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问道

“毛贵兵败柳林,察罕帖木儿领军进晋冀,看来此番我大宋的这次北伐,是彻底失败了。哎,当初本王于伪元至正十一年,便在家乡起兵,而今已然也有近八年了。八年来,本王可谓是兢兢业业,为图大事,真的是一日也不敢懈怠。

可看如今,天下依旧如同是一个沸腾的大釜。从南到北,由东向西,到处都是厮杀征战。这世间的万千百姓,就像是向北大釜蒸煮的豆子一般,不禁让本王发问,这天下何日才能重归太平?”

看罢暗卫们送来的那事关北方战局的情报,张世华无言沉默了良久,最终不由当着大楚参政常锡巧的面,这般长叹一声。

而殿下被张世华召来奏对的常锡巧听到这话,作为臣子的他,在这个时候便也就不由抱了抱拳,对张世华解惑道:“大王心念万民,仁义令臣钦佩。大王既有此等心念万民的仁义之心,便也不必因此而生疑。

想当年,汉高祖为抗暴秦,起兵于沛。汉祖奋三尺之剑,驱乌集之众,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极。何也?皆赖其宽仁大度,从谏如流。

大王当年领家乡子弟起兵于太和,为驱逐鞑虏,兴复中华而举义。短短八年,亦拥地数千里,带甲百余万。功业,虽不能与汉祖这等圣王相比,但放眼宇内,天下可与大王相提并论者,有几人哉?

故臣以为,大王只需持之以恒、明志坚持。大王得天之佑,只要持之以恒,相信不出数载,定大事可成!”

“持之以恒。”听到常锡巧这样的一番话,张世华负手而立良久,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不由露出了笑容。

“哈哈,锡巧这话说的好,果真的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啊!行百里者半九十,古往今来,太多的英雄豪杰都是败在了“持之以恒”四字上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本王虽比不得汉祖这等圣王。但自问,也当是远胜绳索、水滴的。”

说着,张世华转而看向常锡巧,便也不由露出了那自信无比的笑容来。

……

至正十八年,四月初。

此时,远在金陵的朱元璋,在经历长达数年的东征西讨后,他这个大宋的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此时也终于有了一方诸侯该有的气象。

浙东,张士诚虽然依旧强大。但是在连战连败之下,早已不敢主动向朱元璋挑衅。

是以诺大的浙西之地,便也不由一步步沦为了朱元璋的囊中之物。如此一来,钱粮、兵马,朱元璋便也可谓是应有尽有了。

故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甘居于平淡,有着雄心壮志的朱元璋,便也就不由生出了一些其他的想法来。

“平章,您看前面便就是礼贤馆了。现在,听说平章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天下有才学的读书人,江南之地的不少贤才,皆可以说是不远千里前来投奔啊。

平章您求贤若渴的名声,也真的是传遍了整个江南啊!”

“哈哈,善长,你就莫要在吹捧我了。这江南的读书人心中怎么看我,我一清二楚。建立这礼贤馆,不过也就是为了这江南的这群读书人闭上他们的嘴巴。”

言罢,策马而行的朱元璋便也不由将目光转向了前方。

而一旁,同样是策马而行的李善长见此,脸上则也不由浮现出了一抹苦笑。

作为朱元璋的同州老乡,也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谋士,被朱元璋视为‘萧何’的李善长,实在是太了解朱元璋的性格了。

出身贫寒,有经历的数不清的沉浮波折,朱元璋对于江南之地那些个大都只会夸夸其谈的名士,真的也是打心眼里厌恶。

就像朱元璋方才说的那般,要不是为了堵住江南之地这些个读书人的臭嘴,他才不会浪费钱粮,建这样一个劳什子礼贤馆呢。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倒是乃是一个务实的人。

所以不管做什么事,他都很少会因自己个人的喜好来决定这件事的结果。

因而即便是心中很轻视这些只会夸夸其谈的腐儒,可朱元璋却还是亲自来到了这礼贤馆,准备召见那个名满江南的儒士——唐仲实。

“乡间瞽叟见过平章了,给平章行礼了。”当朱元璋一行百余人,威风凛凛的来到礼贤馆处时。

早就在礼贤馆的大门前等候着的江南大儒唐仲实,便也就不由带着一众弟子,对朱元璋见礼。

不过对此,明明心中极为轻视这群腐儒书生,但朱元璋却还是赶忙翻身下马,笑将这唐仲实扶起道:“使不得,使不得。唐公实乃江南之地不可多得的贤士,此番能离乡远来,便就让本平章欢喜非常。唐公也就万万不要行什么虚礼了。”

“平章实在是谬赞了,老朽不过就是一个眼神不好的瞎老头子罢了。读过几年书,于乡中教书糊口,哪里算的上什么贤才。”被朱元璋亲手扶起,无法见礼,五十岁的唐仲实便也不由这般自谦的道了一声。

而对于他这声自谦之语,朱元璋呵呵一笑,那边李善长则不由见缝插针的开口言道:“三峯先生谦虚了。在江南之地,有那个读书人不知道唐氏三苏(唐仲实与父元、次子文凤三人俱以文学擅名,时号“小三苏“),不知三峯先生的大名。

先生当年担任教谕、教授,可谓是诲人不倦,实乃是“东南学者之师“啊!”

“呵呵,老朽不过就是做好了分内事罢了。哪能称得上是“东南学者之师“这等称呼,郎中实在言重了,言重了。”唐仲实笑着自谦,但语气却是要比对朱元璋时好了太多。

显然,比起夸人都夸得十分敷衍的朱元璋,还是李善长的表面功夫做的更好。

不过对此,朱元璋也并没有在意。

毕竟他此番接见唐仲实,不过就是想借此将自己求贤若渴的名声传遍江南。唐仲实虽然名气大,但其人在朱元璋的眼中,不过也就是一个读过两年书的瞎老头罢了。

所以方才唐仲实自谦的那一番话,在朱元璋听来,心下反倒是认同非常。

“哈哈,这外面风尘不小。唐公,来咱们还是进去说话,您看如何?”

“便依平章之言。”没有在寒暄其他,朱元璋、李善长、唐仲实等人便也就不由走进了这礼贤馆。

而进入这礼贤馆,作为臣子的李善长,指着这座建的十分宽阔的礼贤馆,自然也是不忘为自己主公吹嘘一番,以此来展现自家主公的求贤若渴。

但对于此,一开始就看朱元璋不顺眼的唐仲实,自然只是敷衍一笑。

不过虽然讨了一个没趣,但李善长却也是毫不在意。因而在其好一番巧言之下,三人之间的气氛,便也不由逐渐变得活跃了起来。

“现如今天下离乱,战火蜂起,民不聊生。我身为大宋江南之平章,着实想要为这天下出一份力。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皆乃是平定乱世的先贤圣王。

身处此等乱世,我着实也想要效仿这四位圣王,平定天下,换万民以太平。故而不知先生,能又和教我。”

有的没的说了良久,朱元璋看着对面坐着的唐仲实,却是不由忽的道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一番在唐仲实听来,野心勃勃的话。

身为元民却反元,身为宋臣却又妄知九鼎之重,此贼还真是贼心不改啊!

唐仲实的心中这般想着,身为江南大儒,从小便就接受着正统的儒家教育的他,心下对于朱元璋这样毫不掩饰野心的行为,也不由越发的厌恶。

不过既然能够以落第士子的身份而名满江南,被江南的万千士子共同推崇为“东南学士之师”,唐仲实自然也不是一个只知道埋头做学问的书呆子。

所以纵然心中厌恶朱元璋这样的野心家,可是在面上,却也并没露出半点异样。反而在沉默了良久后,还对着安坐那对面的朱元璋表情认真的言道:“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皆乃是我汉家的先贤圣王。

这四位圣王,建立宏图伟业的过程虽然各有不同,但在老朽看来,归根结底,却也不过只有八个字。”

“哦,还请先生教我!”朱元璋身子微微前倾,表情也不由变得认真。

是以见此,唐仲实微微一笑,便也不由看着朱元璋,一字一句的言道:“四位圣王的创业之法、治国之道,不过就是宽仁爱民,礼贤下士而已。”

“宽仁爱民,礼贤下士。”听到唐仲实这样说,朱元璋收回了微微前倾的身子,坐在座位上默然沉默了良久,最终却不由呵呵大笑起来。

“好,好一个宽仁爱民,礼贤下士。唐公一句话,真的如同醍醐灌顶一般啊!”朱元璋笑着称赞了唐仲实一番,而后却是忽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旁若无人的在屋堂中走了一圈,然后猛的转过了身,面带微笑的看着也从座位上缓缓站起了的唐仲实道:“想来先生是看不惯本平章强征寨粮,故而方有此言罢。(注1)”

说着,原本还面带微笑的朱元璋,笑容一收,眉毛一挑,不由变得杀气腾腾。

然而见朱元璋如此,对面立着的唐仲实却依旧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只是摇了摇头,语气平静的言道:“非也,非也。从古至今,立下宏图霸业的各个圣王,不管其人手段如何,武艺如何,智谋如何。

但既能创下传承数百年的伟业,就没有宽仁爱民的。譬如元蒙,便就是因其只知征伐而不知宽仁,故建国不足百年,方才会生出这等社稷倾覆的大乱来。

平章既有效仿古时先贤圣王之心,又岂能不做到宽仁爱民!”

“哈哈哈哈哈,好,好。果真的名不虚传,果真是名不虚传啊。先生的才学胆识,真的是令我敬佩。宽仁爱民,礼贤下士。先生今日的教导,本平章记下了。

最后,敢问先生,可愿出仕,来我帐下为官。”

“出仕。”听到朱元璋这话,唐仲实却是想都没想,便就摇了摇头。

“老朽今年已然五十多岁了,身体虚弱,眼花耳聋。现在,只是想要在家乡做上几年教书匠,实在是没有其他的心思了。”

“这,好吧。既然先生不愿出仕,那本平章便也就不强求了。善长,取百金来,算是对先生今日教导的答谢。”

“哈哈,如此,老朽便也就谢过平章了。”对于这等黄白之物,此番唐仲实却是并没有推辞。

因而见此,朱元璋在笑着又和唐仲实交谈了一番之后,便也就不由带着李善长一起离开了此处。

……

“父亲,您今日和这位朱平章交谈了足足两个时辰。”就在唐仲实带着自己的次子和一众弟子们将朱元璋他们礼送出去后,唐仲实的次子唐文凤在扶着自己的父亲回到房间后,满心疑惑的他,便也不由在这个时候,向自己的父亲道出了心中的疑惑,“儿子很少见您会和这等人物交谈这么长时间了,当初张士诚派人来征召您,您也并没有理会他。难道这位朱平章,就这般不同,值得您这般青眼?”

“不同。呵,若说不同,这位朱平章和那所谓的太尉张士诚相比,这位平章更加野心勃勃啊!”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唐仲实自然也没必要脏着掖着,“这是一个野心十足的人,和他相比,张士诚的那点野心,简直就像是野鸭比之鹏鸟。

你知道他向我问什么样的问题吗。他问的乃是古之圣王的治国之道,问这样的问题,此子有为天下之主的野望啊!”

“天下之主?原来是一个这样的野心家。父亲,向他这样的野心家,在这个时候,天下间实在是太多了,也没人么值得父亲高看青眼的吧。”

“呵,你以为他是那些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乌合之众,草头王。他修建礼贤馆,故作谦卑的请我来到金陵,向我问道时,我已‘宽仁爱民’来嘲讽他,他心中恼怒,面上却依旧礼敬我。

愿意重视读书人,又能节制自己,还偏偏有着十足的野心。这样的人生在这等乱世,真不知最后会建立何等的功业啊!”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处理(新书上架,求月票)第一百八十九章 招兵第一百七十章 矿事第一百八十九章 招兵第四百六十一章 士诚归降第四百二十二章 更名 醉酒第一百四十四章 军器营第二百四十七章 北上第四百六十五章 交易丁口第六十五章 筹谋与动荡第四百四十七章 心思变化第四百二十九章 血腥攻防战第三百一十七章 兵临荆门州第三百四十五章 伏击围杀第一百六十四章 手段第二百八十章 局势危急第四十六章 名望第四百零四章 夺城之战(二)第四百二十章 苗军之意 辰州之思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战搏杀第六十九章 出兵(二)第七十三章 兵临城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撤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练兵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 行军第八十章 掌控第一百一十五章 坚守之计第三百六十七章 计元代汝宁府的资料以及《唐律》中十七禁五十四斩的内容第二百七十九章 八方云动第一百九十三章 逆迎冲杀第三百五十七章 黑衣溃败第八十章 掌控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战斗第四百八十八章 军衔制第二章 盗匪第四百三十八章 千金易将第一百八十二章 奇袭对射第三百九十章 舟船 战术第四百五十章 秘杀第三百一十四章 脱脱讨徐州第三百六十二章 勾心斗角第四百六十章 独领千军第三百九十一章 出兵第四百四十七章 心思变化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 行军第三十六章 足球第十八章 袭击第八十六章 谋划第四百五十六章 走水营啸第二百七十七章 众人心思第二百三十六章 布王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过年两三事第一百零八章 城破第二百二十五章 追亡逐北第三百一十一章 有孕第一百零八章 城破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战而逃第二百五十一章 雨夜夜袭第二百五十六章 激战再起第一百二十三章 战阵初显威(二合一大章)第三百二十四章 官升平章第二百八十七章 交锋 明通第四十七章 受罚第三百三十四章 春季大移民第一百一十八章 伏击之计古代各类攻城武器第一百四十七章 挫败第四百三十六章 洽谈生意第二百七十章 营啸第一百四十三章 招兵买马有人投 风云变幻豪杰出第三百七十六章 演戏第二百四十章 徒做嫁衣第四百一十七章 吕思诚献计第二十七章 布局第四十六章 名望第一百章 受阻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寿辉称帝第八十八章 意外风波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坛’第四百三十九章 建立武院第二百四十四章 捉对厮杀以斗勇第一百零七章 勇士死第五百零九章 战太平(七)第十章 练军2第三百一十五章 新兵营和锻造厂第四百六十七章 天完动荡第二十七章 布局第四百四十七章 心思变化第三十一章 县官第二百章 中计第三百六十章 赏赐的变革第二百六十三章 局势危急第四百七十二章 吊民伐罪第四百七十五章 雪中送炭?第四百七十二章 吊民伐罪第一百零一章 战局第二百九十五章 最终决战第五百零五章 战太平(三)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处理(新书上架,求月票)第一百八十九章 招兵第一百七十章 矿事第一百八十九章 招兵第四百六十一章 士诚归降第四百二十二章 更名 醉酒第一百四十四章 军器营第二百四十七章 北上第四百六十五章 交易丁口第六十五章 筹谋与动荡第四百四十七章 心思变化第四百二十九章 血腥攻防战第三百一十七章 兵临荆门州第三百四十五章 伏击围杀第一百六十四章 手段第二百八十章 局势危急第四十六章 名望第四百零四章 夺城之战(二)第四百二十章 苗军之意 辰州之思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战搏杀第六十九章 出兵(二)第七十三章 兵临城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撤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练兵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 行军第八十章 掌控第一百一十五章 坚守之计第三百六十七章 计元代汝宁府的资料以及《唐律》中十七禁五十四斩的内容第二百七十九章 八方云动第一百九十三章 逆迎冲杀第三百五十七章 黑衣溃败第八十章 掌控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战斗第四百八十八章 军衔制第二章 盗匪第四百三十八章 千金易将第一百八十二章 奇袭对射第三百九十章 舟船 战术第四百五十章 秘杀第三百一十四章 脱脱讨徐州第三百六十二章 勾心斗角第四百六十章 独领千军第三百九十一章 出兵第四百四十七章 心思变化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 行军第三十六章 足球第十八章 袭击第八十六章 谋划第四百五十六章 走水营啸第二百七十七章 众人心思第二百三十六章 布王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过年两三事第一百零八章 城破第二百二十五章 追亡逐北第三百一十一章 有孕第一百零八章 城破第四百五十五章 不战而逃第二百五十一章 雨夜夜袭第二百五十六章 激战再起第一百二十三章 战阵初显威(二合一大章)第三百二十四章 官升平章第二百八十七章 交锋 明通第四十七章 受罚第三百三十四章 春季大移民第一百一十八章 伏击之计古代各类攻城武器第一百四十七章 挫败第四百三十六章 洽谈生意第二百七十章 营啸第一百四十三章 招兵买马有人投 风云变幻豪杰出第三百七十六章 演戏第二百四十章 徒做嫁衣第四百一十七章 吕思诚献计第二十七章 布局第四十六章 名望第一百章 受阻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寿辉称帝第八十八章 意外风波第三百二十六章 走向了‘神坛’第四百三十九章 建立武院第二百四十四章 捉对厮杀以斗勇第一百零七章 勇士死第五百零九章 战太平(七)第十章 练军2第三百一十五章 新兵营和锻造厂第四百六十七章 天完动荡第二十七章 布局第四百四十七章 心思变化第三十一章 县官第二百章 中计第三百六十章 赏赐的变革第二百六十三章 局势危急第四百七十二章 吊民伐罪第四百七十五章 雪中送炭?第四百七十二章 吊民伐罪第一百零一章 战局第二百九十五章 最终决战第五百零五章 战太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