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权力交接

佑国在全体代表大会上提出四项法案,元首是否留念了。

即便是普通民众都能想到,如果纪佑国谋求连任,就会首先让庞兴龙提交20177年度中央财政预算,然后选举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坐稳位置后,再提出对共和国具有历史意义的四项法案。这样,不但能够保证四项法案在全体代表大会上顺利通过,还不会对纪佑国谋求连任造成负面影响。

在第三阶段议程开始前,庞兴龙提交了数部行政法规。

这些法规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土地流转与政府征收条例》。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应该由纪佑国来推行这部行政法规,而不是由庞兴龙来做。因为这部法规将明确规定政府征收土地时的权利与责任,以及土地在自由流转中必须遵守的规定。相对而言,这更像一部法律,而不是一部行政法规。

《土地流转与政府征收条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

20166年1份,庞兴龙就以“国务院令”的方式下达了“土地征收与流转试行办法”,要求各地方政府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而不是通过拍卖的形式向开发商转让土地,从而抑制土地价格上涨、打压房价。

这套办法并没有得到具体有效的实施,几乎所有地方政府都不支持。

随后,金融危机爆发,共和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由历史顶点一路下滑,国内数十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相继宣告破产倒闭。在纪佑国地亲自干预下,上海、广州、南京、杭州、重庆、成都与西安等几座省会城市首先实施新地土地拍卖方法,即开发商在竞标的同时,必须给出房屋的套内面积销售价格,只能在完成所有建设工作之后才能上市交易,不得以“期房”的方式销售楼盘。

这一政策,让楼价直接“跳水”。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彦博等人进军房地产市场的事情。

共和国在这个时候拼出全力打压楼市。目地只有一个:解放居民消费能力、拉动国内消费市场。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地决定。

随着金融危机爆发。以美国为首地西方国家地消费市场急剧萎缩。共和国不可能完全依靠出口来刺激国内经济增长。

其实。自从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共和国就将经济发展地重点放在了国内市场上。

要想发展国内市场。首先就得让老百姓有钱用、敢用钱。

前几年。纪佑国推出地全民医疗保障计划、全民社会福利保障计划、12年义务教育、资助贫困大学生等等改革措施。都是在让老百姓“敢花钱”。改变百姓地消费观念。让更多地百姓将存在银行里地“养老钱”、“看病钱”与“上学钱”拿出来消费。

只是,这些政策仍然不够彻底。

过高的房价严重抑制了百姓的其他消费能力。

如果一套房子需要一个家庭花费20年的收入,谁还有钱在衣着、饮食、旅游等等方面随心所欲的进行消费?

让房地产价格回归到一个合理的位置,是刺激国内消费地重头戏。

解决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除了充分引用市场机制之外,降低一级资源价格、也就是土地资源地价格,成为了关键中的关键。

要想降低土地价格,就得向地方政府“施压”。

《政府行为规范法》与《行政开支审核法》对政府征收、拍卖土地地行为做了约束,使地方政府不能像以往那样随心所欲的以卖地来维持高房价,维持高收入。《土地流转与政府征收条例》对这两部法律做了有效补充,明确规定了政府在征收与拍卖土地中地责任与权力。

只是,共和国的土地政策改革比政府改革更加艰难,牵扯到的问题更多。

在审议过程中,很多代表提出应该尽快推行《物权法》,通过《物权法》解决地方政府在无法通过拍卖土地获得财政收入的情况下获得一个稳定的财政来源,也为地方政府实施长远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相关讨论一直持续到3月日,最终才表决通过了《土地流转与政府征收条例》。

是否需要立即推行《物权法》,纪佑国将这个问题留给了下一届政府。

3月5日,纪佑国正式向全体代表大会提出辞去国家元首职务,以代表身份与庞兴龙等代表共同推举赵润东同志出任国家元首。

当日,全体代表大会首先对纪佑国辞去国家元首职务进行表决。

最终,以一致通过的结果同意了纪佑国的“辞职提议”。

3月6日,全体代表大会开始审议“赵润东同志出任国家元首”的提

按照规定,只要有50代表联合推举,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国家元首的“竞争”。

因为没有第二名候选人,所以全体代表大会对“是否支持赵润东同志出任国家元首”进行了投票表决。最终,在一致通过的情况下,赵润东成功当选共和国第七任国家元首。

当天,纪佑国正式宣布离任。随后,赵润东宣誓就职。

因为纪佑国也是代表,所以仍然参加了后面的会议。

3月7日,赵润东向全体代表大会提交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名单,除了庞兴龙仍然出任国务院总理之外,包括3副总理、27名正部级官员、84副部级官员在内的11主要干部中,只有211人留任,其余93人为新提拔官员。

经过领导人名单。

3月日上午,庞兴龙等国务院领导人在全体代表面前宣誓就职。

到此,历经26天、比预定时间延长11天的全体代表大会正式宣告结束,除了常务委员代表之外,其余代表将在考察国务院改革工作成就、参观首都各主要景点之后陆续离京。

也在这一天,美国纽约地方法院完成了对花旗银行申请破产保护的法律准备工作。

虽然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花旗银行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不会立即宣布倒闭,除了继续营业之外,将在法院与政府的监督下完成破产重组,但是当纽约地方法院宣布花旗银行正式接受法院保护之后,美国金融市场仍然产生了巨大震动。

当天,纽约三大股指再次跌停。

下午,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长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联合发表声明,将在原花旗银行的基础上,剔除“有毒资产”,以政府援助、联邦储备银行担保贷款的方式,以花旗银行的优良资产重组“新花旗银行”。

这一消息早在投资者的预料之中,因为当年通用汽车破产后也是这么做的。

此时,绝大部分投资者并不关心破产重组后的花旗银行能否“脱胎换骨”,而是非常关心与花旗银行遭遇同样问题的摩根大通银行与美国银行是否会相继宣告破产,联邦政府与联邦储备银行会不会向这两家银行伸出援助之手。

两家银行的主要问题都是“不良资产”。

摩根通银行为波音公司提供了500多亿美元贷款,为洛马公司、诺思罗普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军火巨头总共提供了180亿美元贷款。这些贷款几乎都是“不良资产”,能够收回来的希望极为渺茫。

美国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投放给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得克萨斯石油集团、美国电力公司等能源企业的贷款上。如果这些企业的业绩无法得到改善,所有贷款都将成为拖垮美国银行的累赘。

按照国际金融界的估计,美国联邦政府与联邦储备银行要想拯救这两家银行,必须投入上万亿美元的资金。当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按照半岛电视台的说法,美国总统只需要发动一场战争,就能让摩根大通银行与美国银行起死回生。

这场“战争”,就是攻打伊朗的战争。

只要战争爆发,美欲火巨头就能从政府手里拿到巨额军备采购费用,轻而易举的偿还银行贷款,使美国银行走出困境。只要大炮一响,国际油价将飞速飙升,美国能源巨头就能获得巨额利润,偿还摩根大通银行的贷款自然是小问题。换句话说,美国总统发动战争,将变相为银行提供支援。

受此影响,纽约交易所的3月份石油期货价格从2月13日的每桶112美元涨到了2月28日的每桶1美元。进入月份,到3月1c日,月份交付的石油期货价格达到了每桶163美元,且保持了继续上涨的势头。

走到这一步,弗雷德里克也算得上是“骑虎难下”了。

按照外界预测,美国在底、5月初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超过了80%。如果到时候战争没有打响,很多趁机炒作石油的美国投资者、特别是美国能源利益集团与那些想趁此赚一笔的各大财团将成为最大的输家。

在此情况下,打不打伊朗,根本不由弗雷德里克决定。

按照半岛电视台公布的数据,只要战争开打,美国能源利益集团与各大财团将在石油期货上赚到至少3万亿美元的利润。

现在,剩下的只是引爆战争的那颗“火星”了。(未完待续,)

第77章 三方角逐第135章 超远程奔袭第5章 变革时代第25章 差距第7章 最强团队第62章 权力归位第64章 一切为了战争第56章 由海向陆第50章 暗中交手第96章 现实利益第7章 观念转变第3章 利益集团的阴影第19章 政治斗争第56章 前方第68章 抢先攻击第60章 绝不抛弃第94章 大清洗的征兆第111章 进攻的空降兵第118章 充分准备第54章 反省第63章 外交斗争第35章 主动迎战第35章 绝路第23章 中国问题专家第124章 领跑者第81章 因势利导第93章 煮熟的鸭子飞了第7章 借势第16章 基础第9章 头号盟友第86章 战前动员第36章 栽赃嫁祸序一利剑出鞘第33章 亮底牌第62章 十万火急第38章 透甲长矛第129章 喉舌之战第86章 奔赴战场第37章 铤而走险第78章 招决胜负第50章 未来战士第11章 转机第50章 暗中交手第91章 为决战做准备第69章 亦步亦趋第17章 统一意见第33章 亮底牌第8章 随败犹荣第104章 战略转折点序十七偃旗息鼓第77章 为了消耗第15章 论争第35章 主动迎战第2章 白宫新主人第11章 落网第106章 海上平台第43章 和平利用第141章 理想战术第14章 拨云见日第99章 两难第59章 同与不同第43章 蓝天之主第64章 继续前进第121章 防守反击第34章 不眠夜第134章 短促的战役第106章 海上平台第12章 愤怒的总统第100章 全面动员第1章 时过境迁第57章 主动与被动第5章 不安因素第90章 大方向第58章 空中化第22章 移民潮第111章 一击即溃第7章 倒行逆施第29章 开打第43章 重逢第47章 重生第9章 最高威胁序三狮群围猎第102章 战争规模扩大第13章 救场第9章 最高威胁第61章 硬仗第38章 战争迹象第132章 联合反潜第14章 骤然紧张第42章 两难处境第30章 半小时第90章 正面进攻第85章 灵活战术第76章 虎视眈眈第23章 安全事务合作条约第65章 历史的转折点第67章 同盟体系第42章 顺大流第189章 最后的斗争第2章 分水岭
第77章 三方角逐第135章 超远程奔袭第5章 变革时代第25章 差距第7章 最强团队第62章 权力归位第64章 一切为了战争第56章 由海向陆第50章 暗中交手第96章 现实利益第7章 观念转变第3章 利益集团的阴影第19章 政治斗争第56章 前方第68章 抢先攻击第60章 绝不抛弃第94章 大清洗的征兆第111章 进攻的空降兵第118章 充分准备第54章 反省第63章 外交斗争第35章 主动迎战第35章 绝路第23章 中国问题专家第124章 领跑者第81章 因势利导第93章 煮熟的鸭子飞了第7章 借势第16章 基础第9章 头号盟友第86章 战前动员第36章 栽赃嫁祸序一利剑出鞘第33章 亮底牌第62章 十万火急第38章 透甲长矛第129章 喉舌之战第86章 奔赴战场第37章 铤而走险第78章 招决胜负第50章 未来战士第11章 转机第50章 暗中交手第91章 为决战做准备第69章 亦步亦趋第17章 统一意见第33章 亮底牌第8章 随败犹荣第104章 战略转折点序十七偃旗息鼓第77章 为了消耗第15章 论争第35章 主动迎战第2章 白宫新主人第11章 落网第106章 海上平台第43章 和平利用第141章 理想战术第14章 拨云见日第99章 两难第59章 同与不同第43章 蓝天之主第64章 继续前进第121章 防守反击第34章 不眠夜第134章 短促的战役第106章 海上平台第12章 愤怒的总统第100章 全面动员第1章 时过境迁第57章 主动与被动第5章 不安因素第90章 大方向第58章 空中化第22章 移民潮第111章 一击即溃第7章 倒行逆施第29章 开打第43章 重逢第47章 重生第9章 最高威胁序三狮群围猎第102章 战争规模扩大第13章 救场第9章 最高威胁第61章 硬仗第38章 战争迹象第132章 联合反潜第14章 骤然紧张第42章 两难处境第30章 半小时第90章 正面进攻第85章 灵活战术第76章 虎视眈眈第23章 安全事务合作条约第65章 历史的转折点第67章 同盟体系第42章 顺大流第189章 最后的斗争第2章 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