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爱子心切,暂不立储

虽然祖孙俩已经达成了相关的共识,但李潼也并没有急于向朝中群臣进行公布,而是趁着年节前后这一段时间,分别召见朝中重臣,将相关的想法与决定稍作透露。

毕竟无论是皇帝亲征青海,还是太皇太后归朝监国,都是震惊朝野的大事。如果处理的不好,别说边事大动,只怕国中便先要混乱起来。

特别是太皇太后归朝监国一事,对许多人而言必然是无论在感情上还是理智上都不能接受。如果让群众们参与进来广泛讨论,只怕讨论上几年光景都未必能达成一个共识。

所以李潼也干脆暂不对外透露相关讯息,先在朝中决策层面达成一个共识,再直接通知外朝。

想要在最高层面意见统一,宰相们自然是重中之重。于是李潼便分别召见了如今朝中分别为军政之首的张仁愿与姚元崇,进行一番沟通,说辞也是与他说服他奶奶的理由大同小异。

这两人当然也不太认同皇帝御驾亲征,只是在人员荐选上同样没有太好的意见,甚至毛遂自荐都有些不合适。

张仁愿虽然是边功出身,但在圣人并没有直接指派的情况下再争取此事,不免有揽功之嫌。且多多少少会显得有些骄狂,觉得朝中凡所大计统统离不开他。

至于姚元崇,作为政事堂第一宰相,主持政务同样极为重要,并不逊于青海之用。

而且圣人此番构计极为宏大,除了军事之用外,在别的方面,哪怕是这两名宰相,也很难完全取代圣人亲往所能发挥出的效果。

至于对国务变动影响最大的太皇太后归朝,这两人反倒不甚在意。甚至张仁愿还主动表态,若圣人必欲亲征的话,请太皇太后归朝监国算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安排。

李潼自己本身对他奶奶并没有太重的防禁之心,或者说在大局不失掌控的情况下,并没有必要对他奶奶严防死守。

而这样的态度,自然也影响到麾下僚属们,抛开自身利害的考量,并不觉得如今的开元新世与武周旧朝有着多么严重的对立与矛盾、不能调和,对于太皇太后当国时的作为也并非全盘否定,某些地方甚至还不失推崇。

像在原本的历史上,武周在平灭契丹叛乱中的过程中,由于武则天自己的私心以及武氏诸王的无能,这一场战事自是打得一塌糊涂。但姚元崇与张仁愿,却都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被武则天所挖掘出来并委以重任,使得各自在接下来一段时期中都成为大唐内外所倚重的名臣,各有一番功业建成。

虽然眼下由于李潼的干预,这两人与武则天远没有历史上那么深厚的君臣情义,但他们对于太皇太后的执政能力还是有着非常高的评价。

当然,就算皇帝亲征,除了太皇太后归朝监国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解决的方案。那就是册立太子,由朝中重臣辅佐太子监国。但是这一方案所引发的考量,又要远远超过了太皇太后归朝。

太子国之储贰,其所册立本就是国之大事,不可仓促立就。虽然说如今圣人膝下已有嫡长,但圣人如今春秋正盛,并未主动提及这一话题。群臣既不知圣人具体的考量,又没有迫切的要拥立储君的需求,自然也就不想主动提及这个敏感话题。

况且即便是册立了太子,几岁稚童又能处理什么国务事宜?相关的事务,当然还是要委托给辅佐大臣。这一安排看似对辅佐臣员极为重用、可以大权独揽,但这当中却蕴藏着极大的凶险。

首先圣人年富力强,既非昏聩无能,也不是懒惰怠政,朝中突然出现这样的一个强臣,即便从权一事,之后的君臣关系也是不好处理。就算圣人仍然信任不疑,也难免其他臣员会对这一人选嫉恨有加、争做构计,煊赫于一时后,最好的结果就是外放大州,很难再继续留任于朝中。

其次圣人此番乃是亲征、而非托孤,并不会对朝中事务彻底的放手不问,太子本身没有决断能力,大臣同样不敢专擅其权。国中没有大事发生还倒罢了,一旦发生大事且不能及时、妥善的处理,不独相关臣员要背锅,甚至还会给太子身上覆上一层阴霾与不确定因素。

其实在立嗣方面,李潼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他最希望的,当然是他儿子李道奴能顺顺利利长大成人,顺顺利利的接过江山社稷,让大唐继续强盛下去。

至于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册立太子,首先自然是大唐那一言难尽的天家伦情。终唐一世,并不是没有明君,也并不是没有贤能的太子,但在这皇位传递的过程中,却鲜有太子能够顺顺当当的继位。

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当然也不是他们李家人全都天生反骨,不走一遭玄武门便不是真好汉,主要还在于外部因素的干扰实在太多。

盛唐以前,太子这个储君可不是什么样子货,本身便有着一批自己的官属甚至是军队。而在君权至上的政治环境中,这样的存在对于皇权天生就有着极大的威胁,哪怕父子也不例外。

像李潼他爷爷高宗皇帝,哪怕是疾病缠身,都不放松对儿子们的管控约束,这也给他奶奶弄权提供了条件。

到了唐玄宗时期,虽然太子的地位与权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压缩,甚至于形同软禁,但这一根本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俟有了摆脱父亲控制的机会,太子李亨即刻便拍屁股走人,与父亲分道扬镳,让玄宗荣升太上皇。

中唐以后,就连皇帝本身的权力都遭到了极大的制约,太子处境就要更悲惨,完全成为太监等政治势力奇货可居的目标与筹码。

李潼对此也并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思路,包括后世看来比较稳妥的秘密立储,对他而言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他长子即是嫡子,只要不是嫡长继位,任何骚操作都难免引发政治上的动荡。

之所以并不急于立储,主要还是出于对儿子与其他家人们的保护。一旦李道奴正式成为太子,所面对的人事关系要更复杂,这远不是一个心智仍未成熟的少年能够处理好的。

而且就算李潼有关爱儿子的一面,但他身为一个皇帝,同样不容自身的权威被瓜分太多。如此要么就是与儿子颇有意见上的碰撞矛盾,要么就学唐玄宗,把儿子当猪一样软禁养起,限制其自由,不给任何权力。

想到这一点,李潼便有些开心不起来,希望这一天能够晚一点到来,起码给儿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从容快乐的少年成长时间。起码在李道奴十五岁之前,还没有初步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情况下,他不会考虑册立太子。

抛开这一点闲计,在同姚元崇与张仁愿这两名最重要的宰相达成意见统一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政事堂其他几名宰相,包括一些在朝三品要员,在之后几天时间里,也都陆续得到了圣人的召见,被告知事务相关。

众人对此态度虽然也有不同,但基本上还是能够求同存异,并没有强烈反对的情况发生。

在与朝中重臣们意见统一后,李潼便又开始进行相关的人事调整。

政事堂中,姚元崇与张仁愿都是作风强势之人,李潼在京的时候,可以压制着他们各司其职、彼此互不干涉。可李潼若是离京,单凭太皇太后、未必能压得住他们。

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武周一朝武则天可以对宰相们手拿把抓,到了开元新朝则就很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也为了保证国中军政大计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李潼便将张仁愿任命为东都留守,着其前往洛阳,总督军机相关的人事钱粮调度,而以姚元崇留守京中。

这样的安排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如果京中真有什么险恶大事发生,李潼在陇右自是可以统率大军杀回,而张仁愿则就可以在洛阳召集中原人马,东西合击、消灭掉一切不稳定因素。

至于政事堂宰相们,刘幽求与王方庆确定跟随圣人一同赴陇,刘幽求负责协助圣人处理并传达军机命令,王方庆则以尚书左仆射处理各种传递行在的政务事宜。

除此之外,王孝杰也会跟随同行,当然并不是作为统兵大将,而是他眼下所担任的鸿胪卿与理蕃使,负责外交上的人事接洽。

至于留守京中,则就由岐王李守礼与燕国公黑齿常之为内外军事长官,统领京中禁卫人马,负责大内与京城的治安维护。

在朝中人事调整进行的同时,各种年节典礼也在如期举行,圣人与太皇太后频繁的现身于各个典礼场合之中。大多数朝臣们都还没有意识到接下来将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毕竟圣人对太皇太后孝情深刻也是人尽皆知,往年也常有这样的情景发生。

而朝臣们正式得知朝廷这一惊人的安排,则就是在安西大都护唐休璟入朝、并率西域诸邦国酋首入贺新年的典礼上。

1033 当户穷吠,于事何益0484 潞王自退,雍王归宗0071 音声细题0451 儿女长年,为母赴死0929 忠勤王命,嫉恶如仇0955 圣人万胜,长安沸腾0490 筋骨不展,言轻于风0695 幸从殿下,此生无悔0696 关西父老,与王共罪0151 神都此夜多惊魂0997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0590 故隋兵道,遗泽后世1005 天家幼少,各具风格0279 飞钱承兑0003 前途堪忧1012 学士才高,群众争访1046 社稷功士,祸国贼员0961 七庙六室,昭穆难序0869 能倾情者,唯有圣人0591 陈兵青海,敢否一战0152 潜龙怒音0451 儿女长年,为母赴死0926 老将入朝,执笔修典0142 就怕有坏人0617 龙凤之种,贵不可言0702 群臣外授,相公珍重0583 太宗遗风,端倪可见0339 封还敕书,专事云韶0697 治漕称善,前惟耀卿0141 劫掠金吾卫0746 河东空虚,无兵备乱0423 千骑入卫,诸事待张0904 口嫌体正,从良实难0701 幽州都督,东夷都护0809 幸逢明主,执法不阿0320 高句丽遗民0627 常之悍勇,钦陵遁走0782 无米难炊,四面追赃0968 满城珍宝,聚此一户0605 人若谤我,我必杀之0591 陈兵青海,敢否一战0013 王的起居日常0198 寸微灵光,日月照拂0651 我王权壮,誓杀钦陵0656 君臣不容,兵戎相见0587 噶尔掌国,父子为继0173 算你跑得快0009 圣心取舍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950 国人庸碌,大论真雄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388 口是心非,有情无胆0689 庐陵幽在,可引垫足0093 被甲登殿0741 北衙军事,分一杯羹0218 银青光禄大夫0366 鹰犬之用,饱腹则怠0762 助朕杀贼,彰我威严0122 枯禾逢甘霖0141 劫掠金吾卫0251 不当大用0115 倩女幽魂0270 兵入武氏邸0163 加官加封0172 薛师人间英豪1007 释奠礼成,齿胄为继0277 官拜司礼,攸宜托财1048 飞禽伤谷,囤积必刑0216 急流勇退0341 游戏鞠场,群众趋望0760 唐家有我,我有一剑0316 鸾台给事中0498 以支凌干,铭记此辱0910 边州事繁,国力日盛1001 天弃其类,错爱必伤0998 六诏克定,吐蕃穷途1018 母子异见,相争失和0425 祸延深宫,三思杀女0552 交粮入学,纳钱凿井1048 飞禽伤谷,囤积必刑0646 红翎赤喙,可杀蕃贼0191 少王竟知有我1017 蕃使入国,恳请和亲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776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0985 四十荫授,科举早达0689 庐陵幽在,可引垫足0531 城禁不解,大索客民0328 野狐宰相0703 我自三郎,无谓大小0740 北衙军壮,圣人不朝0231 长安壮义非人哉0006 人尽敌国0847 仁愿立朝,不容孝杰0593 殿下高洁,浅俗难蔽0540 关中虽险,不复天府0461 来某成亲,障车万缗0873 蕃土不容,长安势热0503 借力打力,拘禁蕃将0758 池鱼入江,庐陵归国
1033 当户穷吠,于事何益0484 潞王自退,雍王归宗0071 音声细题0451 儿女长年,为母赴死0929 忠勤王命,嫉恶如仇0955 圣人万胜,长安沸腾0490 筋骨不展,言轻于风0695 幸从殿下,此生无悔0696 关西父老,与王共罪0151 神都此夜多惊魂0997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0590 故隋兵道,遗泽后世1005 天家幼少,各具风格0279 飞钱承兑0003 前途堪忧1012 学士才高,群众争访1046 社稷功士,祸国贼员0961 七庙六室,昭穆难序0869 能倾情者,唯有圣人0591 陈兵青海,敢否一战0152 潜龙怒音0451 儿女长年,为母赴死0926 老将入朝,执笔修典0142 就怕有坏人0617 龙凤之种,贵不可言0702 群臣外授,相公珍重0583 太宗遗风,端倪可见0339 封还敕书,专事云韶0697 治漕称善,前惟耀卿0141 劫掠金吾卫0746 河东空虚,无兵备乱0423 千骑入卫,诸事待张0904 口嫌体正,从良实难0701 幽州都督,东夷都护0809 幸逢明主,执法不阿0320 高句丽遗民0627 常之悍勇,钦陵遁走0782 无米难炊,四面追赃0968 满城珍宝,聚此一户0605 人若谤我,我必杀之0591 陈兵青海,敢否一战0013 王的起居日常0198 寸微灵光,日月照拂0651 我王权壮,誓杀钦陵0656 君臣不容,兵戎相见0587 噶尔掌国,父子为继0173 算你跑得快0009 圣心取舍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950 国人庸碌,大论真雄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388 口是心非,有情无胆0689 庐陵幽在,可引垫足0093 被甲登殿0741 北衙军事,分一杯羹0218 银青光禄大夫0366 鹰犬之用,饱腹则怠0762 助朕杀贼,彰我威严0122 枯禾逢甘霖0141 劫掠金吾卫0251 不当大用0115 倩女幽魂0270 兵入武氏邸0163 加官加封0172 薛师人间英豪1007 释奠礼成,齿胄为继0277 官拜司礼,攸宜托财1048 飞禽伤谷,囤积必刑0216 急流勇退0341 游戏鞠场,群众趋望0760 唐家有我,我有一剑0316 鸾台给事中0498 以支凌干,铭记此辱0910 边州事繁,国力日盛1001 天弃其类,错爱必伤0998 六诏克定,吐蕃穷途1018 母子异见,相争失和0425 祸延深宫,三思杀女0552 交粮入学,纳钱凿井1048 飞禽伤谷,囤积必刑0646 红翎赤喙,可杀蕃贼0191 少王竟知有我1017 蕃使入国,恳请和亲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776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0985 四十荫授,科举早达0689 庐陵幽在,可引垫足0531 城禁不解,大索客民0328 野狐宰相0703 我自三郎,无谓大小0740 北衙军壮,圣人不朝0231 长安壮义非人哉0006 人尽敌国0847 仁愿立朝,不容孝杰0593 殿下高洁,浅俗难蔽0540 关中虽险,不复天府0461 来某成亲,障车万缗0873 蕃土不容,长安势热0503 借力打力,拘禁蕃将0758 池鱼入江,庐陵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