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推车

||体验更多快乐读书功能

柱子跟上队伍走了不久,他的父亲王怀炳老汉也加入了支前的行列。老汉已经五十九岁了,按照农救会的规定,过了五十五岁的人可以不出夫,况且他家里还有个瞎眼婆子无人照料。但老汉执意要去,谁也拦不住他。

柱子虽然长成了壮小伙子,但在怀炳老汉的眼里,他的儿子永远是庄稼棵上的嫩须须,开春时节的树芽芽,碰不得拽不得,不容有闪失的。霜降之前,队伍打完了枣庄和泗水,拉到他们这一带休整。这一带刚搞过土改,人们脸上终日喜气洋洋,老汉子叼着烟袋锅在自家新分的田地里转悠,老婆子端着簸箕在自家小院里翻晒刚分到手的粮食,大闺女小媳妇参加了妇救会,唱歌扭秧歌学识字,小伙子们眼盯着那些扛着钢枪齐步行进的士兵,心就痒痒开了。队伍上的人一来动员,他们纷纷报名参军。按说柱子是独子,可以不当兵,别人也不会小瞧他,更不会被人硬拽了去。可他自己留不住自己,别人就不好说啥了。

那几天,不断有消息传到他家小院里来,说张三家的儿子穿上军装了,李四家的儿子扛上枪了,王二麻子家的儿子也戴上大红花了。柱子脸色越来越不好看,就知道闷头睡觉,喊他吃饭他说不饿,唤他喝水他说不渴,声音哑哑的,入了梦魇一般。他娘烧了一锅开水,让他挑到队伍那边去。他去了,直接走进了一纵七团三营九连二排的驻地。恰巧有个白白净净的战地女记者来二排采访,女记者穿着合体的军装,手里拎着个皮匣子,别人说那叫照相机。女记者喝了一碗水,说,呀,你家的水怎么这样甜呀。柱子低了头说,俺娘用松枝烧的,松枝烧出来的水又香又甜。女记者又说,哟,你是谁家的小伙呀,西王庄的小伙我都见了,就数你精神。刘排长,你借他军装穿穿,再给他一支枪,我给他照张相。

柱子像个木偶一样,任女记者摆布了好一阵子。随即咔嗒一声,定了影。女记者收起皮匣子。那一刻,柱子突然闻到了一种气息,一种他说不出来的气息,那种气息一定来自战场,它含着硝烟,含着新鲜血液,含着钢铁,含着刚刚掀开的泥土,含着年轻的身体,也含着抖落的露珠和破碎的野花。后来柱子把这个发现讲给小娥嫂子听,说这种气息带着魔法,深深迷住了他。

但此刻柱子并不知道,这种气息将伴他一生。回到家里,他把木桶往地上一撂,瓮声瓮气地说,爹,娘,俺想好了,随队伍走。他的娘正烙着煎饼,手按在鳌子上,煎饼糊了,手冒了烟起了泡,也不觉疼;怀炳老汉正蹲在门槛上吧嗒旱烟,烟丝烧尽了,他仍不停地吧嗒,仿佛想把烟油子都吸到肚里去。半个月后,队伍要开拔了,一大早,刘排长带几个兵来到他家,把小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水缸里挑满了水。穿一身新军装的柱子起初缩在后面,东张西望不知干啥好,后来他端起瓦盆,往院子中央的那棵香椿树下浇水,一连浇了三遍。那棵香椿是他出生那年栽的,按当地的习俗,在他过周岁时,他的爹娘在树下摆了香案,又扶他磕了三个响头,算是拜了干娘。干娘会保佑他一生平安。现在,香椿树已长到了大腿一般粗,而她的干儿子也要远行了。

刘排长干巴巴地替柱子安慰了几句他的爹娘。倒是刘排长带来的兵里,有个外号叫小算子的,模样虽不济,但能说会道,据说他原先当过算命先生,后来被国民党抓了夫,新四军过涟水时给解放过来了。小算子摇头晃脑对怀炳老夫妇说,大爷大娘甭担心,您儿子像我一样,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顶冒紫气,面露祥光,福大命大造化大,上了战场,弹子儿会绕着我们飞。你看我从那边到这边,可以说身经百战,屡立战功,见的死人海了去啦,但我一根毫毛都没伤着。老婆子抹了把脸,面带着笑,说,瞧这孩子真会说话。刘排长恼也不是笑也不是,扭头狠狠瞪了小算子一眼。怀炳老汉命老婆子赶紧把放了一冬舍不得吃的红枣拿出来。老婆子端着柳条筐一把一把往孩子们怀里塞。大伙躲着不接,老夫妇就唬起脸说,俺儿子和你们一样了,你们就像俺的儿子,一家人还见外?真是的。小算子替刘排长发话道,干脆每人吃一颗吧,人民的枣,人民的心,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大伙都笑了,每人捏一颗扔进嘴里。柱子也含一颗,过了好一会才把枣核吐出来,他踱到窗前,用脚踢蹬出一个坑,认认真真把那只尖尖的枣核埋了进去。然后他抬起头来自言自语说,不知它能不能发芽呢。

号声在村落、田野和山峁间久久回荡。不见首尾的队伍在村外的官道上蜿蜒西去。老人、妇女和孩子们驻足于道路两旁,锣鼓声震天作响,妇救会的大闺女小媳妇把秧歌扭得像刚出锅的麻花,香喷喷让人眼花缭乱;煎饼、鸡蛋、苹果、花生、核桃、大枣在人群里飞来飞去,仿佛是天上落下来的。怀炳老汉一手拎着老婆子,一手拎着烟袋锅,钻来挤去,四只眼睛望着游动的队伍,一眨也不敢眨。老婆子喋喋不休,说咋还不见柱子,他过去了吗。怀炳老汉也纳闷,他觉得这些穿军装的孩子都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看着看着眼就花了,就辨不出谁是谁了;他还觉得远行的队伍跟沂河的水一样,一直流啊流啊,没个尽头。

小娥也站在欢送的人群里,她没有扭秧歌。她的男人--那个痨病腔子大贵刚死不久,身上还戴着孝,所以她不能在人前过于欢笑。傍晌时,队伍终于过完了,小娥来到怀炳夫妇跟前说,叔,婶,俺看见柱子兄弟了,他背一杆新枪,好精神。俺往他兜里塞了六个红鸡蛋呢。老婆子抬起衣袖抹抹眼,说,嗨哟,俺这是咋啦,连自个的儿子都没认清,这眼怕是要瞎了。小娥低下头,劝道,婶子,快别说了,俺兄弟确实蛮高兴的,他还对俺说,等打完仗,就回咱西王庄种庄稼,让俺叔给他买把新镰刀,割麦子用。怀炳老汉却不知哪来的火,突然冲老婆子说,家里不是还有半罐子鸡蛋嘛,你也不知道煮煮。老婆子忙说,俺心里乱,没顾上。老汉又说,家里还有半口袋花生,你也不想着炒炒。老婆子接上说,俺没顾上,心里乱。

队伍早没了影,他们仍不愿回村。三个人踮起脚尖望着队伍消失的方向,看到日头越落越矮,土地亮晃晃的,村子乌蒙蒙的,远处的群山在阳光下起伏,仿佛大河中的波浪,一直流向天边。

队伍走了不出一月,老婆子的眼睛果真说瞎就瞎了。那天傍晚时分,她熬好晚炊后,像往常一样,摇着一双小脚到村外的官道上朝远处了望,望着望着,就感到满眼都是火红的颜色,灼得眼眶子像要炸开。接着,红色慢慢褪了,无涯无际的黑暗浮上来,却再也卸不掉了。怀炳老汉唉声叹气把她背回家,她反倒安慰老头子说,不碍事的,柱子一回来,就会好的,俺还想好好看看他呢。

转过年来,天气冷得厉害。农救会的人敲着铜锣挨家挨户动员,说是队伍要打大仗,攻莱芜,号召大家伙儿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运粮秣,抬伤员,踊跃支前,接济前线。又把整个村落鼓动得热火朝天。怀炳老汉未被列入支前名单,农救会的人没踏他家的门槛,老汉卡着腰气哼哼地说,狗崽子,欺俺老汉子不中用了吗,告诉你们,推起小车俺一天行个百八十里的,啥事没有。

天未放亮,西王庄的十八辆独轮小推车就出村了,吱吱哑哑的响声连成一串,像夜鸟的啼叫,搅碎了黎明前的黑暗。这一带的支前队伍都在那条黄土官道上集合,然后排开一字长蛇阵,人们弓了腰胝足前行。

西去莱芜,一百二十华里远,两天的路程。

怀炳老汉和小娥合使一辆小车,老汉在后面推,小娥在前面拉。这一老一少特别惹眼,老的干瘦干瘦,头发花白,额头的皱纹像土地上的沟坎,缺齿少牙的嘴呼出的气息格外浓重;少的细腰圆臀,三尺青丝盘在脑后,一张瓜籽脸儿憋得通红。老的边走边望着眼前那根绷得紧紧的麻绳,说大贵家的,甭使那么大劲,路还远着呢,悠着点力气。小娥头也不回,柔声说,叔,俺年轻,别的没有,就是不缺力气,累不着的。

自打恒了心要去支前,怀炳老汉就着手收拾家里的那辆小推车,该紧固的紧固,朽坏的地方换了新的,又请木匠做了个光滑无比的枣木轮子,把这辆有年头的小车打扮得像个即将迎娶媳妇的新郎官。他没想到小娥也要做民工,小娥不惜和公婆翻脸,死活闹着要走,说不依她她就上吊,或者跳崖。那天她抱着一盘粗壮的麻绳来找怀炳老汉,一见面就咧嘴笑,说他们总算应了,这样俺就不用这根绳子吊颈了,用它拉车吧。老汉疑惑着说,这可是上前线,你能行吗?小娥说,咦,叔你小瞧了俺,柱子兄弟敢去冒死打仗,俺往前线溜溜腿还不行?说完又笑,像拣了个大便宜。老汉想起,自她男人死后,还没见她笑过呢。

老婆子更是忙乎起来没个完。她睁着一双瞎眼,没白没黑地缝了个红兜肚,又在上面绣了钟馗像,说是护身符,反反复复嘱咐老头,到了前边,无论如何也要想法交给柱子,逼着他戴上。为了做这个护身符,老婆子的手指上扎得到处是针眼子。然后,她又没黑没白地推磨,磨出米面再烙煎饼,焦黄酥脆的煎饼摞在那里,足有多半人高。老汉劝她,说柱子吃不了这么多,你就歇着吧。她却说,你个老东西,光念着自已儿子,私心忒大呢。见了柱子的同志,每人分一点,让他们都尝尝,记住了吗?老汉一拍脑瓜子,说,还是你想得周到,俺忘不了,放宽心吧。

临动身前,老婆子只留下三升玉米,让老汉把家里余下的两口袋粮食都带上。老汉说,咋,俺闹不准啥时回来,你个瞎眼婆子不想活啦。老婆子说,饿不死俺,村里人到时会帮俺的。呆在热炕头上,吃糠咽菜照样活命,孩子们就不成了,他们在前边拼命,离了粮食还打个屁仗。老汉拗不过她,只好气哼哼地把口袋绑在小推车上。这样,他们这辆车上的四百斤粮食,约有一半是怀炳老汉自家的。

支前的队伍浩浩荡荡,沿不同的道路奔向莱芜一带的战场。虽然已到了立春时节,但严冬仍在肆虐,呼啸的北风无孔不入,切割着人们**的肌肤。太阳尽管露了脸儿,然而它虚弱得飘飘忽忽,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刮走。田野里的麦苗还在沉睡,遍地布了白霜,看上去晃人的眼。越往前行,气氛越紧张,已经能够听到远处隆隆的炮声,像雨天的闷雷。一路上,不知为啥,怀炳老汉和小娥尽量不提柱子,仿佛柱子是个易碎的器皿,一碰就坏。他们都把柱子搁在了很深的心里,抑制着不去触动他。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心里搁不下他,心中的他像只小兔,总想沿着嗓子眼儿,蹦到外面来。于是,话题绕来绕去,不由自主就扯出他来。比如小娥说,叔,你快六十的人啦,力气一点都不显差。老汉就说,可不,要论下力气,柱子都比不上我老头子。比如小娥说,叔,俺看来支前的人里,就数你年纪大。老汉就说,要是柱子不参军,推这辆车子的,就是他。又比如老汉说,大贵家的,你满二十了吧。小娥就说,过了,二十一啦。俺比柱子兄弟大三岁。俺那个死鬼和柱子同庚,都说女大三抱金砖,俺这辈子怕是连块石头都抱不上了。再比如老汉说,唉,大贵也够可怜的,从小就是个病秧子,摊上你这么个好媳妇,硬是没福命。小娥就说,他呀,要是顶柱子兄弟一根指头,俺也不叫屈。

说着念着,怀炳老汉的眼前就浮起儿子的面影。老王家一直人丁不旺五谷欠丰,到怀炳这一辈时,已是三代单传。再由于家境贫寒,他三十好几了,还未讨上媳妇。有一年的晚秋,他舍命从河里捞起一个女人。一问,她是临沭一带的人,婆家是个富户,因她连着生了四个丫头,被男人一怒之下赶出家门。她没脸回娘家,就四处流浪,沿路乞讨,到了沂河边,她突然不想活了,就顺水而下。后来这女人便成了柱子的娘。但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怀炳却当不上爹,女人的肚皮不知何故总也鼓不起来。眼看老王家就要绝户了,苍天有眼,他四十一岁那年,柱子终于呱呱坠地。往后他们再也没能生育,柱子就成了十亩地里的一棵独苗苗。家里虽然吃了上顿没下顿,虽然穿了这件没那件,但凡有一口吃的,但凡有一件穿的,都由着他尽着他。老两口扳着指头过日子,眼瞅着他长成了壮小伙,如果赶上正常年景,该当抱孙子了呀。

离战场越来越近了,隆隆的炮声愈加沉闷。怀炳老汉不敢再往下思想,他吭吭咳嗽一阵,感到脚下发飘发虚。他只好再用些力气,腰弓成一只大虾,使自己的步子不至于凌乱。身上的棉衣湿了干,干了湿,又凉又硬;头发、眉毛和胡须结了一层冰渣,用手一撸,噼噼叭叭往下掉。

在小娥的脑袋瓜里,柱子是另一种模样。三年前,一乘小花轿把她从东王庄抬到了西王庄。她的男人大贵和柱子是没出五服的堂兄弟,迎亲那天,柱子过来帮忙,端茶递水招呼客人。柱子的装束同其他的乡下同龄少年没啥区别,他们留着同样的发式,戴同样的翻耳棉帽,穿同样的对襟棉袄挽腰棉裤和圆口棉鞋,就连他们甩鼻涕的动作也几乎一模一样。但小娥却从他们中一眼挑出了柱子,他眉目柔顺,神态腼腆,衣着洁净,手脚灵便。吃饱喝足之后,小叔子辈侄子辈的冒失鬼们都涌到她的新房,信口胡诌,脏话不断,有的还动手动脚,撩拨得她耳热心跳,满面羞红,让她恼不得怒不得,只有招架的份儿。唯有柱子立在一旁,立在冬日的阳光下,丝毫不为所动,似乎他还是个童蒙未开的雏男。可他的个头是同龄人里最高的,他唇边的茸毛已经变粗变硬了。那一刻,她希望他也能过来,主动同她攀谈几句,哪怕说一些过头的话也不要紧。但呆了没一会,他就一声不吭走开了。

到了晚间,她才发现自己男人是个不可救药的痨病腔子,男人咳得地动山摇,梁上的尘土给震得纷纷往下落,烛光和窗户纸都跟着打颤。服侍男人睡下后,她和衣而卧,许久无法入眠,不觉又想到了柱子。天明醒来,枕头湿了一片。两家住在一个胡同里,往后见面的机会天天有,但每次碰上,他都规规矩矩叫一声嫂子,多余的话一句也不说,多余的动作一个也不做。

小娥过门不到一年,男人就卧床不起了。以后每次回娘家小住,公公都差柱子代劳,送她接她。这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他们并肩行走在回西王庄的小路上,柱子吭吭哧哧告诉她,有媒人给他提了一门亲,对方是东王庄大财主冯三多的小闺女冯桂香,他爹有点动心,冯三多也挺有意。小娥猛地驻下脚步,身子靠在路边一棵白杨树上,说兄弟你可别犯傻,俺和那冯桂香一块长大,对她知根知底,她要脸蛋没脸蛋,要身段没身段,屁股瘪得像柿饼,怕是连个胎都坐不下;这且不说,她外不会种庄稼,内不会做女红,你娶这种媳妇图个啥?俺叔是看上了冯家的钱财,冯家是看上了你这一表人材。其实呢,冯家一文钱都恨不能掰成八瓣花,一年到头从来不吃三顿,即使冯家舍得给你家钱财,你说钱财金贵,还是人材金贵?小娥胸脯一起一伏,喘口大气,又说,傻兄弟,要是那冯桂香赶上你嫂子一根指头,俺就赞成这门亲事。后来怀炳老汉特别感激小娥,说幸亏她给搅黄了这门亲,否则就坏大菜了。因为去年入冬土改时地主冯三多挨了枪子儿,柱子若是当了他女婿,不给整死也得蜕层皮,更别说参加解放军了,怕只有参加还乡团的份儿。

那个美妙的下午,小娥依靠着一株挺拔的白杨树,说着说着就走了眼。路上不时有一对回家的小夫妻走过。天上不时有一双归巢的鸟儿飞过。田里不时有两只漫游的瘦狗跑过。小娥**辣地说,兄弟,你信吗,嫂子至今仍是根掐花带刺的嫩黄瓜呀,你大贵哥一口都没吃上呀,男人想做的事情他一件也做不了呀。话未说完,泪已沾襟。人都说小娥的脸蛋如月亮一般亮,人都说小娥的眼睛如星星一般明,但柱子就是不敢抬头看她的脸,柱子只是低头瞄她的脚。他浑身冒了汗,脸上水汽涔涔,呐呐地说,嫂子你别难过,大贵哥会好起来的。又说,天不早了,咱回家吧。回答他的,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再往后,男人一只脚踩阴间一只脚踏阳间,折腾了快两年,小娥收了芳心,尽心尽力侍候男人。埋了大贵,再定眼看柱子,见他不仅挺拔,而且健壮了。却就在这当口,柱子扛起枪走了人。

谁知道啥时候才能再见面?小娥也不敢往下想了。

第二日中午,他们在靠近莱芜城的一个小村子里卸下粮食。怀炳老汉把三大包袱煎饼交给一个收粮的老兵,只留下筷子般高的一摞。草草吃过午饭后,带队的头头招呼大伙往回返,怀炳老汉和小娥一商量,决定加入到另一支民工队伍,往前线运弹药。怀炳老汉嘱咐几个乡亲,让他们回去后告诉他家老婆子,就说他和小娥给柱子送东西了,晚些日子回家。

城北面的丘陵地带是莱芜战役的主战场,那里枪炮声密得成了疙瘩。怀炳老汉沿途看到很多建筑物上用石灰水写着一些斑斑驳驳的大字,就问小娥写的啥。小娥指着一溜院墙上的一排石灰字说,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老汉又问,蒋介石是谁?小娥想了想,说,他是个不让咱老百姓吃饱饭的人。老汉琢磨了一下,说俺明白了。

临近黄昏时分,仗打完了。小娥搀着怀炳老汉立在一个高坡上。遍地躺着数不清的尸体,遍地是燃烧的灰烬,他们心惊肉跳,不敢往那上面看。刚打了大胜仗的解放军正在收陇,准备脱离战场。

柱子在哪儿?老汉一颗心像锤子击鼓那样怦怦着。小娥瞪大眼睛,在活着的人群里寻找。她闻到了一种非常刺鼻的气息,这种气息令她五内翻卷。她想起柱子曾经向她描绘过一种气息。这就是那种让柱子心魂不安的气息吗?小娥弄不清楚。

一个挎盒子枪的军官牵着匹高头大马从高坡下经过。怀炳老汉冲他说,同志,你见没见俺家柱子?军官说,叫柱子的忒多,哪个部队?老汉忙说,噢,他大号叫王长柱,是一纵七团三营的。小娥补充道,三营九连二排六班的。军官摇摇头说,一纵、二纵、七纵的人都在这里集结,乱得狠,怕是难找。

此时,队伍已归拢完毕,开始行军。成千上万的兵依次从他们面前经过,怀炳老汉和小娥大气也不敢出,眼睛更不敢眨,一动不动地望着那些扑面而来的身影。可这些身影几乎一模一样,步伐都很疲惫,衣服上都有烧焦的痕迹,而且大都沾着血,面孔都黑得像包公,只有牙齿和眼珠子是亮的。不多一会,怀炳老汉的眼睛就花了,他说,大贵家的,我眼力不济,你可要瞅仔细点。小娥下意识地点点头。突然,小娥尖叫道,叔你快看,那一个像柱子。等那一个近了,近了,再看,却根本不是。小娥急得快要哭了。

就这样,这一老一少迎风站立,用力寻找,直到队伍过完了,也没见到柱子。怀炳老汉木呆呆的,手脚冰凉,一阵风吹来,差点把他刮倒。小娥背过脸去,偷偷抹了把清泪。夜幕已罩下来,远处偶尔响起零星的枪声,四周静得人。正不知咋办时,又有一支担架队匆匆路过,二人赶忙下了高坡,伸头打量担架上的伤号。蓦然,一个熟悉的面孔终于映进了老汉的眼帘--但不是柱子,是和柱子一个排的解放兵小算子。小算子也认出了怀炳老汉,示意抬担架的人停一停。老汉急煎煎地问,俺家柱子呢?

小算子吃力地说,已经开拔了。

老汉哦了一声,他咋样了?

小算子说,他了不得呢,上了战场比谁都猛。今天下午,他亲手捉了个少将师长,还在火线上入了党,当了班长,都成了我的上级啦。

不知不觉,老汉的脸上涂满了泪。小娥也模糊了双眼,脑袋里像开锅一般,但心里踏实了许多。老汉又说,他挂彩了吗?

小算子说,受了点轻伤,左胳膊让炮弹皮咬了一小口。

这点伤不算啥。老汉大声说。说完,他俯下身子,猛丁攥住小算子的一只手,孩子,你咋了?

小算子用另一只手指指胸脯,说没啥,两颗混账子弹不长眼,钻进去喝血吃肉了,***,便宜了它。

你不是说子弹会绕着你飞吗?老汉冒出一句傻话。

唉,人算不如天算呀。小算子凄凉地笑笑。

血珠子透过担架往下落,转眼汪了一片。抬担架的人咋咋唬唬要赶路,小算子说甭急,急也没用,我已掐算过,我活不过今夜子时。他又转向小娥说,这丫头,是王长柱的小对象吧,真够俊的。小子以前从来没讲过嘛,光一个人偷着乐,不够意思嘛。都到了这时候,小算子还有心开玩笑。

担架队远去了,天也黑尽了。怀炳老汉点上烟袋锅,边吸边和小娥商量,说没见上柱子他总觉心不甘,再说柱子娘捎给他的东西也没交给他,他想继续随队伍走。大贵家的,要不你先回家吧。小娥当即不容置疑地说,俺回家干什么?家里没俺一点牵挂头了,俺单单牵挂柱子兄弟,不见他一面俺也不甘心。叔,咱爷俩一块走,管它天南还是海北。

月光下,一老一少又上路了。

这以后,他们随队伍上泰安,下兖州,奔鲁南,进苏北。反正哪里有队伍,哪里就有支前民工,不愁没伴儿。他们运粮运弹,抬伤员埋死人,什么都干过。有一次,遇到敌机轰炸,同行的民工扔下运粮车就往路边的树林里钻,他二人不慌不怯,硬是把车子推到了安全的地方,结果很多小车被炸翻了,粮食洒得到处都是,他们车子上的粮食一粒没丢。怀炳老汉淡淡地说,柱子他们在第一线,啥样的恶阵没见过,几架小飞机吓不倒咱。小娥说,柱子兄弟当兵走时还怪咱没觉悟呢,他要是见了刚才那阵势,肯定夸耀咱爷俩一番。老汉颇为得意,说儿子是好汉,老子也不是软蛋,就连你这个长头发的小媳妇,见识一点都不比老爷们儿短。小娥美滋滋地说,俺比柱子兄弟还差得远呢。

队伍这一阵子没打大仗,形势不算紧张,老少二人的心情也像渐渐转暖的天气那样,充满了阳光。一路上的话题自然仍是离不开柱子。每到一座刚解放的城镇,怀炳老汉就说,肯定是柱子他们攻下的。每吃上一顿当地百姓为民工们准备的可口饭菜,小娥就说,要是没有柱子兄弟他们,咱哪能吃上这么香的萝卜炖肉白面馍馍呀。怀炳老汉沉吟道,柱子是个好孩子,又听话又懂事,就是腼腆,胆也忒小,见了蚂蚁都绕着走,见了生人就脸红,人都说这种脾性的孩子没出息。哪想到他当兵不几天,一立竿就见影,立马换了个人,小算子说他捉了个少将师长,大贵家的,你说说,师长是个多大的官?小娥说,师长带的兵呀,少说也有万儿八千。老汉啧啧道,瞧瞧,领兵一万的先锋官,生生让俺家柱子给捉了。老王家从古到今,就出来他一个兵,他没给祖宗丢脸呐。老汉说着说着就湿了眼睛。

一次,小娥幽幽地说,咱们队伍总打胜仗,照这样子打下去,不出几年就会夺了他老蒋的江山。等全国解放,俺柱子兄弟官当大了,进了城,再娶个城里的洋婆娘,会不会忘了咱西王庄?老汉胡子抖了抖,一跺脚,说他敢,看俺不敲断他的腿。他就是住上了金鸾殿,也不能忘本。人呐,啥都好说,就是不能忘本。

春天快要结束时,队伍调头北上,再次踏进沂蒙山。

山山岭岭,沟沟壑壑,一眼望不到边。山上的树绿了,路边的花开了,蝶儿贴着枝头翩跹,蜜蜂绕着花蕊旋转。空气里流窜着芳香,布谷鸟儿在眼望不见的高处声声啼叫,清亮的溪水倒映着山岗树木和蓝天白云。小娥就觉得眼里溢满了斑斓的色彩,心里荡漾着浓稠的情感。在缭绕不绝的阳光、月光、清风和植物的芬芳中,小娥一次次不可遏制地想到柱子。半年前的那个下午,小娥正在屋里给她娘家的兄弟纳鞋底,柱子突然闯了进来。人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自打大贵死了后,柱子这还是第一次踏她的门槛,她禁不住眼睛发潮,鼻子发酸,心尖子撞得胸房又疼又痒,手脚一时不知往哪儿搁。柱子给她带来了离家参军的消息,她不信,死也不信,说你骗嫂子玩呢。柱子说,是真的,俺啥时候骗过嫂子。小娥当即噤了声,许久才说,俺早知道西王庄留不住你,任谁也留不住你,这是命。原本呢,兵荒马乱的年月,是好马就得拉出去溜一溜,是好男就得扛上枪抖一抖,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嫂子一句拦你的话都不想说。只是,你这一走,把嫂子的心也带走了呀。唉,不说了不说了,这是命。柱子似乎也动了心,说俺记住了嫂子的情,更忘不了嫂子的恩,只要俺不死,总有再见面的那一天。小娥忙伸手捂他的嘴,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万万讲不得。

小娥拿过未纳好的鞋底,让柱子试一试,说如果大小正好,这双鞋做好了就是他的,如果不合适,她另做一双。一试,差了许多,小娥生气地把鞋底扔到了一旁。这时,她的公公在外面大声咳嗽,她的婆婆在窗下走来走去,柱子不宜久留。送柱子出门时,见一队士兵训练归来,柱子就说,嫂子,兵们身上的气息忒好闻,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会有这气息,你说是吗。小娥说,用不了多久,你也一样的,只是不知俺能否闻得到。柱子说,你会的,只要有心,就能闻到。

接下来的日子,小娥熬红了眼,把她的心魂缠绕在一针一线上。但时间太紧,她没能在柱子离家之前把那双鞋赶做出来。现在,那双千层底的布鞋就掖在她的怀里,每走一步都能觉出它的份量。它像一双大手,一下一下蹭她的肉;它又像两把小锤,扑通扑通敲她的心。她早想好了,她要等他再打了大胜仗时,把他叫到没人的地方,变戏法似地拿出它来,逼他洗干净脚,然后亲手为他穿上。傻兄弟,傻柱子,感觉舒坦吗?行了,啥也别说了,穿上嫂子做的鞋,唱着歌谣走天涯吧。

田里的麦梢变黄了时,他们进入蒙阴县。再往前走,就是孟良崮。

孟良崮到了。

老天爷,这是啥地方呀,崮上的石头全成了红的,崮上的树木全成了碎的,崮上的野花和小草一棵也不见了。活着的人都扯着喉咙疾嚎,对着天空放枪。怀炳老汉和小娥扔下小推车,跌跌撞撞往活人多的地方跑。

在孟良崮西面的山脚下,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纵七团三营九连二排。二排只剩下六个活着的,怀炳老汉一个也不认识。他抓住一个小战士的胳膊,用力摇晃着说,柱子,王长柱,他在哪儿?

小战士说,大爷,俺不认识他。

他明明就是二排的,咋会不认识。老汉生气地说,你们刘排长呢?

小战士急火火地把他二人带到伤员堆里。刘排长肚子上全是弹洞,一条腿也不见了,小脸惨白得像一张白面煎饼。刘排长使出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告诉怀炳老汉和小娥,柱子半年前就牺牲了,那是他参军离家的第七天,在费县境内,他头一次参战,刚进战壕,就被一颗流弹击中了,一句话都没留下。说罢,刘排长抬手指指上衣口袋,就咽了气。

小战士从刘排长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沾了血迹的照片,递给怀炳老汉。这是柱子此生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柱子身着戎装,怀抱钢枪,抿嘴凝眉,表情平静地望着他顿显苍老的爹。小娥的脑袋轰轰地响,仿佛全身的筋骨都被剔了去。怀炳老汉可能哭了,小娥看到他的嘴角一抽一抽,但她听不到他的哭声。她死死抱紧他的胳膊,不让他倒下去,同时也使自己不倒下。

这时,凉风呼呼地刮起来,天上雷声隆隆,浓重的血腥气呛得人睁不开眼。怀炳老汉忽然想起什么,他吩咐小娥把车子推过来,又吩咐小战士把刘排长的遗体放到车上,由他推着车子朝前走。走到一个炮弹坑跟前,他说,就埋这里吧。

三个人以手作锹,往坑里填土。怀炳老汉边往下洒土边说,孩子,你说走就走,再也回不了家了,你娘还天天盼你回去呢。她让俺捎给你的煎饼你一口也吃不上了。你干娘--咱家那棵香椿早就满院子飘香了。你临走时埋在窗户下的枣核儿也该发芽了。说完,他从小推车上取下那个小包袱,把早已碎成粉末的煎饼洒在黄土上。奇怪的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没有流泪。

小娥也没有流泪。那个瞬间,她觉得自己闻到了一种彻骨入髓的芳香。她想这一定是柱子兄弟向她描绘的那一种气息。

埋了刘排长,怀炳老汉哆哆嗦嗦点上烟袋锅。他哑着嗓音问小战士,孩子,你叫啥名字?

小战士说,大爷,俺叫赵天成,小名成子。

老汉认真打量了几眼成子,从怀里摸出那个已褪了颜色的护身符,说,孩子,戴上它。

小娥也把那双千层底布鞋拿出来,说,兄弟,穿上吧。

老汉仔仔细细帮成子戴好护身符,小娥小心翼翼帮成子穿上新布鞋。那边,号声响了,成子噙着泪珠冲他们敬了个礼,迈开大步朝队伍跑去。

紧接着,山风呼啸,大雨骤降。风雨中,这一老一少又推起小车上了路。

四十年代末,在沂蒙山区,在济南府外,在徐蚌大地,在那支势如潮水的支前队列里,如果你稍稍留意,就会看到一老一少两个独特的身影。因为老的面若岩石,须发皆白;少的虽眉眼俏丽,依然鲜亮,但三尺青丝中已含了缕缕白发。所以他们格外引人注目。

(1997年)

推荐小说

小说所有的文字及均由书友发表上传或来自网络,希望您能喜欢

子弹穿过头颅

小说。

第9章 好天气第13章 秋水(九)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三)第14章 尘烟(五)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九)第2章 乡语第10章 彩蝶飞舞(二)第10章 彩蝶飞舞(二)第4章 洞里洞外第9章 好天气第14章 尘烟(十)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9章 好天气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二)第13章 秋水(四)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二)第14章 尘烟(十二)第8章 钉子第13章 秋水(六)第9章 好天气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13章 秋水(六)第10章 彩蝶飞舞(二)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三)第11章 美丽家园(一)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八)第14章 尘烟(九)第2章 乡语第13章 秋水(五)第13章 秋水(二)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七)第5章 村殇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五)第12章 雨中玫瑰(二)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14章 尘烟(二)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12章 雨中玫瑰(三)第12章 雨中玫瑰(一)第13章 秋水(七)第13章 秋水(一)第12章 雨中玫瑰(七)第14章 尘烟(十二)第13章 秋水(六)第5章 村殇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10章 彩蝶飞舞(一)第13章 秋水(二)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二)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九)第13章 秋水(八)第12章 雨中玫瑰(二)第14章 尘烟(五)第6章 身上有岛第14章 尘烟(六)第14章 尘烟(十一)第12章 雨中玫瑰(八)第13章 秋水(三)第13章 秋水(二)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三)第13章 秋水(七)第14章 尘烟(二)第13章 秋水(三)第13章 秋水(三)第12章 雨中玫瑰(八)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三)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4章 洞里洞外第14章 尘烟(七)第13章 秋水(五)第12章 雨中玫瑰(九)第12章 雨中玫瑰(五)第4章 洞里洞外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3章 一个人的高原第11章 美丽家园(一)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10章 彩蝶飞舞(二)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十二)第13章 秋水(十)第14章 尘烟(六)第14章 尘烟(十二)第14章 尘烟(三)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十二)第9章 好天气第14章 尘烟(十三)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5章 村殇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十二)第13章 秋水(十)第10章 彩蝶飞舞(一)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十)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三)第13章 秋水(四)第12章 雨中玫瑰(二)第14章 尘烟(五)第14章 尘烟(十四)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12章 雨中玫瑰(二)第13章 秋水(十一)
第9章 好天气第13章 秋水(九)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三)第14章 尘烟(五)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九)第2章 乡语第10章 彩蝶飞舞(二)第10章 彩蝶飞舞(二)第4章 洞里洞外第9章 好天气第14章 尘烟(十)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9章 好天气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二)第13章 秋水(四)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二)第14章 尘烟(十二)第8章 钉子第13章 秋水(六)第9章 好天气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13章 秋水(六)第10章 彩蝶飞舞(二)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三)第11章 美丽家园(一)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八)第14章 尘烟(九)第2章 乡语第13章 秋水(五)第13章 秋水(二)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七)第5章 村殇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五)第12章 雨中玫瑰(二)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14章 尘烟(二)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12章 雨中玫瑰(三)第12章 雨中玫瑰(一)第13章 秋水(七)第13章 秋水(一)第12章 雨中玫瑰(七)第14章 尘烟(十二)第13章 秋水(六)第5章 村殇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10章 彩蝶飞舞(一)第13章 秋水(二)第12章 雨中玫瑰(十二)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九)第13章 秋水(八)第12章 雨中玫瑰(二)第14章 尘烟(五)第6章 身上有岛第14章 尘烟(六)第14章 尘烟(十一)第12章 雨中玫瑰(八)第13章 秋水(三)第13章 秋水(二)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三)第13章 秋水(七)第14章 尘烟(二)第13章 秋水(三)第13章 秋水(三)第12章 雨中玫瑰(八)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三)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4章 洞里洞外第14章 尘烟(七)第13章 秋水(五)第12章 雨中玫瑰(九)第12章 雨中玫瑰(五)第4章 洞里洞外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3章 一个人的高原第11章 美丽家园(一)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10章 彩蝶飞舞(二)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十二)第13章 秋水(十)第14章 尘烟(六)第14章 尘烟(十二)第14章 尘烟(三)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十二)第9章 好天气第14章 尘烟(十三)第11章 美丽家园(二)第5章 村殇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十二)第13章 秋水(十)第10章 彩蝶飞舞(一)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十)第15章 子弹穿过头颅(三)第13章 秋水(四)第12章 雨中玫瑰(二)第14章 尘烟(五)第14章 尘烟(十四)第12章 雨中玫瑰(四)第12章 雨中玫瑰(二)第13章 秋水(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