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最重要的战果

,二管是谁。都不能否认运气在海战中的重要性。 ……

可以说,任何一场能够写进史书的海战,都有运气成分,而且运气产生的作用往往超过了其他因素。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利根”号巡洋舰上的 架水上侦察机因为机械故障未能按时起飞,而美军舰队就在该侦察机的侦察线路上,日本联合舰队也因为没有能够及时发现近在咫尺的美军舰队,遭到对手的突然袭击。最终惨败而归。

在“马尔代夫海战。中,运气也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印度洋舰队指挥官在犹豫着是不是要按照印度洋战区司令部提供的目标信息派出攻击机群的时候,一架透过防空网的远程海上巡逻机发现了美军舰队,并且在被击落之前发出了目标坐标信息,使印度洋舰队指挥官不用再犹豫,也让印度洋舰队的攻击机群能够直接飞向目标。

毫无疑问,这就是运气成分。

反过来,当难题出现在美军身上的时候,运气因素也不可忽视。

当时,美军指挥官确实很犹豫。原因很简单,在无法确定目标所在海域的时候,如果盲目派出攻击机群,很有可能在按寻目标的时候浪费太多的燃料,或者朝着错误的方向飞得太远,最终导致攻击无果、或者攻击后无法返回舰队。美军舰队指挥官在乎的不是几百架战斗机,而是数百名飞行员。要知道,培养一名优秀的、具有上千小时飞行经验的飞行员,要比造一架战斗机困难百倍。甚至可以说,如果在战争初期损失太多的飞行员”必然会对海军的战斗力产生影响。

就在这个时候,美军的无线电探测设备发现了 个非常微弱的信号。

没到半分钟,旗舰上的中央计算机就,对该信号做了全面分析,并且确定为接共和国海军舰载战斗机上的求救设备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信号就在马尔代夫群岛海域,不但非常接近,而且与美军舰队的距离不会超过功千米。很有可能在 奶千米左右。

不得不承认,美军的电子侦察设备的探测精度非常高。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某些时候处于安全考虑的设计反而会成为安全隐患。

那2个无线电信号确实是由共和国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发出来的,而且就是由那接在起飞后因故障坠毁的战斗机发出来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肯定不是飞行员为求救发出的无线电信号。

原因很简单,舰队指挥官没有宣布解除无线电管制,战舰之间都是用激光定向通信系统进行联络。更重要的是。战机在起飞之后就出了故障,而且严格按照守则,在舰队后方的海面上进行紧急迫降,而在正常情况下,舰队肯定会出动垂直起降飞机,在附近巡逻待命,而这些飞机的任务就是救援落水飞行员。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接战斗机迫降后就有2架垂直起降飞机赶了过去,并且救起了飞行员。2名飞行员在随后递交的报告中也提到。他们没有在坠机之后启动无线电呼叫系统。由此可见,肯定是战斗机上的自动控制系统启动了无线电呼叫系统,发出了无线电信号。

这也很好理解,早在田年,美国海军就在舰载战斗机上安装了自动起降系统,起飞与降落都不再由飞行员控制,从再大大提高了起降效率与起降安全性。在力力年之前。也就是建造“上海”级航母时,共和国海军也在新一代舰载战斗机上使用了这种系统。因为起飞与降落时出故障的概率远高于正常飞行,所以在这个时候,自动控制系统都会启动战机上的紧急求援设备。

虽然从技术上讲,可以以手动的方式关闭无线电呼叫系统,但是2架坠毁的战斗机都是在执行攻击任务,不管是飞行员、还是航母上的航空勤务人员,都不可能关闭战斗机上的无线电呼叫系统。原因很简单。如果战斗机在战斗中被敌机击落,在距离航母数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处坠海,就得高这套系统来发送方位坐标,以便执行按救任务的飞机能以最快的速度赶过来,救走飞行员。

正是如此,无线电呼叫系统的工作距离非常远,即便信号强度不大。也很容易被发现。

这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接近力力千米外的美军舰队能够发现这2个十分微弱的信号了。

当然,美军旗舰的中央计算机也给出了比较明确的分析结果。

对美军舰队指挥官来说,还的考虑另外一种情况,即印度洋舰队的指挥官故意摆了个迷魂阵,想用这2个无线电呼叫信号把美军舰队的攻击机群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从而使美军错失反击机会。

问题是,美军指挥官还有别的选择吗?

前面已经提到,从概率上讲。共和国印度洋舰队出现在马尔代夫群岛海域的可能性高达八成,而且美军侦察机已经搜索了群岛以东海域。并没发现共和国舰队。 虽然单纯从理论上讲,共和国印度洋舰队也有可能向西航行,即追着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的航迹,绕到战场西面。可是在南海舰队的方位大致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别说是海军将领。就算是最普通的海军士兵也知道,印度洋舰队不会向西前进,因为那边是部署在吉布提与塞舌尔群岛的美军岸基远程海上巡逻机的搜索

更重要的是,从2个信号出现的时机来看,也可大致断定。那确实是躁失事的战斗机发出的无线电呼叫信号。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美军指挥官没再犹豫,在旧点整,也就是印度洋舰队派出的2支攻击机群出发后不到4分钟,下达了攻击命令,让停在;艘航母飞行甲板上的战斗机以最快的速度升空。

当然,美军指挥官没有调整之前确定的攻击战术。帆凡记。首先起飞的是防空战斗机。而在美军指挥官下达攻击渊分的时候。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钦架防空战斗机已经组成7个机群。转向北上。虽然这些战斗机的剩余燃油都不足以返回舰队,但是美军指挥官已经安排护航战舰上的垂直起降巡逻机携带伙伴式加油吊舱起飞,为前出的护航战斗机在返航的时候提供燃油补给。

从时间上看,美军出动的时间只具共和国舰队晚了大约力分钟。

即便算上执行攻击任务的美军多用途战斗机直到旧点 纷才全部起飞完毕,也只比共和国舰队的攻击机群晚了为分钟。

如果在引世纪初,这点时间根本算不了什么。

问题是,在2 世纪凹年代末,刃分钟足以决定两支舰队的命运了。

对于巡航飞行速度达到马赫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来说,在凹千米的高空飞行 沏千米也就是力多分钟的事情,即便把起飞后爬升与加速的时间算上,也不会超过刃分钟。由此可见,美军的运气确实不错。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美军指挥官采用常规战术,即让航母上的战斗机执行前进护航任务,那么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全部起飞之前,美军舰队就将遭到攻击。更重要的是,提前起飞的护航战斗机最多只能向北飞行如千米,即还未离开舰队防空区域半径暖千米就将与共和国海军的战斗机接触,从而使美军舰队的防空区域被大大压缩。而这就意味着防空拦截效率必然会大大降低。

问题是,提前北上的美军护航战斗机也很难扭转局面。

集因很简单。数量太少了!

,万比北

虽然从战场局势来看,优势应该在尹军手中。不管怎么说,美军护航战斗机还没有飞多远,身后就有配备了被动探测系统的大型护航战舰与前出巡逻的预警机按照美军的作战守则,预警机在前出巡逻的时候不会启动探测雷达,远程预警任务由大型战舰上的被动探测系统承担,只有在发现了规模庞大的来袭机群之后,护航战舰才会联系预警机。让预警机启动雷达,为防空战斗机照射目标,并且引导防空战斗机作战。因为预警机的飞行速度远不如战斗机,所以在舰队处于交战状态的时候,都会提前部署,而共和国海军的舰载预警机却不可能跟随战斗机行动。但是巨大的数量差。加上重型战斗机都具备完善的拦截系统,能够在一次交战中拦截旧多枚远程空对空导弹,而能够携带旧多枚远程空对空导弹作战的战斗机却屈指可数。也就是说,在重型战斗机主导的空战中,视距外空战所占比重并不大,大部分时候都会打到视距内,并且以格斗的方式决胜负。几天前,共和国海军已经与美国海军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上交过两次手,而双方舰载航空兵的两次战斗都证明。在格斗空战中,数量比性能更加重要。

当时,美军的问题还不止数量偏少。

因为派出了力多架侦察机,所以美军舰队的防空战斗机数量一直偏少。为了确保能够在舰队上空始终维持一支数量可观的战斗机群,也就只能压缩机群规模。更重要的是。美军指挥官下达了战备命令之后。搬航母都对防空战斗机做了调整。为了确保让停在飞行甲板上待命的战斗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起飞,美军舰队上的钦架防空战斗机是由;支航母分别派出来的,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由2到3艘航母派遣。也就是说。口架战斗机隶属于7支航空联队。而这些战斗机在奔赴战场的时候。自然是以3机编队、2个编队前后照应的方式组成了7个编队,而每个编队之间的间隔超过了力千米。

结果可想而知,与共和国舰队派来的战斗机遭遇的时候,美军战斗机非常分散。

在屯架战斗机都嫌少的情况下。以罐为一个机群的方式投入战斗。美军战斗机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

当然,美军战斗权拥有一个共和国战斗机无法拥有的优势:背靠舰队作战。

说得直接一点,在打不赢对手的情况下,可以撤回舰队防空圈,只要不进入舰队的内层防空圈,就不会遭到舰队防空系统的攻击,而尾随进入美军舰队防空圈的共和国战斗机肯定会遭到攻击。

正是如此,在双方遭遇之后。第一波攻击机群里的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立即提前发射了携带的反舰导弹因为当时距离美军舰队里的航母超过了助千米,所以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只能用反舰导弹攻击位于美军舰队北面的护航战舰,然后加速迎上美军战斗机。在一轮交战之后,残余的力多架美军战斗机立即后撤,退入了舰队防空圈。虽然以当时的情况,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不需要追上去,只要呆在舰队防空圈外面就不会遭到攻击,但是战斗机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的射程都在劝千米左右,而美军舰队防空圈的最大拦截半径也在劝千米左右。更重要的是,在遭到空中袭击,即进入防空状态后,舰队肯定会扩大活动范围,即护航战舰要与保护的对象拉开距离,至少得保持力千米以上的间隔,在很多时候甚至要扩大到田千米。如此一来,担当主力的第二波攻击机群只能在距离美军航母劝多千米的地方发射导弹,很难对美军航母构成威胁。更重要的是,退入舰队防空圈的美军战斗机可以用剩余的空对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不管怎么说,没有哪种反舰导弹上配备了昂贵的拦截系统,因此反舰导弹不具备对抗空对空导弹的能力。

受此影响。在明知道会冒很大风险的情况下,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还是冲了进去。

必须承认,技术进步给攻防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之前提到过,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防御一方获得的好处比进攻一方刊;。因此战争正朝着对防御者有利的方向前进。 略…

在舰队防空作战中,这一情形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果在引世纪初,在己方战斗机位于攻击区域的情况下。舰队防空系统肯定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对此,美国海军甚至有明确规定,即舰载战斗机只负责区域外防空作战,如果敌机或者敌机发射的反舰导弹进入了防空区域,舰载战斗机不愕追击,甚至不能用火控雷达照射目标,以免对舰队防空系统造成干扰。相对而言,干扰造成的影响根本算不了什么,真正的问题在于误击与误伤。虽然在战舰面前。战斗机算不了什么,如果能够保护好战舰,就算击落几架己方战斗机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误击与误伤还会分散舰队的防空火力,占用防空火控通道,使针对威胁的拦截能力大大降低。

, 万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能够解决敌我识别问题,特别是在极端作战环境下的敌我识别问题,就能让防空战斗机在舰队防空区域内活动,与战舰上的防空系统一同作战,拦截来袭目标。母庸置疑,这个问题并不好解决。传统的敌我识别手段是靠发送一串带有特殊意义的无线电信号。己方战机上的敌我识别装置接收到无线电信号之后,会自动发射出另外一串同样有特殊意义的无线电信号,即做出应答。只要应答正确。就是友军。可想而知,这种相当“原始”的甄别手段只能用在低强度战争中,别说遭到恶意干扰,即便在电磁环境相对复杂的战场上,敌我识别信号也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使识别系统失去应有的作用,结果就是友军遭到攻击。别说引世纪中期的战场上,在怂多年前的海湾战争中,当时还没有什么像样的电子干扰设备,盟军都多次误伤友军。

与无线电识别系统一样,其他电子识别手段都存在容易遭到干扰的

端。

直到田年左右,共和国的工程师率先将“场效应原理。用在了敌我识别系统上,才解决了敌我识别这个世界级难题。“场效应原理”并不复杂,即利用所有具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的基本物理性质,即重力场与电磁场。因为任何物体的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可以由物体产生的场来确定物体的身份。因为原理非常简单,所以数年之内,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都掌握了类似的技术。当然,“场效应原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受探测系统性能的限制,加上地球本身就有重力场,还有地磁场,所以采用“场效应原理。的探测设备的作用距离都非常有限。只能对较近的物体进行探测。也正是如此,“场效应原理。在提出数十年之后才得到应用,而且首先就用到了敌我识别系统上。不管怎么说,在以避免误伤为主要目的的敌我识别系统中,对感应距离的要求并不苛刻。即便在某些时候;需要对远处的目标进行甄别,也可以借助其他手段,而不一定要依靠“场效应。”

正是得益于此,舰队防空作战才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当然,这也不是说己方的防空战斗机可以四处乱蹿,不用顾虑己方的防空系统。

不管怎么说,敌我识别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因此需要花费

在以远程防空导弹担纲的外围防空圈中,进行敌我识别的那点、时间还算不了什么,可走到了以毫秒计算时间的内层防空圈,即冉能量武器对来袭目标进行拦截的时候,敌我识别所花的时间就不是那么短暂的了。

说得形象一点,以共和国海军的激光拦截系统来说,在对付 个目标的时候,持续照射时间仅有旧毫秒,即便用分光系统同时照射旧个目标。持续照射时间也仅仅只有,万毫秒分光系统会产生能量损耗。其能量传递效率大概为糊。更重要的是,到了需要动用能量拦截系统的时候,需要对付的往往都是反舰导弹。而且是已经抛掉了发动机,仅剩下了弹头与姿态控制发动机的导弹。这个时候,反舰导弹的速度基本上都在力马赫以上,而能量拦截系统的交战距离在力千米左右。因此留给拦截系统的反应时间只有3秒钟,一般情况下,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目标进行2次拦截,即每次只有旧秒,也就是,如毫秒。算上损伤评估等等时间,每次开火并的准备时间不会超过拦截总时间的猫,及劲毫秒。由此可见,除掉,万毫秒的拦截时间之后。仅剩下了,乃毫秒。因为能量拦截系统不是摧毁目标。而是使目标偏离弹道,无法对战舰构成威胁,所以必须在距离战舰联口米之外将目标击落。除掉这个时间,连仍毫秒的喘息时间都没有。

由此可见,在舰队内层防空圈,拦截系统不会分敌我,会对所有进入攻击范围、并且对战舰构成了威胁的具标进行拦截。更重要的是,拦截系统判断目标是否对战舰构成了威胁的标准很简单,即目标有没有向战舰运动。准确的说,是目标与战舰的相对距离是在缩短还是在扩大。如果是在缩短,那就是构成威胁。

当然,这对舰队外围防空圈的战斗没有多大影响。

在舰队防空系统的支持下,美军战斗机迅速扭转局面,让冒进的共和国海军战斗机尝到了苦头。

只不过,局面并没变得对美军有利。

就在美军拼尽全力拦截共和国海军的战斗机时,第二波攻击机群已经到达美军舰队北面劝多千米处。

前面提到,在与美军战斗机遭遇的时候。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将携带的防空导弹投向了美军舰队外围的护航战舰。根据部分飞行员回忆,在他们与美军战斗机争夺制空权的时候。至少有搬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并且冒起了浓烟。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在旧点旧分到占点石分之间被导弹击中的战舰是队”后不是搬,其中包括在舰队北面执行警戒任务的 艘巡哗忧、披行辅助警戒任务的,艘多用途驱逐舰、以及在附近活动的2艘反潜驱逐舰。因为勉艘战舰均被击沉,而且在沉没之前均处于严重电磁干扰之下,发出的战术信息并没被旗舰收到,所以无法确定这4艘战舰的具体沉没时间,以及在沉没之前遭到多少导弹攻击。

从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共和国海军新一代反舰导弹的性能来看,首先遭到攻击的肯定是位于最北面的“邦克山”号巡洋舰。按照美军的作战记录,该舰在战斗开始的时候。正在用配备的被动探测系统执行防空警戒任务。因为美军舰队的航向为否度,所以该舰实际上位于舰队的左前方,而不是正前方。这也正好与美国海军的防空编队吻合,即在执行防空作战任务、或者是首先考虑空中威胁的情况下,应该在舰队前方左右各刃度的方向上各配备一艘具备远程警戒能力的防空战舰。由其为同一方向上的舰载预警机提供前期支持,协同完成舰队防空警戒任务。虽然被动探测系统不会发出电磁辐射,但是在反舰导弹眼里,一艘排水量超过2万吨的巡洋舰,绝对是仅次于航母的目标。因为在发射导弹前,飞行员就已确定无法攻击航母,从而选择了自由攻击战术,即反舰导弹在进入末段射程的时候,不再搜寻航母,而是攻击导引头探索范围内最为显著的、而且没有遭到攻击的战舰。

相对而言,那艘多用途驱逐舰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

之前提到过,美国海军并没有在同一个平台上建造多用途驱逐舰与反潜驱逐舰,而是以多用途驱逐舰为基础,开发了巡洋舰,反潜驱逐舰则是全新设计。也就是说,美国海军的多用途驱逐舰更接近于巡洋舰。而不是反潜驱逐舰。虽然在排水量上,多用途驱逐舰比巡洋舰小了好几千吨,但是比反潜驱逐舰大得多,所以在遭到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特别是在“邦克山”号巡洋舰被多枚导弹连续命中之后,与之配合行动的“布拉德”号多用途驱逐舰以在中东战争期间随舰阵亡的一名驱逐舰舰长的名字命名肯定成了导弹磁铁,吸引了不少的反舰导弹。

因为“邦克山”号导“布拉德”号的大部分舰员都幸免于难,而且两舰官兵都确认战舰在沉没之前燃起了大火。而且很有可能是采用轻质材料制造的上层建筑被导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引然,所以大致上可以肯定。当时共和国海军飞行员看到的,就是这两艘战舰。也就是说,另外2艘反潜驱逐舰在中弹后就沉没了。这一点,也可以从这两艘驱逐舰总共只有不到出名官兵幸存,而且幸存官兵都是在战舰上部舱室的岗位上工作得到证明,旗反潜驱逐舰在共和国海军的反舰导弹面前是多么脆弱不堪。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最大贡献就是干掉了美军舰队北面的护航战舰。

准确的说,是让第二波攻击机群能够再向南飞行 凶千米以上,从而用携带的反舰导弹攻击位于美军舰队核心处的航母,特别是位于舰队左前方的第六舰队的“布什”号、“麦迪逊”号与“布坎南”号航母这皱航母均为“杰弗逊”级,而且都已美国历史上的总统姓氏命名。更重要的是,第一波攻击机群在追击美军战斗机的时候,也是从这个方向上进入第六舰队的防空圈的所以在第二波攻击机群到达、并且发射导弹的时候,第六舰队里的防空战舰全都在忙着对付天上的战斗机,而没有注意到远处的攻击机群。直到攻击机群在反射导弹之后,用火控雷达照射美军战舰,为反舰导弹提供最后一份目标信息的时候,美军防空战舰上的警戒系统才发出警报。

, 万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再组织防御已经来不及了。

从时间上推算,就算反舰导弹飞行助千米,也就不过 四秒钟,这还包括了发射后爬升加速所用的时间。第二波攻击机群总共有2旧架战斗机。每架战斗机均发射了6枚反舰导弹。也就是有,力0多枚反舰导弹射向美军舰队后来证明,有的多枚反舰导弹在发射后因为故障未能飞向美军舰队、或者未能对美军舰队构成威胁。

对第六舰队来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拦截如此多的导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蜂拥而至的反舰导弹。第六舰队的指挥官别无选择。只能启动舰队联合防御系统,借助位于右侧的第四舰队、以及跟在右后方的第八舰队的防空力量。

“联合防御系统,并不神秘。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本舰的探测系统为其他防空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提供目标数据。很明显,这也是网络联合作战的一种模式。实现该战术的关键不是探测系统的性能,而是防空导弹的性能,特别是防空导弹的自主攻击能力。要知道,早在力世纪问世的“宙斯盾”系统就能同时探测数千个目标、并且跟踪其中数百个目标,而限制“宙斯盾”作战效能的是防空导弹的火控通道。如果防空导弹不再需要火控通道,至少不需要专门的火控照射雷达,能够依靠探测系统提供的粗略数据,然后完全靠自身的探测系统搜寻并且攻击目标,那么防空系统的性能就不再由火控通道限制,而是由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决定。很明显。提高探测能力要比增加火控通道发算得多。直到引世纪刃年代末,防空导弹才在“智能化”方面取得要大突破,拥有足以应付一般战场环境的自主攻击能力,并且在随后的 0多年内发展成熟。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也就是在回年左右,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新一代防空导弹才具备自主攻击能力。直到这个时候,“联合防御系统”才成为了真正有效的战术系统。

作为武器系统,自然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完美

在充分利用舰队防空能力,大幅度提高舰队防空效率的时候,“联合防御系统”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那就是在使丹的时候,需要所有加入该系统的作战平台都启动高速数据链,从而释放出极为明显的电磁辐射。

毫无疑问,在新式反舰导弹面前,启动战术数据链的战舰就像是在黑暗房间里拿着电筒的人,再明显不过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等于让原本集中攻击第六舰队的反舰导弹分散到了其他舰队身上。

虽然从理论上看,这等于提高了各舰队的生存概率,毕竟任何一支舰队的拦截能力都有个上限,在上限范围之内的拦截效率最高,而超过上限的话,不阻拦截效率低,还肯定会有战舰被导弹击中。换句话说。支舰队对付 如枚导弹,肯定要比对付幼枚导弹容易得多因为第八舰队只有,支航母战斗群,即便平摊下来,第六舰队也要分到助多枚反舰导弹,而不是如枚,所以这个比喻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当反舰导弹的数量足够多,对每支舰队都构成了威胁的时候,分散攻击就等于增加损失。

客观的讲,当时攻击美军舰队的反舰导弹并不多,却非常先进。

众所周知,共和国海军一直重视反舰导弹,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先进反舰导弹当成克制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主要武器。即便在2 世纪中叶,随着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全面推广普及,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大大降低,共和国海军也没有放松相关研制,反而想方设法的提高反舰导弹的抗干扰能力。

问题是,既然是导弹,寅,是制导武器。而用来攻击移动目标的制导武器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面前都显得脆弱不堪,至少攻击精度会大打折扣。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美军已经别无选择。

面时蜂群般的反舰导弹,美军舰队只能放弃硬防御,把希望寄托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身上。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大约在旧点奴分第六舰队就率先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

, 万比北

在接下来的数分钟内,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也先后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而且三支舰队都多次使用。

虽然在第二波攻击机群发起的攻击中,至少有。艘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其中包括第六舰队的 艘巡洋舰与3艘驱逐舰、第四舰队的2艘驱逐舰与第八舰队的,艘驱逐舰被导弹击沉。另外还有第六舰队与第四舰队的,艘航母被导弹击伤,但是从总体攻击效率来看,反舰导弹对战舰的威胁确实不大,与旧多个小时前的那场海战比起来,甚至比不上护航战舰上配备的电磁炮。

当然,反舰导弹也不是一无是处。

从这轮交战来看,舰队遭到反舰导弹攻击之后,即便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能够使反舰导弹的攻击效率降到最低,但是舰队本身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应对突然打击时的应变能力肯定会大大降低。别的不说,在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的时候,为了确保舰队里的各艘战舰相互掩护,必须降低舰队的航行速度,并且将战舰的间隔距离缩短到刃千米以内。虽好能够控制在旧千米到力千米之间。如此一来,不但美军舰队将变得更加密集,而且战舰的机动性肯定会受到限制。换个角度看,如果在这个时候来一场炮击,而且是在得到前线情报支援的炮击,恐怕美军舰队再厉害,也会全军覆没。

只不过,在这场海战中,印度洋舰队里的那些电磁炮是派不上用场了。

在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时候,美军舰队就开始转向,做出了撤离战场的决定。虽然此时美军舰队派出去的攻击机群错过了共和国舰队的第二波攻击机群,正在全速北上,但是在攻击共和国舰队之前。美军攻击机群遭遇了共和国舰队派出的第三波攻击机群。因为舰队受到威胁,所以第三波攻击机群的燃架战斗机全部抛掉了对海弹药,转为拦截美军战斗机,而美军攻击机群的护航战斗机则没有跟上来,而是在对付已经完成了攻击任务的第二波攻击机群。

可以说,当时战场上的情况极端混乱。

虽然执行攻击任务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能够突破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的拦截,并且到预定海域发射导弹的美军战斗机少得可怜。更重要的是,这些美军战斗机没有得到情报支援,也没有的到本舰队的支持,所以美军飞行员并不知道,他们瞄准的是共和国舰队后方大约!凶千米处,因此他们拼死,发起的攻击实际上没有多少意义,甚至没有对共和国舰队构成多大威胁。

一定要说意义的话,美军的反击抵消掉了共和国舰队的第三波攻击

要知道,第三波攻击机群携带的不是射程为劝千米的反舰导弹,而是配备了火箭助推发动机与捷联惯性制导系统的制导炸弹,而且这种炸弹就是用来对付战舰,特别是那些航行速度超过恐节,得到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保护的战舰。说得确切一点。这种配备给舰载战斗机的劝千克级炸弹,实际上就是由战斗机投放的“炮弹”除了速度快与采用闭循环制导系统之外,没有其他特点。

毫无疑问,如果让第三波攻击机群到达,已经丧失防空能力的美军舰队肯定要倒大霉。

问题是,在任何时候,海战的首要目的都是保护自弓,而不是消灭敌人。

正是如此,这场轰轰烈烈的。到目前为止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就在这么一次不期而遇的空战之后结束了。

对双方来说,从这场海战中获得的不是战果,而是经验与教。

第100章 僵局第159章 成功一半第134章 轰炸开始第111章 新风向第37章 最好与最坏的消息第20章 谋面第19章 请求援助第65章 军备竞赛第27章 实战考验第30章 英雄第34章 艇长的选择第117章 南方决战第44章 最后手段第22章 传奇人物第61章 功败垂成第60章 军事变革第91章 斡旋第48章 冒险第28章 新思维第71章 意外惊喜第147章 老树新芽第51章 积极备战第12章 地面战斗第108章 斗争第7章 潜移默化第46章 突防第31章 暗算第92章 只缺运气第17章 养虎为患第123章 全面考虑第66章 战争决议第41章 明争暗斗序五潜龙入海第29章 法定程序第71章 冬天的气息第14章 三足鼎立第58章 争分夺秒第4章 有与没有第60章 军备竞赛第142章 地面决战第60章 皇家空军第33章 各怀鬼胎序十九民族之魂第131章 战争加速第32章 推心置腹第23章 一反常态第88章 虎将虎军第8章 联合经营第61章 总体战略第41章 光复第4章 重要证物第81章 化危为机第19章 迁都问题第42章 大杀器第19章 针锋相对第28章 最后一层面纱第8章 一箭三雕第32章 军事政变第37章 暗度陈仓第111章 最后的枪声第67章 紧急调整第137章 高瞻远瞩第57章 坦克大战第145章 智勇双全第27章 生死一线第131章 不同命运第25章 战略天才第13章 积极谋划第51章 轮回第1章 联合国风云第52章 重大收获第29章 因果关系第4章 伦敦条约第107章 首战扬威第126章 进攻号第38章 自主决策第107章 脱胎换骨第25章 逃生第60章 关键点第110章 叛逃风波第24章 骤变第49章 胜利与问题并存第137章 新世界第142章 直接汇报第30章 推倒重来第47章 厉害关系第11章 转机第97章 穷途末路第19章 导弹突击第92章 四量拨千斤第169章 新德里的灾难第42章 两难处境第92章 被动局面第3章 换届选举第90章 未来第29节 虎口夺食第16章 基础第95章 死局第141章 理想战术第80章 第一次
第100章 僵局第159章 成功一半第134章 轰炸开始第111章 新风向第37章 最好与最坏的消息第20章 谋面第19章 请求援助第65章 军备竞赛第27章 实战考验第30章 英雄第34章 艇长的选择第117章 南方决战第44章 最后手段第22章 传奇人物第61章 功败垂成第60章 军事变革第91章 斡旋第48章 冒险第28章 新思维第71章 意外惊喜第147章 老树新芽第51章 积极备战第12章 地面战斗第108章 斗争第7章 潜移默化第46章 突防第31章 暗算第92章 只缺运气第17章 养虎为患第123章 全面考虑第66章 战争决议第41章 明争暗斗序五潜龙入海第29章 法定程序第71章 冬天的气息第14章 三足鼎立第58章 争分夺秒第4章 有与没有第60章 军备竞赛第142章 地面决战第60章 皇家空军第33章 各怀鬼胎序十九民族之魂第131章 战争加速第32章 推心置腹第23章 一反常态第88章 虎将虎军第8章 联合经营第61章 总体战略第41章 光复第4章 重要证物第81章 化危为机第19章 迁都问题第42章 大杀器第19章 针锋相对第28章 最后一层面纱第8章 一箭三雕第32章 军事政变第37章 暗度陈仓第111章 最后的枪声第67章 紧急调整第137章 高瞻远瞩第57章 坦克大战第145章 智勇双全第27章 生死一线第131章 不同命运第25章 战略天才第13章 积极谋划第51章 轮回第1章 联合国风云第52章 重大收获第29章 因果关系第4章 伦敦条约第107章 首战扬威第126章 进攻号第38章 自主决策第107章 脱胎换骨第25章 逃生第60章 关键点第110章 叛逃风波第24章 骤变第49章 胜利与问题并存第137章 新世界第142章 直接汇报第30章 推倒重来第47章 厉害关系第11章 转机第97章 穷途末路第19章 导弹突击第92章 四量拨千斤第169章 新德里的灾难第42章 两难处境第92章 被动局面第3章 换届选举第90章 未来第29节 虎口夺食第16章 基础第95章 死局第141章 理想战术第80章 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