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台臣夜访,或谋不轨

李隆基自不知圣人已经在密切关注他的筹谋举止,那夜拜访过姑姑太平公主、下定决心要参与到与吐蕃和亲这件事情中来,接下来这几天时间里,他也是忙得很。

要做成这件事,对他来说也是困难诸多。一则凭他对圣人的认知与了解,以及当下朝情而言,最终朝廷是否会选择和亲仍然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则该要如何说服家人们,也是一个让人苦恼的话题。虽然在构思此计的时候,李隆基刻意摒除了伦情的影响,在说服太平公主的时候更是只陈利害。

但生人在世,谁又能够完全免于伦情的纠缠与影响。如果连家人们都无法说服,场面搞得过于难看,不只计划可能落空,家门内的人情关系也将跌至冰点、一塌糊涂,更会影响他的时誉风评,让时流耻于交际结谊。

他亡父遗下七八个女儿,若真要外嫁,那自是绰绰有余。可该要选择哪一个进行和亲,也是一个让人比较纠结的问题。

凭心而论,李隆基当然希望能够选择一个异母所出的庶女。

他自己同母的两个亲妹,因为母亲窦妃早早便被太皇太后使人加害,那时一对幼女尚是呀呀学语的稚年,虽然有内官宫奴们的看顾,但李隆基作为长兄,已经到了朦胧晓事的年纪,对妹子们的成长用心呵护,兄妹间的感情也是深厚有加,实在不舍得发配到远域异国去。

可若选择其他的姊妹,庭门内必定会滋生忿怨纠纷,不说那个和亲外嫁的妹子会对他心存怨恨,其他的怕也要对他敬而远之。

所以在权衡一番后,李隆基还是决定要从血亲的两个妹子中选择一个,对家人、对世人显示自己的不偏不倚、坦荡无私。而且只有血亲的妹子外嫁吐蕃,未来他才能从这桩和亲的外事当中获取到更多的政治资源。

尽管心中不忍,但想到如今身在京中如在罗网、诸事都不从容的困境,李隆基还是横下心来,决定不再苦苦的相濡以沫,给自己、给亲人都争取一个相对从容的境遇。

虽然做出了决定,但他自己实在是难以启齿,于是归家之后便先拉着兄长北海王计定。

北海王李成义因避圣人旧讳,如今已经更名为李隆泽。当听到三弟打算将妹子远嫁吐蕃的想法时,他也不免吃了一惊,下意识的摇头拒绝:“血亲手足,怎么能够发配蕃国荒土?若真这么做了,咱们兄弟有什么面目立于世道之内?”

听到兄长如此反驳,李隆基也是有些羞恼:“偏偏只我是一个绝情寡义的恶人?好不容易积攒下些许能为妹子充实妆奁的库财,却被阿兄你支走浪费,那时你心里可曾有兄妹情义?”

听到这样的指责,北海王神情顿时变得讪讪,只是低头闷声道:“但这件事终究不够体面,难道京中就没有良家?”

“京中自然权贵无算,难道阿兄还要盘算着就近安置便于登门滋扰?受这样的家世连累,妹子们即便出嫁,能得夫家几分敬重?可若去了吐蕃,便是一个强国的王妃,背后有我大唐壮势,内外谁敢轻视侮辱?”

见兄长只是抛不开面子而犹豫,李隆基索性讲到他最心动的一点:“蕃人坊行市买卖兴盛,结成这一桩亲缘后,阿兄自然不愁由中分润……”

听到这话,北海王顿时眸光大亮,但又不好意思将态度转变表现得过于激烈,只是垂首道:“兄弟之中,三郎你最有算计。既然已经权衡诸种,我也只能点头听从。”

世事纷杂之中,各自性情显露更多,人情交际也不像此前那样稀少纯粹,李隆基内心里对兄弟们其实是有些厌恶,特别在见到兄长贪鄙转念、又怯于承担的态度,这更让他心生烦躁。

“话虽如此,但阿兄你终究是户中排头的长丁,这么大的事情,我也不能越过你擅作决定。眼下兄弟意见统合,我还要在朝中经营筹措一番,无暇分神家事,便要仰仗阿兄。”

为了不让门内纠纷太过难看,李隆基也用了一番心思:“明日我安排两妹子出游,且在城外暂住几日。阿兄你带着嫂子陪伴同往,借着这几日光景说服妹子应从此事。”

北海王闻言后下意识便要拒绝,但见李隆基眉头已经皱起,再联想到蕃人市那繁荣热闹的场面,于是便点头应承了下来:“放心吧三郎,我一定会认真说服。毕竟这是对家人们都有好处的事情,男丁在外奋斗,女子当然也不可以闲在庭中、安享所有。”

虽然事情交代给了兄长,不需要自己再去面对,但李隆基心中多少还是有着几分惭愧,又低声叮嘱道:“说服时要紧记得陈述道理,言语柔和一些,不要过分的威逼,惊吓了她们……”

安排好了这一件事,李隆基才有心情去解决其他。不同于门内事只是碍于情面,要促使朝廷达成这一方案,其实要更加的困难。

依他对圣人的认知与了解,也并不觉得和亲就是第一选择。圣人对外的经营,向来都是强硬为主,早年神都政变被赶离中枢后,便敢于直上陇右同吐蕃大战一场,开元初年更是不顾民生刚有恢复,便尽举国中甲兵直接将吐蕃赶出了青海。

将过往圣人针对吐蕃的态度计略梳理一番,李隆基甚至都有些怀疑,是不是因为他们祖父高宗大帝怨念深刻、每夜都托梦给这堂兄催促,才让圣人在各种时机都不具备的情况下频频对吐蕃用强用武?

鬼神事迹不耐细想,但的确是因为在同吐蕃的交锋中连连告捷,才让圣人在最短时间内便于国中树立起权威,被认为是真正继承了天皇大帝衣钵遗恨的人选。毕竟大唐立国以来对外开拓,栽的几次大跟头都是来自吐蕃。

所以按照圣人一贯的态度,未必会顺应吐蕃的和亲请求。但幸在此际国中并非稳定无事,几十万大军厉兵秣马将要远赴漠北征平突厥余寇,在此时节之下,其他诸方自然需要以平稳为主。

无论圣人心里真实感想如何,为了让国中大军可以心无旁骛的出征,势必也要稍作隐忍。

李隆基在朝虽然转任诸司,但实际的势位与影响力却是马马虎虎,根本不能参与到这种高层的决策并施加影响。

所以他先让王仁皎父子等人在坊间宣扬和亲的各种好处,将民众舆情先煽动起来,借此勾调出一些对此事关心并认同和亲计略的朝士时流们,然后再有选择性的加以接触,就此事结成一个同盟。

单凭坊曲间的舆情想要朝廷国计,那是不可能的。但这件事炒热起来后,却能让许多类似李隆基这样处境的时流生出一些联想。这一部分人,才是他真正要笼络联系、继而影响朝事决定的真正助力。

除了坊间舆情的传播发酵之外,李隆基也请长久受他资助的宋之问等人在士林中进行讨论宣传。

这些人虽然落魄在野、势位不具,但凭着本身的才情名望,与许多在朝显宦也都保持着密切的私交,而且因为没有一层官身的约束,讨论起时势来观点与言论可以更加的随意、鲜明。

几方造势下,果然不久后便有一条大鱼浮出了水面,那就是早年争取拜相但却憾然收场的李敬一。

李敬一几年前就有了拜相的履历资格,但却被当时执掌朔方军机的李昭德抢班得位,再加上当年他主持典选颇遭诟病,不久之后便被发配山南为官。心灰意冷下因病辞职,这几年都是闲养京中。

虽然本身不具势位,但李敬一的家族影响力仍是非同凡响,其两名兄长前后为相,也积攒下了可观的门生故义等人脉。

或许是几年闲养静极思动,又或许眼见到朝中乏人、钟绍京等根本不具备执政能力的人都相继拜相,李敬一的心思也再次变得活络起来。

几次士林的聚会中,李敬一也一改此前的寡言少语,变得对时事热心起来,常有长篇大论发出。在宋之问等人的暗示劝说下,便让他将注意力落在了临淄王一家,并劝说他大可凭此和亲之议重返朝中,甚至借此拜相都未可知。

李敬一与临淄王的处境不乏类似,甚至要更加恶劣,追求一门三相的显赫甚至已经成了他的一个执念,哪怕一丝的可能与机会都不肯放过。

再加上相识之人的推波助澜,李敬一也决定试上一试,毕竟就算是失败了,这也不算是什么干犯大忌的恶事,无非再归邸继续闲养。

所以在权衡一番后,李敬一便亲自登门,希望能够说服临淄王同他一起操作此事,却不知对方也早已经是饥渴难耐。

入世多年,鲜有如此门前列戟的大员登门拜访,哪怕是已经去位的,李隆基自然也是激动得很,在家中做了充分的准备。

彼此见面之后,诉求也都相同,谈话的气氛自然融洽无比。只是还没等到李敬一讲起如何调度朝中的人脉关系,门仆又匆匆登堂来告,言是礼部侍郎张说登门来访。

“张道济竟来访我?”

听到门仆所言,李隆基有些不可思议的瞪大眼,惊讶的直从席中立起。

不同于李敬一这个落势之人,张说在野有文坛宗主之誉,在朝则官居南省要司,且刚刚主持过今年的科举选礼,声望正隆之际,甚至都有即将进入政事堂的传闻。

只不过,李隆基作为一个颇遭世道排斥的宗王,与张说这样的当朝红人之间天然便有着一层隔阂,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集。

所以当听到张说登门拜访,李隆基也是又惊又喜,看了一眼席中神情有些不自在的李敬一,下意识便觉得张说应该也是为了和亲一事而来,想要再为他拜相一事增添更多筹码。

想到这里,李隆基心中自是一团的火热,但也没有即刻出迎,而是转望向李敬一笑语道:“张礼郎不告来访,让人烦恼,但也不可冷落,李公是否同我一起相迎?”

“既然别客登门,那我便不再留此叨扰了。厌见生人,短于交际,让大王见笑了,着员引我自别门出府即可,不扰大王待客!”

李敬一站起身来,神情冷淡的说道。

他与张说自然并不陌生,早年张说同他儿子还私交不错,彼此间时常往来。但也正因此,他心里对张说是充满了嫉妒与暗恨,就连这些小儿辈都已经在政事堂门外徘徊待入,但他却仍机会渺茫。

再加上他也觉得张说登门怕是要截他的胡,实在懒得看那小人得志的嘴脸,索性直接避开。

听到李敬一这么回答,李隆基也就不再多说什么。跟李敬一相比,无疑张说的分量要更重,为了做成这件事,他连亲妹子都能割舍,又哪有心情去关照李敬一的感受。

于是在让家人将李敬一从侧门引出之后,李隆基又吩咐赶紧重新布置中堂,自己则匆匆往前厅而去,不敢让贵客枯坐久等。

彼此见面短作寒暄,有了李敬一之前的铺垫,李隆基也就不再表现的过于热切,只是当张说主动讲起来意的时候却让他大失所望。

“日前门下小儿访得时萃馆美文几篇当庭卖弄,我读来也觉齿颊留香、甚是美妙,再着人坊间求访却久不得。得人传告言大王府中多藏时萃馆文集精品,文癖勾引,实在按捺不住,所以冒昧登门来求,还请大王不吝惠赐。”

说话间,张说便掏出一张书单递交了上来。

李隆基抬手接过书单,低头看了一看以掩饰心中的失望,但很快便调整心情抬头笑语道:“如此雅癖,小王也乐于成人之美。请礼郎暂候片刻,我先着人入库寻找一番。”

说话间,他便缓步出厅,吩咐家人去寻找文集,但却又刻意留下几部不给。虽然张说言是来讨要文集,但凭其势位名望,只要透露出意思,时流谁敢不争相投献以求赏鉴,何必要亲行一遭?

所以也未必就是自己会错意思,只是张说势位更加显赫、即将拜相的敏感时节,凡所思计自然不能像李敬一流露的那么热切直白,才用借书当个幌子。一借一还,往来之间交情自然培养出来,后继诸事便也就水到渠成了。

心里存着这样的期待,李隆基接过家人寻来的文集返回堂中赠送给张说,张说接过后再做道谢,然后便不顾临淄王的热情挽留,起身告辞离去。

虽然张说来的突然、去的也快,甚至都不入中堂,但李隆基却并不感觉失望,只觉得这才是与谋大事该要有的态度。

类似李敬一表现的过于急切,一副有求于人的弱势姿态,反倒落在了下乘。所以对接下来同张说的深入交流,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就在他满心期待着与张说继续发展私谊的时候,时间很快来到了五月末的大朝。

这一次大朝会,圣人将正式公布转驾东都的事情,并确定留守长安的班底。本来五月中旬便应该动身了,只不过突然发生了吐蕃赞普横死的事情,圣人又留京几日了解相关的事情发展并后续安排。

因为转驾在即,群臣班列等候的时候气氛也很轻松,已经在畅想前往东都的行程风光。可是当左台中丞王求礼着朱衣法冠行入班列后,又不免引起了一阵骚动,纷纷猜测这是打算参奏弹劾哪位大员。

不说神情严肃的王求礼,君臣入殿后朝会流程便按部就班的进行起来。

首先公布的是枢密使郭知运为奉驾知顿使,率领京营将士沿途拱卫圣驾东行并安排一应相关行止。

然后便是留守长安的成员,前宰相李昭德加尚书左仆射,国子监祭酒王方庆转雍州长史,瀛国公黑齿常之为京营指挥使,三员并留守长安、直文武事机。

几桩人事大事公布完毕后,御史中丞王求礼便迈步出班,直趋殿中进拜之后,便大声说道:“臣参奏礼部侍郎张说,夜访宗王私邸、与谋暗室,行迹可疑,或涉非法……”

李隆基本来也在猜测御史台矛头指向与谁,可是在听到王求礼这一番话后,冷汗霎时间涌了出来,整个人都僵在了当场,只觉得滔天恶意扑面而来,令人毛骨悚然。

1043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0189 洛阳女儿,似在眼前0484 潞王自退,雍王归宗1034 唯赌见性,必入彀中0482 世道烘炉,我亦菽谷0723 长安坊居,大户不易0090 家贼难防0820 传法远邦,教化外民0784 告令天兵,卸甲归国1023 台臣夜访,或谋不轨0049 莫厌金杯酒0305 门墙生隙0978 封衙锁库,勾检察奸0686 伯玉消沉,愁怀醉骨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234 刑威如玩物0377 整顿府事,颍川忍让0869 能倾情者,唯有圣人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300 用事从心,不拘小节0169 酷吏授首0669 长安群义,当街察奸0630 扩地千里,兵指海西0281 牡丹花下死0983 暗潮涌动,祸福自度0790 孝杰一生,唯恐负义0971 三郎雅趣,撩人心怀0331 自视甚重,目人为轻0142 就怕有坏人0781 借尔奴首,以儆效尤0351 关中群贵多尚势0413 良辰嘉缘,鬼魅难阻0832 遣离京畿,别置外州0018 跋扈宗王0432 达则兼济天下0194 报还颜色,李氏有人0203 奔跑的大王0722 孽情难守,一别两宽0245 曲江樱桃园0952 图穷匕见,归义夺城0833 有情自痴,不贪不怨0912 鲲鱼化鹏,扶摇万里0421 攸宁设局,千骑营变0066 犹歌前代功德0459 后计无忧,且依故事0889 人间远我,我亲人间0456 谁沐代王恩威0777 宗家冢嫡,监国元嗣0417 抢位政事堂0698 唐家故泽,归于雍王1016 逝者难追,频念伤神0414 后进小子,恃才薄我0502 轻杀大将,军心难定0547 受命于母,人间未有0590 故隋兵道,遗泽后世0606 恩仇分明,不毁道义0088 貌类乃父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821 贼乱事小,无虐下民0118 从子昌嗣0449 代王出都,妖氛弥盛0462 天子难挟,黄雀在后0992 岐王为友,不羡知音0695 幸从殿下,此生无悔0571 通鼓扰敌,河谷惊魂0604 诸胡聚首,桀骜伏诛0038 水涨船高0196 卑职愿从大王0759 圣驾渡河,姑且一论0559 财助人势,百业将兴0200 捐麻入社,义气感召0204 谁都别惹我0914 奴种辱我,唯以血偿0552 交粮入学,纳钱凿井0929 忠勤王命,嫉恶如仇0861 人间正邪,不在私计0321 来君珍重0356 城南话别,著新寄意0583 太宗遗风,端倪可见0347 明礼定序,五王降爵1034 唯赌见性,必入彀中0027 南衙北衙0262 谋杀河东王1044 生无所恃,唯自谨守0231 长安壮义非人哉0390 韦娘事露,怀义忿声0975 宝剑锋芒,以血为祭0230 过平康款辔0018 跋扈宗王0215 优才如此,孰能不爱0105 人间滋味0161 宰相荐才0588 殿下丰姿,绘影护身0436 佛缘加身,未可裂目0638 关山阻远,凭书寄意0203 奔跑的大王1026 倭使入朝,恳请封命0745 君臣斗法,突厥南来0454 朕能选你,亦能逐你
1043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0189 洛阳女儿,似在眼前0484 潞王自退,雍王归宗1034 唯赌见性,必入彀中0482 世道烘炉,我亦菽谷0723 长安坊居,大户不易0090 家贼难防0820 传法远邦,教化外民0784 告令天兵,卸甲归国1023 台臣夜访,或谋不轨0049 莫厌金杯酒0305 门墙生隙0978 封衙锁库,勾检察奸0686 伯玉消沉,愁怀醉骨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234 刑威如玩物0377 整顿府事,颍川忍让0869 能倾情者,唯有圣人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300 用事从心,不拘小节0169 酷吏授首0669 长安群义,当街察奸0630 扩地千里,兵指海西0281 牡丹花下死0983 暗潮涌动,祸福自度0790 孝杰一生,唯恐负义0971 三郎雅趣,撩人心怀0331 自视甚重,目人为轻0142 就怕有坏人0781 借尔奴首,以儆效尤0351 关中群贵多尚势0413 良辰嘉缘,鬼魅难阻0832 遣离京畿,别置外州0018 跋扈宗王0432 达则兼济天下0194 报还颜色,李氏有人0203 奔跑的大王0722 孽情难守,一别两宽0245 曲江樱桃园0952 图穷匕见,归义夺城0833 有情自痴,不贪不怨0912 鲲鱼化鹏,扶摇万里0421 攸宁设局,千骑营变0066 犹歌前代功德0459 后计无忧,且依故事0889 人间远我,我亲人间0456 谁沐代王恩威0777 宗家冢嫡,监国元嗣0417 抢位政事堂0698 唐家故泽,归于雍王1016 逝者难追,频念伤神0414 后进小子,恃才薄我0502 轻杀大将,军心难定0547 受命于母,人间未有0590 故隋兵道,遗泽后世0606 恩仇分明,不毁道义0088 貌类乃父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821 贼乱事小,无虐下民0118 从子昌嗣0449 代王出都,妖氛弥盛0462 天子难挟,黄雀在后0992 岐王为友,不羡知音0695 幸从殿下,此生无悔0571 通鼓扰敌,河谷惊魂0604 诸胡聚首,桀骜伏诛0038 水涨船高0196 卑职愿从大王0759 圣驾渡河,姑且一论0559 财助人势,百业将兴0200 捐麻入社,义气感召0204 谁都别惹我0914 奴种辱我,唯以血偿0552 交粮入学,纳钱凿井0929 忠勤王命,嫉恶如仇0861 人间正邪,不在私计0321 来君珍重0356 城南话别,著新寄意0583 太宗遗风,端倪可见0347 明礼定序,五王降爵1034 唯赌见性,必入彀中0027 南衙北衙0262 谋杀河东王1044 生无所恃,唯自谨守0231 长安壮义非人哉0390 韦娘事露,怀义忿声0975 宝剑锋芒,以血为祭0230 过平康款辔0018 跋扈宗王0215 优才如此,孰能不爱0105 人间滋味0161 宰相荐才0588 殿下丰姿,绘影护身0436 佛缘加身,未可裂目0638 关山阻远,凭书寄意0203 奔跑的大王1026 倭使入朝,恳请封命0745 君臣斗法,突厥南来0454 朕能选你,亦能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