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种子和希望

“文周兄,快去看看学院的告示栏,上面说皇上要来学院视察了,还有皇后娘娘也来哦,这次说不定皇上能给咱们写个题字呢。”长安城北,渭水河畔的大学园里,最中间的帝国行政学院总院内,一位年轻的学子一脸兴奋的叫道。这个消息也在随后飞速传到大学园五个学院所有的学子当中,顿时间这片长安城外的郊区开始热闹喧嚣起来。李玄清可不是前朝的皇帝,长久处于深宫之中,让百姓畏之如虎。这些年依靠着大唐帝国的强劲的经济发展,李玄清这位帝国开创者在民间有着神一般的声望,而新式的公务员制度和大学制度更是让这些依靠着帝国新政才能够走进校园的学子对他敬若神明。所以在得知李玄清夫妇要来学院视察之后,所有人都沸腾了,大家三三两两的都在谈论着这件事,甚至某些学子都在案头奋笔疾书准备将自己对于帝国的国策见解写出来直接递给李玄清。

“文周兄,你说皇上来我们大学园是不是为了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政党的事情啊?”有些心思敏锐的隐约猜到了李玄清的来意,暗自低声道。

“估计是的,我听说那些前朝遗老遗少还跑到宫里去找皇上和皇后,打算力谏皇上让岑先生取消大唐复兴社,为此还在祈年殿吵了起来。”消息灵通的自然能够打听得到在祈年殿里发生的那一切,再说李玄清根本就没有隐瞒,所以长安城基本上有点路子的都知道一点消息。

“这群老顽固,自身迂腐还敢去要挟皇上。别人我不管,我吕文周全力支持岑先生的大唐复兴社,支持皇上,但有人敢阻拦皇上,我绝不同意。”那位看起来很有威望的吕文周起身断然道:“诸位不要忘了,我们都是什么出身,如果没有皇上开创盛世能有我等的好日子?如果不是岑先生带领内阁诸位官长披荆斩棘才一点一点聚拢民生,让百姓的日子重新好起来,就凭这一点谁是帝国的功臣,谁是值得信赖的人这不是一目了然吗?再说了政党制度概要我已经全文仔细斟酌过了,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一件千秋万世的大好事,以后帝国执政的首相内阁更多的需要民望,需要服务百姓,不然的话任他是什么家世都没有用。全民参与政治,这才是政党制度的精粹。可笑那帮老大人根本就没有看清这一点,或者说他们是视而不见,因为此举一旦展开官场政治就永远不会被这些世家大族垄断,就如同知识文化现在没有被他们垄断一般。”这位吕文周很显然是对于时事政治很有研究,言谈举止之间不仅仅是有的放矢,而且还不断有新词蹦出来,说的周围的人是不断点头。

而伴随着这种不断扩散的言论,李玄清和巧兮也在天启十一年三月初九到了行政学院总院的大礼堂,无数学子从四面八方赶来将整个大礼堂围得水泄不通都在争相目睹这位刚过三十二岁的传奇帝皇。

“同学们,让大家大老远的冒着这大雪跑到这大礼堂还真是罪过啊,今天也没来得及给大家带点礼物。”李玄清看着自己眼前这些学子,走上讲台只有第一句话就让所有人哄然大笑,没有以前皇帝说话那种严肃,这种轻松的话语让所有人心头都是跟着轻松起来,“今天我来到此地就想跟大家说一件事,诸位可都是帝国的明天啊,所识所学将来都是要用在帝国各行各业的最前沿,所以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一句,帝国的未来不在我身上,而在你们身上,年轻人的朝气就是帝国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断前进的象征,所以我要为普天之下所有的青年学子提一句座右铭,那就是年轻人要解放思想,对待新事物要做研究多学习,只有有这个心态,才能够担当天下重任。”李玄清的话没有丝毫的华丽词章,但是这种朴实的话语却让所有的学子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自然也能够明白李玄清对他们的期待。

“皇上请放心,普天之下所有的大学生都一心一意拥护皇上的决策,支持大唐复兴社支持岑先生。”之前那位吕文周在李玄清说完之后起身吼道:“我等来自于百姓,自当完成学业,反哺百姓。皇上和岑先生此举都是利国利民的国策,旨在打破文化和政治被世家大族笼罩的黑手,让普天之下所有的大唐子民都能够参与到大唐政治当中,只有这样大唐才会永远都有活力,永远有前进的动力,也只有这样那些腐朽败落的旧识才能够被击败推翻,我大唐才会永远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吕文周的话一说完在场的所有人都跟着高喊起来,稍待片刻之后这些人齐齐朝着李玄清躬身叩拜,山呼万岁不止。这样的场景甚至让在场维持秩序的御林军和学院的教员等人都是热血沸腾。

李玄清也是有些意外这位吕文周的表现,不过有人开了好头她自然是不需要再继续费力解释下去,这场原本的谈话说了不到一半就达到了高潮,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玄清和大家所有人详细解释起这即将开始的政党制度的原理,以及其中的优点和好处。这是李玄清第一次以皇帝之尊宣讲政党制度,自然这些内容包括大礼堂的所有场景都被随行的记者详细记录下来并在随后短短半个月时间内迅速传遍天下,这样一来整个帝国所有的大学学子都在讨论发生在长安行政学院总院发生的这一幕。李玄清和巧兮当天除了和那些学生共进午餐而且还在这轻松的交谈当中让自己的形象在所有的学子当中鲜活起来。而巧兮这位皇后更是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举一动都让所有人追捧,当年那个在长安街头让百姓拥戴的皇后娘娘和大家伙一起吃饭,这件事让行政学院总院在以后成了大家伙的朝圣地。

“大哥哥,看样子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三天我们在大学园见到的所有学生都对于新政无比的拥戴,对于大哥哥也是敬若神明,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他们。而学生是一个时代的先驱,他们理解了明白了才会带动周围的人去理解,政党制度才有推广的土壤。”巧兮和李玄清从大学园出来前往丰州的时候笑道。

“那还是因为我们的皇后娘娘有魅力啊。”李玄清看着巧兮巧笑倩兮的面庞也是忍不住笑道:“我从来没发现原来我的巧兮居然如此有人望,早知如此我直接让巧兮出马就行了。”两人调笑一阵之后巧兮道:“按照教育部那边发过来的数据统计,帝国的大学在校生足有十余万人,只要有了这十余万人,那么明年肯定就是二十万人,三十万人,时间一旦长久一点必然会让所有人都能反应过来,这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是啊,他们就是我们的希望,是新政的种子,也是大唐帝国永存的秘密所在。”李玄清笑道:“咱们去丰州,去老家看看,看看当年随我们一起从最艰难的时刻走出来的丰州父老乡亲是不是还能够一如既往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两人从长安直接坐火车抵达丰州,其实李玄清一行这一次根本没有掩饰,基本上都是公开出行,所以在两人抵达火车站的时候丰州百姓将整个火车站都围住了。当年的丰州巡查使到如今大唐帝国的皇帝,丰州百姓都因为是大唐的引领者而自豪。十余年间不仅仅十数万丰州子弟伴随着天策军东征西战,而在如今的各个领域,丰州人都努力做到第一,就因为大唐的皇帝就是从丰州起家,丰州是大唐的龙兴之地,这等荣誉让所有的丰州人在其他地方的人面前都会自我要求的更严格。而李玄清夫妇刚刚下了火车,所有的百姓都开始山呼万岁,在随后更是一路伴随夫妻二人行至布政使府,其场面之热闹几乎让整个丰州市区为之瘫痪。

“皇上请放心,我丰州上至我这个布政使,下至普通黎民百姓为皇上之命是从,但有所命在所不辞。”丰州布政使在高崇民离任之后有其副手王朝阳接任,此时这位年近三十岁的布政使脸色涨红,带着所有的百姓躬身下拜道:“微臣已经加入大唐复兴社,和岑先生一起为国效命,为皇上效命。”

“大家请起,玄清感谢父老乡亲的厚爱和支持,请大家相信我,相信岑先生,也相信帝国新政,未来大唐一定会一浪高过一浪,一往无前。”李玄清右手高举,仿佛又回到当年在丰州的岁月,而那些上了年纪的丰州老人也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位年仅弱冠的年轻人主政丰州时的场景,这种气氛带动之下,李玄清甚至根本不想要说什么,这些跟随他从血与火当中一起走过来的老人成了铁杆支持者。也就在后来当岑天时循着李玄清夫妇的步伐来到丰州的时候几乎上至高层下到百姓众口一词全力支持新政,并且还从实际行动当中去践行这种支持。丰州由此也有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玄清的步伐遍及了整个北方各省,从丰州学到经验之后,李玄清不仅仅出现在学校,更是下到北方那些各大工厂之中,一方面检查百姓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也是借此在民间将新政和政党制度彻底的炒起来,这样一来整个北方无数的百姓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来自李玄清这位帝国皇帝的诚意,那种心甘情愿和普通百姓一起讨论帝国国策的态度,这样的办法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原来全民参与政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此来自后世竞选的各种办法都陆续被李玄清带了过来,无数的百姓在李玄清朴实的话语当中理解了这种新奇的观念,新政由此也得到迅速推广,甚至比起内阁换届还要深入人心,引人关注。

“果然,原来我们的希望也来自这里。”李玄清喃喃自语,看着远处巧兮带着一帮人解释新政的含义,身边聚拢的工人不断点头不断提问的场景若有所思,这种朴实的场景让李玄清这个后世来客真正的感受到来自百姓的力量所在。

“去把我们沿途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岑先生手中。”李玄清见到巧兮往自己这边走的时候吩咐身边的亲卫,这种办法自己和巧兮自然是因为先天的优势,但是岑天时可未必能够熟悉,不过这一套迟早帝国的这些高层精英都要学会。

“哎呀,好久都没有这么紧张工作过了,这突然紧张起来还真是吃不消啊。”巧兮迈着小碎步走到李玄清身边嫣然一笑道,“看样子咱们今晚又走不了,不过这样也好,这些父老乡亲其实很明事理的,只要我们有耐心他们完全都能够理解新政的核心,理解了也就会支持我们。”巧兮的这番话说的李玄清也是点头不已,历经十余年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普及,帝国的百姓其实素质不差,只是以前没有人想到他们原来也可以直接参政,现如今有了这种新政,那么百姓又怎么可能不支持?

“大哥哥,我感觉我们把这件事做成,就算是你我不在了,大唐帝国也会永远存在下去的。”巧兮见到李玄清脸色不断变幻,带着感慨道。

“你我历经千年跋涉,不就是想要建立一个永久永恒的帝国吗?让华夏民族永远伫立在世界民族之巅,我们亲手建立起来了一整套的制度,引导华夏百姓走出千年桎梏,超越这个时代近千年的制度还有已经走到正规的学科,那些万千学子都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李玄清一笑,指着远处道:“十五年前我们在遥远的西北种下的种子如今已经开始长大了,相信很快就算是你我撒手不管,它也已经能够自行成长了,不是吗?”

“是啊,这样我们也能够早点退休,过点我们自己的日子呢。这天下这么大我们都还没去过,以后我希望和大哥哥一起都去看看。”巧兮也是一笑。

两人站在人群之外窃窃私语却浑然没有注意到,有一股暗流正在靠近,只不过眼前那热闹的场景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东西商路第三百四十三章 龙家裂变第四百八十二章 两部合一(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银轮部队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旧交替第二章 贺兰山遇险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国之殇(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颠倒乾坤第二百六十五章 佯攻长沙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战[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战]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战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锅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启后(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沧州之战(五)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三百六十一章 清水河之战(四)第五百六十七章 权力交接第三百四十六章 肃州风云(上)第十章 自创武功第四百三十九章 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袭洪州第五章 纯阳心法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岛谍影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对峙的雏形第四百零六章 请君入瓮(中)第四百一十九章 海军东征(下)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败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一样的京汉线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四百二十七章 突袭交河城(下)第十二章 三年学艺(上)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战(五)第四百八十章 一战惊天下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国之殇(下)第五百三十三章 威压大食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战前会议第二百四十三章 两京连通第三十四章 河东来客第八十章 重骑营首秀第三百八十五章 拖后腿第五百九十九章 极北航线第一百五十一章 东西呼应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拾民心(中)第二百二十八章 汴州政变第一百七十章 南守北攻(中)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场屠杀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归第一章 一梦千古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统第十三章 三年学艺(中)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开元(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论泰西局势第五百一十四章 真假大食第二百四十五章 苏州战役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击第十章 自创武功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临德州第四百零九章 减灶法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战(五)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联盟(上)第三十五章 将不过李第九十六章 城郊之战(六)第一百二十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三)第一百二十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归义军叛变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战回鹘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运河(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陇海线肇始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灭第一百四十二章 偷袭太原府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机的落幕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战(三)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达岭大捷(下)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五百三十三章 威压大食第五十一章 工商爆发(上)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一百五十四章 沧州之战(三)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击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运河(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联盟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战前会议第一百零一章 关中发展(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后的葬礼(下)第一百零五章 两世缘定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战(三)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垦戌边和人口迁徙计划第六百零二章 十万劳工开运河(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殇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论泰西局势第九十九章 趁乱打劫(下)第三百八十章 反唐联盟(中)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冈坡伏击战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编授衔(上)第五百一十章 狂飙突进(下)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罗之战(下)
第三百三十七章 东西商路第三百四十三章 龙家裂变第四百八十二章 两部合一(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银轮部队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旧交替第二章 贺兰山遇险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国之殇(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颠倒乾坤第二百六十五章 佯攻长沙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战[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战]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战第七十四章 新式火锅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启后(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沧州之战(五)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三百六十一章 清水河之战(四)第五百六十七章 权力交接第三百四十六章 肃州风云(上)第十章 自创武功第四百三十九章 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袭洪州第五章 纯阳心法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岛谍影第一百四十三章 釜底抽薪(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对峙的雏形第四百零六章 请君入瓮(中)第四百一十九章 海军东征(下)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败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一样的京汉线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四百二十七章 突袭交河城(下)第十二章 三年学艺(上)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战(五)第四百八十章 一战惊天下第三百八十九章 佛国之殇(下)第五百三十三章 威压大食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战前会议第二百四十三章 两京连通第三十四章 河东来客第八十章 重骑营首秀第三百八十五章 拖后腿第五百九十九章 极北航线第一百五十一章 东西呼应第三百六十八章 收拾民心(中)第二百二十八章 汴州政变第一百七十章 南守北攻(中)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场屠杀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归第一章 一梦千古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统第十三章 三年学艺(中)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开元(下)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论泰西局势第五百一十四章 真假大食第二百四十五章 苏州战役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击第十章 自创武功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临德州第四百零九章 减灶法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战(五)第三百七十九章 反唐联盟(上)第三十五章 将不过李第九十六章 城郊之战(六)第一百二十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三)第一百二十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归义军叛变第三百七十七章 再战回鹘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运河(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陇海线肇始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灭第一百四十二章 偷袭太原府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机的落幕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战(三)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达岭大捷(下)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五百三十三章 威压大食第五十一章 工商爆发(上)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一百五十四章 沧州之战(三)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击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运河(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联盟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战前会议第一百零一章 关中发展(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后的葬礼(下)第一百零五章 两世缘定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战(三)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垦戌边和人口迁徙计划第六百零二章 十万劳工开运河(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殇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论泰西局势第九十九章 趁乱打劫(下)第三百八十章 反唐联盟(中)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冈坡伏击战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编授衔(上)第五百一十章 狂飙突进(下)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罗之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