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道统之争(下)

“经世实学”怎么就和陆王心学严重对立,甚至于还让高务实认为这个矛盾不可调和了呢?

因为陆王心学其实也是实学出身,至少在其早期,它也是实学这个大体系下的一部分,即所谓的“道德实学”。

或许有人会奇怪,陆王心学走到今天,不是早已经开始虚无主义了吗?怎么它居然还是一种实学?

而且,既然它也是实学的分支,高务实又为何反而觉得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了呢?

这些问题还真是有些源远流长,不是一句话能总结清楚的。

在中国学术史上,“心学”是指宋明理学中主张以人的心性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学术流派。

心学发端于儒学内部“思孟”一系的对人主观能动精神的弘扬,如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万物皆因人而存在,只要是能够自返本心,依推己及人的“恕道”而行,就是一个道德上的“仁人”。

孟子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通过自返本心,就可以了解人性,通过洞识人性,又可以获得天理。

当然这里特别要说明一点,儒学所言之天理,主要就道德修养的终极依据而言,而并非西洋哲学视野中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对峙的客观规律。

陆王心学的“陆”即陆九渊,他继承了孟子内向型的治学思路,他指出:“是诚之者人之道也,由大化而化则为圣,而入于不可知之之神,是诚者天之道也。此乃孟子之实学,可渐进而训至者。”

他认为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求知理路,完全是为了突出儒家“忠恕之道”的道德修养“实学”。

所以他也学着孟子的口吻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其目的,都是为了反对当时的学者只知在书本上钻研,在名物上考索,却不知在自家修养上下功夫。

他又说:“古人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亦用制字,其言多少特达,全无议论辞说蹊迳,盖古人皆实学,后人未免有辞说之累。”

陆九渊的心学,是为了反对当时因科举考试而形成的,将儒家经典当成进身之阶,而全不落实于道德修养之实,从而导致社会风气腐化的不良学风。

同时,陆九渊的心学,也有反对佛、老虚玄之风的倾向,在反对佛老出世主义的虚玄倾向上,心学、理学、气学是完全一致的。

陆九渊指出:“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古人自得之,故有其实。言理则是实理,言事则是实事,德则实德,行则实行。”

儒家之理与佛老之理相比,是儒家不追求什么彼岸,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此岸世界的宗**常上。对此陆九渊便说:“吾儒之道,乃天下之常道,岂是别有妙道?谓之常典,谓之彝伦,盖天下所共有,斯民之所日用。”

“别有妙道”即指佛老之道,尽管佛老之道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也具有“阴翊王化”的作用,但是毕竟不能成为国家的主导文化。

陆九渊说:“此理(儒家文化)乃宇宙所固有,岂可言无?若以为无,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矣。”这是从维护封建纲常名教的立场出发。

陆九渊强调人们不仅要明“实理”,而且还要重视“实行”。他说:“宇宙间自有实理,所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耳。此理苟明,则自有实行,有实学。”

学习的目的,一定要落实到道德践履上,否则就是欺世盗名的“虚学”,他曾不止一次地表明,学者应当“明实理,做实事”,“一意实学,不事空言。”

因此朱熹也曾经赞扬陆九渊的治学精神,说:“子静之门,躬行皆有可观。”

可见陆九渊时期的心学,是一种典型的“道德实学”,其出发点是为了纠正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大发展造成的士大夫阶层过分关注彼岸世界,轻忽现实伦常的“虚玄”倾向。也是为了纠正士人只关注儒家圣贤的经籍,忽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劣习。

说了陆,自然要说王。王阳明是明朝中叶的思想家,与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等创立学说的思想家一样,他们提出一家之言,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并且因为有一定的实效才能够在历史上流传。如果是主观主义、脱离实际的学说,早已被历史发展的大潮淹没了。

不过,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所面临的历史课题不同,故他们所反对、所提倡的学说性质也不尽相同。

王阳明所面对的历史问题是:朱熹的理学已经被钦定为官方哲学,是对儒家经典的权威解释,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下,每一个学者都会面对这样一种历史的悲剧:他的学说如果不被官方接受,就不可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从而产生实际的影响;而他的学说一旦被官方接受,则立即凝固、僵化、丧失面对不断发展的生活现实,以及不断调整、改造、发展的生命力。

这是政治意识形态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学术思想不断变化的性质的内在矛盾决定,朱熹的理学也是如此。

王阳明的青年时代与那个时期大多数学子一样,也是笃信程朱理学的,“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但是,循着朱熹“格物致知”的思路,王阳明在“竹子”上并没有格出天理,从此他转向陆九渊的心学。

他说:“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王阳明继承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学传统,将人的主体意识与万物联系起来,认为格物不是格外部的客观事物,而是格人心中的万物影像。

所以他又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由此,王阳明得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结论。

关于王阳明与朱熹学理上的关系,后世国内外的学者研究甚多,此处不多赘述。总之,王阳明走上反对程朱理学的道路,除了学理上的原因,更多的还有现实考虑,就是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科举教材以后,日益走上了凝固、僵化之路。

他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说:“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当时许多士人将程朱理学当成升官、发财的敲门砖,而忽视了程朱理学道德修养的意义,所以完全违背了程朱理学纠正人心,改良社会的初衷,反而导致理学出现严重的“虚伪化”。而王阳明弘扬“知行合一”的心学旗帜,根本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内圣外王”的经世致用传统。

从内圣的角度讲,他的“吾心”、“良知”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实理”。他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实理流行也。”

他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则称为“实理”,而对“吾心”格致的过程,就是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过程。他说:“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也?”

所以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心中之理,也是万物之理,二者是可以完全等同的。他又说:“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因此他认为,格致心中良知,就可以获得宇宙万物的实理,除此之外,并无其他获得实理之途。

在获得了“实理”以后,王阳明主张还要将其推致于日用常行之间。他曾激烈反对佛老那种脱离修齐治平路线的修养路径。

他说:“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著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佛教将现实世界君臣、父子、夫妇的责任和义务都看成是人生的累赘,要“不著相”,其实就是要逃避。而心学坚持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强调一切学问都必须服务于宗法家国的大事业。

他努力划清心学与佛学的界限,说:“是故良知皆实理,致知皆实学,固非堕于空灵,一与事物无干涉,如禅家者流也。”凡是宣扬脱离伦常、事功而进行的道德修养,都不是儒家的“圣学”。

曾有一官员对王阳明说:“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王阳明回答他说:“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闲,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王阳明历来反对脱离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事务来讲学术,认为真正的心学、实学一定要能够应用于“簿书讼狱”之类的政治实践中。

所以他又下了一个定论:“使在我果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何事而非天理?”

在他看来,道德修养只是要人去除心中的私欲,回归社会的公德,并非要人们躲避社会的事务。如果只能在没有钱财之处可以不贪、不盗,那么道德修养还有什么意义?

故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一定是在“钱谷兵甲”之中。所以他的心学本身并不空虚,“何往而非实学?”

不仅学说如此,王阳明本人文治武功赫赫于世,恐怕也是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所不及的。所以说,王阳明也是一位“道德实学”的倡导者、实践者。甚至可以说,与陆九渊相比,他的“事功”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心学本来也是实学一派,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然而正如理学本是实学,却逐渐走向虚妄一样,陆王心学从实学走向虚妄也照例发生了,甚至这个变化的过程比理学更短——在王阳明的弟子辈就开始跑偏了。

比如王学一脉最为著名的泰州学派(注:我依稀记得很早前有读者让我说一下泰州学派?)就是跑偏的典型。而且最厉害的是,这个泰州学派的“一哥”王艮,在王阳明本人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跑偏了,而且还根本拉不回来,差点把王阳明气死。

此公三十八岁时远赴江西往游王阳明之门,下拜执弟子礼。王阳明一开始觉得他个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艮”字。

但是没什么用,王艮不仅经常与其师王阳明争论,“时时不满师说”,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自创“淮南格物说”。

他主张:“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非学也。”强调身为天下国家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后来演变成了极度自私的“心学末流”。

此人有一次坐“招摇车”招摇过市,遭王阳明指责。嘉靖二年,又北上入京,沿途讲学,受到各方重视而轰动一时。但王阳明闻讯大为震怒,欲设法召他回来“痛加制裁”,可惜已是鞭长莫及,他的学术思想已流传四方——高务实认为那根本就是流毒四方。

嘉靖五年,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求学者纷至沓来,这为泰州学派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王艮的门徒以平民百姓居多,“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沿途聚讲,直抵京师”,但亦不乏著名学者如徐樾、颜钧、王栋、王襞、罗汝芳、何心隐等人,子弟至五传共有487人,一般认为罗汝芳为其集大成者。

不过,这一派心学传至如今,已经完全脱离了社会现实,比如著名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是他的几代徒孙。

李贽的很多观点并非不好,比如男女平等之类,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正如高务实在穿越十几年后,已经不再考虑和身边的家丁讨论“人格平等”一般,再先进的思想也得符合社会现实,李贽以及泰州学派的很多观点,根本不应该在明朝中后期这种时代流传——过于超前本就是罪,何况他们除了部分的“超前思想”之外,还有很多真正的“异端”。

比如说“散漫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两者都是泰州学派中人流传很广的思想,看起来已经“先进”到开始讨论“自由”这种后世的所谓普世价值了。

但高务实从来不认可这两种思想。

无政府主义不多说了,这玩意根本就不该出现在中国文化的土壤当中——如此大一个国家,倘若“无政府”了,那简直是人道主义灾难。

举最简单的两个例子:重大天灾来临,没有强力的政府,谁来救场?外敌兵临城下,没有强力的政府(军队),谁来救场?

而散漫自由主义——嗯,米帝感染快两百万啦!

可想而知,如今的心学哪里还有一丝一毫的“实学”模样?早已经虚妄得无边无际,虚妄得绝不能让他们染指国家力量了!

这,就是高务实认为经世实学与陆王心学不得不战的根由!

往深了说,是为了“继往圣之绝学”,坚持儒家最根源的“务实”;往浅了说,是要在冷热兵器交界这个关键时期,保住大明这个至少相对先进的汉人王朝!

这不仅是实学的道统之争,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的道统之争!

如此,何以不战?何敢不战!

----------

感谢书友“单骑照碧心”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单骑照碧心”、“书友160429212821310”、“龙.殇”、“o尚书令”的月票支持,谢谢!

PS:其实这章没把书中这个时期的心学现状说清楚,但是限于篇幅,我又不得不止笔,以免挨骂了。因为后续也不会专门再说这个,感觉有点遗憾。

第247章 变色龙也有坚持第251章 取勃固第048章 叛军旧事(下)第163章 冠绝京华(下)第246章 前锋之战(下)第096章 冯保倒台(五)第4更!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022章 天寿山第098章 权如内相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082章 宁夏之变(中)第071章 影帝隆庆(下)第232章 大司马之请第034章 刘显述冤(上)第145章 主考何人第122章 朝争之第一次立储风波第001章 轻车简从(下)第049章 努尔哈赤的命脉第069章 何为实力(上)第146章 狂澜巨浪第078章 太子伴读(上)第108章 关键在粮?第067章 高渊抓周第067章 倒高风波(九)第204章 京华集团的定位第074章 文华召对(上)第087章 “生意”第070章 岑七公子的决断第184章 背锅侠(二合一)第045章 天下文胆第183章 你来,还是我去?第295章 成婚喽!第125章 可战方和(三)第108章 隐情(中)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80章 燕京欢声动第123章 俺答封贡(八)第128章 务实制义(下)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246章 前锋之战(下)第060章 异变突生第103章 高文正公(上)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010章 内阁局势将变(4更破万)第112章 初会戚帅(下)第011章 大阅很难啊第117章 桂南女王第132章 万夫莫当第082章 库里台大会(上)第122章 朝争之第一次立储风波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第018章 香皂厂址(下)第175章 卖队友的大汗第104章 复宁夏(上)第094章 目的第113章 驸马咳血第116章 推辞第046章 商政相连(下)第079章 无品闲官(上)第114章 独家代理(下)第069章 何为实力(下)第125章 却之不恭第034章 刘显述冤(上)第069章 新君即位第079章 无品闲官(下)第107章 与众不同(4更破万)第004章 捉拿讼棍(下)第190章 去辽阳第029章 遭遇响马(上)第130章 跋扈尚书(下)第124章 奉旨观政(六)第192章 还剑湖会晤第098章 高务实的决断第051章 贼酋叩首(下)第126章 所为何来(上)第271章 步步紧扣第231章 会馆夜话第162章 划分势力范围第100章 胡闹!第188章 人事安排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093章 博硕克图的野望第060章 不劳而获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073章 召见第069章 战略与降温第143章 圣眷无双[第4更]第203章 做黄雀(3更破万)第199章 传教士?第022章 轻取案首(中)第032章 全权钦使第065章 无耻之极(4更1W1)第125章 可战方和(三)第057章 支持(4更)第116章 进军瓷器第143章 圣眷无双[第4更]第183章 血战古勒寨(中)第125章 可战方和(九)
第247章 变色龙也有坚持第251章 取勃固第048章 叛军旧事(下)第163章 冠绝京华(下)第246章 前锋之战(下)第096章 冯保倒台(五)第4更!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022章 天寿山第098章 权如内相第194章 泉州之大喜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082章 宁夏之变(中)第071章 影帝隆庆(下)第232章 大司马之请第034章 刘显述冤(上)第145章 主考何人第122章 朝争之第一次立储风波第001章 轻车简从(下)第049章 努尔哈赤的命脉第069章 何为实力(上)第146章 狂澜巨浪第078章 太子伴读(上)第108章 关键在粮?第067章 高渊抓周第067章 倒高风波(九)第204章 京华集团的定位第074章 文华召对(上)第087章 “生意”第070章 岑七公子的决断第184章 背锅侠(二合一)第045章 天下文胆第183章 你来,还是我去?第295章 成婚喽!第125章 可战方和(三)第108章 隐情(中)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80章 燕京欢声动第123章 俺答封贡(八)第128章 务实制义(下)第155章 青春叛逆[第4更]第246章 前锋之战(下)第060章 异变突生第103章 高文正公(上)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010章 内阁局势将变(4更破万)第112章 初会戚帅(下)第011章 大阅很难啊第117章 桂南女王第132章 万夫莫当第082章 库里台大会(上)第122章 朝争之第一次立储风波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第018章 香皂厂址(下)第175章 卖队友的大汗第104章 复宁夏(上)第094章 目的第113章 驸马咳血第116章 推辞第046章 商政相连(下)第079章 无品闲官(上)第114章 独家代理(下)第069章 何为实力(下)第125章 却之不恭第034章 刘显述冤(上)第069章 新君即位第079章 无品闲官(下)第107章 与众不同(4更破万)第004章 捉拿讼棍(下)第190章 去辽阳第029章 遭遇响马(上)第130章 跋扈尚书(下)第124章 奉旨观政(六)第192章 还剑湖会晤第098章 高务实的决断第051章 贼酋叩首(下)第126章 所为何来(上)第271章 步步紧扣第231章 会馆夜话第162章 划分势力范围第100章 胡闹!第188章 人事安排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049章 三寸之舌(上)第093章 博硕克图的野望第060章 不劳而获第197章 老奴兄弟第073章 召见第069章 战略与降温第143章 圣眷无双[第4更]第203章 做黄雀(3更破万)第199章 传教士?第022章 轻取案首(中)第032章 全权钦使第065章 无耻之极(4更1W1)第125章 可战方和(三)第057章 支持(4更)第116章 进军瓷器第143章 圣眷无双[第4更]第183章 血战古勒寨(中)第125章 可战方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