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死亡骑士书友的一些书评

罗兰 死亡骑士书友的一些书评

感谢罗兰_死亡骑士书友的书评,感激不尽。

======

书评一:

看了《深原——乱世英杰传》“.cmfu./?bl_id=10263”

第一次感觉看到了真正的历史类小说

在我的理解中,小说应该在自己设定的背景下,严格按照背景和环境所可能发展的轨道来运行的……

这才是真正的小说

三国类题材一直是我的最爱,因为对这段历史相对的了解。

后来无意中看到了《大汉……》从此就多了一本每天必看得书……

在猛子大大的笔下,一个近乎真实的设定的大汉就呈现在了眼前

我看书,不喜欢无限的YY,只喜欢合理的想像,也就是所谓的运气吧

其实大汉是一个以道立国,以士为基石的国家。

三国演义也是小说,他代表的就是明代人眼里的三国,就像现在电视上那么多疯狂的古装片……

在大汉的年代,忠君不是主旋律,当然,几百年的儒家思想还是留下了无数的继承者,这就是朱俊为代表的文人和一些党人,至于王允,袁绍之类的其实还是士人,他们为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为了家族利益可以和奸宦共舞的……

我想这也是袁绍为什么在开始承担做一个家主的责任之前前后后有了很大的变化。

就真正的历史来说,大汉的权利除了在武帝和光武帝年间曾高度集中到皇帝身上外,大部分时间权利都是在宦官,士人,文人中纠缠……

大家并没有真正的忠君意识,在那个年代,还远远没有多少人能认识到“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士人,因为在那个年代,就想现在,士人就是知识分子,就是有产阶级,他们要钱有钱,要知识有知识,要人才有人才……

士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个阶层,说的难听点,在那个年代,得士人支持者得天下

这就是为什么刘秀可以那么容易得得到天下,因为他得到了士人得支持……

士族得权利和地位真正被打破是开始在东晋直到大唐帝国唐太宗李世民得选才方案得出台……

所以说在汉末,要以奴隶之身拯救大汉,那么豹子必须在各种利益之间进行决择……,只有无上得权威,才能逼迫士人接受自己,只有团结士人中可以团结得分子,才能让自己得想法尽可能得展开,这就是为什么豹子必须首先忠于大汉子民,忠于大汉朝廷……

士人是大汉真正得终结者,因为他们得贪婪,所以大汉最后还是忘了,强悍的曹操在自己的屠刀下团结了无数的士人,所以他最强大,但是最后曹魏还是亡于另一个大士人家族“司马家”也是同理,此所谓成也士人,败也士人……

这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为什么那么多豹子看好的佩服的士人没人辅助与他除了田家……

而袁绍却可以得到那么多的士人的支持,可以说如果没有曹操和袁绍的分兵,那么豹子和北疆最后的结局是肯定的,是必将败亡的,这点田丰说的并没有错,可惜,袁绍太顾家族利益,而忘了照顾士族利益,所以曹操的分兵又是必然的……

这就给了豹子和北疆一个机会……

其实豹子和北疆可以说成是黄巾的延续,只不过他们更理智,更符合真正的民众的意愿。在那个年代,如果民众是被压抑着的,如果爆发出来,那么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是大秦,西汉王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不过不同的是在秦末和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中,最后是士人篡夺了农民的起义成果……,如何激烈和引导民众门的愤怒和爆发是北疆和豹子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唯一的一个机会……

猛子的大汉把各个环节,各个阶层,各个流派,各个思想都穿插在一起,根据形势的发展,大家分了合,合了分,正所谓利之所在,势之所趋……,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的顺其自然,都那么的流畅……

这也是他和别的所谓的小说的区别

YY只能是YY,而不能是小说,因为他们都是阶段性的,脱节的,不连贯的,不符合场景的设置的……,就象日本的很多电视剧的动画片……

而猛子的《大汉……》则完全可以说是一本真正的小说,可能缺陷是有的,但是已经非常的难能可贵了,它顺应着这个环境所限制的潮流的流向,无比顺畅的不断的往前流着……

黑色秦风大大的乱世英杰时段时续,有的时候天天有,没有的时候就几个月都没有……

而猛子的《大汉……》则基本是天天都有的,这个更加的难能可贵……

《佛本是道》是一个经典,但是看到现在很明显的可以感觉到它开端和后续情节的不连贯,作者在刚开始写作和写作到了一个阶段之后,对主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所以留下了一个硬伤……

但是《大汉_》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它从主线来说是非常流畅了,这体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认识……

很多人或许会说,为什么那么多的出名的武将都到了豹子收下,而不是别人手下……

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环境下,黄巾遍地而起,袁绍还没起步,曹操也一样,董卓还在北疆,皇甫和卢值兵权已解……,而且河北和西凉多英才,而且那个年代的武将有一个特性,大多出身草莽,他们佩服的是英雄,所以他们会首先以在豹子帐下效力为荣……

而出身士族的孙坚,夏侯渊,马腾等人和和刘备关系密切的关羽他们首先考虑是士族的利益(刘备考虑的首先是刘家的利益,他想的是以己之力决天下叛逆,这也是为什么三国里面他要讨伐孙吴的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因素……),所以他们是肯定不可能和豹子一个战线的……

说了武将,再说文人,现在依附在豹子身边的文人有两类人,一类士族的文人,一类一般的文人,士族依附他,想的是用其武力来匡扶社稷,他们不是真心的,所以在很多决策上都与豹子想背离……,还有一类普通的文人,他们是因为豹子的赏识而依附于他的,他们会真正站在豹子的角度看问题,但是他们的地位不够,他们还得不到河北的士族阶层的认可,所以豹子需要士族的文人和晋阳朝廷来缓和,晋阳朝廷和士族的文人是一把双刃剑,他的存在,就在考验豹子的运气和政治觉悟了……

提到政治,豹子从一个武人必须转型为一个掌握武力的政治家,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袁术,是他真正让豹子认识到了什么是政治,如果自己不掌握政治,那么危害会有多少大……,是袁术的一番话,让豹子真正的董卓区分开来了,所以他们的结局必然是不同的,而袁绍们还把他看成第二个董卓,这是最大的不知己……,要为一方之雄,不懂政治的,只能是草莽……,政治是一种“术”,行之以道,用之以术,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不用武力了……,因为“兵”是一把更大的双刃剑,起于草莽,无“兵”不行,但是维护一方,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

以上种种,我觉得猛子大大都把握的非常非常的好……

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这是一本严重被低估的书,他里面蕴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以至于我不断的在改变我对猛子大大的出身的猜测……

学历史的不可能把哲理搞的这么清楚透彻……

搞哲学的不可能这么了解历史……

说不是搞文学的吗?不可能人物刻画的这么好,情节描写的这么连贯……

迷茫中……

=============

书评二:

大汉的成功之处(抛砖引玉之用,欢迎大家发表见解)

很多人说大汉太破破妈妈了,看不下去了,说猛子大大是为了凑字数,所以……

对于我不怎么敢沟通……

首先我觉得,在一个乱世,英雄多,狗熊多,奸雄多,小人更多……

所以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事情会反反复复……

因为这就是人的本性……

特别是士族的

士族的本性是热衷权力,他们把皇帝当自己的禁脔,把大汉看成自己的后花园,把武人看成自己的看家狗……

当然这是所谓的有骨气的忠义的士人……

还有很多怕死的,士人,他们为了活着,活着自己的家族利益,可以今天巴结这个,明天沟引这个,就像为了赚钱的技女一样,只要有钱就是爷……

说白了,这都是人的本性……

而作为武人,他们看的多的是生死,是从私人堆里面爬出来的,仗打的多了,肯定要思考为什么打仗……

是什么原因要让大汉的武人们不断的打仗……

其实谁不希望能天天回家陪老婆孩子的?谁喜欢天天打打杀杀的?

不过武人也有很多阵营,有士族出身的武人,有用金钱堆出自己地位的武人,有用平明中出来的武人……

所以他们看事情的出发点不同,因为他们自己成功的轨迹和原因不同,所以他们潜意识里面肯定对局势的走向和如何把握局势的看法不同……

所以他们之间也会有纷争,也会有分分合合……

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汉会这么成功,这么真实……

说白了,就是把人性给看透了,把各自角色的性格给写活了,把各自角色走过的和将要走的路和他的性格和立场都联系起来了

当人物不单单是人物,而是作为事件的骨头,通过他的个性和他的立场出身,把骨头和血肉连接起来,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就是大汉……

有人说大汉的繁琐的,反反复复的,越看越迷糊的

但是我说大汉是真实的,是有血有肉的……

===================

书评三:

局势分析和后期可能的走向预测

豹子是没兵没粮了……

估计也就会为了抢兵粮和报复田楷和曹操而出兵攻打他们……

而袁绍,马腾等人呢估计要为了天子在关中耗上了……

而刘表见了袁绍的种种作为之后,估计也会另寻阵营联合了,估计他的目标就是曹操,因为曹操毕竟还是尊奉天子的……

而刘备估计就在徐州苦苦挣扎……

袁术则估计会在扬州和孙氏联合谋夺徐州或者就内斗了

而曹操还是有可能利用关中之局,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地盘……

不过说到成事在天,我想后面的是谋事在人……

对于曹操和袁绍决黄河的举动,估计很多士人是接受不了的,袁绍这里有田丰,沮授,郭图等人,那么曹操那呢?

估计成事在天这章,豹子还是要多些磨难的。

还有那些隐而未出的那些纯粹的谋士(没有家族利益牵挂的),看到豹子为了民众而放弃霸业(在别人看到,抢到天子就是赢了,因为天子只是工具,号令天下的工具)。那么这些人就会前往投奔豹子,为豹子奠定谋臣的基础……

说到贾栩?这个人还是有野心的。而有野心的人在其野心未消之时,是不会去投靠豹子的……

我想所谓的成事在天,就是要豹子多收些人才吧。武将是一抓一大把了。那么谋臣呢?

司马徽评价刘备无成大局的原因是不得谋臣相助,那么豹子呢?同样也是这个因素……

象徐庶等在那时还在游历天下的文士来说,北疆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呵呵,对于豹子来说成事既要靠人,也要靠天……

因为他是弱势的一方,他团结的都是弱势的群体,当然其中也有些强势的群体,但是他们并不是真心为了北疆,为了天下……

所以对豹子来说

一、群体太多于弱势,在那个年代,武力是一个因素,但是绝非最主要的因素,因为武力有太多的限制,粮草,还有兵员还有军官等等,而最最可怕的是强势的士族可以操纵民心所向……。所以豹子的磨难就必须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明白,谁才是真正可靠的,谁是真正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的……

二、群体内部有分歧,而且还不小,所以力不能一处使……

三、敌人的强大。敌人强大不是在武力上,而是在政治上,这就是为什么军功,无人能及豹子及其手下大将。但是政治上来说,北疆的政治是不掌握在豹子手上的,虽然他的一些举措开始逐渐的掌握政治了,但是离真正掌握还早……。而他的对手们有的是掌握天下数州的政治,有的是掌握一州之政……。而且为政者,在对外局势上,如袁术所言,在于结交一切可结交的,打击一切可打击的(其实就是合纵连横)。但是豹子在武力上的强势和政治上的弱势的不对称,导致了所有势力都首先是敌人……,其次才有可能是无关人士,才其次才是朋友……。这也是为什么,谁都说豹子是逆贼,是奸臣,是董卓第二……

三、北疆负担太多,北疆人口太多,所以兵员不缺,别人都是兵屯,但是他是民屯。而且他还是仅有的义务兵役制的势力。但是粮草严重不足,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要让内部饿不死人,才有粮食供部队打仗……。别的势力没那么大的负担,他们只要养活士兵就可以的。农民有世家大族来为他们养活的……,所以他们没有压力,也没有顾忌。也可以说北疆真正的弱势,就是体现在他的负担上,为了真正的大义,他们背负了别的势力难以想像的生存压力……这才是真正限制他们的……如果说打仗是胜利是建立在百姓饿死的基础上的,那么豹子永远做不到……

所以说很多人都希望豹子一举兵,一出征,则无人能敌……,这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至少要等温饱问题解决了,那么他才有可能真正的举兵……

现在北疆的用兵,可以说都是在尽量少饿死人的情况下,节约下粮食来打仗的。是事关生死大计之时才被逼无奈才打的仗,而远未到能自由自主的打仗的时候……

大兴水利,田制改革,人事选拔改革……等等的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开始出成果的时候,那么北疆将拥有实力来支持出兵,拥有实力进行真正的战略规划和主动进攻,只有这样的出兵,才能真正体现北疆的实力,估计豹子坚持到了那一步,那么则其锋一出,而万事具结,到了收官定论之时了……

不过就现在而言,北疆不缺战术高手,缺战略高手。

北疆不缺武将,确治世之能臣。不缺人,但缺人才。不缺力量,但是却还没能集中往一处使……

战略是有选择的防御和进攻,但是目前来看,更多是战术上的。

在北疆的战略高手中,能为豹子所用的太少。不是说人不多,而是说着眼点和豹子一样的太少……,而且能参与进来参加决策的人就更好,很多人目前还都处于执行决策的地步……而且太多人不把老百姓死活当回事,虽然他们厌恶曹操和袁绍屠城决堤的行为,但是他们很多人在自己出在曹操和袁绍位置的时候他们也会做这些事情……

至于说别人打天下,呵呵,那是阿,比如曹操,比如诸葛亮等人,他们打仗的结果是饿死的饿死,战死的战死,再来西晋那些昏君和士族掌权,战事不断……最后来了五胡乱华……

不过就豹子而言,他不会看着大片的人饿死,却省出粮草去打仗……

而且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北疆的粮草并不是都在豹子手上的。

也不是说一定要饿不死人了才去打仗,而是说至少要能控制这

打仗打到后面其实靠的是后勤,要不然对方光守城能把你守死。武力是一个因素,不过后勤是最关键的。

而且北疆目前在尝试改制,其实对他很说,很多东西不是能不能打下来的问题,而且打下来怎么治理的问题。与其等打下来,治理不好,一团糟,还不如先治理好自己的地盘,然后慢慢打仗……

而且北疆现在的负担确实太重,战略防御慢慢发展才是正道。

而且为官者的观念问题在北疆急待改变,所以豹子必须以身作则,以上位者带动下位者的模仿,而他如果不多为百姓考虑,那么很多人就不会再为百姓考虑了。

所以豹子经常拿没粮来决定放弃出兵的机会,也是一种这种思想的延伸吧。

其实说到底,北疆现在关键是要内部统一思想。把拳头握紧,大家的手都往一处用力。而不是太过于分散……

人是不少了,可惜,可用之人太少,能参与决策的人更少……

战略,就是势力发展得方向和目标,是非常明确得。怎么发展,怎么联合,怎么进攻,怎么防守等等……

而目前得北疆,只能说在进行改革。他所针对得都市内部得。对外可以说是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去考虑得,实在是没办法了,才不得不去做而已,这根本称不上是战略。

袁绍和曹操都又自己得明确得目的和方向,所以他们对每一步怎么走都很有针对性,所以他们虽然困难,但是路线清晰。

但是北疆就很迷茫……

他不知道要联合谁,要优先打击谁,要怎么样去离间谁和谁等等等等……他们只是为了做而做……

许攸曾经说了一些这个层面上得,但是太范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对于北疆来说一场战役好打,但是一场国战难打,因为他们还不会打……

实力强悍如战国之秦国,都可以远交近攻,都可以有盟友,为什么北疆不行?

势力与势力之间有契合点,可以联合或者联盟,但是势力于势力存在这样那样得矛盾,要不然就是一个势力,而不是两个……

对于北疆来说,在最困难得时候,他们需要在通过保卫自己,打击别人的时候,也要破坏别人的联盟……

朝廷是需要尊敬的,但是北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势力,必须有自己的发展纲领和发展方向。改制是其一,但是外部环境的改善也是其一……

我想对外发展的不明确,到底打谁,怎么联合别人一起打他,怎么离间他的盟友,怎么孤立他,怎么分化他等等等等……

曹操现在是众怒所向,北疆完全可以把大家的矛盾都引向曹操……

在势力与势力的对决中,在武力相差不是特别悬殊的时候,纯粹的靠武力在决定胜负是愚蠢而且盲目的

武力首先是为了保护自己。然后是为了威胁敌人。对于北疆来说,当武力强大到足以攻下敌人的时候,他的武力就已经足够了。毕竟在国战当中,武力首先是作为催化剂来用的,只有当催化剂无效的时候,才不得不作为一个决定因素来用的。

做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里面的不同势力之间的对决,大家没必要一定要你死我活的(除了势力的一把手),大家有不同的利益,也有相同的利益,这里面有太多的文章好做了。

而且,在众多势力当中,我们选定一个目标,就可以联合别人一起对付同一个敌人。我们可以分化他的内部,分化他的联盟,联合所有和他有隙的势力。让他的朋友作壁上观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力顾及),让他的敌人和他朋友的敌人一起来对付他。

这是政治,但是首先是战略,是政治的方向……

试问,这些北疆都有了吗?

所以北疆的举步维艰,其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北疆有着举如秦之在战国的武力。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策略。以一敌众……则势缓矣……

北疆可以说现在除了武力,别的都百废待兴,差的远了……

如果幻想着这样就能一举而平定天下,无疑痴人做梦。

在他不能把自己内部的势力拧成一根绳子,把能用的人都用人,把该用的人都用在该用的位置上,那么北疆才有能力对外发展……

汉武帝时代的汉朝,在武力上是强大的,在经济上是可以支撑的,所以他们强大……

唐太宗时期的唐朝,首先是政治思想上的强大,然后是战略和武力上的强大,而且他们首先占据的是当时受战火侵袭最少的关中……,所以他们也强大……

然而即便是汉唐的强大,在汉武帝的好大喜功,随意做为中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烂了的帝国;在唐太宗末期,以唐朝武力之强大,几次出兵还不都是以败结尾……

宋强大在于经济和书本上的文化,而在政治思想上极度压抑,所以他们并不强大……

元的强大在于武力,失败在于当一个纯粹的武者失去目标时陷入的迷茫……

明的强大在于地主阶层的强大

康熙朝中的清的强大在于其地位的强大,时几千年封建思想传承下来流传与民众心目中统治阶级的强大……所以即使康熙手下的一个个大贪官的存在,但是康熙时的清朝依然是强大的……但是清在政治思想上,在武力上,在经济上其实都不够强大,因为他们几乎都打不起仗……

其实对于一个势力而言,要强大,政治思想的强大其实最为关键,武力的强大和经济势力的强大也必不可缺。但是首先需要强大的是掌权者的思想。

先进的思想,会产生强大的实力……

==================

书评三:

大汉即将结束?大大千万别虎头蛇尾阿!呜呼悲哉……

有人说北疆的内乱已经结束,内部纷争已经解决……

这是极为幼稚和荒谬的。

内乱是暂时结束了。但是内部隐患仍然存在。

豹子提出制衡之策是因为他觉得权力需要制衡,这样才能正确的。但是别人统一制衡之策不是因为觉得权力需要制衡,而是因为豹子的权力需要制衡,在他们那权力要掌握在士人手里面的。武人掌权就要权力制衡……

这可以从他们以前在西疆,在长安的做法中看出来。

在北疆武人:他们信任豹子,不大信任士人们,这个可以从鞠义和杨风的作为看出一些来。他们答应制衡首先是因为这是大将军的想法,其次是因为在大将军不愿长久掌权之下的无奈报命之举。

北疆老文臣们:他们答应制衡是因为他们不信任豹子,他们不信任武人。他们觉得天下就应该士人掌权,天子是图章,宦官是奸佞,武人是刀……他们答应制衡是出于限制豹子权力的需要,也是为了为自己多谋求点权力的需要。

天子和朝廷大臣:他们答应制衡是为了从北疆获得一些权利来继续谋求更大的权利。

……

现在天子死了。

但是文武大臣都在,士人们也都在,大家的观念都没什么变化。

大家都还是认为大将军不可信任。当他作为一把刀时,他们可以给予支持,但是当他不在甘心于一把刀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变成那把从背后刺向豹子的刀……

现在北疆貌似平衡,但是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那么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就会引来无穷的内讧。就像这次北疆之乱一样。

天子已死,伏氏肚子里面的孩子才两个月大,而且伏氏之父牵涉叛乱,让这个可能的孩子继位,在其成年之后肯定会为了其外祖父和太外公报仇而血洗牵连此事的文臣武将,再说不可一日无主,还要等7多个月,而且只有一半可能的事情,谁都没法承担。所以这个人选首先被否决。

如果选择别的宗室子弟,那么首先就会牵连到一个势力重新分配,首先长公主的存在不会成为一个缓冲,她已经没太多的意义了。而这样的话,张温之类的大臣会为了制衡豹子而和新皇联合限制豹子。

这里就又要涉到一个权利斗争……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马上就结束?

如果这本书的结束是以群雄割据起,大家纷纷称帝自立,那么还有可能很快结束。

如果不是上面的这个结果,如果是以北疆统一天下,重建大汉,那么这本书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如果草草结束,就是又一个虎头蛇尾。

大大如果觉得累,那么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再写。

我们也可以多温习几遍以前的章节。

但是千万别草草收场阿。

历史是真实的,观念上的差别已经决定了北疆并非铁板一块。

现在北疆可以重新立帝,那么其他势力也可以,袁绍,曹操,刘备,刘表,袁术等等都会推出自己的皇帝来。

那么到时候天下士人何去何从就不在是取决于所谓的大义名份了,而是为了自己的发挥。

他们觉得谁能成大业就会去投靠谁。这时候,天下格局都有可能重新洗牌。

要很快结束这本书,除了汉亡一说,我看不到别的可能的合理的结局。

最后说一句,大大阿,千万别因为某些人的胡言乱语而草草收场阿。既然写到这个地步了,大不了休息一下,以后重新开题写续集。但是千万别草草收场,那样会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失望的。

呜呼悲哉……

而且新皇选谁这个问题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别看现在大将军把这些文武大臣们从牢房里面放出来了。他们可以不用死了。

但是新皇选谁(不可能是伏氏肚子里面的孩子,理由见上),大家的立场和出发点又各为不同。别看现在一个个现在对大将军感恩戴德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一点都不会让步,甚至可能会为了能尽量大的限制大将军的权利而引发更多的内乱。

对于那些文臣来说,制衡不是针对他们自己的,制衡是为了制衡天子,为了制衡武人,为了制衡宦官的(这个从长安党争党争之事可以看出。)所以他们不接收武人入朝为官。所以他们认为武人是刀……

所以这些文臣们肯定又会为了能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立一个有些作为和野心、能配合他们把北疆的武人们扫出朝堂而努力奋斗。这必将引发再一次的北疆之乱……

豹子可以只要军权,不要其他的权力。但是只掌握了军权的人往往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更何况豹子连军权都在放……他把调兵之权给了朝廷,那么只要军权的他,在不远的未来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因为迎立新皇而产生的权力再分配导致的危机……这是个死的可能远远大于生的可能的危机……

而危机的根源就在于朝廷之中无人真正的相信大将军……

大家都想着限制大将军……

这是长公主悲哀的原因,也是北疆的悲哀

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暂时不可能结束的原因……

除非结局是豹子亡……或者大汉亡(因为大汉亡了,接下来豹子就不用为了大义而奋斗了,就可以只为社稷,只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了)……

所以说在短期,我看不到任何理由可以结束这本书……

呵呵,是阿,只要掌兵权,那么反对势力就不会小。但是又不得不掌权……

什么事情都是无奈的。

人在历史的潮流中能做的就是引导他走向自己希望他走的路。

而自己绝大多数时候就是随波逐流的阿……

无奈……

不过总感觉象张温这些人的观念变的有点快。当时豹子在西疆肃贪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那副嘴脸表露无疑。

他们真正忠于的不是社稷,也不是天子,而是自己所在的那个团队,所认为的那种学说理论……

所以其实在他们心中,有些东西是不可能得到什么改变的。

就像大汉的社稷崩溃至斯,他们可能还有当时骂豹子祸乱社稷时所说的那些想法。虽然现在是靠着豹子在支撑社稷,但是他们认为社稷崩溃的根源还是在于豹子,如果当时他不那么胡来,可能他们认为士人能在何进和官宦的斗争中渔翁得利从而掌权,从来重扶社稷。相对来说卢值和皇甫的观念相对来说正统合理的多了。

士人的嘴脸是有他们的本质决定的。张温他们现在是靠着你,但是当有一天他们有独自掌权的机会的时候,马上会把你坑死……

董卓、李傕等人的杀戮,让门阀世家受到了重创,张温、荀攸这些人首先是要生存,然后才是自己的利益,因为社会已经变了。

只有大汉生存下去了,门阀才能生存下去,这是保证门阀利益的最正确的办法,做为士人精英,他们不可能短视,连这一点都看不到。

在河北势力最大的情况下,皇统最正统的情况下,河北当然是他们的首先之地。

光武皇帝的中兴大业之所以成功,完全得益于世家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以及上下齐心。

今天的河北,也是这个局面,唯独没有刘秀这样的皇帝。所以在皇权势弱的情况下,中兴之策就需要开明进步的政治,要强悍的军队,要有受到制约的权力。

这或许是一个办法,能不能成功,全在于团队人员的信念和团结。否则,失败是必然的

呵呵,我也觉得开明的政治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不过在古代,受历史局限,开明的政治必须在一个掌舵者的把握下才能形成。

我感觉现在的北疆,掌舵者不是有这种思想的豹子。也不是接近这种思想的长公主。现在的北疆缺乏一个这样的人物,或者说有些人不认同这么一个人物(豹子)。

我想这是问题的所在吧。

即使在君主立宪或者民主时代,都是需要一个掌舵人的。而北疆最适合的掌舵者是豹子,但是协助他掌舵的人不够信任他。卢值和皇甫到是足够信任他,可惜阿……

我想豹子首先要获得足够的信任,然后他可以做出一个承诺(比如他将在什么时候哪个层次的时候退隐大漠)……

或许这是一个出路吧。

======================

щщщ. ttκā n. CΟ

书评四:门阀世族和制衡之策

在东汉那个时代,门阀世族的影响力无比的巨大,所以东汉的皇帝门不断的倚重宦官,甚至不惜利用党争来打击门阀世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大家的思想理念,张温看到豹子在西凉肃贪,刚开始张温只是担心引起奸佞和门阀的斗争。但是一旦豹子开始抓门阀世族出身的贪官的时候,他们马上就开始联合奸佞诬陷和阴谋刺杀豹子……

为什么?不是门阀世族缺乏制衡,而是他们把天下社稷看成自己的后花园,自己可以糟蹋,但是别人就不行,哪怕你是天子,你是十常侍,哪怕你是大将军……

西晋,东晋的很多皇帝过的都是白痴一样的生活,不是他们想这样,而是不得不这样……

因为首先培养他的人都是门阀世族出身的,而且以后他的大臣们都是门阀世族出身的。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门阀世族都是不好的,这个取决于门阀世族的掌权集团的方向把握或者说对于利益的yu望程度…

和汉灵帝时期的门阀世族相比,北疆的门阀世族们势力要弱一些,因为少了很多大的门阀世族,他们投靠了袁绍或者袁术,也有的投靠了曹操。但是新北疆的门阀世族里面多了一些因素,像一些以前的商人。

想象一下王家和商人们在北疆刚刚开始的时候,囤积粮食的举动,那时候的北疆多少需要粮食…,想象一下,他们发的那些国难财,有什么时候为北疆考虑过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对北疆是有利的,但是对他们自己更有利…

对于他们来说其实谁主政天下是无所谓的,因为谁都需要他们的人来治理天下。对于他们来说,你是汉是魏是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一样可以掌握权力,一样有这么多利益。

其实这里就牵涉到了一个问题,在那个年代,社会中层的需求量太大,有点供不应求。所以他们手上就有一些筹码,如果你是足够的强势,我就可以听从于你。如果你不够强大,想要我来帮助你,他们你就需要满足我的一些要求。

而且这个社会中层几乎控制了整个王朝的社会经济命脉,皇帝有的只是国库,他需要有人帮他管理国家,制造武器,培养人才等等等等。

所以他们必然缺乏足够的制衡力量,除了军队,没有哪一种力量可以制衡他们,当门阀世族掌握了军队的时候,危险是无限大的,南北朝之所以政权更替那么快,就是因为门阀掌握了军队…

就目前来说,北疆的门阀和长安时期的门阀没多少区别,他们一样的自视清高,他们看不得武人或者宦官贪污,但是他们自己贪污却见不得别人去处理…

再有这次的官制改革事件,门阀希望去限制皇权和豹子的军权,为什么,首先是因为这是威胁到了他们的力量,他们希望能限制这种威胁。他们理解的对天下社稷的危害首先是对门阀世族的危险,对门阀世族有害的,肯定是对天下社稷有害的。其实长公主的做法一样是制衡,依据门阀世族提出制衡的理论来说都可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但是为什么崔烈等人会那么失望?因为他们的权力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在他们原来的体系中,其实门阀世族在朝堂上的力量是几乎没什么约束的,他们可以决定这样那样的国家大事,但是现在这一切的决定权回到了皇室手里,所以即使你掌权者在英明,他们也不会认同的。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其实和长安时期没有多大的变化。

门阀世族追求的是用门阀世族的力量来制衡军队,来制衡皇权。但是这个天下的精英门真的就在这些门阀世族里面了?门阀世族里面的掌权者真的就使精英了吗?袁术可以在长安的时候就使袁家的继承人,但是他在长安的表现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吗?除了会耍耍手腕,耍耍政治。

而且真正大的门阀世族的掌权者首先是从家族内的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这一类人的共性几乎都是玩政治高于其他的能力。那些延续了上百年的大门阀大世族,很多都是表面光鲜,内部腐朽,他们的掌权者连自己的门阀都治理不好,还指望他们能治理好整个国家?要不然为什么汉帝国后期贪官污吏那么多,豹子这样的人物都杀都杀不完?

这样的门阀世族在任何的事件中都首先回想自己这一系的门阀世族可以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然后才是如何去做。这就是为什么豹子在西凉的肃贪会得到朝廷里面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反对的原因,虽然他的所作所为是利于社稷的,是利在千秋的,但是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包括皇帝。皇帝支持他是因为首先他收买了皇帝,其次是皇帝需要一把刀…

由此可见,门阀世族,宦官,皇权,甚至军权的所谓的制约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其中最重要的门阀世族出身的朝廷大员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皇朝的利益。

皇权和军权是需要制约的,但是这个制约不能仅仅局限于门阀世族的力量,而应该是需要有一些真正为天下社稷利益所考虑的一些人和团体来制约。应该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培养出一个新的中层力量。出身门阀的人也可以加入其中,但是他们加入其中了,就不得参与门阀世族的家务,就要和门阀世族相脱离,只有这样,这些人首先考虑的才不会是自己门阀的利益…

只有新兴的一些武人出身的门阀世族,因为他们从刀山血海里面出来的,知道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会需要动刀子,所以他们还保留有一些血性和原则。而且也因为他们是从死人堆里面出来的,他们的权力是来自于武力而非政治,所以这些门阀世族反而相对来说纯洁一些。

所以在所谓的制衡中的重中之重不是说需要这些势力那些势力的质和功能,而是要让这些能立足于朝堂上的势力都首先考虑天下社稷,都先考虑天下万名,再来考虑自己,考虑自己的家族。只有这样,需要或者不需要制衡才会有实质的意义。

而现在那些脑袋里只想着自己家族或者别的兄弟家族的朝廷大员们,他们自己家里的粮仓是满满的,但是国家想打仗却打不起……

这样的人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献出自己的不法所得,却想着谋求更大的利益…

他们会说子曰,或者老子曰,但是他们的做法和子曰的,老子曰得失一样的吗?

既然所言与所行不符合的人,那么能相信他们吗?他们值得信赖吗?值得托付大权吗?

很明显不能

这就是门阀世族的本质。可以用之于商,但是不能用之于朝堂之上。

这样的人会为了家族的利益而把国家卖掉的。

所以我说他们是一个毒瘤,是有可能会发作的。

其实制衡的本质应该由以下几点组成:

1.首先,所有国民的合法利益应该得到法律的保证。而且法律是皇权和军权都不得逾越。大家可以利用法律的条文来修改法律,但是不得跨越法律。

2.其次,观念的改变:要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家国天下”的观念为:“民天下国家”。“家国天下”的存在,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先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然后才是国家的利益,最后才是天下社稷……这样的思想的存在,注定了中国的朝代的更替和国家的更替,注定了天下的不安定。因为存在着太多的超越,和太多的不合理。而掌权者的这种超越和不合理,必将破坏整个天下的平衡,从而导致天下失势,从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样的事情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

3.对在朝为官的官员考评的重要项目:在于自己家族或者其他官员家族利益相关的廷议中,其发言的出发点是为社稷还是为家,如果为家者不得为官。

4.朝廷为官者在家族中不得担任职务。

5.为官者要进行家产登记,每一任,一年进行结算考核。

等等等等

利用势力来制衡的方法最后终究会因为势力的分歧而导致分裂。这个分裂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家族,也可能是团体机构

大家都是为了利益而来的

但是其实这个世界上不单单只有利益的,我们老祖宗说过“功名利禄”除了“利”,还有“功”,还有“名”,还有“禄”

我们不能仅仅把着眼点放在“利”上面的。

其实制约和制衡的本意是对私人yu望的制约,是对“家国天下”这种理念的制约,但是基于“家国天下”理念建立起来的制约是简化的,缺乏理论和实力支持的,是脆弱的,是容易破碎的。

有人说,破碎了,可以再建的。但是破碎的代价是巨大的,会导致巨大的文化,技术,思想等等的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2000年之后会远远的落后于别人,因为我们其实一直在进行着“破坏重建,破坏重建”的循环。每一次的破坏都回带来无限的文化,技术,思想的损失。

====================

书评五:

终于到了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时候了。

因为汉灵帝的一些举动,使得大臣们刚开始想到了限制皇权,但是本质上世族和门阀门对权力的渴望没有重点,所以所谓的皇权和相权的平衡其实就是把皇族和世族门阀门分为几大阵营让他们互相制约。而李弘为了保证自己的手下门的将来,在其中加入了武人……

但是门阀世族,皇权,现在还有李弘表征的武人势力有着太多的难以融合的地方。皇权因为天子的幼小和长公主对于李弘的倾慕,可以说是相对来说偏袒李弘的。

但是门阀世族们不会希望看到自己手中的权力的缩小,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东西都只是手段,他们不存在正义或者非正义,他们只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就可以做,不利的就坚决反对。也可以说存续时间太长的这些门阀世族们是这个社会真正的唯一的毒瘤。他们与你合作是因为有利可图。他们的本质没有变,也真正这个本质产生了中国的一句非常经典的古话“富不过三代”,因为无良的人,总有一天会被愤怒的民众所淹没。皇族都是如此,何况门阀世族。

而以前的北疆为了能整合更多的力量,不得不借助门阀世族的力量,而且给出了这样那样的妥协,因为那时候的他们对于北疆是有好处的。但是他们的本质决定了他们在现在和将来都首先是一颗毒瘤,只是毒性什么时候开始发作罢了。

而现在英名的皇权的统领者和武人以及那些年轻的有良知的文人的有效结合体对于北疆的发展更为有好处。这时候,就要开始首先在政治上驱除一些有毒性的人物。

而为了统和这一切,豹子和长公主必须联合。

其实发展到了这一步,理解豹子的人,即使他做宰相,娶了长公主,都会理解他支持他。而那么反对他的人永远都是反对者,因为他们的野心太大……而李弘太过忠义了,所以就是奸臣嘴里的奸臣。

到了这一步,需要一个强势的皇帝(长公主)来带领年轻的有良知的文人,不反对门阀世族出身的人从政,但是从政的人必须从门阀世族中脱离出来。而门阀世族作为一个或者几个独立的势力必须得到清除。

而李弘做为最大的军事势力的代表者,到了这一步为了保存自己手下将军门的性命,不得不继续长久的持有军权,但是这样对于后李弘时代的社稷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他必须寻找一条出路,而这条可能的出路就是他和长公主的结合,他成为皇族。

这样做,真正为社稷考虑的人是会继续支持的,而那些有野心的希望取得更多的利益的(从皇族手里,或者从武人手里,或者说从不属于自己门阀世族的文人手里),他们就是借着这个所谓的圣人嘴里的谋逆的接口来做一些小动作或者大动作(就像书评区里面很多人的做法一样,拿着圣人的教条来批评你这条不符合,那条有问题,那个也不行,这个也不行)

他们喜欢把事情分割开了,一个一个的来批判你,虽然整体是非常非常好的……因为他们眼中是没有整体的……

大汉的成功首先是在整体上。

在细节上可能或许需要作者以后进一步完美,但是这样的完美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并不是必要的,因为我希望看到的和需要看到的我现在就已经看到……那些所谓的完美的东西很多对于我来说是没必要的。

对大汉是如此,对北疆也是如此。现在是到了该取舍的时候了,既然你整体再好,别人也就盯着你的小处,既然该支持的还是会继续支持,是到了把那些有不良用心的毒人们挖掘出来,驱除出队伍的时候了。

废话到此,欢迎大家跟贴。不过对于所谓的教条,我继续忽视

====================

书评六:

从正史看豪强,门阀,大族。

汉末,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之大,党人与宦官,以为门阀世族和皇室的矛盾都比较的大。

在大汉分崩前,有过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中平元年,汉阳人阎忠劝皇甫嵩“征冀州之士,动九州之众,南下洛阳,剪除宦官,最终推翻汉朝自己称帝”。被皇甫拒绝。

第二件是:中平五年,冀州发生的未遂政变,党人领袖陈蕃之子陈逸,南阳许攸,沛国周旌,术士襄楷等于冀州刺史王芬结谋意图乘灵帝重游旧宅之机废帝。

这两件事情,表明党人甚至某些士大夫的眼里,东汉已经不再如“经”中所说的那么神圣了,他们开始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已经开始不把东汉放在脑子里面了。

而之后董卓把持朝政,天下门阀世族以及豪强门纷纷开始自立,割据一方。此时袁氏最早提出所谓的“政在家门”的口号。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依托汝阳、颖川、南阳一带的其他家族和门生故旧,在汉末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非常巨大的力量,如与何进的结盟。然而董卓的入京主政,使得,袁绍和袁术分别出奔冀州和南阳。

袁绍和袁术利用家族影响,在冀州和南阳迅速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这里袁绍集团除了袁氏宗亲,还有三部分组成:一为一同从洛阳出奔得逢纪,许攸等;一为韩馥的颖川老乡,荀堪、辛评、郭图;一为河北豪强,如沮授、田丰、审配、崔琰、牵招、王修。其中就势力而言,河北豪强势力最强。

而袁术也得到了孙氏、下邳陈家,河内张家等的支持。

但是袁术也因为急着称帝而导致豪强反叛,与建安四年病死。

而袁绍因为“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蓄聚”。而导致内部豪强权贵派系林立,最终在官渡因为内部问题而轰然倒下。当然也与袁氏最早喊出“政出家门,想代汉而自立”导致很多门阀豪强不满而离开投奔曹操有关。如颖川之士多投奔曹操。

而曹操集团那,一是自己曹家和夏侯家的谯沛集团;一有因汉献帝而投奔得名士如杨彪、孔融;一是颖川集团如荀氏、种氏、陈氏等等。

相比之下,曹操与颖川集团的关系,虽然出了一些问题,修复的较好。没有如袁绍般自废武功。

而其后的司马氏代曹,本身也是门阀斗争内部妥协的结果。

曹操后期,因为思想分歧不惜杀死崔琰、孔融,逼死逼退颖川的荀氏、种氏,虽然提携了陈群,但是曹魏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开始激化。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氏得颖川世家以及河北士大夫们之助,一步步击败曹爽集团(谯沛集团的延续),从而权倾朝野,直至篡位。

由此可见,豪强、门阀世族、以及士大夫们在曹魏代汉以及司马代魏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说曹操是领头羊,那么骨架就是这些豪强、门阀世族以及士大夫们。

其势力的强大,可见一般。

这也是为啥,晋之一朝,门阀世族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利益的结合体,要互相分享利益。

曹魏就是因为太过于打压这些豪强、门阀世族以及士大夫门而迅速被司马氏所代替的。

想想,今天还是没有些大汉的分析。因为我想我还需要再看一遍大汉,以了解细节。

我是一个看过就望的人。学到了我想学的,看到了我以前看不到的,我就满足了。很少去扣所谓的文学表达和细节。

====================

书评七:

从正史看东汉末年政治舞台上的势力变迁:

关于这个势力,先说说其中的几个我认为的名次解释吧:

士族:自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脊梁和唯一的精英,他们把大汉天子看成自己的木偶,把大汉看成是自己的后院……

门阀:首先有家,然后才有其他。他们一切出发点是为了让自己的家获得更多的利益。

党人:首先有党,其次有族,再有天子,再有国……

文人:有社稷,有天子,有关注民生之心……

武人:保家为国为先,但是也要兄弟义气……

宦官:操纵天子,为己牟利之辈,虽有真心为君者,但谁人又能不被“权”“利”两字迷昏眼呢?

百姓:无奈的为大汉负担一切,但是一无所得……

当然这里面某些个人可能可以同时有几个角色。

比如士人可以是党人,也可能曾经是武人,更可能出身门阀等等。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精英大部分出自门阀,有其家族内部的成员,也有其家族成员的门生子弟等等。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这个门阀的利益。而不是所谓的大汉社稷。

这个可以从党锢事件中见到其中的一点毛皮。

党锢事件,其起因本就是因为宫中宦官(内廷)与外廷(门阀出身的官吏)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

终东汉一朝,门阀势力之强,导致皇权旁落,皇帝只有借助宦官依靠内廷,方能与外廷相抗。而史书中的所谓奸佞贪赃枉法之事,贪赃枉法又何止奸佞呢,那些个门阀不知道也做了多少此类之事。要知道,地方上绝大部分官员都是门阀出身。而且要知道历史中宦官中的曹腾是个好人(当然这个貌似和曹操后来做宰相,做史的人对其进行了美化)。

而党锢事件就是矛盾的积累和爆发。最终恒帝利用宦官的力量沉重的打击了门阀的力量,从而使皇权回归平衡。皇帝的话语权也就更大了。

而在此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门阀为了利益的博弈,而结党,纷纷以党人自居,以党人为荣,这本就是置社稷于不顾的行为。再者,到东汉末的时候,全国的土地,不知道多少在门阀手里……

因为有两次党锢事件,到灵帝时,皇权已相对稳固,这时朝廷里面宦官和门阀势力均衡,大家各自在地方上发展各自的势力,而双方共同的贪墨的本质,催生了“黄巾起义”。

借此时机大的门阀,如袁氏,曹氏,孙氏,公孙氏,以及一些皇亲如刘表,刘璋、刘备之流开始借机培育自己的势力。在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门阀已经在地方形成制衡中央的力量。而门阀、外戚和宦官在洛阳血拼的后果,就是西凉武人董卓入京。虽然宦官被灭,新皇已立,但是门阀不愿自己辛苦奋斗的果实就这样被董卓这只麻雀摘走,于是有了其后的诸候讨董……

董卓被灭之后,地方割据之势以成,此时门阀多依附于袁绍,前宦官势力多依附于曹操,孙氏经略江东,刘表和刘璋更以皇亲身份分掌荆蜀两地……

而袁绍和曹操的斗争更像是门阀内部的斗争,于是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可以轻易的整理袁绍的力量。

曹操与马腾的斗争则像是中原门阀和西凉门阀之间的斗争。

要知道门阀只要自己家族能得到更多利益,看你前景不妙,就有可能出卖你,这也是为什么袁绍和马腾貌似就败了一仗,却从此再无翻身之力了。

当然这也和袁绍内部门阀过多,门阀内部争斗不断,如田丰、诅授与逢纪、郭图还有许攸之间的斗争,导致关键时刻,内乱不止,进而甚至许攸的反水……

而马氏和韩氏在西凉的地位相若,虽是兄弟,当利益有不同时,还是分道扬镳了。

而诸葛亮在替刘备谋划时,所提的,经略荆蜀的出发点并不是偶然,而是荆蜀两地既然支持刘表刘璋这样的皇亲,也能接受刘备这个皇亲。

之后的赤壁是关键,以为赤壁之胜,坚定了孙吴武力抗争的决心,因为既然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就没必要去投降。

门阀其实才是真正的墙头草。

大的门阀,自己举兵夺天下;小的门阀,一家几兄弟分侍几家……

最著名的就是诸葛谨,诸葛亮,诸葛诞三兄弟,分侍孙吴,刘汉和曹魏。

不论天下争霸谁赢谁输,只要有功绩了,诸葛家还是一样的大门阀大家族……

而之后三国鼎力之后的魏蜀吴之间实力的消涨和门阀世族的表现息息相关。魏整合了门阀的力量,而吴一直陷于孙氏和陆氏的内哄,而蜀汉更是没什么得力的门阀……

最后司马代魏而得天下,但是他们靠与门阀的妥协而得天下,也因与门阀的妥协而失半壁江山,乃至失天下……

而真正摧毁门阀力量的是胡人的铁骑,是代胡之后半胡半汉政权的铁骑和其后的科举制度……

而在门阀盛行的晋朝,皇帝就如玩偶一般,帝师出自门阀,帝臣出自门阀,而门阀内部倾轧频繁,而晋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光……

而这一切的一切的根源在于门阀的力量太过于强大。

而且门阀带来的灾难还在于,门阀对于思想的禁锢,在那个年代,门阀门以利益决定敌人,攻击敌人的一切,敌人的一切都是错的。

貌似“子曰:以德报怨”就在晋朝被列为道德标准之一,但是全文是“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此可见在那个年代,所谓的斗争,已经荒谬到了什么地步……

他们纯粹为了攻击而攻击,而完全没了所谓的正常的道德观念……

所谓的经史子集只是他们互相攻讦对方的工具。

这就是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要知道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个没有出身的人,要在倾轧的政坛上实现保护自己,保护朋友,保护流民,保护社稷的目的。

他前面的路有多少远?

就像这次打败联军,占据青州和允州,北疆现有的门阀肯定会利用以前朝廷的白条谋求最大的利益。而此次的事变,就是为了为打压门阀寻求一个和理的理由罢了。也为潜在的政治改制做准备。所以这个是完全必须得。

貌似好久没写,今天写的太垃圾了一点,先交差吧。

明天开始分析大汉……

兄弟们少扔点砖头。

明天一定好好码,今天的水平确实不咋的,我自己也有点难为情啊……

离预期的差太远……

慢慢码,慢慢改,争取码出精品来

==================

书评八:

在西疆肃贪前后,豹子一直忙于局部的战争,他所忙碌的只是一个军人的天份。所以都是战争,恢宏的战争,他的很多战争都在接近失败的边缘,因为机缘的巧合,都赢了。这里有别人的轻视,有黄巾对骑兵的不了解。而当他们真正准备好了,又因为张牛角之死,而……

至于西疆战事,有人会说,为什么豹子来了,战争就转机的这么快呢?这其实也是因为一个铁板一块的西疆,各方势力交错纵横,这时候,要打破平衡需要借助的就是外力,而豹子的5万大军明显就是这个外力。

平衡被打破了,大家为了争功,就……

罗嗦了这么多。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在肃贪前,豹子只是一个纯粹的武夫,一个将军。与其他的武夫的区别,就是他作战能力更强。

而在肃贪中,因为为了保护自己人的利益,他开始被牵涉到奸佞、党人和皇帝三方的政治斗争中。他成了一个持节整肃一方的人物……

可以说在肃贪之前,豹子所能影响朝廷的,就是他打的是胜仗还是败仗。

但是在肃贪开始之后,他所能影响到的,就是势力的平衡,谁能更强,谁能更加的打击对方……

于是政治上的补课对于豹子来说再说难免,所以有了李玮。就像广大的读者需要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历史进行补课一样,豹子也需要补课,而补课的内容直接决定了豹子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政治观点(当然这里,启蒙的是张纯,一个黄巾大帅,这也是为什么豹子后来可以整合黄巾并且延续黄巾的)。不可的过程是痛苦的,是漫长而烦躁的。但是思想不是天然产生的,是逐步形成的。

所以,后面,长长会有长篇大论,谈论政治、文化、历史。因为豹子对这些需要补课,而很多读者也一样,或者说作者也一样,他也在补课。

而政治是利益的延伸,所以每一次大局上的变化,都会带来可能的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这时候,各种政治斗争就会层出不穷。要打仗了,有军备;饥荒了,粮食;打了胜仗,有战利品;打了败仗,有损失;要扩军了,有官吏分配;收复了领土,有土地需要分配、有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有很多的官吏需要补充;还有内部的有潜力的青年才俊,世家大族都想抢;……

而这些细微处的貌似微小的政治斗争和利益的分配,对于新派系的形成和派系利益的界定,以及以后政治斗争的目的和可能的手段,都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所以这些细微处的细小点,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这是一本真实而深刻的书,他真实在他的发展是顺理成章的,深刻在每一个变故的背后都存在着那么合理的解释。

政治的本质是利益。主流文化的本质是为政治服务的。经学是因为愿意为政治服务,愿意为政治牺牲,所以被立为官学。而人读书,在当时有很多是能起与草木而立于庙堂之间。

在那个年代,百家学术,谁能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那么谁就是主流,谁就会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从而受到学子们的追捧。也因而经学才会有所谓的“师法”“家法”这些无法超出的禁锢。而从来这些经学都只有更适合,所以,很多时候,提出这些学术的人的观点,又会真正的影响到政治的走向。

所以,书中的人物会经常的论争学术,会有长篇的讨论和争执。可能或许这些写成外篇或者补充貌似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是写在书里面好。很多人觉的烦冗,想想,今天本来希望看到更往前一步的,结果还是全部在论争……,谁都会有点失望吧……

从河北开始作为一个单独的势力,他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支持和政治观点。这时候,选择的理论好坏,直接对行政体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这个时候,学术政治上的大讨论是不可或缺的,要不然谁知道你这个理论和制度从哪里出来的?天上掉下来?

我想很多东西,如果回头去看,可能就恍然大悟了。原来这样的变化是自然的,是成长的烦恼啊。

我觉得,风格的变化,在于地位的变化,在于接触的阶层的变化,也在于主要斗争方式的变化。

前期是战场,后期是朝廷……

而这时候,主角的成长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而为了主角的成长,貌似猛子大大被了繁琐的名声……

但是这是成长的烦闹,取舍的烦闹和学习的烦闹……

是正常,合理的

能力越大,地位越高,责任就越大,一个大头兵可以不管不顾任意冲杀,一个低级军官就必须顾及同袍生死,一个中级军官就必须考虑团队生存,一个高级军官就必须思量战场全局,一个元帅就必须考虑国家利益,而做到一国实际上的领袖,就必须为天下生灵和历史进程考量了.这也是一本成熟的历史小说应该有的风格变化.

====================

书评九:

关于主见和制衡的我的理解:

什么叫主见?

作选择题的时候,能选对的就行了。

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建议是好事啊。

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呢……

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让擅长的人去做,这是没错的。

很多时候,你的是对的,但是不是最合适的。有一帮人能帮你把最合适的找出来,这个是没错的。

政权是肯定需要制衡的存在的,缺乏制衡的政权,在主掌权利的势力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会陷入危机。之前的秦始是如此,汉武也是如此。之后的大宋是如此,大元也是如此,大清的青黄不接的代价好像更是惨重……

只是最适合的政策,没有最合理最正确的政策,所以就需要有人有势力不断的去追求去探寻最适合的政策,去寻找最合适的做法。而这就需要有竞争,而缺乏制衡的政权永远缺乏良性的合理的竞争。而所谓的窝里斗,那是属于内讧,是恶性竞争。

更何况,对于豹子来说,他有长公主在手,现在主政的也是长公主。只要长公主不失,那么天下无人能动其分毫。

看到他在大漠的时候晋阳事变了没?

有长公主在,目前,再怎么制衡,只要他自己没有不适合的野心,都对其无效的。既然如此,何必在乎什么制衡呢,你们愿意,你们搞去,只要不影响大业。他培植一个个他觉得合适的势力,团体,让他们去慢慢的形成制衡,这不好吗?

在河北,他先后培植大了俩个势力,一个是洛阳的老臣,然后在接驾天子之后有培养了一个西凉文臣如贾诩等人,这些是和原来的河北士人形成了文人内部的制衡。在超堂之上,只有存在不同的声音,然后大家经过合理的谈论,才能去尽可能的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方案。这就是制衡的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制衡都是窝里斗,很多时候内部学术方面的制衡,反而能促使大家更加努力的去寻找最合适的方案。

仗是要打的,兵是要招的,都是要定的,你们想炒,想讨价还价,这个是合理的。合理的讨价还价,可以接受,总比成为反对势力好吧?不合理的讨价还价,那就拒绝了,没话说的。

内部搞破坏的,超出限度了,就没的话说了,屠刀还是不老的。

威信不是要主见来体现的,是靠不断的成功,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努力,不断的用心来让别人信服的。

而最合适的总不是那么能想当然就出来的,是需要不断的讨论,探讨,试验,改进,完善,然后再……

而且任何制度都需要不断的变革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势力和社会结构。

这些都是正常的。

维持一个朝廷上的制衡是必须的。

而相对的军事上的制衡是万万不行的。因为那就是一个分裂的开始……

军人是通过战争,战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的。

而文官,是通过讨论,去寻求最合理的方案,这是他们的工作。

所以如果大家都抱成一团去了,都聚集到一个意见下面去了,他们他们就整天无所事事,只需要点头,摇头就行了。

这时候,他们无事找事反而会生事了。

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当各自为自己的意见和方案努力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让一个个团体分别是为自己的方案和意见努力反而更现实点。

从总体来说,这样也是利大于弊的。

势力和团体不是一天形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当需要的时候才去寻找,就晚了。

在还没需要的时候,就去寻找了,开始培植了,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说说所谓的“豹子的政治白痴论”

豹子在尔虞我诈那一方面,确实有些白痴,有些太理想化,有些太过于执着了。

但是在大方向上,我不认为他很白痴,反而很有远见。

首先,他很注重保护自己,军权在手,什么都好说,翻不了天。

其次,其次他在朝廷上培育很多势力,有武人的(武人还有各地的),有门阀的(这个派系更多了,有原河北的,洛阳的老臣一脉的,还有西凉的,还有颍川的等等),还有寒门文人的……

还有,一个在无数的尔虞我诈中能生存下来的所谓的政治白痴,真的就是因为幸运吗?

当然了,他的偏执,注定了他的路很难走,很辛苦。

道路是曲折的,另外,书是作者写的,所以说我们还是可以期待一下合理的美好的结局的。

所以说很多时候,听手下的汇报了,争论了,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就行。

这个就要能力。到最后,这些就是你的主见。

而不是说人云一,你云二,这个叫主见……

人人云一,独你云二,不是天才就是白痴……

但是貌似天才和白痴是没什么区别的……

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八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三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四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三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二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六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五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十五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三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四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六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四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七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七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二第11章 捷报入京师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八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六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二节(上)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八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八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七节(上)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五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三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六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三节(上)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一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四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四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六节(下)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节(下)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六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五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七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七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三十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五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九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七节(中)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四节第3章 风起云涌第三十九节(上)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四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二节(上)书友闲聊文人和武人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节第17章 兵锋临城下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一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十三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三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四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三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六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六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三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四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八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八节-第二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四节(中)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四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五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四节(上)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六节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和汉朝步兵介绍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五节论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七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七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五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七节(下)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一节
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八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三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四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三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二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六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五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十五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三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六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四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六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四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七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七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二第11章 捷报入京师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八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六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二节(上)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八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八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七节(上)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五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三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六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三节(上)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一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四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四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六节(下)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节(下)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六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五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七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七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三十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五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九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七节(中)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四节第3章 风起云涌第三十九节(上)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四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二节(上)书友闲聊文人和武人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节第17章 兵锋临城下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一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十三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三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四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三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六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六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三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四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八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八节-第二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四节(中)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四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五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四节(上)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六节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和汉朝步兵介绍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五节论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七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七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一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五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七节(下)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