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三教一家

到了宋濂的府邸,侍卫们在外面负责警卫,钟离、朱元璋、唐建三人扣门请见。

宋濂知道这些日子事情繁忙,把不必要的事情统统推后,一边帮着孔克扬和楚仲月安排粮食的问题,一边在家处理一些事情。

当宋濂在书房忙碌时,仆人前来报告钟离回来了,带有客人来拜见,宋濂连忙招呼仆人让钟离和朱元璋进正堂招待。

钟离和朱元璋进到堂屋的时候,宋濂已经站在桌前等候,钟离见此急忙向前施礼,说道:“先生,我回来了。”又把朱元璋介绍给宋濂:“这位是我大哥,我姐姐马秀英的夫婿,也是濠州郭子兴的女婿朱元璋。”钟离又把宋濂介绍给朱元璋:“大哥,这位就是大名鼎鼎浙江四贤之一的宋濂先生。”

朱元璋闻听,连忙上前抱拳鞠躬行礼,口中说道:“小子朱元璋拜见宋先生。”

宋濂双手扶起朱元璋,说道:“不要客气,不要客气,随意些就好,我这里没有那么多规矩;来,坐下说话,钟离你也坐;来人,上茶!”

不一会儿,仆人端上茶来,给钟离和朱元璋的椅子旁的茶几上放上茶,把宋濂的放在桌上,刚要躬身退下,宋濂说道:“老宋,你去码头看看克扬在不在,如果在的话让她回来一趟,就说钟离回来了。”

仆人老宋答应一声出门忙活去了。

三人边喝茶边闲聊,边等着孔克扬和楚仲月回来。

过了半个多时辰,屋外传来说话声,好像在争吵什么,在众人的疑惑中,孔克扬和楚仲月走进屋内,见到屋里这么多人,立刻脸色显得有些尴尬。

孔克扬仿佛旁若无人办的在宋濂右手的客位坐下,高声说道:“宋伯,麻烦您给我杯茶,走了半天路口渴了。”

门外仆人老宋答应一声,不会儿送上两杯茶,自然也有楚仲月的;又把宋濂他们三人的茶换上新的,这才出去等着伺候。

钟离把朱元璋向孔克扬介绍到:“孔小姐,这位就是我大哥朱元璋。”接着又把孔克扬介绍给朱元璋:“大哥,这就是我常说的孔克扬孔小姐。”

朱元璋连忙走到孔克扬身边,躬身施礼道:“久闻孔小姐大名,但一直没有机会得见,今日一见是我朱元璋的荣幸;另外,朱元璋感谢孔小姐的不吝援手,帮着解决我们的粮草问题,此等大义我朱元璋深感五内,再次表示谢意!”

孔克扬大咧咧的坐在椅子上接受了朱元璋的致谢,朱元璋毫不在意,回坐到椅子上。

宋濂见此情景,岔过话题说道:“你们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楚仲月连忙答道:“已经到了收尾的时候了,江南的粮食不缺,几个大的粮商和孔小姐关系都很好,就是一个装运核算的过程。”

孔克扬白了楚仲月一眼,说道:“要你多嘴!”

楚仲月讪讪不言。

宋濂问道:“你们这是怎么回事?”

孔克扬答道:“我本来想着暂时不给那几个粮商结款,过段时间再说;谁成想这位楚公子大包大揽说不差钱,以后还要多多合作;这可好了,人家现在就要结账要钱,两万贯你楚公子拿钱吧。”

朱元璋闻听急忙从包中拿出两万贯,想了一下又多拿出一千贯,双手送到孔克扬面前说道:“这是为我朱元璋帮忙,哪有让楚兄拿钱的道理;孔小姐,这是两万一千贯,除了粮食的钱外剩下的让兄弟们喝点茶。”

孔克扬也不客气,随手接过钱放在桌子上说道:“你既然钱多,那我就不客气了。这样的人情不欠也好,以后可以跟他们更好的合作。”

朱元璋施礼说道;“再次感谢孔小姐。”转头对楚仲月说道:“感谢楚兄,辛苦了!”

楚仲月连忙摆摆手表示不用这么客气,本来可以先不给粮商的钱,先把这些钱放在购买兵器上,由于自己在酒桌上大包大揽的说话,让这事情弄的有些尴尬了。

好在朱元璋并不在意,这让楚仲月心中略微好受一些。

大家重新落座后,宋濂说道;“行了,事情发生了,虽然没有原先设想的那么好,好在给了他们钱就行,在这上面就不要再计较了,生意还会长久做,下次再说就是。”

孔克扬不再此事上纠缠,转头朝朱元璋问道:“朱兄也想在这乱世之中有所作为吗?”

朱元璋答道:“不敢说一定会有所作为,但行至今日,我心方向已定。”

孔克扬说道;“所有义军无不为了推翻朝廷为方向,你在众多义军中所谓方向是什么?”

朱元璋答道:“我之方向不是单纯为了推翻朝廷,而是让百姓有田可耕,士人有书可读,为官者上对朝廷下对黎民,清廉自守。当然要实现此目标的前提是推翻朝廷统治才能实现。”

孔克扬冷笑一声说道:“纵观历朝历代,所谓王朝更替,无不像你所言,一旦成为君王,但往往在统治之中受各方面的制约而违背自己初心。凭什么说你可以做到坚守本心,不忘初衷呢。”

朱元璋站起身来,抱拳说道:“那孔小姐可以说说如何才能坚守本心,不忘初衷呢?”

孔克扬没有回答朱元璋的话,反问道:“若你为君王,如何理政天下呢?”

朱元璋在屋内踱了几步,倏然立定说道:“自汉唐以来,从历朝之发展来看,无不以民为本,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为至理;然历代之中牵扯到国力之大者无不是与外族之关系;汉之匈奴,唐之突厥,宋之辽金,其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更与外族关联更甚,当朝更不必说,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乃是我汉族尊大,特别是汉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我汉族与其他外族割裂开来,殊不知我汉族有汉族的文化,外族有外族的文化,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造成我汉夷对立之根本;我以为华夷本为一家,在王朝统治下各族各安其位,互惠互利,各自发展,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思想,一番谈论下来,屋内的人陷入沉思。

宋濂接口问道:“你刚才提到的更多是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如何处理与外族的关系,如果是汉人执政,又该如何治理政权呢?”

朱元璋答道:“先生之言无外乎是用什么来作为理政之根本!我以为若我汉人当政,自然遵循以儒家思想为根本,教化万民;以法家为准绳,治理万民;以兵家为绳鞭,平夷四方;总而言之要放开胸怀,正视天下,各采所长,为我所用。”

宋濂问道:“按你的说法,儒家作为正统治国理政之思想,像当朝重佛而抑道儒,又当何论。”

朱元璋侃侃而谈:“纵观历史,治国理政所采用之思想儒家最为合适,先生乃大家,其中道理自不必再言;抛开儒家,其他各家各派各教均不适合作为治国之思想;正如刚才朱某所言,法家,兵家之思想也有其所取之处,同样道家,释家之思想也有其长处,只是不适合作为治国理政之所要而已,正因为如此,才要立足根本,各采所长,为我所用。

众位都知道,我朱元璋曾出家金光寺,小的时候读过几年私塾,这些年来我之经历可谓丰富多彩,说到学问我并不拘泥于任何一门学说,只要有用我皆可接受;具体到各家之学说,特别是儒释道三家,我私以为儒、道两家文化是互补的,历代君王都是“外儒内道”,用儒家来教化老百姓好好做人,以维持安定的社会秩序;君王自己管理天下时,则多用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帝王们实际上多用道家,但不公开讲,多把道家的地位放得低于儒家。

要是从源头上来说,从东汉末年佛教传进来之后,逐渐形成儒释道三家鼎立互补的三元格局,也就是所谓“三教”之说。三教定格后,其它百家有的慢慢消失了,有的融合到了三教里。自唐宋以来,各家都在讲三教的和谐,最后导致“三教归一”、“三教合一”。特别是在道教里,宋代以来盛行“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么一句话,儒家、佛教中人也有这样讲的。”

屋内之人可以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宋濂、孔克扬代表的儒家,楚仲月代表的释家,钟离和道家关系颇深,其思想多少受到了何东来的影响。

而朱元璋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对理政治国,各家态度,华夷看法做了自己的表达,在座的人从不同角度感触各有不同。

孔克扬接过话说道:“朱兄的见解让我大开眼界,以儒家为根,其他各家为翼的论断令我耳目一新,更别说华夷一家,兼爱如一的新奇思想更是闻所未闻;我孔克扬受教了。”说完,孔克扬站起身来郑重的朝朱元璋行礼致谢。

朱元璋连忙答礼,继续说道:“自汉统以来,虽然汉族与外族纷争不断,但外族很难长时间统治中原我汉族文化之地,归其原因就是我族文化的强大所致。但如果我族妄自尊大,虽能一时处于优势,从长久来看必受外族所扰。所以我说华夷一家,兼爱如一才能摆正态度,更好的处理内外关系。”

宋濂也说道:“受教了,受教了,元璋你胸怀之宽广,令我等汗颜,正如克扬所言,华夷一家,兼爱如一更是闻所未闻。哎。。。。”

第一百四十一章 心无旁骛第二十三章 暗中较量第九十五章 牧山之战第五十一章 初战告捷第十五章 徐州城中第四十九章 退守孤山第一百五十九章 迷雾重重第八十七章 左右为难第五十三章 绝处逢生第七十三章 无心插柳第九十四章 最后撤离第一百章 互相试探第一百五十八章 纸上运筹第五十八章 偶遇重八第六十二章 整兵待用第六十九章 路在何方第五十八章 偶遇重八第一百三十六章 秘密会见第一百零八章 内因外因第八十章 事难两全第四十五章 临时为将第四十六章 激战小镇第三章 生机不绝第八十七章 左右为难第九十九章 谁来主事第八十五章 驰援徐州第二十一章 博易柜坊第一百一十八章 事出有因第六十八章 详细道来第十七章 名传天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兼而得之第一百零五章 粮草为要第三章 生机不绝第一百零六章 再行扬州第三十七章 床下有人第一百零五章 粮草为要第一百三十章 合则两利第八十一章 情义无价第八十六章 误会难消第六十一章 女子别衣第一百四十七章 无形之囚第六十章 庐州马场第三十八章 侥幸逃脱第九十三章 撤离安排第一百章 互相试探第九十七章 最后一程第一百六十三章 下一目标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宣天下第一百零九章 钱事第一第八十九章 城头闲话第九十章 临阵学艺第一百五十章 今后安排第一百四十七章 无形之囚第二十三章 暗中较量第四章 一线天机第二十九章 俗家弟子第四章 一线天机第八十六章 误会难消第一百二十八章 海上谈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螳螂捕蝉第一百四十八章 再回濠州第七十九章 合二为一第十五章 徐州城中第五十三章 绝处逢生第二十五章 再访吴府第一百一十五章 兼而得之第九十二章 再议撤离第十一章 细说缘由第七十章 另起炉灶第三十九章 暗室避难第七十三章 无心插柳第一百四十四 佛寺养伤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宫惊变第五十七章 漫谈徐州第一百零九章 钱事第一第六十七章 郭府夜宴第六十二章 整兵待用第一百零二章 最终结果第四十四章 溃兵如匪第三章 生机不绝第六十九章 路在何方第三十八章 侥幸逃脱第一百零一章 各怀心思第一百一十二章 关键人物第二十八章 江南首富第一百零六章 再行扬州第九十章 临阵学艺第四十一章 王祺东归第四十章 临别之前第八十四章 势必东行第二十二章 引而不发第九十一章 守城之战第三十八章 侥幸逃脱第九十五章 牧山之战第三十三章 一波又起第六十四章 踪迹乍现第十四章 互认姐弟第一百四十章 亲自探听第一百三十八章 今日之后第一百二十章 反叛理由
第一百四十一章 心无旁骛第二十三章 暗中较量第九十五章 牧山之战第五十一章 初战告捷第十五章 徐州城中第四十九章 退守孤山第一百五十九章 迷雾重重第八十七章 左右为难第五十三章 绝处逢生第七十三章 无心插柳第九十四章 最后撤离第一百章 互相试探第一百五十八章 纸上运筹第五十八章 偶遇重八第六十二章 整兵待用第六十九章 路在何方第五十八章 偶遇重八第一百三十六章 秘密会见第一百零八章 内因外因第八十章 事难两全第四十五章 临时为将第四十六章 激战小镇第三章 生机不绝第八十七章 左右为难第九十九章 谁来主事第八十五章 驰援徐州第二十一章 博易柜坊第一百一十八章 事出有因第六十八章 详细道来第十七章 名传天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兼而得之第一百零五章 粮草为要第三章 生机不绝第一百零六章 再行扬州第三十七章 床下有人第一百零五章 粮草为要第一百三十章 合则两利第八十一章 情义无价第八十六章 误会难消第六十一章 女子别衣第一百四十七章 无形之囚第六十章 庐州马场第三十八章 侥幸逃脱第九十三章 撤离安排第一百章 互相试探第九十七章 最后一程第一百六十三章 下一目标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宣天下第一百零九章 钱事第一第八十九章 城头闲话第九十章 临阵学艺第一百五十章 今后安排第一百四十七章 无形之囚第二十三章 暗中较量第四章 一线天机第二十九章 俗家弟子第四章 一线天机第八十六章 误会难消第一百二十八章 海上谈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螳螂捕蝉第一百四十八章 再回濠州第七十九章 合二为一第十五章 徐州城中第五十三章 绝处逢生第二十五章 再访吴府第一百一十五章 兼而得之第九十二章 再议撤离第十一章 细说缘由第七十章 另起炉灶第三十九章 暗室避难第七十三章 无心插柳第一百四十四 佛寺养伤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宫惊变第五十七章 漫谈徐州第一百零九章 钱事第一第六十七章 郭府夜宴第六十二章 整兵待用第一百零二章 最终结果第四十四章 溃兵如匪第三章 生机不绝第六十九章 路在何方第三十八章 侥幸逃脱第一百零一章 各怀心思第一百一十二章 关键人物第二十八章 江南首富第一百零六章 再行扬州第九十章 临阵学艺第四十一章 王祺东归第四十章 临别之前第八十四章 势必东行第二十二章 引而不发第九十一章 守城之战第三十八章 侥幸逃脱第九十五章 牧山之战第三十三章 一波又起第六十四章 踪迹乍现第十四章 互认姐弟第一百四十章 亲自探听第一百三十八章 今日之后第一百二十章 反叛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