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元末张士诚

计划定下,黑衣军这样的战争机器便也不由再度运转。所以短短不过五天时间,张世辉和张明通两部,加起来共一万四千余士卒便也不由准备好了一切,整装待发。

襄阳城东门外,一处集结着兵马的空地之上,张世华看着张世辉和张明通,临行军前也不由笑着鼓舞他们道:“你们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将了,所以这一次我对你们是很自信的。我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等你们凯旋而归,我当亲为你们庆功。”

“大哥,我们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你等着吧,短则一月,长则三月,我和明通必为大哥您拿下德安府。”听到张世华预祝他们凯旋而归的话,显然自信满满的张世辉倒也不由得当众在张世华面前定下了一个期限。

而对于此,张世华自也是欢喜的。

所以在张世辉的话语落下之后,他便不禁朗笑说道:“好,两军争锋,要的便就是这种必胜之心。来,且将酒取来,我要与汝等共饮美酒,以为汝等壮行。”

张世华这般说着,招了招手,数名亲卫士卒便也不由将早就准备好的酒坛和茶盏大小的酒杯拿了过来。

“诸君,来,且满饮此杯!”在场之上的十几名千户和副万户都分到了一杯酒。而等到他们都恭恭敬敬的端起酒杯之后,张世华高声对着他们招呼了一声,便也不由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谢主公美酒,不出三月,我等必为主公献上大捷!”美酒下肚,受到感染后这一众将领也不由自信满满的对张世华做出了保证。

张世华见此,面带微笑的轻点了点头,而后脸色一肃,便也不由对其高吼下令道:“全军听令,行军出发!”

“末将等,遵命!”众将闻言,齐声唱诺。而后伴着一阵战马嘶鸣,诸将纷纷翻身上马,这近一万四千余黑衣军士卒便也不由在这十数位将领的呼喝声下,沿着官道向东开进。

……

张世辉和张明通帐下的兵马,久经战阵的老卒乃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

因而他们的行军速度很快,即便襄阳东边的官道年久失修很不好走,但他们照样可以日行六十余里。因而不过短短两天时间,到了五月十九号的那天傍晚,他们这一行人便也不由来到了距离枣阳城南十余里的官道上。

“枣阳县县令邵余,县尉乐齐拜见两位将军!”因为枣阳不过就是一处丁口面前过万的小城。所以想这样的下县小城,是并不会设立县丞的。故而县中最大的一二把手,便也就是县令和县尉了。

故而,当这两个人知道张世辉和张明通这两位万户将领率领大军傍晚就会来到此处时。这个论品级不过是从七品和正八品的小官,自也不由来此早早等候。并在见到张世辉和张明通两人的时候,齐刷刷的便也就对着他们行了跪拜大礼。

“好了,你们都起了吧。大军的饭食,你们可曾准备好了?”摆手,让着两人从地上站起来后,张世辉骑在马上俯看着他们,便也不由如此问道。

“回大将军的话,按照吩咐,为大军准备的饭食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我们也为大军和随军的民夫们准备了休息的地方。”县令邵余低着头,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而张世辉听到他这样的回答,默默的点了点头,便也不由转而对着身旁张明通吩咐道:“明通,传令下去,让将士们都准备吃饭休息吧。”

“是!”副将张明通对这样的吩咐也是应声唱诺,当即便做起了安排。

然后,等到张明通下去做安排之后,张世辉这才将目光再度转到了邵余和乐齐两个人的身上。并对他们道:“这一次你们做的不错,本将军记下了。今天你们也辛苦了,如果不嫌弃你们可以留下了和本将军一起用饭。”

“不敢不敢,我等谢大将军款待,谢大将军款待。”听到张世华这样的话,邵余和乐齐这两人自然是欢喜的。

毕竟这两个人虽然都是张世华亲自任命的官员,但就其地位而言,这两人在黑衣军中也不过就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中下层。

能做的这个位子,还是因为做事勤勉些,使的在张世华那里勉强有了些印象罢了。

如此一来,对于能攀上张世辉这样高枝自然也是他们最梦寐以求的事情。‘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个道理放到哪朝哪代也都是适用的。

现在的黑衣军军师,被誉为黑衣军中文臣第一的赵子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在一开始的时候,赵子玉不过就是黑衣军治下一个不入流的小吏。现在能有这样的地位,自身的本领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他攀上了张家这样的高枝,成为了张家的亲家,又何尝不是他成功的关键呢。

故而对这两个人来讲,只要能留下来和张世辉还有张明通这样的高层多说会话。那么即便是让他们吃糠咽菜,他们心中定然也是欢喜的。

而话且在说回来。此时先且不说邵余和乐齐两人心中所想,

单说张世辉和张明通麾下的一万四千余士卒和负责为大军押运粮草的大批民夫,安排起了却也是一件极为繁琐麻烦的事情。

即便对此黑衣军上下都已经很有经验了,但等到一切都安排完,却也是足足花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

所以这般一来,在匆匆的吃完晚饭之后,绝大多数的士卒和民夫,便也就早早的睡下了。

不过却也就是在这天,在距离襄阳数千里之遥的高邮府,却是不由发生了一件比张世华攻打德安要大的多的多的大事情。

而闹出这件大事的主人公,便也就是我们后世人耳熟能详的张士诚了。

和陈友谅、朱元璋还有很多奇迹般在元末时期崛起的军阀枭雄一样,张士诚的出身也极为贫贱穷苦。出生在兴化白驹场的他,因为父母的关系,从出生的那天开始,他便就正式的成为了一名为朝廷煮盐为生的盐丁。

‘盐丁’,这个职业最早的时候出现在唐之后的五代时期。

那个时候,割据一地的军阀政权为了从盐业上获得足够的利润,进而争霸天下。便强迫失去土地的百姓(也就是盲流)和犯了罪的囚犯,去盐场劳作,使他们‘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夜不休火煎卤!’。

所以单从这一点上咱们也便能看的出,盐丁在古代乃是一个极为低贱的职业。

因而除非是走投无路,否则平民百姓们宁肯把自己变卖为大户人家的奴仆,也绝对不愿意去盐场当一名盐丁的。

故而到了后来,为了保证朝廷又足够的盐业收入,朝廷干脆也就大手一挥,将几十万在盐场劳作的百姓,编为了盐丁籍。好使这些百姓子子孙孙、祖祖辈辈、永永远远的为朝廷煮盐。

所以自那以后,每当朝廷势弱、或天下出现动乱。子子孙孙都要受朝廷奴役的盐丁自然也免不了愤然反抗。

而在这之中,把这件事做的最好,也最出名的,便也就是元末时期的张士诚了。

和其他区区多多的盐丁家庭一样,没有土地和其他的收入来源,只能靠为朝廷煮盐来生活的张家极其贫困。尤其是自他之后,他的母亲又接连生下了三个弟弟的时候,没来就没有多少存粮的张家,自然也是贫困到了极点。

有道是‘半大小子,吃穷劳资’。养活他们兄弟四个,对他们的父母来讲显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所以为了能让自己的三个兄弟得以平安长大,年仅十岁的张士诚便就开始跟着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

故而对于张士诚来讲,童年其实也真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夜不休火煎卤!’。

但古往今来封建王朝的官僚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德行你们也都知道。对于这群家伙来讲,如果可以从治下的老百姓身上榨出一斤油来,这群家伙是绝对不舍得只榨取八两的。

因而,即便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夜不休火煎卤!’但张家却也依旧是贫困无比。

所以也因为这个原因,生育了张士诚他们四个兄弟的母亲,早早的便也就因为过度操劳、营养不良而去世。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母亲的去世使得他的家庭变得更加雪上加霜的同时,生活和养家糊口的重担,自然也就是更多的积压在了他的父亲身上。

因而自他母亲去世之后不久,他的父亲,那个除了一个姓氏之外,连一个像样名字都没有的男人,便也就是百病缠身。

但即便是这样,朝廷上对于他们家该收的税款却依旧不会少一点,而他最小的那两个兄弟,也依旧没有能力养活自己。

所以为了活下去,年仅十岁便跟着乡亲们一起在官盐船上“操舟运盐“张士诚,便也不由下定决心,冒着生命的危险,走上了贩卖私盐的道路。毕竟身为盐丁没有土地、还大字不识一个的他,想要赚钱养家,除了贩卖私盐也干不了别的什么了。

在古代贩卖私盐,罪名其实是比现在贩毒的罪名都要大的。

尤其是以盐丁的身份贩卖私盐,那更是罪上加罪,基本逮到就是一个死。

所以在走上这条道路之后,张士诚本人的性格自然也是大变样。为了能活下来,原本还有一颗纯朴之心盐丁的张士诚,也彻彻底底的转变成为了一个狠辣果决的私盐贩子。

不过即便是这样,出身只不过是一个盐丁,就算是往上查八代也没有一点点背景的张士诚,在私盐贩子中,也依旧处在底层。

甚至就连一个和官差捕快差不多的小小盐警,就可以以此为要挟,肆意的盘剥张士诚他们。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即便冒着杀头的风险成为了一名私盐贩子,但张士诚的生活过的也依旧不怎么样,社会地位也依旧很低下。

贩卖私盐得到的利润,八成都被和官府有关系的大头目还有盐警们瓜分了。而张士诚他们虽然冒了最大的风险、出了最多的力气,但他们所能得到的回报,也就仅仅比他们当盐丁煮盐的时候好些而已。

不过毕竟是一个少年,也或许是受了他去世的母亲或父亲的影响。张士诚不但讲义气,更只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所以对于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乡亲,张士诚却向来都是不吝啬仗义疏财的。即便是自己穷的揭不开锅,可只要是被他视为朋友或对他们有一丁点恩情的人求上门来,张士诚必然也是慷慨解囊,有求必应。

因而一来二去之下,没过多久,在这白驹场上,张士诚便也就成为了一号人物。张家大郎负气任侠、有求必应的名声,在底层百姓间便也是越叫越响。

不过即便是这样,那个时候的他社会地位也依旧很低下。如果不是因为让他赶上了元蒙起义这场东风,估计张士诚这辈子也就是那样了。

但没办法,谁让他偏偏就生在了这个时代。

徐寿辉的称帝、芝麻李的起义、方国珍的招安、彭大赵均用等人的称王。当类似于这样的消息接二连三的传进张士诚的耳朵时,一个叫做野心的东西便也开始在张士诚的心中蔓延滋长出来。

他想要过更好的生活,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像自己这样活的就像是一条狗。所以当他在至正十三年的正月,因为某些小事,再度受到盐警邱义的侮辱和盘剥之后。一怒之下,便也不由叫上了三个弟弟和十四名跟他一起贩私盐,出了名胆大不怕死的伙伴,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抄起了扁担(注1)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在那一夜,他们在寒风中悄悄摸进盐警邱义的家中,把这个平日里为害乡邻的恶霸乱棍打死。随后,十八个人又冲进当地富户家中,打开仓库,把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的老百姓,接着一把火把房屋烧了个干净。

就这般,打响了他们起义的第一战。

注1:大家不要奇怪,元朝尤其是元末,在民间对于铁制刀具的管理简直严苛到让人难以想象。据一本元末时期的野史记载,为了防止百姓作乱起义,元末时期个别地方甚至不准许百姓手中有菜刀等铁制利器。

百姓们平常切菜,甚至必须要到官府设立的地点,统一用官府的刀具切菜。所以张士诚他们搞不到刀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即便是这样,元朝还是亡于农民起义,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第九十四章 信仰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面楚歌 兵临城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面见第二百五十章 送壮士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鹿台第一百零八章 城破第三百五十一章 粮道第四百七十八章 鏖战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兵第二百四十九章 太不花来攻第三百六十三章 军务 分析第二十四章 兄弟第二百八十八章 强敌 乱局第三百六十五章 内奸 夺关第一百三十五章 神臂弩第二百六十六章 资助第一百四十九章 官兵溃败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下风云第四百九十五章 两虎相争第三百六十二章 勾心斗角第二百九十七章 落寞第一百一十六章 借兵甲第四百九十四章 初战常遇春(为“jjc1221”书友的万赏加更)第三百六十八章 诈败第六十五章 筹谋与动荡第二百零八章 咬儿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军出动第九十九章 勇士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坛’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战常遇春第四百七十五章 雪中送炭?第七十七章 万无一失的任命第四十章 过年(二合一)第四百一十五章 三请吕思诚第三百七十一章 天完来使第五十七章 要活第三百三十七章 分娩第三百六十五章 内奸 夺关第二百四十五章 剑赏猛士第二百九十八章 心路第四百三十七章 双雄演武第三十五章 徐甘第四百七十六章 领军十万战天完第一百一十二章 官兵与贼匪(新书上架,求月票)第四百九十三章 徽州之战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间行军险渡河第五百零八章 战太平(六)第三百二十四章 官升平章第四百七十四章 激战不休第三百九十八章 撤兵第三百二十章 招降与俞君正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见刘福通第一百五十八章 汝阳城破第一百七十八章 一家人第五十章 平静后的风波第四百一十六章 刑场之上 贤士折服第三百六十八章 诈败第四百四十六章 日食 兴兵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切算计 付之东流第一百七十六章 板甲显威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切算计 付之东流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战而逃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练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敌得胜显荣耀(求推荐)第三百九十八章 撤兵第二百九十六章 最终决战2第三百五十九章 处罚第三章 买粮第四百三十六章 洽谈生意第一百八十章 南阳之战第七十七章 万无一失的任命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八十三章 准备第一百零一章 战局第七十四章 战事起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战斗第三十三章 郭薇儿第一百四十六章 开战汝阳城第四百七十六章 领军十万战天完第二百八十一章 绝路第四百七十九章 友谅归降第四百四十六章 日食 兴兵第四百六十章 独领千军第五百一十五章 大业决胜(六)第四十六章 名望第五十一章 乱世近风波将起 张家子年以及冠第四百九十八章 大战常遇春(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巴陵城第四百六十五章 交易丁口第二十三章 父亲第三百一十章 襄阳再度易主第二十七章 布局第三百一十三章 招兵买马与新兵营第二百二十二章 计策第二百四十一章 心念旧情未重惩(兼请假条)第三百三十七章 分娩第八十八章 意外风波第一百零七章 勇士死第一百七十九章 赵子玉第三百五十六章 悍不畏死的搏杀
第九十四章 信仰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面楚歌 兵临城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面见第二百五十章 送壮士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鹿台第一百零八章 城破第三百五十一章 粮道第四百七十八章 鏖战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兵第二百四十九章 太不花来攻第三百六十三章 军务 分析第二十四章 兄弟第二百八十八章 强敌 乱局第三百六十五章 内奸 夺关第一百三十五章 神臂弩第二百六十六章 资助第一百四十九章 官兵溃败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下风云第四百九十五章 两虎相争第三百六十二章 勾心斗角第二百九十七章 落寞第一百一十六章 借兵甲第四百九十四章 初战常遇春(为“jjc1221”书友的万赏加更)第三百六十八章 诈败第六十五章 筹谋与动荡第二百零八章 咬儿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军出动第九十九章 勇士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坛’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战常遇春第四百七十五章 雪中送炭?第七十七章 万无一失的任命第四十章 过年(二合一)第四百一十五章 三请吕思诚第三百七十一章 天完来使第五十七章 要活第三百三十七章 分娩第三百六十五章 内奸 夺关第二百四十五章 剑赏猛士第二百九十八章 心路第四百三十七章 双雄演武第三十五章 徐甘第四百七十六章 领军十万战天完第一百一十二章 官兵与贼匪(新书上架,求月票)第四百九十三章 徽州之战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间行军险渡河第五百零八章 战太平(六)第三百二十四章 官升平章第四百七十四章 激战不休第三百九十八章 撤兵第三百二十章 招降与俞君正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见刘福通第一百五十八章 汝阳城破第一百七十八章 一家人第五十章 平静后的风波第四百一十六章 刑场之上 贤士折服第三百六十八章 诈败第四百四十六章 日食 兴兵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切算计 付之东流第一百七十六章 板甲显威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切算计 付之东流第一百九十六章 不战而逃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练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敌得胜显荣耀(求推荐)第三百九十八章 撤兵第二百九十六章 最终决战2第三百五十九章 处罚第三章 买粮第四百三十六章 洽谈生意第一百八十章 南阳之战第七十七章 万无一失的任命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八十三章 准备第一百零一章 战局第七十四章 战事起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战斗第三十三章 郭薇儿第一百四十六章 开战汝阳城第四百七十六章 领军十万战天完第二百八十一章 绝路第四百七十九章 友谅归降第四百四十六章 日食 兴兵第四百六十章 独领千军第五百一十五章 大业决胜(六)第四十六章 名望第五十一章 乱世近风波将起 张家子年以及冠第四百九十八章 大战常遇春(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巴陵城第四百六十五章 交易丁口第二十三章 父亲第三百一十章 襄阳再度易主第二十七章 布局第三百一十三章 招兵买马与新兵营第二百二十二章 计策第二百四十一章 心念旧情未重惩(兼请假条)第三百三十七章 分娩第八十八章 意外风波第一百零七章 勇士死第一百七十九章 赵子玉第三百五十六章 悍不畏死的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