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办(下)

廷推这个制度,后世有人将之看做是某种程度上的皿煮选拔制,但本书前文中对此已有所述,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至少有明一代的廷推与皿煮基本没关系。

不过大明一朝还是很喜欢用推举这个手段来展示官员得位之正的,于是廷推就与类推、部推、敕推一起,构成了明代官僚铨选最重要的部分。

理论上来说,廷推的推举对象通常是大九卿和巡抚,而参与者是阁臣与大九卿。以参议推升之官员票决的结果,作为皇帝参考的主要依据。

这与类推(参与者为吏部,推举在内六品以下与在外五品以下官员)、部推(参与者为吏部,推举小九卿、方面【如兵备道】、知府等)、敕推(参与者为九卿、科道,推举阁臣、吏兵二部尚书、总督)相结合,形成了公意表达的递升。

考虑到科道官僚的选举亦参照公意,明代的铨选同时在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公意表达的循环,并凭此作为对抗皇帝特简的办法——皇帝拒绝廷推结果,实际上是间接否定部推、类推的结果,并可能影响敕推的合理性。

这么一说明,诸位看官可能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推荐阁臣不是应该叫敕推吗?

是的,正式来讲的确叫敕推,只是后来这两者有合二为一的趋势,慢慢的就都以廷推来一概而论了。

这种推举制度之所以能形成并且延续下来,其实有两点最根本的原因,这两个根本原因都出在皇帝身上。

其一是,推举制度方便省事。这个其实很简单,满朝上下那么多臣子,作为皇帝而言,他可能连“全部认识”都做不到,遑论知根知底了,因此有些职位并不一定都要仔细考虑。让大臣们拟定几个人选,大致差不多的就可以了。

这有点儿像后世的人们用电脑,当懒得动脑子、或者面对无关紧要的问题时,电脑会为人们推荐几个选项,人们只要作个简单的选择就可以了,相当体贴。而对皇帝而言,推举出来的这几个人选可能在他的印象中都差不多,用谁不是用?

从这一点上来看,还能顺便想明白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代中后期的内阁阁臣绝大多数都有“帝师”经历(这里是指做过日讲官)。

答案很简单:你做过日讲官,皇帝对你印象比较深刻,至少大致上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那你相较于其他仅在皇帝脑海中存留一个名字作为符号的官员来说,优势当然大了无数倍。

推举制度可以形成并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之二,则是对于皇帝而言,这种制度并未削弱皇帝的人事任免权。

这是该制度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地方。事实上,明代的廷推其实只是个推荐过程,而并非参与讨论和推举的大臣们有最后决定权。关键的决定权始终还是在皇帝的手里。

之所以容易引起误解,是因为在后世的现代社会中,实行君主立宪的皿煮国家也会搞这一套。譬如英国女王,不要说英国本国的首相,就是前几年的澳大利亚总理已经选出来了,但也必须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批准,才算是正式生效。

当然了,英国这个做法基本已经只是法律上的一个形式而已,还从没听说过“从善如流”的女王陛下有不批准的时候。

然而在大明就完全不同了,最大的差异也是两点:

一则廷推所推举出来的人选不会只有一个,通常是两、三人,而最后由皇帝做最后定夺。换句话说,即便你入围了,成为了被推举的人选,也不是说那位置就已经是你的了,你还是有竞争者存在的。

再对比英国来看,你肯定没听说过近现代社会还能推出两、三名英国首相候选人,然后再让女王来选的事情吧?假设真有这种情况的话,你还会觉得英国女王只是个摆设吗?

二则廷推的人选是可以被驳回,甚至被直接跳过的。这一条本书前文有述,此处只简单举例:嘉靖时的张璁就是被中旨特简入阁,隆庆时殷士儋也是中旨特简入阁,这都是跳过廷推的例子。

至于驳回,也是有的,原历史上的朱翊钧就干过这事:当时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万历二十二年,朝廷廷推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朱翊钧所厌恶的,于是触怒了皇帝,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而那一次的廷推人选也被皇帝驳回,要求吏部重新拟定。

所以综上所述,廷推作为一种制度来说,其象征意义更大一些,真正的最终决断权始终掌握在皇帝的手里。

当然这并不是说廷推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廷推的重要性还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说意义重大。

这个意义的来源,在于明代士绅对于公意的坚持——“天子不能夺之公卿大夫,公卿大夫不能夺之愚夫愚妇”。

这种思想,使得皇帝的独裁始终处于一种在道义上不被接受的状态,因此哪怕是天下至尊的皇帝,贸然对抗公意也是很危险的。

传统中国的政治期许,在于希望皇帝劳于求人、逸于使人,而非威福自专、权不下移。而在官僚系统高度体系化的明代,皇帝本身就是官僚系统的最重要的齿轮,因此他对于官僚集团达成的公意通常都必须抱持肯定态度,因为如果他否定其他齿轮的意志,就可能导致官僚系统运转不良。

为了维护皇权而跟官僚集团敌对,从协调者变为对抗者,先不说长远来看是一种自掘坟墓的行为——因为其自曝了独裁者本质。甚至短期的代价就非常大,是很容易被官僚集团抵制乃至抛弃的——别忘了万历后期官员解印自去的风潮,以及崇祯后期孤家寡人的态势。

万历遭遇的是抵制,是因为国本之争而导致的一种君臣之间互相的“非暴力不合作”;而崇祯就更严重了,那真的就是被官僚集团给抛弃了,甚至不仅仅是文官,他竟然被武将集团也一同抛弃。把明朝这种体制下的皇帝做到那个程度,也是没谁了,死得真不冤。

当然现在的万历还没有遭到明显的抵制,因此这次廷推在他的谕旨之下,很快便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了。

即便是廷推阁臣,首先也是吏部先圈定人选。在某些强势吏部尚书掌权的时代,这个圈定人选是不容易受到其他干涉的。

不过现在么,就不同了。从严嵩之后直到如今,基本上都算是内阁强势时期,吏部方面只能紧跟内阁的指示行事。

而具体到眼下,也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吏部整体来说是实学派当权的状态。这当然有历史原因,主要就是当年高拱以首辅之尊兼掌吏部,由于他独掌铨务八年,导致吏部从此贴上了高党的标签。

如今的天官虽然是杨巍这个貌似中立而实际上的晋党,但反正在张四维丁忧之后,高党、晋党其实已经没法分家了——都是高务实说了算,因此吏部推出的人选当然会秉承高务实的意志。

只是,这次所谓高务实的意志也不是他的意志,这只是个妥协产物,唯一聊以**的是这次的妥协是申时行退让更多,高务实好歹还略占便宜。

不过这次吏部推举还是挺有意思的,高务实摆明了不给面子,或者说他真的贯彻了自己和申时行对话时表达的意思:这次的面子里子我都要拿!

因此吏部推荐的三个人选,几乎都和高务实有关。

这三个人选分别是王家屏、陈经邦、于慎行。

王家屏,山西人,不管他自己怎么看,在外界眼里山西人就是自然而然的晋党;

陈经邦虽然是福建人,但他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金榜二甲第七名,而那年的主考官是高拱,也就是说高拱是陈经邦的座师。当初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陈经邦才成为朱翊钧太子时期的第一批讲官。换句话说,他既是高务实的老师,又是高务实师兄……某种程度上有种代师授艺的感觉。

至于于慎行,他是高务实乡试的宗师,高务实的解元就是他点的。另外他们还有一个渊源:于慎行其实是张居正的学生。

当初张居正倒台之后,门生们由于地位大多都不高,倒没有怎么被高拱打压,而且其中爬得最快的梁梦龙现在还成了高务实的盟友,直接加入了实学派,因此于慎行的背景是没有问题的。

这一来,三个人选里头除了真正打算推上去的王家屏之外,后面两人都是高务实和朱翊钧过去的老师——当然,王家屏后来也是做过讲师的,只是并非第一批罢了。

这个推荐送到皇帝手里的时候,并非表示现在就让皇帝拿主意,这只是第一次过目,之后如果皇帝同意,就会让内阁与“大九卿”廷推。

朱翊钧对这三个人选基本都还满意,因为三人都是做过他讲师的人,他对他们还算了解。

只是朱翊钧有些奇怪,因为按照一般情况来看,陈经邦和于慎行现在即便要简拔,似乎也就在尚书一级打止了,直接推上阁老好像还差了点资历。

他想了想,觉得吏部实际上的意思就应该是主推王家屏,否则不会把他排在首位。

朱翊钧其实也不清楚王家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晋党,他只是琢磨王家屏既然是山西人,那么把他补进内阁倒也算是不错,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于顶了张四维留下的缺。

于是皇帝很快通知内阁,就以吏部报上的三位臣工作为廷推的举荐对象举行会推,看看大家都是什么意见。

有明一朝有“大九卿”和“小九卿”之分。其中“大九卿”就是六部尚书加上左都御史,再加上大理寺卿和通政使;“小九卿”则是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和尚宝司卿。

有资格廷推阁臣的是内阁大学士和大九卿,因此高务实也没有资格参加,他只能老老实实等会推的结果——虽然这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意外。

参与这次会推的,便是内阁大学士申时行、许国、张学颜、吴兑四位阁老,再加上吏部尚书杨巍,户部尚书沈鲤,礼部尚书徐学谟,兵部尚书梁梦龙,刑部尚书舒化,工部尚书杨兆,左都御史赵锦,大理寺卿李世达,通政使张孟男,一共十三人。

其余人前文都已有述,惟独大理寺卿李世达没有提到过,这里补述一句:这位老兄是陕西泾阳人,和魏学曾是同乡……补述完毕。

廷推虽然是在内阁值房的大通房举行,离六部比较远(内阁在宫里,六部在宫外),不过高务实得到消息一贯很快,在内阁廷推结果出来不到半个时辰之后,高务实就知道了结果。

丝毫没有意外的,王家屏得到了与会大佬们的一致赞誉,被“公推”为新任阁臣的最佳人选。

这其实真的不会有什么意外,看看与会众人的派系就知道,几乎不是实学派就是心学派,两派实际上的掌权者既然达成了君子协议,这次会议还能有什么变数?

廷推结果由申时行、许国两人共同送去文华殿给提早在那等着的朱翊钧,朱翊钧对此结果也一点不意外,只是朝申时行和许国问道:“朕觉得廷推的结果可以,不过王家屏现在还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如要入阁,总得先调六部,二位先生以为该如何调任?”

这话朱翊钧虽然说是“入阁要先调六部”,其实这只是个统称,实际上翰林史官入阁之前,先调的去处一般只有两个,要么吏部,要么礼部,这和张学颜、吴兑入阁的路线是不同的。

申时行早有准备,闻言立刻回答道:“可先外任吏部左侍郎。”

其实吏部左侍郎现在并没有空缺,不过入阁前的这个加官有特殊性,偶尔并不需要实任。

朱翊钧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直接便道:“那就请申先生代朕拟旨,王家屏升任吏部左侍郎,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陆森啊”、“书友20190223180428135”的月票支持,谢谢!

第158章 庚辰春闱(四)第011章 材料价格(下)第031章 永宁公主(3更破万)第048章 叛军旧事(上)第011章 奉驾祭陵(第4更)第123章 俺答封贡(十三)第034章 高钦差再临大同(3更破万)第124章 奉旨观政(二)第068章 隆庆托孤(二)第015章 伴读之邀(下)第190章 京华十六条第059章 绝代双娇(下)【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144章 背水一战第049章 殷去郭来(上)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80章 请献户籍于圣使第109章 公侯满堂(下)第092章 流弹凶猛(上)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111章 开平之行(下)第018章 产业现状(上)第099章 莫与为敌第073章 无奈应对(上)第031章 你下罪己诏吧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130章 故事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032章 连降三级第042章 护卫定制(上)第010章 朕这主意绝了啊第111章 戚少保要入京了第163章 台吉快走!第065章 派系之争(下)第012章 划分档次(上)第009章 安阳之行(四)第118章 太子出阁(上)第215章 大灯泡第032章 全权钦使第122章 蒙疆风云(二)第088章 协助办案[第四更!]第067章 决战沙城(二)第030章 勇父悍子(上)第091章 讨价还价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217章 “皇爷急召”第109章 皇帝不担心第094章 请你回避第067章 倒高风波(六)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163章 冠绝京华(中)第164章 手长的优势第096章 冯保倒台(二)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台吉第039章 李文进的指点第009章 安阳之行(六)第126章 俺答求封(三)第075章 每临大事有静气第143章 新郑新政(中)第040章 必有隐情(上)第090章 辽东有缺吗?第159章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第079章 无品闲官(下)第150章 张四维小出一手第010章 优劣利弊(上)第001章 轻车简从(上)第055章 强,不等于无敌第111章 其实这样更好(4更破万)第035章 陛见,广西巡按第093章 博硕克图的野望第110章 两个倒霉蛋第074章 真绝色,妙仙音第119章 务必重视(下)第088章 御驾亲临第102章 一掷千金(上)第279章 王储之死第122章 朝争之第一次立储风波第117章 暹罗反了第163章 冠绝京华(下)第111章 一举三得[第4更]第070章 逐保倒张(三)第155章 升龙,我的升龙第144章 背水一战第045章 务实御下(上)第006章 清污除弊(下)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二)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四)第034章 高党大隐忧第116章 戚继光进京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120章 架子就是这么大第108章 关键在粮?第061章 谜底揭晓【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215章 大灯泡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106章 郑王使者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时了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三)第216章 天赐之宝也
第158章 庚辰春闱(四)第011章 材料价格(下)第031章 永宁公主(3更破万)第048章 叛军旧事(上)第011章 奉驾祭陵(第4更)第123章 俺答封贡(十三)第034章 高钦差再临大同(3更破万)第124章 奉旨观政(二)第068章 隆庆托孤(二)第015章 伴读之邀(下)第190章 京华十六条第059章 绝代双娇(下)【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144章 背水一战第049章 殷去郭来(上)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80章 请献户籍于圣使第109章 公侯满堂(下)第092章 流弹凶猛(上)第210章 釜底抽薪第111章 开平之行(下)第018章 产业现状(上)第099章 莫与为敌第073章 无奈应对(上)第031章 你下罪己诏吧第126章 俺答求封(二)第130章 故事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032章 连降三级第042章 护卫定制(上)第010章 朕这主意绝了啊第111章 戚少保要入京了第163章 台吉快走!第065章 派系之争(下)第012章 划分档次(上)第009章 安阳之行(四)第118章 太子出阁(上)第215章 大灯泡第032章 全权钦使第122章 蒙疆风云(二)第088章 协助办案[第四更!]第067章 决战沙城(二)第030章 勇父悍子(上)第091章 讨价还价第126章 你困了,睡吧第217章 “皇爷急召”第109章 皇帝不担心第094章 请你回避第067章 倒高风波(六)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163章 冠绝京华(中)第164章 手长的优势第096章 冯保倒台(二)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台吉第039章 李文进的指点第009章 安阳之行(六)第126章 俺答求封(三)第075章 每临大事有静气第143章 新郑新政(中)第040章 必有隐情(上)第090章 辽东有缺吗?第159章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第079章 无品闲官(下)第150章 张四维小出一手第010章 优劣利弊(上)第001章 轻车简从(上)第055章 强,不等于无敌第111章 其实这样更好(4更破万)第035章 陛见,广西巡按第093章 博硕克图的野望第110章 两个倒霉蛋第074章 真绝色,妙仙音第119章 务必重视(下)第088章 御驾亲临第102章 一掷千金(上)第279章 王储之死第122章 朝争之第一次立储风波第117章 暹罗反了第163章 冠绝京华(下)第111章 一举三得[第4更]第070章 逐保倒张(三)第155章 升龙,我的升龙第144章 背水一战第045章 务实御下(上)第006章 清污除弊(下)第125章 可战方和(十二)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四)第034章 高党大隐忧第116章 戚继光进京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120章 架子就是这么大第108章 关键在粮?第061章 谜底揭晓【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二章】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215章 大灯泡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035章 根源何在第106章 郑王使者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时了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三)第216章 天赐之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