇明岛的南岸,用不了多少年船厂就会浸在海里。而它旁边的长兴岛跟横沙岛虽然面积不大,但土质坚实,海岛的面积也没有什么变迁。看完茅元仪的奏章,我又找来徐光启,跟他一起商议了一阵,最后决定批准茅元仪的方案,至于崇明岛就用来以后建设水师基地。

转眼间来到崇祯六年四月,又是到了一年一度夏税的日子。每年都有大批量的粮食跟白银从京杭大运河送往京师,现在黄河仍旧夺淮入海,使得漕运的有些河段变得淤塞。从南京运粮食往北京,路程遥远,据统计,运一石大米到京师,各种消耗就要费掉十八石粮食。虽然这个数据不是我统计的,但我相信这里边的损耗是极为严重。因为漕运经过大明两百余年的制度变迁,主要分为民运跟兑运,民运就是朝廷征召百姓运粮,路上的伙食也是自己负担。朝廷虽然有补贴,但绝对不够数。来回三个月,又极大的浪费民力。一般而言,明朝末年民运十年的人家纷纷破产卖家!

兑运则是由南京一带卫所的士兵负责运往京师,但对卫所伤害极大,因为朝廷法制规定,所有漕船制造维修卫所也要出钱。卫所没钱,只能让士兵分摊。不少军户卖儿卖女来补足船钱,实在没钱的军士,就大量逃亡。而兑运途中耗费就更大了,每年有官军十二万护送米粮。不说别的,就光养这十二万官兵就花费朝廷不少钱。

当然这些事情我都知道,漕运总督孙居相已经给我上过很多次奏折,要我拨银子修复运河;又问我要银子补贴漕运的役户。但我暂时也想不到有什么办法解决。毕竟我发明不了火车,也没有飞机,所以只能先拖着。

虽然漕运的事情不能一下子解决,但税银的事情还是可以解决一部分的。今年南京送税银的卫所算是有福了,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提着几箱纸币押送回京就行了。根本就不必象以往那般雇用几百人,然后再带上几千人做护卫,浩浩荡荡的押解银子进京。因为我已下旨给户部,今年江南三百多万的税银不用直接运往京师,而是跟南京银行互换后,运送纸币过来就可以了。至于国库的银子,等纸币到了京师后,再从中央银行提取出来就可以了,而江南的税银则直接用来支付造船厂的费用。

这样就省去了不少事情,毕竟护送税银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手,船厂又需要大量银子,一来一回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纸币的运用。为了进一步的推广纸币的作用,我又打算在扬州府推行新的赋税交纳制度,作为一个试点。

因为现在扬州是李邦华在那里任知府,陈文一又在南京,有他们两人在,应该不会惹出乱子来。按照我的打算,准备在扬州府内,允许百姓用纸币缴税。而且缴税的税额就是按国家律法所规定的,不需要增加火耗,成色的换算。用纸币缴税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也可以避免地方官员借用火耗来贪污。而百姓见此可以少交税银,必然接纳使用纸币。

此法之所以没有以一下子在大明治内全部实施,是因为本人也没有什么经济知识,如果将纸币大量投入市场,通货膨胀是肯定的,但接着会引起什么后果我无法预测,所以才逐渐一府一府的实行。等百姓们都将纸币纳入生活,朝廷的诚信也建起来的时候,全国才统一使用纸币。而我最终的目标是建立金本位,以黄金作为储备,而用纸币取代掉白银。这样的货币体制大抵跟现代的相同。为什么要以黄金作为储备呢?一是价值高,二呢,黄金比白银容易保存,存储的时间也长,不用担心它被严重氧化。

虽然我用中央银行作为转接,免去了今年税银的押送,但户部尚书毕自严仍旧颇有微词。因为现在入库的税银实际上是京师百姓存入银行的存银,毕自严担心我把人家的存银用完了,以后仍旧要用国库来填补。面对他这样的问难,我只好信誓旦旦的跟他说,如果大明中央银行的钱不够百姓支取,我就用内库的银子来补足。话说到这个地步,毕自严当然不敢再有什么意见。

当我要做的大事已经决议好后,其他的政务都好办了。各地方上来的奏折分批到六部,由六部尚书处理后,再交由内阁商议。地方的政务就全倚赖各省巡抚,他们的任务就是刷新吏治,恢复生产。我虽放权到地方,但不意味着我是个二楞子,听着下边的臣子怎么说就信他怎样!

对此我自有计策对付,在乾清宫西暖阁我改了一下里边房间的结构,原先这里也是作为皇上的寝室,但我废除了。现在我只留下东边暖阁的房间。西面就给我改造成一间宽敞的密室,里边存放着捕风营以及下方官员递上来的密奏。我让方正华按照各省各府各县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方便我随时查看。

我看中的是官员的情况,吏部递上来的任命我都要参考捕风营的情报。一个官员的清贪足以决定一个地方的好坏,一个吏部官员的良莠更是决定了一片官员的好坏。为了给官员们一个下马威,我特地找了几个官员的麻烦,敲打敲打他们。

这一日直隶东昌府知府出缺,有一个叫王远的吏部主事推荐临西县知县陆文声补任。我当日就把奏折打了回去,然后叫吏部重查。吏部尚书李长庚不敢掉以轻心,连忙从考功司查来一看,这临西知县陆文声在全国各县考核上名列前茅,按照规矩他可以补任知府一职。

我拿到他们的考功纪录奏报后,在文华殿召见满朝文武。可能我进去的时候面相不善,官员们都低着头不敢说话,整个大殿都静得可怕,甚至有些官员已经在抹额头上的汗了。终于,我拿起了那些奏折,当着他们的面,我将纪录一把扔在了堂下,冷声喝道:

“这就是朕吏部的考功司嘛?!里边写的是些什么!”

百官见我发怒,全部都跪下。吏部考功郎中更是战战兢兢的跪下堂下,将考功司捡了起来。

“你们自己看看,这个知县考评中排在首位的陆文声,你们知道他是个什么人?朕来告诉你们,他在任临西县三年来,私收九分的火耗,收受当地劣绅的贿赂高达两万两,他收了钱后做了什么呢?就是帮着那些大户人家强买强卖百姓的农田!告状的给他在县衙门口枷死了三个,还有其他横行的罪状一大把!你们居然把这个朕要杀无赦的人放在首位作为大明知县的表率,你们是不是收了他的昧心钱,所以才替他说话!”

“微臣不敢!”

此刻吏部的人冷汗都出来了,全部跪着不敢接着应话。我继续训道:

“不要以为朕身居内宫就不知道外边的情况,地方官员如何朕心里有数。魏忠贤这阉党祸害朝廷,给朕留下许多蠹虫破落户。不是朕不处理,朕登基之时以辽东陕西为重,才没有腾出功夫来收拾他们。现在大明已无燃眉之急,难道他们还能继续耀武扬威的横行乡里?这陆文声不是单个情况,还有前几名的何俦,他在任内抢了人家几个闺女做妾室,你们这些考功司给他的评语是‘爱民如子’,这就是所谓的爱民嘛?还有一个叫程玉奇的,私下跟商人一起做买卖,然后打压其他百姓商铺,已达到一家垄断的目的。这样的官朕还可以举几个给你们听!朕将政务交于你们,你们难道就是瞎子?”

话说到此,李长庚不得不出来说话:“启奏皇上,吏部考功司考评官员靠的是下边地方官员报上来的资料跟御史们回报的情况,还有就是一干政务完成的程度来判断。有些事微臣属下不能亲见,只能凭借递上来的文书。皇上怪责臣下,微臣不敢辨白甘愿领罪!”

我冷笑道:“领罪就好!御史呢?去过临西县的御史们还敢躲在朝臣中?!”

着,又有三个人爬了出来,磕头如捣蒜般的求饶!我厌恶的一挥手,殿前侍卫就把他们拖了出去等候处置。我站起身道:

“御史们所肩负的责任难道还要朕在这重讲嘛?出了这样的事情朕不能还容忍着!这件事刑部给我严查下去,凡是参与考核陆文声的官员全部缉拿归案,查清楚了再说!吏部出了事,李长庚你总要担待着,朕罚你半年禄以示惩戒。”

“微臣谢皇上恩典!”

“考功司郎中偏信误听,朕降你为主事留用,再有什么纰漏朕严惩不怠!”

“微臣谢恩!”考功司郎中伏在地上,总算松了口气。

“主事王远收受贿赂,妄自推荐贪官几乎害一府之人受灾。朕安能再用之,不严惩不能明律法!来人,将他拖出去,杖责五棍,削职为民!”

马上几个侍卫利索的把王远架起来往外拖,那王远没有想到我会如此重罚他,大叫着冤枉出去!刑部右侍郎范景文嘴巴动了动,最后还是没有出声,大概他是想帮王远说情吧!其实我何尝不知道王远的惩罚重了,只是现在是杀鸡敬猴,不得不雷厉风行!

“其他人查清楚了再做处置,但那几个御史是一定要削籍的,不仅如此,朕还要抄他们的家,他们若是没有收人家的贿赂,为什么连朕都知道的事情他们会查不出来,分明就是有意包庇!御史出在督察院,这事督察院要引以为戒,御史们都要修身养性。朕这几年对官员还算有礼,但不意味着朕就会容忍你们的欺瞒!你们以后跟朕打起精神来办差,想在朕面前打马虎眼就小心你们的脑袋。”

“是,微臣谨听皇上圣训!”百官们都齐声应道。

大臣们下朝后都出了一身的冷汗,他们里边多少都参与了一些事情,只是没有那么明显罢了,想不到皇上明察秋毫,大臣们心底的那根神经又紧了起来。他们以为皇上取消掉锦衣卫跟东厂后,对外边,特别是对大臣的事情应该没有那么了解才是,但现在显然不是这样!各人怀着不同的想法,回衙门办公去了。

第146章 合纵之策第160章 强硬政策第302章 手段(上)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33章 锦州城内第139章 战果辉煌第301章 意第6章 额哲归国第215章 整军再战第160章 强硬政策第142章 谁有着数第82章 夏季攻势(下)第149章 三败林丹汗第199章 另类策略(上)第87章 朝鲜使者第119章 事与愿违第204章 计划有变第165章 美女的诱惑第158章 商讨第225章 围困布点第89章 秋赋时节第53章 血战遵化第318章 双管第92章 结盟第321章 应允第226章 调动第290章 难处第163章 困扰第274章 归来第181章 风平浪静第196章 屠戮(上)第57章 心事第134章 方案图纸(下)第34章 秀儿进宫第251章 会师第206章 暗含杀招第104章 虚位让贤第266章 时机第138章 悉心运作第98章 愈演愈烈第113章 畅所欲言第115章 模拟实战第98章 广宁之失(二)第24章 朝鲜局势第290章 难处第142章 水师参军第94章 调动第221章 升空第53章 血战遵化第187章 疑云重重(下)第61章 援兵第77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第197章 屠戮(中)第25章 驿馆闲谈第165章 美女的诱惑第128章 远方客人(上)第7章 突生横变第121章 淮南雨旱第118章 热闹诗会(中)第105章 非我族类第113章 演习开始(下)第9章 改革开始第119章 事与愿违第151章 重建察哈尔第146章 辽东换帅第141章 发配东南第296章 下一步第230章 皇太极第251章 会师第138章 呼啸而来(上)第82章 杀惩第183章 结果一样第274章 归来第63章 各自息兵第152章 再据优势第235章 成效第32章 没事瞎转第235章 成效第12章 文华殿的雷厉风行第279章 决裂(下)第152章 再据优势第191章 兵临城下(中)第19章 到宫外走走第191章 快刀乱麻第56章 烦人的兵制改革第3章 宫外世界第82章 杀惩第103章 再建二军第1章 夜看明书第298章 应势(上)第103章 再建二军第292章 心里话第204章 计划有变第17章 皇权造势(上)第57章 退兵(下)第110章 北国恩怨第46章 势如破竹第158章 商讨第61章 提前的叛乱第211章 战意
第146章 合纵之策第160章 强硬政策第302章 手段(上)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33章 锦州城内第139章 战果辉煌第301章 意第6章 额哲归国第215章 整军再战第160章 强硬政策第142章 谁有着数第82章 夏季攻势(下)第149章 三败林丹汗第199章 另类策略(上)第87章 朝鲜使者第119章 事与愿违第204章 计划有变第165章 美女的诱惑第158章 商讨第225章 围困布点第89章 秋赋时节第53章 血战遵化第318章 双管第92章 结盟第321章 应允第226章 调动第290章 难处第163章 困扰第274章 归来第181章 风平浪静第196章 屠戮(上)第57章 心事第134章 方案图纸(下)第34章 秀儿进宫第251章 会师第206章 暗含杀招第104章 虚位让贤第266章 时机第138章 悉心运作第98章 愈演愈烈第113章 畅所欲言第115章 模拟实战第98章 广宁之失(二)第24章 朝鲜局势第290章 难处第142章 水师参军第94章 调动第221章 升空第53章 血战遵化第187章 疑云重重(下)第61章 援兵第77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第197章 屠戮(中)第25章 驿馆闲谈第165章 美女的诱惑第128章 远方客人(上)第7章 突生横变第121章 淮南雨旱第118章 热闹诗会(中)第105章 非我族类第113章 演习开始(下)第9章 改革开始第119章 事与愿违第151章 重建察哈尔第146章 辽东换帅第141章 发配东南第296章 下一步第230章 皇太极第251章 会师第138章 呼啸而来(上)第82章 杀惩第183章 结果一样第274章 归来第63章 各自息兵第152章 再据优势第235章 成效第32章 没事瞎转第235章 成效第12章 文华殿的雷厉风行第279章 决裂(下)第152章 再据优势第191章 兵临城下(中)第19章 到宫外走走第191章 快刀乱麻第56章 烦人的兵制改革第3章 宫外世界第82章 杀惩第103章 再建二军第1章 夜看明书第298章 应势(上)第103章 再建二军第292章 心里话第204章 计划有变第17章 皇权造势(上)第57章 退兵(下)第110章 北国恩怨第46章 势如破竹第158章 商讨第61章 提前的叛乱第211章 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