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皇帝的旨意不是无所不能的

这些朝中狗斗,有的是腥风血雨,明火执仗的,有的则是和风细雨、暗流涌动的,不需要那么的暴力,甚至不需要在皇帝耳边说一些谗言,只需要放一个似是而非的谣言出去,就能把大明君臣共同努力十三年,皇帝和宁远侯精心经营的和谐关系,毁于一旦。

流言可畏。

任由‘宁远侯趁着倭寇入侵朝鲜,硬顶着陛下不让朝廷在辽东征收田赋’这个谣言流传下去,无论大明入朝平倭的战争,最后结果如何,李成梁都是输家,而且这事看起来,的确是李成梁能干得出来。

哪怕是在朝堂上制造不出什么风浪来,辽东地面也会酿起轩然大波,从李成梁的家丁,到客兵、到军屯卫所的军兵、到辽东地面大小有司官吏、再到入辽垦荒谋求生路的百姓,他们心里泛起一些心思来。

毕竟是李大帅先干的!

李成梁看似有很多选择,但其实就一条路可以走下去,那就是让辽东彻底军阀化,成为养寇自重、拥兵自重的辽东军阀,因为养寇自重就像是挤兑一样,朝廷的那些大臣们,一旦心生疑虑,那种子种下,必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就会成为朝堂和地方噩梦。

国失大信,人心启疑。

李成梁这次回辽东,对于李成梁和宁远侯府,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因为之前李成梁已经完全放权,并且将辽东戎事进行了全面的交接,现在,他为了战事不得不回来。

李成梁说皇帝厉害是皇帝真的厉害,早就把这些个贱儒拿捏的死死的,直接告诉了李成梁,大明皇帝可以接受李成梁军阀化。

不过不能在辽东,把李氏朝鲜换个李,到时候给朝鲜的老祖宗编几条族谱,换成一家人就行,李成梁真的不得不走到养寇自重、拥兵自重这一条路,就去朝鲜霍霍去。

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对中原政权都无法构成实际威胁,因为这块粮食产量,注定不可能成为龙兴之地。

粮仓不见得是龙兴之地,但龙兴之地一定是粮仓。

“你们这些个读书人,那些个歪脑筋,能不能用在倭寇身上?往我一个老头子身上使什么劲!特么的,死一死就好了。”李成梁靠在椅背上,心有余悸的说道:“要不是陛下打小就聪明,跟这些个贱儒尔虞我诈了这么多年,就这一句,我就是死了,也要被人骂几百年!”

“真特么晦气!”

李成梁是个武夫,这些年成了侯爷,变得文雅了几分,很少爆粗口了,但现在,他真的有点破防了。

大明皇帝南巡回京后,张居正就硬顶着皇帝,两次封驳了圣旨,因为双方都很坚持,最终皇帝对潞王朱翊镠收押的贱儒进行了冷处理,就关着,不处置。

张居正变得有些极端了起来,在他看来,什么狗屁的绝对、有限自由,让这些摇唇鼓舌的贱儒永远闭嘴,才更重要。

张居正的这种趋向于保守的极端化,表现的非常明显,尤其是对所谓的言路畅通这种事,他开始抵触,甚至反感,因为张居正看到了危险。

现在差点被谣言架到火上的李成梁,就是个活脱脱的例子。

大明皇帝朱翊钧有的时候,也想不明白,辽东怎么就变成了大明的葬身之地?

尤其是在万历援朝之战后,辽东的军阀化,就像是悬崖上滚落的石块一样刹不住,最终把整个大明都砸的稀碎,辽东所有人自称辽人,甚至不停的鼓噪着辽人治辽,万历皇帝、朝堂明公们,在整个万历援朝之战中,对入朝作战中表现出了极度的不信任,宁愿偏听偏信朝鲜王李昖的诡辩,也不肯对入朝死战的军兵有哪怕一丝丝的信任。

贱儒散播这些谣言,有杀伤力,而且极大。

“贱儒是这样的,你让他做点事,他什么都做不成,但你让他坏事,他比谁都强。”侯于赵悠闲的喝了杯茶,他和贱儒格格不入,总是逆行,从始至终。

“辽东设立布政司之事,我得拿出点态度来,这样流言蜚语就不攻自破了。”李成梁思索了许久,决定给自己找一条生路出来,辽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政、法、军三权分离,应该由他李成梁亲自来做。

李成梁离开辽东,就是为了推进辽东设省,既然回来了,该打赢的仗,一定要打赢,该办的事儿也要办完。

“不好弄。”侯于赵叹了口气说道:“洪武四年正月,天下府州县凡一千二百三十九,官5488员,洪武十四年定云南,内外文武官24683员,这不算吏员、衙役,有官就有吏,有吏就有役。”

“正德四年,文24000员,武28000员,吏168000员,吏是文职官的七倍,而衙役又是吏之七倍。”

“即便是不算衙役,火夫、更夫、巡检之类,就只算文官吏员,一地三司衙门,就需要1800员职官,13000吏员,就算辽东地广人稀,用不到这么多的职官吏员,我给你砍了一半,900员职官,7000吏员。”

“老李,你从哪里找这么多的读书人啊?”

李成梁的宁远侯府,不是朝廷辽东设省谋划的主要阻力,缺人才,才是现实的引力。

现实更加残酷,决不能像侯于赵说的那样,直接对半砍,大明地方衙门主要由地方地头蛇构成,县里三把手主簿,通常都是本地士绅,贵州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缺少本地的读书人,只能任命世袭的土官来羁縻统治。

“这么多?”李成梁愣愣的说道。

侯于赵点头说道:“主簿、典史、三班班头、六房、巡检司、闸坝、驿仓库、河泊所、递运所、批验、铁冶所、税科司、县学教谕、僧道司、惠民药局,就这,还不算师爷管的幕僚呢。”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垦荒,有了粮食,吃饱饭,才能有余粮请书生来教书,这些才慢慢都会有。”

师爷管的幕僚通常有七个,这七个幕僚的职能是收发公文、前稿(写稿)、候稿(审稿签押)、班馆(诗书礼乐)、值堂(安排值班)、跟班(随侍县令左右)、执帐(县令会计)等等,这已经是最精简的,如果是那种人口稠密、十分繁华的上县,光是管幕僚的师爷就得分出三个来,则师爷下面的幕僚数目甚至和六房差不太多。

辽东没有这么多的读书人,但凡是识字的人,都已经被侯于赵找来,简单的培训下算学,立刻开始上岗了。

“还有一个原因,能在腹地做读书人,谁愿意来辽东吃雪?读书人,细皮嫩肉,手无缚鸡之力,能在山海关内,就决不出山海关。”侯于赵谈到了读书人迁徙的问题,人才流入和流失。

嘉峪关设立两百年,甘肃虽然穷了点,但每年还是有秋闱,有进士、举人、秀才、生员,以前是地方不够大,是陕西行都司,现在重开西域,大明的手脚已经伸到了关西七卫,甘肃还有人用。

绥远还能靠着陕西、山西支援,都是穷的叮当响的地方,河套还富一点。

可辽东离京师很近,山海关就像是个单向阀一样,辽东培养出来的读书人也要跑到山海关内,山海关内的读书人,不肯到辽东来。

没人,就是现实的阻力。

“说到底,还是得靠军屯卫所和卫所的学堂培养属于辽东的读书人,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总归是有愿意留在这穷乡僻壤的读书人,建设这黑土地。”侯于赵不由得想到了国初时候,太祖高皇帝四处搞军屯卫所,四处营造卫所儒学堂。

大明两百多年的国祚里,有三成的进士,都是出自军户。

儒家士大夫们总是高喊着:‘圣人之教无往不行’、‘有教无类’、‘儒学教化’、‘移风易俗’,但这些穷乡僻壤里,哪有什么士大夫?一到实践,儒学士就开始高喊‘边境之民不可以教、故不必设学’。

侯于赵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哎,辽东北滨边塞,绝徼穷荒,鲜有儒者,岁时表笺乏人撰书,武官子弟多不识字,无从学问,丧乱之余,欲求方闻之士,甚不易得,教师绝无、图书更少、经籍残缺,辽东岂可久守?”

侯于赵自万历二年到辽东来,过了除夕夜就已经是第十三个年头了,他在这里扎下了根,时间久了,他十分迷茫,这种迷茫甚至有点绝望,他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辽东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他说的问题,是现实引力,理想总是那么的恢弘,可现实却如此的残酷。

李成梁颇为不满的说道:“你不就是读书人吗?你不就是扎根辽东,这一扎根就是十二年吗?我辽东称不上物华天宝无所不有,也是物产丰富,怎么没有读书人愿来!”

“我就当老李夸我了。”侯于赵哈哈长笑了两声,摇了摇头,他没有反驳,但李成梁很清楚自己说的是废话,像侯于赵这样的循吏,大明又有几个?

看看那浙江巡抚吴善言,在浙江那么富裕的地方,都能把浙江九营逼到哗变。

“陛下,可以把国子监的监生、落榜的举人之流,送到辽东来啊,大明别的不多,走投无路的穷酸书生可不少!”马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成梁看着马林,又看了看自己的儿子李如松,这都是京师京营来的大营子弟,他们习惯了皇帝的无所不能,所以,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陛下下旨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李成梁吐了口浊气,摇头说道:“陛下给廪食、赐衣服而遣国子生入辽,至今已七年有余,入辽者短则一月,长则半年,几多弃辽而去,学校虽设,而教官或缺极多,学校仍形同虚设。”

皇帝的旨意不是无所不能的。

“拿了陛下的优待,却不用心办事,食君俸当忠君之事!如此反贼,当诛!”李如松面色一变,厉声说道。

“那不是更没人来了吗?不诛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到辽东来试试,你现在喊打喊杀,谁还肯来?流放到此,心怀怨怼,必然和那些蛮夷暗通款曲,亦为大祸也。”侯于赵看着李如松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不善政事。”李如松哑然,他真的不擅长这些政事,思考这些问题,还不如让他去杀倭寇。

大明京营锐卒都是少爷兵,这是辽东军兵对锐卒的评价,这不是羞辱,而是一种羡慕。

除了羡慕京营少爷的军备、补给、军饷标准之外,最重要的是,少爷兵就是不用考虑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只用想怎么打赢敌人就够了。

辽东到现在仍然是实质性的军管,这些辽东的将领们,往往不只是考虑打赢,还要考虑如何治理辖区,不至于动荡,军政财法一把抓,是常态。

李成梁探着身子,拍了拍儿子的胳膊,笑着说道:“你不用胡思乱想,作为京营副总兵,你就想着打仗就行了,陛下已经格外厚待辽东了,咱吉林、咱辽东驰道可以直达!这是连南衙都没有的待遇哦!”

“我和老赵说这些,是辽东足够好了,我们都希望它更好罢了。”

李成梁才不愿去朝鲜当什么镇守公,吃那个苦干嘛,这一仗打完他就回京师去,他作为武将,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交给读书人去做吧!

“这一战,你一定要听陛下的话,切记不可轻功冒进,也不要为那些朝鲜人拼命,要拼命也是给陛下拼命,朝鲜那帮肉食者没一个是人,他们不配。”

“你到了九连城,抽冷子就把义州给占了,我派一个工兵团营,把港口造出来。”李成梁说起了入朝作战,叮嘱自己的儿子,要安全回来,并且贴心的给了混账建议。

看陛下下的圣旨,直接把朝鲜国王的王位给扒了,而且继任者仍然称之为光海君,意思就很明确了,朝鲜国王的王位,到李昖这里算是断了。

绕开朝鲜的肉食者,直接占领义州,减缓大明后勤补给的压力,海运可比陆运便宜的多,驰道三年五载修不好,但这港口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在李成梁眼里,朝鲜的肉食者都是群虫豸,哪怕是这些肉食者为了银子,为了赚钱,把义州这个港口开放,大明京营锐卒、补给都可以走海路抵达朝鲜,这样一来,就不用从辽阳和旅顺往九连城陆运了。 陆运是极为昂贵的,七万石的粮草,就要二十一万石的运输损耗,但海运的话,只需要不到一万石的损耗。

“倭寇都特么的把汉城给占了,朝鲜这群虫豸,还在叫唤着什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些鬼话,不肯开放义州,还特么的跑到老子面前,要老子运粮给他们,长得丑,想的还挺美!”李成梁说起这个就来气。

朝鲜使者跑到辽阳,让李成梁派兵,让李成梁送粮食,而且对鸭绿江入海口义州港口的问题,咬得很死,坚决不肯。

“陛下说,要提防朝鲜肉食者和倭寇同流合污。”李如松想起了陛下临行前的交代。

“你听陛下的,对这帮蠢货留个心眼,别被他们卖了还不知道。”李成梁深表赞同。

李如松眉头紧蹙的说道:“真的能直接打下义州来?”

“放心吧,没你的事儿,到时候我让九连城的军兵先进入义州,要是那些朝鲜的狗杂碎敢抵抗,我就把他们通通都杀了,若是打不过,你再入城。”

“这些京师的贱儒不是说老子是军头吗?这个军头,老子当定了!”李成梁在王化辽东的事儿上出不了多少力,换了个打法,他打算在入朝战事上好好的出点力,做点军头该做的事儿。

大明皇帝从不插手辽东军兵的具体指挥,这给了李成梁极大的自主权。

戚继光有戚继光的君子打法,李成梁有李成梁的流氓打法,不宣而战,不告而取,先拿下义州再说。

陛下尚节俭,能给朝廷省点真金白银粮草,就是讨陛下欢心。

朝中有大臣弹劾他李成梁私自行动,也无所谓,他李成梁认了这个罪名,等到打完了仗就回京领(享)罪(福)。

“老李,你这和强淫妇人有何区别,都不问问人家朝鲜答应不答应?”侯于赵服了这个李成梁,整天琢磨这些事儿。

“不答应,还能拦得住我?”李成梁丝毫不在意的说道。

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京师仍然沉浸在过年的喜气洋洋之中,对于远在朝鲜发生的事儿,歌舞升平的京师,并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鳌山灯火就像是人们的日子一样,一年比一年的红火。

勤政的大明皇帝,收到了更多的塘报。

“宁远侯要不告而取,直取义州,朕认为宁远侯这行为虽然称不上君子,但绝不是小人,总归是为了更快的把倭寇赶下海。”朱翊钧拿着李成梁的奏报,询问着戚继光对奇袭义州的看法。

戚继光站在堪舆图前,认真看了许久说道:“臣以为善,就是宁远侯恐怕又要挨骂了。”

能打下义州是最好的,大明拥有制海权,才能更加进退有度。

李成梁取义州的想法,其实就是想办法干特娘的一票,但这个想法和大明步步为营、尺进寸取不谋而合,入朝作战需要一个支点,而这个支点就是义州。

“宁远侯要用多少军兵攻打义州?九连城只有两千军兵。”戚继光疑惑的问道。

“一千。”朱翊钧快速的回答道。

“够吗?”

朱翊钧摇头说道:“朕也不知道,宁远侯觉得够用。”

“宁远侯觉得够用,那就够用。”戚继光想了想,没有多嘴,大明骑营压阵,出不了大问题。

大明骑营从辽阳至鸭绿江出海口的九连城,还有二十多天的时间,等到骑营抵达,别说一千辽东军兵,就是一百个辽东军兵去取义州,义州守军要动手,也要掂量下轻重。

这就是李如松说的那句,绕开朝鲜王室、大臣这些肉食者,大明自己行动。

朱翊钧本来打算给李成梁便宜行事的权力,这个权力,朱翊钧只给过殷正茂,即便是凌云翼在两广、山东、河南都没有这么大的权限,但最后被张居正给拦住了,如果真的打成了养寇自重的烂仗,再给不迟,朝廷手里总要抓几张牌,这便宜行事就是大义、名分。

“陛下,河南完成了普查丁口,万历十三年,除贵州、云南、广西、绥远外,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完成了普查丁口。”张居正奏闻了大明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普查丁口,张居正呈送了一本奏疏。

朱元璋治国有两件宝物,一件叫鱼鳞册,就是田土册,一件叫赋役黄册,也就是人口册。

这两件宝物,在两百年间逐渐失效,万历元年开始清丈,一直到万历九年初步完成,在万历十一年河南才在好杀人的凌云翼手中完成清丈。

万历十一年时候,朱翊钧拿到了第一件宝物鱼鳞册,现在,张居正把第二件宝物黄册交给了陛下。

洪武二十六年完成了第一次赋役黄册的编纂,比洪武十四年要晚了十二年才编纂完成,这是因为洪武年间人员流动迁徙较多,给黄册的编修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洪武二十六年,大明共有1065万户,人口6054万口。

元末明初,万象更新,胡元粗糙的统治了百年时光,再加上元末战乱,人口在洪武初定之后,开始恢复,六千万人真的不算少了。

“万历十二年末,大司徒告诉朕,大明有1062万户,6069万口。”朱翊钧拿着张居正呈送的奏疏,吐了口浊气,说起了一个笑话。

“严重失实,只是没有完成普查,沿用旧例而已。”张居正俯首说道。

万历十二年末的大计,没有完成普查没有更新黄册,两百年,大明户数减少了3万,人口增加了15万。

两百年大明人口稳定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人人都知道这个数据失真,人人都知道这是个糊涂账,却没有人去下功夫去查问此事。

其实很简单,大明鱼鳞册和黄册,都是直接照着上一次的抄,甚至连增减都懒得做,比如,张雪颜就跟皇帝说:自嘉靖十一年到万历九年,禹州地方的户数量为12277,人口数量为89470,五十年的时间里,禹州地方人口数据,没有一点变化。

连糊弄都懒得糊弄了。

而现在,以张居正为首的万历初年内阁,带领朝臣,对这笔糊涂账进行了全面的普查。

在万历十三年年末,完成了最终的审计。

“万历十三年末,大司徒、元辅现在告诉朕,大明有2126万户,13367万余口。”朱翊钧终于搞清楚了一个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大明中晚期,究竟有多少人。

1.3亿,比户部之前预估的还要多了1000万人,户部严重低估了河南、湖广、陕甘宁三边的人口数量。

“陛下,臣在普查丁口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咱大明的官僚们,个个都是本事通天,个个都是平账仙人!”

“比如这东昌府,在洪武二十六年的黄册上,有48022户,110192口另有327口畸零户,万历九年,东昌府府内的黄册上,有288135户、662473口,两百年,户、口翻了六倍。”

“可这翻了六倍的户、口,到了省里布政司,就立刻马上,变回了之前的样子。”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先生的意思是,咱们地方的府、县父母官们,对辖区有多少田亩和丁口,是极为清楚的?”

“然也,人口上,县里在涨,府里在涨,唯独这朝廷黄册上不涨,当真是天下奇闻也。”张居正说完,自己都被气笑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案子,王一鹗在普查山东丁口的时候,忙前忙后一年多才查清楚,搞得精疲力尽,焦头烂额,后来东昌府知府因为贪腐被海瑞给查办了。

查问东昌知府的过程中,从东昌府知府的私人执帐手里,拿到了一本黄册,王一鹗才发现自己白忙活了,而山东各府的知府们,就看着顶头上司白忙活,如同看笑话。

搞得王一鹗差点变成凌云翼,举起屠刀来。

这知府们,对自己辖区有多少田亩、有多少人口一清二楚,但平账仙人就是如此的神奇,一省的田亩人口,两百年稳定不变。

“其实就是布政司不负责劳役、四差银,田赋也是得过且过。”张居正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鱼鳞册和黄册的失效,其实就是变成了胡元的包税制啊。”朱翊钧面色极为难看,只拿到鱼鳞册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再拿到黄册,朱翊钧才发现,这帮士大夫们,真的把大明硬生生的玩成了包税制!

“那还是不同的。”张居正及时纠正了陛下的说法,距离包税制还有很远的距离,包税制是预付款,给朝廷交了钱,包税之人在包税领地里,收多少赔了赚了,全看你自己的本事,通俗易懂的讲,就是劫掠。

大明这包浆的鱼鳞册和黄册还是有一定兜底的效力,地方官是不能为所欲为的。

“从南衙江左、江右开始,推行一条鞭法,首先,就是按鱼鳞册、黄册,将各府州县丁口摊派到田亩之中,一县一府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朱翊钧下了圣旨。

“陛下,浙江也有条件和基础。”张居正提醒陛下,浙江走在新政的最前面,还田如火如荼,既然要做,就一块做了更好。

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浙江…先生,朕觉得还是先把还田折腾明白,烦累小民过甚,过犹不及,朕打算把侯于赵调到浙江去,申时行一个人有点忙不过来。”

“等侯于赵去了,再行一条编(鞭)法。”

第416章 王谦,果然是个纨绔!第一十九章 皇帝要亲自种地去?第八十三章 《矛盾说》已然大成,成书刊刻天下第591章 来自天运的考验第681章 反对的声浪太大的话,就让他们去挖煤第477章 太残忍了!第526章 第一次技术进步奖第584章 两宋三百载,未曾复燕云第一章 刺王杀驾第665章 伸张正义朱青天第五十四章 过河拆桥,上房抽梯第二百六十三章 该杀杀,该抓抓,该拔舌头拔舌头第478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萝卜刻一个倭国国王的印绶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个好主意!第472章 世界的参差不齐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运扼住了喉咙第407章 爱我家园,清洁先行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开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第429章 买得吴船载吴女,都门日日醉醺醪第八十七章 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郑公来去匆匆,宁远伯入京面圣第五十三章 养寇自重,弛防徇敌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第523章 北极玄灵荡魔南极赤炎广利洪圣天尊第二百七十章 你给这点钱,朕很难做事第二百零一章 海总宪,朕有个主意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万银,图谋世界之路第597章 舆论的铁律:猜测即事实第556章 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第二百七十七章 漫不经心的炫耀第448章 在死亡的边缘试探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宗伯,想得周到第289章 你问朕是什么人?朕的名字不可探闻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无上真经第713章 极端化困境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发生(为盟主第644章 不仅要看向生产,还要看向生活第二百五十二章 贱儒们那张犯贱的嘴第451章 杀人不一定要动刀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国之宏规,保安之上画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一百一十三章 倍之?超级加倍!第552章 权利无限大,责任无限大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542章 有内鬼,这是借刀杀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体国侯于赵第715章 拥有制海权,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第495章 借工兵团营法一用第563章 压力山大的工部尚书第二十六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532章 礼法不能是新政的绊脚石第九章 再一再二没再三第469章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第二百四十一章 张居正丁忧归政,王崇古忧惧逃亡第一百四十九章 少年组天下第一高手朱翊钧第707章 迟到的正义从来都不是正义第305章 因人成事休定论,时运相逆人离群第四十二章 对小皇帝的考成第四十五章 发乎己者有不忠第二百零四章 《劳动图说》朱中兴第657章 《抱薪者》和《安全生产》第527章 百业农为先,农兴则百业兴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第574章 王次辅立身之本第629章 《大明水文概略图》第448章 在死亡的边缘试探第368章 是谁蛊惑陛下变的如此邪恶第363章 多大点事儿?张居正兜得住!第559章 大明举重冠军朱翊钧第425章 大明律,不保护泰西番夷第427章 土著只是一种猿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变了!天变了!天变了!第一百零五章 朕要学外语第349章 稽税院,扩编!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无敌!第二百六十章 战争之中,伤亡不可避免第683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国叛徒,献土以求苟安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银子,离开我的船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贱儒第580章 风雨只打飘零客,佛门只渡有钱人。第555章 欠陛下的债,还不完,根本还不完第357章 打碎了一个聚宝盆,就再建一个聚宝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第353章 不是思维简单,而是这样做效率最高第292章 贱儒类犬第631章 朕为天下黎民留爱卿在朝第302章 这是大明的顶级机密第一百二十二章 要为小皇帝提供充足的弹药!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第九十五章 客星犯帝座,佞臣僭主上第四十五章 发乎己者有不忠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赃不均、赏罚不明第618章 人力可胜天,天弃人不弃第382章 贱儒?收买起来不值钱第537章 藩镇粮饷在地化
第416章 王谦,果然是个纨绔!第一十九章 皇帝要亲自种地去?第八十三章 《矛盾说》已然大成,成书刊刻天下第591章 来自天运的考验第681章 反对的声浪太大的话,就让他们去挖煤第477章 太残忍了!第526章 第一次技术进步奖第584章 两宋三百载,未曾复燕云第一章 刺王杀驾第665章 伸张正义朱青天第五十四章 过河拆桥,上房抽梯第二百六十三章 该杀杀,该抓抓,该拔舌头拔舌头第478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萝卜刻一个倭国国王的印绶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个好主意!第472章 世界的参差不齐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运扼住了喉咙第407章 爱我家园,清洁先行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开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第429章 买得吴船载吴女,都门日日醉醺醪第八十七章 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郑公来去匆匆,宁远伯入京面圣第五十三章 养寇自重,弛防徇敌第一百九十六章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第523章 北极玄灵荡魔南极赤炎广利洪圣天尊第二百七十章 你给这点钱,朕很难做事第二百零一章 海总宪,朕有个主意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万银,图谋世界之路第597章 舆论的铁律:猜测即事实第556章 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第二百七十七章 漫不经心的炫耀第448章 在死亡的边缘试探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宗伯,想得周到第289章 你问朕是什么人?朕的名字不可探闻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山老祖的无上真经第713章 极端化困境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发生(为盟主第644章 不仅要看向生产,还要看向生活第二百五十二章 贱儒们那张犯贱的嘴第451章 杀人不一定要动刀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国之宏规,保安之上画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一百一十三章 倍之?超级加倍!第552章 权利无限大,责任无限大第四十四章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542章 有内鬼,这是借刀杀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体国侯于赵第715章 拥有制海权,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第495章 借工兵团营法一用第563章 压力山大的工部尚书第二十六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532章 礼法不能是新政的绊脚石第九章 再一再二没再三第469章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第二百四十一章 张居正丁忧归政,王崇古忧惧逃亡第一百四十九章 少年组天下第一高手朱翊钧第707章 迟到的正义从来都不是正义第305章 因人成事休定论,时运相逆人离群第四十二章 对小皇帝的考成第四十五章 发乎己者有不忠第二百零四章 《劳动图说》朱中兴第657章 《抱薪者》和《安全生产》第527章 百业农为先,农兴则百业兴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第574章 王次辅立身之本第629章 《大明水文概略图》第448章 在死亡的边缘试探第368章 是谁蛊惑陛下变的如此邪恶第363章 多大点事儿?张居正兜得住!第559章 大明举重冠军朱翊钧第425章 大明律,不保护泰西番夷第427章 土著只是一种猿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变了!天变了!天变了!第一百零五章 朕要学外语第349章 稽税院,扩编!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无敌!第二百六十章 战争之中,伤亡不可避免第683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国叛徒,献土以求苟安第二百章 拿着我的银子,离开我的船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贱儒第580章 风雨只打飘零客,佛门只渡有钱人。第555章 欠陛下的债,还不完,根本还不完第357章 打碎了一个聚宝盆,就再建一个聚宝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第353章 不是思维简单,而是这样做效率最高第292章 贱儒类犬第631章 朕为天下黎民留爱卿在朝第302章 这是大明的顶级机密第一百二十二章 要为小皇帝提供充足的弹药!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第九十五章 客星犯帝座,佞臣僭主上第四十五章 发乎己者有不忠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赃不均、赏罚不明第618章 人力可胜天,天弃人不弃第382章 贱儒?收买起来不值钱第537章 藩镇粮饷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