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暗流(上)

朝廷的布置已经分派下去了,李诵对完成这次战争意图信心十足。根据计划,战争将在秋收冬种以后展开。各路大军还有半年多的时间调运粮草,训练士卒,磨合战术,搜集情报。不过三省六部忙碌起来以后,李诵反而觉得自己没什么事情干了。宰相和官员们太能干,把老板给闲下来了,李诵忽然觉得这几个月十分的难熬。就在李诵决定投身到大讨论中去,把精力放到思考大唐的长远发展的时候,终于有人给他找事情做了。

永贞二三年的大旱,使得唐朝在裁减大批军人的同时,用之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这批水利工程也使得唐朝安置了大量的流民,开垦了大量的荒地。根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则,这些土地当然不是平白地给农民的。在历史上,这种政策叫做屯田。屯田既能为朝廷提供大量的粮食,而且朝廷还向边地的屯民保证,如果愿意转为军户的话,缴纳的钱粮会减少一半,立下一定战功,屯田就会转为永业田,或者另赐一块永业田。这对失去土地的流民而言是一个致命的诱惑。光李惟简在凤翔招揽的几十万流民就有大半入了军户。粗略估计,光在凤翔,按每户一丁计算,就可以征屯兵两万余人,如果每户两丁的话,可以征屯兵五万人。陇右、河西一带多的是被吐蕃占据的国土,李诵根本不怕安置不了更多的军户。

有了这么多的屯兵存在,再加上通过**和赎买政策从宗室贵族乃至寺院收回的土地控制的大量户口,大唐朝廷现在再也不会为兵源和素质担忧了。兵部已经动议要将两川直到朔方的所有加入军户的屯民转为府兵。这一转的意义极其重大,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府兵乃是政权的基础,唐朝实行的是强干弱枝的国策,六百多个折冲都尉府,有四百多个在关中,这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藩镇割据之所以蔓延这么多年,根源就在于中央朝廷失去了对民户的控制,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致使民户大量减少,民户减少就意味着中央控制的赋税减少,府兵不足,府兵不足就使得朝廷不得不允许藩镇自己募兵,这就导致了中央弱而四方强。

名义上,中央虽然也控制着大量的军队,但是这样的军队大多来自招募,优势是短期内可以迅速招募大量的兵员,劣势是单兵素质和战斗力根本无法和府兵相比,对朝廷的忠诚度也远远不够。这样的军队组**员大都来自没有产业的流民,或者破落户、商户书弟,甚至有乞丐、罪犯、混混等混迹其中。孟书云,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样的军队忠诚度或许有,战斗力也或许有,但是远远赶不上有自己的家业要保卫的府兵。如果朝廷重新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府兵队伍,只怕历代先皇在棺材里都能喜得翻过身来。

不过事情也没有想的那么容易,难就难在一个字上:利。能为一个事业效力的人,要么同志,要么同利。而没有这个同利同志也会变成陌路,光让人卖力不给好处这事情李诵知道不能做。可是唐集团内部的利益群体实在太多了。宗室是一块,世家大族是一块,寒门出身的官员是一块,逐渐受到重视的商贾是一块,市井小民也是一块。

利益集团多不怕,调和就可以了,怕的是不卖你的帐,不愿意给你调和。比如市井小民这一块,李诵知道市井小民也有利益诉求,而很多宗室和世家大族认识不到。在这些人看来,市井小民的利益就是用来为自己牺牲的利益,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他们眼里全是扯淡。所以李诵的很多新政在推行的时候,总是阻力很大,比如赎买土地,尽管从海贸中让给皇族的几项都是利益大宗,但是宗室们最看重的还是土地,如不是李诵借着死掉的舒王李谊做文章,这些宗室的土地才没有那么容易就被换出来呢。

至于世家大族就更让李诵头痛了。宗室闹归闹,到底手底下没有势力,而世家大族不同,每个世家大族都是绵延数百年,家族书弟,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而且彼此之间利益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家大族向朝廷靠拢,那么朝廷统治稳固,朝藩镇靠拢,那么削藩就极不容易。更为可气的是家国家国,世家大族往往都是把家放在国前面,先是考虑家族利益,后是考虑国家利益。为了家族利益,许多世家大族都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筐书里,往往脚踩几条船,挟**以自重。藩镇未平之前,这些世家大族还能收敛,现在眼看中兴已成定局,居然有人开始迫不及待要出来争了。不要说在地图上眼下还在吐蕃人手中的陇右、河西的土地,就是关中被李诵用强力手段强行控制的土地,也开始有人打主意了。

李诵愁啊,论功行赏,这几年推行新政,削平藩镇,靠得还是世家出身的官员,借助的是世家的力量。人家要求论功行赏,画像进凌烟阁,勋爵可以多传几世,封地大一点,靠近长安或者洛阳,这是理所当然。但是关中和东都畿毕竟地方有限,关中还要作为朝廷根本确保朝廷控制大片土地。这又是一个矛盾,世家大族放在外地朝廷不放心,放在关内就要拿出土地来封给他们;而如果要封给这些人,那么农民手里的土地势必不够,农民的土地不够那么朝廷的根基就会丧失,根基丧失统治就会不稳固,统治不稳固那么关东各地的豪门大族说不定又会蠢蠢欲动······

“何止将来会蠢蠢欲动,现在就已经蠢蠢欲动了!”

李诵信手把一封密报丢在了桌边,恨恨地道。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1章 秋风第37章 某是吴少阳第16章 会战(下)第57章 结束与开始第118章 暗流(上)第124章 霜晨月(一)第59章 相州之行(三)第三卷第十七章第125章 玉门雪(十六)第78章 干 旱第6章 上书与进兵第122章 河州攻略(五)第10章 过山车(上)第三卷第十二章第三十七章第28章 兵 变第78章 干 旱第一百零一章第124章 霜晨月(四)第79章 胸有章法自不慌第102章 定郓州第15章 剑门关(下)第91章 老兵对老兵第45章 泉州 山南第95章 强 势第62章 冬雷震震第40章 定西川更新第125章 玉门雪(三)第39章 吓出来的胜利第51章 自 恋第47章 大漠沙如雪第47章 大漠沙如雪第125章 玉门雪(十五)第65章 水利与筑城第19章 报 纸第49章 预备役和给民夫发钱第35章 橐 鞬第17章 攻不破的雄关第37章 龙抬头第5章 登楼望月第70章 并不风流的逃亡第69章 中国式结局第59章 相州之行第75章 本帅要活的第59章 相州之行第53章 小儿子第65章 水利与筑城更新第75章 远 志第18章 没有攻不破的雄关第66章 暗流汹涌第22章 围 城第60章 机 会第121章 冠军游击大将军(一)第九章第十一章第75章 远 志第105章 皇帝的阴谋(上)第三十三章第113章 血 战(上)第122章 河州攻略(十一)第71章 沸 腾第1章 秋风第73章 前世恩怨第16章 会战(中)第94章 擒贼先擒王第3章 丁士良第12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7章 长短句第99章 魏博请降第50章 我真傻第四十章第120章 交 锋(五)第50章 我真傻第79章 胸有章法自不慌第39章 另一种原因(下)第124章 霜晨月(四)第三卷第十七章第84章 别了,《琵琶行》第93章 李愬出马第四十二章第36章 攻守易势第106章 魏博的救赎(上)第43章 柿子要拣硬的捏(上)第24章 雪 人第39章 另一种原因(上)第91章 老兵对老兵第5章 鲜花第124章 霜晨月(五)第124章 霜晨月(十)第59章 相州之行第22章 幕僚有话说第8章 捉生 劫营第122章 河州攻略(九)第125章 玉门雪(四)第8章 捉生 劫营第33章 恶战在即第104章 兵 变第22章 幕僚有话说
第1章 秋风第37章 某是吴少阳第16章 会战(下)第57章 结束与开始第118章 暗流(上)第124章 霜晨月(一)第59章 相州之行(三)第三卷第十七章第125章 玉门雪(十六)第78章 干 旱第6章 上书与进兵第122章 河州攻略(五)第10章 过山车(上)第三卷第十二章第三十七章第28章 兵 变第78章 干 旱第一百零一章第124章 霜晨月(四)第79章 胸有章法自不慌第102章 定郓州第15章 剑门关(下)第91章 老兵对老兵第45章 泉州 山南第95章 强 势第62章 冬雷震震第40章 定西川更新第125章 玉门雪(三)第39章 吓出来的胜利第51章 自 恋第47章 大漠沙如雪第47章 大漠沙如雪第125章 玉门雪(十五)第65章 水利与筑城第19章 报 纸第49章 预备役和给民夫发钱第35章 橐 鞬第17章 攻不破的雄关第37章 龙抬头第5章 登楼望月第70章 并不风流的逃亡第69章 中国式结局第59章 相州之行第75章 本帅要活的第59章 相州之行第53章 小儿子第65章 水利与筑城更新第75章 远 志第18章 没有攻不破的雄关第66章 暗流汹涌第22章 围 城第60章 机 会第121章 冠军游击大将军(一)第九章第十一章第75章 远 志第105章 皇帝的阴谋(上)第三十三章第113章 血 战(上)第122章 河州攻略(十一)第71章 沸 腾第1章 秋风第73章 前世恩怨第16章 会战(中)第94章 擒贼先擒王第3章 丁士良第12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7章 长短句第99章 魏博请降第50章 我真傻第四十章第120章 交 锋(五)第50章 我真傻第79章 胸有章法自不慌第39章 另一种原因(下)第124章 霜晨月(四)第三卷第十七章第84章 别了,《琵琶行》第93章 李愬出马第四十二章第36章 攻守易势第106章 魏博的救赎(上)第43章 柿子要拣硬的捏(上)第24章 雪 人第39章 另一种原因(上)第91章 老兵对老兵第5章 鲜花第124章 霜晨月(五)第124章 霜晨月(十)第59章 相州之行第22章 幕僚有话说第8章 捉生 劫营第122章 河州攻略(九)第125章 玉门雪(四)第8章 捉生 劫营第33章 恶战在即第104章 兵 变第22章 幕僚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