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大考

随即蒋勤和近卫营便根据这个刺客的供述,在城中开始了一次大搜捕,一天下来,便基本上将这个刺客团给彻底捣毁,不但起获了各种短刀短剑,而且还起获了几把短弩,这些东西都是行刺用的好东西,而且这些刀剑还有弩箭上,都沾了剧毒,显然是要对肖天健一击必杀,幸好这个时代没有什么狙击枪,要不然的话,肖天健还真是有很大的危险,不过即便是如此,也让所有人都为此感到后怕不已。

在抓捕这些刺客的时候,这些刺客们都抵抗的十分激烈,伤了十几个前去抓捕他们的刑天军部众,有几个眼看无望逃走,便立即自尽身亡,可谓是各个都是不要命的家伙,这一次前来行刺肖天健,他们各个都已经报了必死的决心。

为此肖天健了解了整个前因后果之后,咬牙切齿的骂道:“好呀!老子还没去招惹你们,你们倒是先派人来行刺老子了!好!干的漂亮!等老子拿下两淮的时候,定要让你们知道知道老子的手段!”

在经历了这么一次险情之后,肖天健这才老实了许多,而且手下们也都加了一份警惕,铁头更是吓得回去之后手都哆嗦了几天,要知道他是负责肖天健安全的近卫头子,一旦肖天健有个什么意外的话,他可以说是万死也难以恕罪,上一次肖天健在荆州城下冒险受伤,他便私下里被一干诸将们骂的狗血喷头,好长日子里过的都灰溜溜的,见谁都陪着笑脸,没少吃诸将们的白眼,这一次的事情下来,铁头便又被诸将给拉出去狠刮了一通,搞得铁头又是灰溜溜了好长时间,抬不起头,对于那些刺客,铁头可是下了狠手了,跑去亲自行刑,用烧红的火钳子一块一块的把他们身上的肉给拧下来,整整折磨他们了好长时间,才把他们一个个弄死,这才出了心中一口恶气。

但是在院子之中的那些士子们,这一次死里逃生,一个个算是被肖天健的宽宏大度给彻底折服了,一个个连在私下里面说这件事的时候,都说肖天健乃是明君之像,这等大事都没有迁怒于他们身上,还赐酒宴给他们压惊,如果以后他当了天子的话,那么岂能是一个暴君?所以跟他干肯定没错,许多人甚至私下表示,这次即便是不能高中,那么他们也不走了,当不了官,就在刑天军谋个吏员的差事,照样也能给肖天健干,而且肖天健公开说过了,即便是这次不能中榜,只要留下做事的也可以在当吏员之后,继续在下一次开科取士的时候,继续报名应试,所以这更给这些士子们吃了一个定心丸了,这样的话,他们便可以一边为肖天健做事,一边继续应试,如此迟早有一天,他们也有当官的机会。

所以肖天健这段时间的努力,也收获了大批士子之心,就连吕唯祺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都连连称幸,对肖天健的处置方式表示赞成。

甚至于在武昌府住的贺逢圣等一干致仕而且未被刑天军追究的朝廷旧吏们,也都对肖天健这次的处置手段表示赞赏,毕竟他们也是士子出身,知道这一次出这么大的事情,如果换成是一个暴虐之人的话,弄不好就会将怒火撒到这些前来应试的士子身上,来一次大屠杀也不算是过分,可是最终肖天健却丝毫没有受此影响,迁怒于这些士子们,这便更为他争取了不少人心,让所有人都觉得,肖天健这么做,乃是对士子们的宽厚,所以心中对肖天健也就少了许多抵触之心,仔细想想,这个肖天健其实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兴兵作乱,但是也并非就要跟天下士人为敌,那么以后即便是有朝一日肖天健问鼎天下之后,他们士子还是有出路的。

于是在十二月十五这一天,万众瞩目的刑天军的第一次开科取士的考试终于按时在武昌城开始了。

此次前来武昌府应试的士子,因为肖天健讲条件放宽,凡是秀才以上的士子们都可以应试,而不是只许举人以上的士子应试,所以前来应试士子高达千人以上之多,大大出乎了不少人的预料,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下毫无学识,只想浑水摸鱼之辈跑来撞运气,不过还是让肖天健和手下诸官都高兴了一把。

最起码也说明刑天军并不是被天下士子都敌视,还是有不少读书人,已经是对刑天军看好,愿意以后跟着刑天军做事了,代表着刑天军在士子集团之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号召力,这可是个相当好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预料到会有这么多读书人前来应试,李进德对考场的准备有点不足,当发现报名应试之人这么多之后,肖天健便立即令李进德将武昌城之中最大的楚王府收拾出来,作为考场使用,于是这次的考试便被刑天军放在了楚王府之中。

能进入楚王府考试,对于士子们来说也是一个惊喜,他们平时想要到王府之中见识一下开开眼,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现在能进楚王府应试,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值得此行了。

于是万众瞩目的刑天军第一次科考,就这么在武昌城之中拉开了帷幕,不过当试卷发下的时候,不少士子则当场傻眼了,刑天军的取士考题,和大明朝廷的科举考试的试题实在是差异太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刑天军的试题之中,不再仅限于八股文,而是对于更实际的策问非常重视,而且其中出现了许多他们以前想都没想过的试题,其中既有数算之学也有许多有关农经方面的问题,甚至于还有一些关于地理和矿冶的问题,当然也少不了问及刑狱之事。

不少胸有成竹前来的士子们看罢了试题之后,当即便抓瞎了,他们这些年读的都是所谓的圣贤书,局限于四书五经之中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死记硬背,虽然大明也有策问,但是却并不是重要的,可是现在刑天军却突然搞出这么一套试题,许多人都顿时不知该怎么办了,这里面太多都是只问实务,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根本就没有思想准备,所以不少人当场就把笔杆子给咬碎了,趴在桌子上不知该如何作答。

此次考试时间是两天,不少士子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捶胸顿足,要么就是面如死灰,早知道刑天军考的是这些东西,他们也做点准备,可是现在不少人却答的是一塌糊涂,许多人自己也知道完蛋了,要么现在干脆就收拾家伙走人,回家再重新学过,回头再来,要么干脆就在这里等着发榜之后,然后应募先当个吏员,一边混饭吃一边再学,下次再来。

而肖天健则先让李进德他们阅卷,挑选出来其中答的比较好的试卷给他过目,他文言文水平很不咋样,这些年来又整日在率兵征战,没有机会恶补一番,所以如果让他亲自阅卷的话,估摸着他立即会被这些士子写的之乎者也的文章给看晕,所以只能依靠李进德、吕唯祺这帮人来帮他把关了。

不过他也有言在先,文采不太好没有关系,关键的就是看这些士子对有关策问的试题回答的思路是否有条理,所说的办法是否可行,这才是他选材的关键,如果单单只是文采好的话,诗词歌赋做的不错的人,也不能说就刷掉,这些人去搞点文史类的工作还是可以的,毕竟今后他也需要修史,正儿八经的文人还是很有需要的,更何况他也不反对中国灿烂的文化传承,如果诗词歌赋这种中国的经典文学方式能传承下去的话,也是不错的,省的后世只有一些欺世盗名的所谓文人,只会写一些神朦胧诗,来骗钱,但是这种人选出来,不能去当地方官,否则的话只会读死书之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地方的。

于是吕唯祺也同意了他的看法,全身心的带着一些手下便投入到了阅卷之中,十天下来之后,还真就挑选出来了几十个可用之才,并且推荐到了肖天健面前。

肖天健了解了一下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士子的情况之后,又在李进德的帮助之下,看了一番这些人的答卷,里面吕唯祺都已经注明了这些人的强项所在,并且给出了一定的用人的方向。

虽然肖天健并不是很满意,但是毕竟眼下这些士子们的眼界是不能跟他相比的,许多事情现在是刚开头,想要以后读书人多学一些实用的知识,还是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之后才行。

于是他便点头批复了这份成绩单,下令可以发榜了。

此次开科取士,上榜的共有五十六人,皆授刑天进士之名,听着有点怪,但是毕竟是刑天军第一届的开科取士,意义却非常重大,而且这五十六名新榜进士皆被刑天军授官,根据他们在考试之中的作答,来区分他们的强项,各授官不同,其中既有人被授之以知县、主薄、县丞等地方官职,下派到刑天军时下已经掌控的各地任职,也有人被被留在武昌府抑或是洛阳府,在属于中枢的一些地方任命,总之都是从稍微基础一些的官职做起,以后根据他们的表现再决定他们的去留于是否升迁。

另外还有四百多士子虽然没有金榜题名,但是也算是可用,便也选了出来,有些授以低级一些的官职,有些则到各地充当吏员,刑天军不效仿大明,不入流的吏员要让当官的去发工资,而是吏员也由刑天军发薪俸,这样一来,当官的便少了要养活不少手下的压力,同时给予这些官吏们的薪俸都比较高,省的他们一到任第一个要想的就是捞钱养家,很快便形成上下之间沆瀣一气,迅速的使得官方腐败,当然现在刑天军因为肖天健尚未称王,许多部门还没有构架起来,尚处于草创期间,暂时用不着的部门,也不会开始养闲人,但是为了管理地方官吏,却少不了先设一个吏部出来,专司管理这些各地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选拔,于是趁着这个机会,肖天健便先将吏部的架子给搭建了起来,眼下因为人手太紧,于是肖天健便请吕唯祺暂时出任,吕唯祺虽然已经没了出仕的想法了,但是现在肖天健请到了他眼前,更何况他已经为了这次刑天军开科取士抛头露面了,于是便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下来,并且给肖天健说好,待到肖天健有朝一日登临天下之际,有了合适人选,他马上便再次告老还乡,回家养老去,肖天健也立即答应了下来。

有了这个吏部的架子之后,今后许多事情就好办一些了,吕唯祺这个人虽然能力不是很强,但是还算是比较清廉有骨气的那种人,先让他干起来,以后逐步再说以后的事情,更何况现在刑天军许多事情都是草创期间,官吏们尚还来不及这么快便继承下大明官府的那一套腐败的玩意儿,今后反正只要他肖天健活着,下面想要搞这些猫腻,他肖天健手里面有刀把子,就不用担心,这天底下愿意当官的人多了去了,不行就杀,杀的没人敢伸黑手为止!在这方面,肖天健最恨的就是贪官,为此这两年他已经下令杀了好几个在下面手脚不干净的官员了,今后多杀几个,也在所不惜。

至于剩下的那些没有中榜,同时能力又差的混吃混喝之人,肖天健也不得罪他们,每个人发了十两路资,让他们回家继续读书去,来年有机会再参加考试也行,不过有了这一次经验之后,许多人便应该明白他肖天健选官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了,最起码也会让许多读书人今后如果想要在他手下混个一官半职,便要重视起这次的考试方向,今后要多学一些实用的东西,不要再读这样的死书了,一个时代读书人学什么,不是读书人自己可以控制的,读书就是为了当官,这个观念还根深蒂固的深深的种在读书人的心中,朝廷开科取士出的试题,就是他们要为之努力学的东西,所以肖天健也想通过这次的考试,让这些士子们了解他们以后该学什么,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学更多有用的东西。

而且这一次取的士子之中,中榜的有几个人文采很不咋样,但是却属于那种杂学之人,许多偏题他们答的不错,有人熟知刑律,读过一些比如宋慈的洗冤集录,这样的人即便是其它方面都不咋样,文采也非常一般,但是却可以干一些比如提刑司狱方面的事情!而有几个人什么都不行,却农经方面很有一点造诣,于是便让他们去干一些负责管理农经方面的事情,照样都金榜题名安排了官职。

如此一来,消息一传开,便让士子们又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见得他们是全才,只要他们学有所专,在谋个方面表现优异,那么即便是文采有限,照样也是有机会在肖天健手下做官的,这也是肖天健的用人的一种想法,官员也要有区分,必须要让内行人去管相关的事情,省的让一些不懂行的人去管理,最终把事情给搞得一塌糊涂。

总之这一次武昌府的第一届开科取士,虽然还有许多不足和瑕疵,来应试的士子之中高才没几个,可是却开了一个先河,为以后再开科取士铺就了一条道路,也算是皆大欢喜了,肖天健暂时缓解了手头上文官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也让天下士人们看到了即便他肖天健有朝一日取得天下,这些士人们还是有用武之地的,省的他们以后都变成刑天军的死敌。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肖天健尚还来不及在武昌松口气,为下一步年后攻打南直隶继续做好准备,却收到了冯卫汉派人从北面送来了一个令他大吃一惊的消息,于是他当即便下令暂停对南直隶用兵,着令罗汝才暂时坐镇武昌,留下部分新编营归他调遣,并且令李信也立即将手头的事情移交给高建,令高建听从罗汝才的命令,而李信则归返他的帅营之中,辅助他的指挥,而部分罗立麾下的主力和近卫师的主力立即就地集结,开始动身朝返回河南,因为北方出大事情了。

(来个五千字大章!今日鸣谢信离、勇敢1023二位弟兄的打赏!)

第38章 人才第96章 纵虎第88章 再下一城第120章 当场揭穿第221章 定淮门第126章 釜底抽薪第105章 有得有失第175章 据城死守第101章 大帅有请第60章 炼铁炉头第143章 曹文耀的异常第128章 炮营驾到第8章 都是尿惹的祸第135章 取士第57章 决胜2第11章 忠臣赴死第222章 忠臣勇将第29章 转变第97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200章 四面楚歌第27章 忠烈之臣第135章 剿兵安民吊民伐罪第145章 名将之死第101章 不了了之第46章 火中取栗第97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210章 绝地反击第127章 胶着酣战第192章 讲武堂第68章 兵不厌诈第120章 当场揭穿第198章 扶植第80章 围城打援第16章 同仇敌忾第22章 奇袭队第33章 兵临城下第19章 入瓮第33章 英魂第115章 水军哗变第129章 向东是大海第127章 讨逆军第81章 进来容易出去难第74章 忠奴第94章 以汉制汉第167章 陆海之争第52章 两强之战8第70章 亲人相见第39章 蒙古八旗第116章 官道口兵堡第237章 大阅兵5第81章 得胜还师第1章 重磅炸弹第74章 通州会战1第55章 直扑中军第81章 得胜还师第一百八十七八 破洛阳第152章 渐改第57章 决胜2第112章 振抚民心第115章 水军哗变第3章 重编2第147章 天下哗然第182章 示之以弱第55章 侥幸第74章 胸甲第92章 出关决战第83章 参谋部第25章 难民潮第10章 清点第70章 亲人相见第24章 言而有信第10章 定四川第5章 传教士第29章 再战石桥第181章 “名将”陨落第117章 官道口决死战1第166章 示弱第199章 改制第180章 督师被俘第101章 兵败如山倒第199章 误打误撞第87章 有根有据第171章 死士第111章 杀俘第80章 进展神速2第114章 妇孺肉盾第111章 难兄难弟第73章 斥候的对决2第62章 标枪逞威第136章 曹操来投第85章 初会牛金星第23章 奇袭第67章 怒而还师第141章 中华之危第107章 屠城第66章 步骑对阵1第11章 多尔衮的判断第15章 活学活用第97章 定策解围第31章 民心初稳
第38章 人才第96章 纵虎第88章 再下一城第120章 当场揭穿第221章 定淮门第126章 釜底抽薪第105章 有得有失第175章 据城死守第101章 大帅有请第60章 炼铁炉头第143章 曹文耀的异常第128章 炮营驾到第8章 都是尿惹的祸第135章 取士第57章 决胜2第11章 忠臣赴死第222章 忠臣勇将第29章 转变第97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200章 四面楚歌第27章 忠烈之臣第135章 剿兵安民吊民伐罪第145章 名将之死第101章 不了了之第46章 火中取栗第97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210章 绝地反击第127章 胶着酣战第192章 讲武堂第68章 兵不厌诈第120章 当场揭穿第198章 扶植第80章 围城打援第16章 同仇敌忾第22章 奇袭队第33章 兵临城下第19章 入瓮第33章 英魂第115章 水军哗变第129章 向东是大海第127章 讨逆军第81章 进来容易出去难第74章 忠奴第94章 以汉制汉第167章 陆海之争第52章 两强之战8第70章 亲人相见第39章 蒙古八旗第116章 官道口兵堡第237章 大阅兵5第81章 得胜还师第1章 重磅炸弹第74章 通州会战1第55章 直扑中军第81章 得胜还师第一百八十七八 破洛阳第152章 渐改第57章 决胜2第112章 振抚民心第115章 水军哗变第3章 重编2第147章 天下哗然第182章 示之以弱第55章 侥幸第74章 胸甲第92章 出关决战第83章 参谋部第25章 难民潮第10章 清点第70章 亲人相见第24章 言而有信第10章 定四川第5章 传教士第29章 再战石桥第181章 “名将”陨落第117章 官道口决死战1第166章 示弱第199章 改制第180章 督师被俘第101章 兵败如山倒第199章 误打误撞第87章 有根有据第171章 死士第111章 杀俘第80章 进展神速2第114章 妇孺肉盾第111章 难兄难弟第73章 斥候的对决2第62章 标枪逞威第136章 曹操来投第85章 初会牛金星第23章 奇袭第67章 怒而还师第141章 中华之危第107章 屠城第66章 步骑对阵1第11章 多尔衮的判断第15章 活学活用第97章 定策解围第31章 民心初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