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讲究

清代家具跟明代家具有很多不同。首先清代家具很明确的就是它的产地,清代的经济比明代,尤其康乾盛世的时候明显的是发达了。所以重要的家具产地有广州和苏州两地。广州就叫广做,苏州就叫苏做。广州做的,苏州做的。给宫廷做的叫“贡做“,上贡的,北京做的就叫京做。就是以地域来命名。每个地区的东西都有它的特点,比如广做的家具。广做家具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惜料,为什么呢?它是口岸。木材他先得到,他的人工贵,料相对便宜,那么我在材料上我就不吝惜,到了苏州以后,经过内地的运输,材料贵了,我人工相对便宜,所以他就不惜工。以工来弥补缺失料的缺陷。比如椅子,大量编藤屉的椅子都是苏做的,广东的就直接搁一板。因为他不缺料。苏州工匠过去干完活,地上根本没有木头,除了木屑就没有木头,所有的木头都要用上,非常讲究。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明代重结构少装饰,它的装饰都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清代是重装饰轻结构,在结构上就没有明代那么讲究,它讲究整体的一个华丽。明代它注重细微的变化,非常细小,比如一个线条非常细,你不是很深的了解这家具,你有时候都看不到。它有点像京剧甩个水袖,飞个眼神,它是那个感觉,很细致,清代不是这样,清代讲究是第一冲击力,就是一上场就跟好莱坞片子,先把你弄热闹起来,让你一下就吸引进去,就是它整体的感觉。它是两个时代不一样。

从收藏角度上讲呢,我们过去远离这种文化,从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我从小学一直到成年,都是远离这种文化的。我结婚的那会儿流行的是什么呢?买电镀的折叠椅。我记得很清楚,36块钱一只,谁结婚得买2只,72块钱,当时72块钱可以买一堂红木家具,没人买,我们喜欢新的,我们不喜欢旧的。我们的民族心理结婚一定要买新家具,旧的不能用。那时候我姥姥说我有一对紫檀椅子送给你,那不要,那不值钱,我得买两个电镀的。今天说起来是笑话,当时就是这么回事。当时反映了我们以后非常匮乏的精神追求。匮乏,不懂文化,就把家具看成家具,不知道家具是一种文化,不知道这上面能带给你什么,不知道。

我有一个紫檀桌子,买的非常的曲折。我第一次看见那桌子的时候我是买不起,不可能买下。人家开的价格是我望尘莫及的。我就劝一个朋友买,我说你一定要买,这桌子非常重要。它整个桌子面是用非常小的紫檀和瘿木拼接起来的,整块是一个“万字锦地“。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桌子的来历。

雍正年间的时候,雍正在圆明园盖了一个房子叫万字房,万字房里当时要配备家具,连那个匾叫“万方安和“都是雍正亲题的,后来乾隆皇帝每到夏天的时候都到那儿避暑。乾隆皇帝当时就说这个地方冬天暖,夏天凉,说我爹活着的时候就特爱在这儿待着。那里有一件家具,就是这个桌子,万方安和。这个桌子在晚清的时候流出,圆明园后来散了以后就流出来了。然后慈禧就赏给了那侗,那家花园,那家花园的记载也非常明确,那家花园当时记载他们家,就是现在和平宾馆那个位置,那过去是那家花园,在他们家可以放风筝,可见他们家院子有多大!为了盖和平宾馆把那家花园给拆了。中国人愿意拆了盖新的,那么那家花园拆的时候这个桌子就从那家花园再度流向社会,流到我一个认识的朋友家里。他就给卖掉了。

那么当时雍正的时候,他做这个桌子的时候他跟底下人说过,就是根据这个万字房,根据“万方安和“这个特点做这个家具。所以工匠们就设计出来一种叫“万字锦地“,整个铺满万字,非常漂亮,这种桌子除了故宫有,在故宫以为我从来没见过,那就是他精神上的一个追求。他不仅仅说你给我做张桌子,要跟这个地域,跟我这个文化吻合的一张桌子。那么我们现在对家具的追求很大程度上不是文化,是对财产,对钱的一个追求。

比如还有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个人,我原来不认得他,他找我来,他说马先生,我想买一个特贵的家具,我就当时很纳闷,我说你买一个贵家具干吗啊,你得告诉我。他说不干吗,只要贵就行,摆家里。然后我就说你总得有个原因,他说我跟你讲吧,原因就是这么个原因,说我原来穷,炸油饼的,没钱,我在家有一天坐着,我就想我们家什么东西最值钱,想半天,是那黑白的九寸的电视,值300块钱,全家最贵的财产就是这电视,说我现在发了,有钱了,有一天我坐家里,躺在沙发上,忽然又想起这问题来了,说我们家什么东西最值钱,说想了半天,还是他们那电视,变成了液晶的大电视,好几万块钱。他觉得我的财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家里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有量的变化,他说我一定要买个东西压住它。然后我就建议他买了一张紫檀桌子。

还是好多年前了,谁到他们家,他就摸着桌子跟人家说,我们家最贵的可是这个,说你看这怎么着怎么着,说这是乾隆的,原来他都闹不清雍正是乾隆他爸爸的人,现在知道了雍正上面还有康熙呢,就是说他一旦喜欢了这个东西以后,喜欢了古代文化,他就把它周圈的文化慢慢慢慢就知道了。过去他哪知道康雍乾,不知道,乾隆的儿子是光绪吧,他上来就说,他不知道谁是谁,因为有了这么一件文物,导致他对文化感兴趣,后来收藏了很多东西,本来就想自己买一件,文化对人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

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里把中国家具都作为重点的收藏,你比如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大都会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博物馆。它把中国的苏州园林和中国的家具单独辟出一个厅,非常的漂亮,有机会看的时候,我第一次去看的时候都非常震撼,因为大都会博物馆非常大,各国文化都在那儿云集,你突然进去一个环境,完全是中国明代的环境,那个震撼力是不能想象的。美国明那波里斯博物馆里把苏州的一个古建筑原封拆完了,搭在它那屋里,里头搁上中国的明式家具。一进去就是苏州一小院。那是在美国,就是它把文化供起来,供人们去瞻仰学习。

1996年佳士得公司在纽约拍过专场的一场中国家具,那一场是107件,有37件是小件,只有70个家具大一点,剩下的都是小件,平均下来,拍了一个多亿。平均每件100万块钱人民币,在十多年前,连大带小,平均下来100万一件,那是给所以中国家具界的人一个震撼,我们都没想过我们扔掉的很多东西又这么大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仅仅的经济价值,是中国人才智文化所有积累出现的一个体现,一个坐标,我们没有办法去形容这个东西有多值钱,我们过去简单的说价值连城,今天有一个坐标,这个坐标是全世界公认的,用钱来告诉你,你的东西值多少钱。这是一个文化的积累。

中国的古典家具有极强的文化因素,所以它就容易导致情感问题的发生。你不信你们家那折叠的电镀管椅卖了,你肯定不心疼,你卖完了你还说我终于把那破椅子给卖了,对吧?但你要卖你们家太师椅你试试,你一卖你就心疼,不管卖多少钱。

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比如早年我在北大一个教授家里,那个老太太找我,她要把他们家家具卖掉,她说我要从平房搬楼房,我放不下这些东西,那么她先生已经过世了,孩子在美国,她说我也没办法弄这些东西,我就想卖了,29件,一次卖给我,然后这个事折腾了很久,最后到我去交钱拉东西的时候,她突然跟我说,她说我女儿打来电话,说小时候什么事都不记得,就记得那个柜门,上面雕刻着山水,说我对那个柜子非常有感情,能不能把那个柜子给我留下,这是情感问题,文化引申的情感问题。我当时就同意了,我说那个柜子可以留下,没有问题。那老太太第二句话就跟我说,那咱们价钱也不能改,我说好,就不改,就说好的价钱,就把那一件玻璃柜,底下带雕刻的就留下了。

我早年去苏州,看到苏州的那个农妇抱着孩子,站在床边,指着床上的雕刻,说这是花,这是草,这是一种早期教育,它的教育是从家具开始的。那么我们过去的门窗,过去的家具有大量的雕刻,他怎么认知世界呢,那个孩子?抱着,说这是花,这是草,这是山,这是水,这是《三国》,这是《水浒》,它就把中国的文化通过家具这么一个具体的东西在不停的传递下去。这就是我们家具的魅力。

我多少次面对很多人依依不舍的把他的家具卖掉,因为诸多原因,比如搬家,比如孩子出国需要钱,诸多原因,卖的时候不管卖了多少钱,都依依不舍。

我从结婚起就没有买过新家具,家里全是旧的,从来没有。我儿子小时候跟我老说一句话,说爸爸,咱们家的家具磕人很疼,他小时候在屋里跑来跑去,屋子又小,堆得到处都是,经常磕在椅子上,哇哇大哭,说,咱们家家具磕人磕得很疼,然后我说我没有办法给你买那种软家具,他到很大了都不知道有沙发和席梦思这种床,那么现在儿子大了以后,我有一次带他在博物馆里看家具,我说你对这个椅子有印象吗?他看了一下,我想起来了,我小时候老趴在这张椅子上写作业,他说这椅子怎么比我想象中的小了点?我小时候觉得这椅子特大啊!就是他还是有感情因素,你要现在跟他说什么席梦思床,什么电镀管椅子,他对那个什么感觉都没有,这种文化对他来说有潜移默化的一个影响。

以我这样的年纪,两个人首尾相接就进清朝了,五个人就可以看到乾隆了。乾隆当时还是盛世,是他年轻的时候,大概有33岁;十七个人首尾相接,就可以看到宋徽宗了;二十六个人就可以看到唐太宗。一百个人首尾相接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五千年,从甲骨文出现到现在。以此看,历史没有多长,对吧?我们一旦把它量化,就会感到它没有想象的那么长。我们有文字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不足五千年,就用刚才这样的计算方法,就是我这样年纪的一百个人首尾相接,大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

甲骨文从诞生到现在,不足五千年。我们常说“五千年文明古国,亿万里美好河山“,说的就是我国的历史和疆域。再往前追溯,就是我们用火的历史。用火,是野蛮到文明的一个过渡。我们怎么开始用火的?最早的用火就是两个目的:一个取暖,一个熟制。人的进化跟吃熟食有很大的关系。那么,用火的第一个成就,当它开始烧制陶器的时候,距离现在大约只有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陶器是偶然烧成的。烧造陶器是新、旧石器时代分界的一个特征。能够用火烧造一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开端。

怎么烧造一个陶器呢?我们的祖先烧造陶器时,仅是一个偶然的发现,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我们今天讲那是人类一个伟大的发明,但这个发明最早就是一个偶然的发现。比如,用火的时候,火旁边的黏土成为板结状,变得非常硬,这个特征被古人发现了,所以他就有意识地把这个黏土提炼出来,把它做成一个造型,搁在火里烧,越烧温度越高,越烧东西就越完美。这就是陶器的发明,距今不足一万年。

正是这个发明,开创了中国陶瓷史的一个先端。因为有了陶器的发明,才有了后面瓷器的发明。我们常说陶瓷陶瓷,陶瓷从科学意义上讲,是两种东西,一种是陶,一种是瓷。我们先建立两个完整的概念,这样对后面的若干课才能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那么我们一开始烧造陶器要干什么?首先是制造一个容器。

容器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碗,一个杯子,要用它盛饭、盛水。容器的革命,是人类文明坐标中非常重要的革命。容器的每一次发展,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文明可以以容器为坐标。我们今天不要狭隘地把容器理解为就是杯、碗,容器包括很多,比如住房,就是一个容器;比如洗澡用的澡盆,就是一个容器;小汽车也是;再比如现在储存信息用的移动硬盘,也是一个容器,可以容纳海量的知识在里面。所以,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跟容器有关。

陶器是人类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第一次使泥土改变特征,成为了一个人类的用具,这个伟大的发明载入了文明的史册。

陶器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它能就地取材,随心所欲。我想捏个碗就捏个碗,我想捏个罐就捏个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陶器是人类早期最依赖的一种用器。我们早期的用器,都是用物理方法采集到的,比如掰下一根树枝、砍砸一块石头,用来击打野兽,这都是最早期用物理方法去制造的一种工具。那么陶器是第一次使用化学方法,就是高温下改变物质的形态。

那么陶器有没有缺点呢?肯定有缺点。第一个缺点就是它易碎,费劲儿巴拉把这个碗做成了,稍一不小心就打碎了。每个人都有失手打碎瓷器和陶器的经历。陶器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它吸水。今天可能感受不到这个缺点带给我们的困惑,而古人则是长时间为这件事困惑。比如说过去古人也喝粥,喝粥的时候用什么呢?他可能用植物的果实,比如用一个匏器,就是我们所说的葫芦,一剖两半儿,盛上粥喝;或者用一块兽皮,兜起来喝,非常不方便。自从陶器出现,他开始用陶器盛粥的时候,就发现问题了:陶器吸水。比如母亲盛了一碗粥,出门就叫:“小二,赶快回来喝粥吧!“再回头一看,粥成干饭了,是吧?陶器把水给吸掉了。

所以古人在长时间摸索陶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改变它的吸水率,不能让它太吸水。今天能够残留的陶器痕迹,就剩下一个花盆了。我们买的陶花盆是吸水的,而且要利用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保证花能茁壮生长,瓷器的花盆养花反而不好。依赖于这点,我们才能到今天还保留有一种陶器,跟我们的生活相关;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几乎就完全摆脱了陶器。

陶器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就是烧砖。红砖、灰砖都是陶器。今天提倡环保,国家已经下令不许挖黏土烧砖,但是我们还能看到被保留下来的用红砖、灰砖盖的房子,它们都是这个远古发明曾被广泛利用的一个证据。

烧陶的温度要有控制。历史上的烧陶,一般情况下都会低于1000度,瓷器一般要烧到1200度以上。所以说,一开始温度也限制了瓷器的产生。陶和瓷在科学上是两个概念。这一讲只讲陶,下一讲再讲瓷。那么,对陶的理解呢,首先要看它产生的背景。

陶器产生的一个最好的背景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我们民族、我们祖先的一个发祥地,黄河贯穿九个省,我们都称黄河为母亲河。陶器主要的发现地域,大多数沿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有,但与黄河流域相比较,陶器数量要少,而且烧的温度也略低。所以今天我们如果把陶器拿出来单独地看,黄河流域烧造的是最好的陶器。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黄河流域沿岸的文化;沿着长江流域的,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仰韶文化,有一个“人面鱼纹盆“,非常有名。马家窑文化,著名的是“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是一个提水的工具,它做得非常聪明,是尖底,为的是一旦进入水中,尖底瓶就会立刻翻个儿,水从它的口中流入;而当它装满水的时候,就立刻正起来了,这就是它的功能。五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用这么漂亮的东西来提水了。

产生陶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意识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因为我们是一个以种地为生的民族,以农业为主的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我自己供自己吃穿,我们的贸易能力相对来说比游牧民族弱。首先弱在意识上。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而游牧民族是通过易货生存,通过交换取得他们不生产的东西。

农耕民族是定居的民族,需要大量生产用具。但生产时不考虑游牧民族需要抗震动的物品。比如游牧民族愿意使的是金属器、皮制器、木制器等等,都是不容易磕碎的,因为他们生活在行动当中。定居民族可就不在乎这个,分量重一点儿也没关系,易碎的话,小心一点儿就可以了。

农耕民族的思维定势就是重农轻商,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都是重农轻商。所以在农业发达的时期,国家非常强盛;而当我们进入一个贸易社会,或者说经济社会的时候,弱点就显现出来了。

没有纹饰的陶器称素陶,画有纹饰的陶器称彩陶,彩陶各有各的风格。早年我去甘肃的时候,看到甘肃有很多彩陶。要知道,在原始社会里,财产是以数量取胜的,而不是单纯的以质量取胜。当时的财富都以数量的形式表现,所以彩陶出土的时候往往非常多,有时候一窖有几十个、上百个,甚至几百个。当时不谋求彩陶的质量,而是谋求它的数量。

去甘肃的时候,当地人带着我去转,看到这种彩陶,非常多,比我想象的多。原以为收集到一件彩陶是很困难的事情,没想到在一个人的屋子里看到堆积如山的彩陶。我就想:历史上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彩陶陪葬呢?原因无非就是它是财富的显现。当时,积累财富以后,还没办法浓缩这个财富,他不能烧造一个质量更为优良的东西,像后来清代皇宫专用的珐琅彩,价值连城。因此,彩陶只能以数量作为财富的表现形式,然后下葬。被后人无意或有意挖掘出来的时候,你会看到堆积如山、一模一样的彩陶。所谓一模一样,也是大体看上去一模一样。由于是人工绘画,细节上都有差别。

当时我看到有80公分高的大罐,觉得自己没法拿。我那时还是出差,公务缠身,又年轻,不像现在还有办法,那时没办法,所以挑了一个小罐买了。我买的第一个彩陶才花了60块钱,很漂亮的彩陶罐。我为什么要买彩陶罐呢?因为人家讲,这是马家窑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马家窑“,因为我姓马,听着非常亲切,觉得这是我们家的窑,然后就买了,就因为这句话。我一开始不是很清楚,后来才知道马家窑文化中也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有很多种,我当时分不清楚。人家告诉我这是马家窑的,我一听,我们祖上烧的,干脆买回来吧!今天再回过头去看,我就知道甘肃是彩陶的一个产出地。历史上像甘肃、青海,彩陶非常多,去这些地方找彩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找其他的就比较困难了。

前些日子碰到一个人,带了一堆明清瓷器找我鉴定。他跟我讲,他在甘肃潜伏了两个月,到最下面的农村里去找古董,他觉得那个地方特别偏远,一定没有假的。不幸的是,他买回来的明清瓷器全是新的。过去埋地雷,很少埋到马路中间,人家知道你不走这儿,知道你要抄小道,就全埋在小道上了,这个道理一样。他专门跑到甘肃,潜伏了两个月,把埋的“地雷“全买回来了。他跟我说:“我在下面,跟所有人吃住都在一起,那些人对我特别好。“结果,人家把“地雷“都卖给他了。

陶器中还有一个词,我们今天也说,叫“秦砖汉瓦“。一说中国的建筑,就说秦砖汉瓦,说的是质量。比如汉代的砖、秦代的砖,以至再往前一点儿,战国的砖,都能烧造得非常好。战国的空心砖,非常大。那个砖的概念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砖不太一样。战国时期大点儿的砖,有1米多长,可以做台阶。空心砖做台阶,不会踩碎,说明质量非常好。

因为秦统一了六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秦作为强大的政治中心,所有的经济上的好处都算它的了,所以叫“秦砖“,实际上战国时期就大量烧造这种大型砖了。

下面说的汉瓦也是这样。“汉瓦“不是到汉朝才开始烧造的瓦,而是很早就有了,只不过把好处都归了汉朝了,因为汉朝一度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强盛时期。

现在的影视作品当中,大量题材反映秦统一六国这个时期,比如张艺谋导演拍摄的《英雄》,陈凯歌导演拍摄的《刺秦》,都是反映战国到秦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看到电影当中净是一些骑马打仗的镜头,可这个时期的骑兵跟我们后来熟知的骑兵有很大差别。当时的骑兵没法在马上打仗,只体现一种运行的速度。当时的骑兵基本上是骑着马冲到你跟前,然后翻身下马,俩人打起来。不是在马上打仗,在马上打不了仗。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没有马镫。没有马镫就在马背上待不住,也使不上劲儿。除了没有马镫,还少有马鞍。秦代的马很少有马鞍,马鞍是秦以后才逐渐使用的。所以我们看《英雄》某些场景是对的,大部分都是步兵,排着阵往前冲,那是当时战争的一个场面,真正骑在马上打仗是以后的事情。

我们可以用文物来说明这个事。今天能看到的秦兵马俑,请注意看马,马身上没有马镫,绝大多数也没有马鞍,但其他装备是齐全的。再看唐代的三彩马,既有鞍又有镫,装备齐全,非常清楚。

马镫大概是公元3世纪,差不多三国时期以后发明的,三国时期都不能证明有马镫。所以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那种骑马打仗的场面,说起来非常难过。我们猜想在古代,即便在马上打仗,大概也是夹着腿,上身使不了劲儿。不是又要拍新版《三国演义》吗?不知道导演会怎么拍。

过去的骑兵古书上有记载,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的骑兵主要是一个快速部队。马并不是战车,而是运输车,它把人运到敌人跟前。在战国到秦的战争场面中,马车冲进敌人的一方,是要把方阵冲乱,并非一个杀人武器。到了三国以后,当真正的马镫发明,就导致战争变得非常残酷:不用下马就可以杀人了。

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先进发明一般都是先用于军事,所以马镫很快就传到欧洲,欧洲管中国的马镫叫一个很奇特的名字:中国靴。过去欧洲骑兵的马上也没有马镫,两条腿都夹酸了,根本就骑不住,所以马镫是可以彻底释放战斗力的一件重要军事装备。

秦兵马俑属于灰陶。和红陶相比,灰陶硬,北京的四合院都是灰砖盖的。灰陶是在工序上加了一道工艺,使它的硬度增加。在古代,灰的陶器相对都比红的陶器硬,今天也是灰砖比红砖贵。多了哪道工艺呢?这种工艺是在它烧制的最后阶段,泼水闷制,所以使陶器变得更加坚硬。兵马俑都用灰陶烧制,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以今天的工艺烧造这么大型的兵马俑,都还有一定的难度。

俑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俑是人殉制度的一个替代物。商代盛行的人殉制度,一般都是几个人到100人之间,记载中最多的有300多人的陪葬。所以这个俑代替人殉制度,以做成人样的陶俑替代真人去殉葬,是文明的进步。但当时这个制度出现后,在社会上还有阻力。比如孔夫子就讲过,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做这个俑的人,该没有后代吧?有点儿说断子绝孙的意思。孔子就很愤恨这件事,认为用和人一样的俑殉葬,也是不对的。

但是会文明的进步,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厌恶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它依然会向前发展。兵马俑,说起来也是一种人殉制度,像秦始皇这样伟大的皇帝,他去世以后要有这样的陵寝,有这样一支陪葬的队伍,表明他生前的强盛。我们今天挖出来并展出的这部分有8000多件,地底下还有多少,现在不是很清楚,还有很多没出土。试想,如果当时是用人殉制度,那是不可想象的,要有这么多人一起下葬吗?要陪着一个皇帝死亡吗?想起来真让人不寒而栗。

秦代的兵马俑,兵俑以及马俑,大小都与实物一样。比如兵俑的身高,矮的有1.68米,高的到1.87米,跟今天的人的身高几乎一致。只有秦代做了这样跟真人大小一致的兵马俑。而秦代之前的战国也有俑,后来的西汉、东汉都有俑,但一般情况下,俑都比较小,东汉最大的俑大概只有真人的二分之一大。

20世纪70年代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当时的管理没有现在这么严。我去陕西时,碰到过侦破案件,有人跑到工地里偷了个兵马俑的将军头去卖,最后被公安局抓住,判了刑。兵马俑到目前为止,有大量仿制品,但是真的兵马俑市场上没有流通过一件。国家管理得非常严格,没有使一件兵马俑流出挖掘场地,所以说兵马俑是我国的一个宝藏。

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代表国家出去的文物展览,兵马俑在美国、英国都展览过。西方人看到中国的兵马俑觉得特别神奇。这些兵马俑的面部都非常个性化,不是千篇一律地从一个模子里磕出来,每个俑都是富有个性的个体。所以说,当时的工匠对陶器、雕塑的理解是登峰造极的。我们今天都不能想象,秦朝用了那么大的国力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秦兵马俑的发现本身也是一个故事,很偶然。1974年3月,陕西有几个农民打井,打了好几天,挖土的时候越挖越硬,也不见水。后来挖出来陶器的残片、箭镞等很多东西,正好一个人路过,他多少见过一些世面,就说这底下好像是文物,把这件事上报了。偶然的一个上报,导致兵马俑的发现,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距今也三十多年了。

现在我们去陕西兵马俑博物馆看展览,有很多老头儿在那儿给你签名,说是他发现的。当时有案可查的发现者有5个人,现在估计不止15个人在那儿签名,都说是他发现的,大家觉得这是一乐儿。是不是他发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民族有这样的宝藏,被我们这一代人看到了,多大的荣幸啊!我们看到了古人都没见过的东西。

实际上在民国时期曾发现过兵马俑。当时也是打井,打出过俑。那时候的认知能力特别低,挖出一个俑的头,特别害怕,把它捆起来吊到树上,晒了好几天,晒完以后再卸下来打碎深埋。当时的人非常迷信,觉得不吉利。这在民国初年有记载。

当时没有知识,后来有了相关的知识,就知道了文物的重要性。今天,秦始皇陵兵马俑还在为国家创造很多利益,每年几百万人参观兵马俑博物馆,据统计,全世界有将近100个国家的首脑都参观过。

第240章 水上漂第269章 印证第55章 官窑第一家第259章 命中注定第224章 绢寿八百第243章 智勇双全第89章 巅峰之作第69章 师傅坑徒弟第197章 女生外向啊!第292章 诗词的真相第103章 惊天大漏第9章 救命?第195章 史上最牛包工头第228章 皇帝的高科技第186章 白眼一翻 天下无敌第200章 京城第一玩家第200章 京城第一玩家第289章 原始美第249章 桃李满天下第80章 最牛导游第95章 步步惊心第299章 火眼金睛第261章 朱墨第7章 不传之密第253章 内阁秘宝第91章 刀行似流云第247章 神秘的赏奇斋第151章 死人才值钱第161章 国仇家恨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91章 刀行似流云第147章 内幕第324章 椴木织第193章 千锤百炼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257章 同富贵难第146章 漂洋过海来看你第146章 漂洋过海来看你第117章 怼三万次!第88章 敲开故宫大门第130章 寿山行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95章 步步惊心第89章 巅峰之作第10章 鸳鸯蝴蝶碗第293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第320章 众星捧月第289章 原始美第2章 独具匠心第214章 打包也是技术活第144章 金手指的秘密第2章 独具匠心第211章 千古之谜第205章 骗人的电视剧第287章 如履薄冰第272章 何为笔法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怜人第272章 何为笔法第309章 一色压万彩第85章 累哭了?第298章 一木值千金第287章 如履薄冰第293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第18章 一木四变第169章 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第16章 干活也能泡妞?第196章 基因决定命运第135章 啪啪出来的激情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43章 废物回收?第121章 百一砚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175章 不能忘本第102章 洗揭补全第59章 高手在民间第84章 任重道远第168章 最得宠的湘妃第56章 美人醉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165章 赚钱新门路第225章 故宫秘宝室第136章 待价而沽第114章 公鸡中的战斗机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怜人第150章 港姐压路机第233章 六龙御天第296章 买椟还珠第236章 一花一世界第126章 千里送人头(舵主kennyqi加更)第156章 闷声发大财第101章 四大功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69章 师傅坑徒弟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249章 桃李满天下第61章 莲花墩第237章 不解之谜第52章 好多个零第145章 移山填海
第240章 水上漂第269章 印证第55章 官窑第一家第259章 命中注定第224章 绢寿八百第243章 智勇双全第89章 巅峰之作第69章 师傅坑徒弟第197章 女生外向啊!第292章 诗词的真相第103章 惊天大漏第9章 救命?第195章 史上最牛包工头第228章 皇帝的高科技第186章 白眼一翻 天下无敌第200章 京城第一玩家第200章 京城第一玩家第289章 原始美第249章 桃李满天下第80章 最牛导游第95章 步步惊心第299章 火眼金睛第261章 朱墨第7章 不传之密第253章 内阁秘宝第91章 刀行似流云第247章 神秘的赏奇斋第151章 死人才值钱第161章 国仇家恨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91章 刀行似流云第147章 内幕第324章 椴木织第193章 千锤百炼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257章 同富贵难第146章 漂洋过海来看你第146章 漂洋过海来看你第117章 怼三万次!第88章 敲开故宫大门第130章 寿山行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95章 步步惊心第89章 巅峰之作第10章 鸳鸯蝴蝶碗第293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第320章 众星捧月第289章 原始美第2章 独具匠心第214章 打包也是技术活第144章 金手指的秘密第2章 独具匠心第211章 千古之谜第205章 骗人的电视剧第287章 如履薄冰第272章 何为笔法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怜人第272章 何为笔法第309章 一色压万彩第85章 累哭了?第298章 一木值千金第287章 如履薄冰第293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第18章 一木四变第169章 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第16章 干活也能泡妞?第196章 基因决定命运第135章 啪啪出来的激情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43章 废物回收?第121章 百一砚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175章 不能忘本第102章 洗揭补全第59章 高手在民间第84章 任重道远第168章 最得宠的湘妃第56章 美人醉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165章 赚钱新门路第225章 故宫秘宝室第136章 待价而沽第114章 公鸡中的战斗机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怜人第150章 港姐压路机第233章 六龙御天第296章 买椟还珠第236章 一花一世界第126章 千里送人头(舵主kennyqi加更)第156章 闷声发大财第101章 四大功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69章 师傅坑徒弟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249章 桃李满天下第61章 莲花墩第237章 不解之谜第52章 好多个零第145章 移山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