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一大步

8月的第一天,共和国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上午,纪佑国在建军节纪念大会上宣布:共和国将在未来两年之内裁军五十万、将常备兵力由二百二十万缩减到一百七十万,改组总参谋部与国防部,撤消第二炮兵,战术导弹部队与战略导弹部队分别并入陆军与空军,空军与海军的规模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充百分之二十五。

下午,国防部长赵润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共和国军事改革蓝皮书》。

全世界顿时哗然了。

虽然早有人料到,纪佑国将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推行军事改革,但是没人想到,纪佑国的动作这么快、改革力度这么大。

外界最为关注的还是改革内容,也就是《共和国军事改革蓝皮书》的内容。

《蓝皮书》首先强调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性质与改革目的:共和国武装力量是捍卫共和国主权与领土安全、完整的坚实基础,是保卫共和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军事改革是为了让共和国武装力量能够更好的履行职责,捍卫共和国主权、保卫共和国领土、保护共和国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抵御外来侵略。

与类似于“口号”的纲领相比,《蓝皮书》的实质内容更加值得关注。

军事改革主要分成了三个方面:一是军队行政与军事指挥体制改革,二是军兵种调整,三是军职与军衔改革。

军队行政与军事指挥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强化了国防部的职责,并且明确了国防部部长只能由文职官员(包括退役军人)担任。国防部的职权得到加强,由单一文职部门转变为共和国武装力量最高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军费预算、军备采购、职务调动、人事任免等事务。总参谋部的权限受到明确界定,由集管理与指挥于一身的综合部门转变为军事指挥部门,仅承担制订作战计划、安排演习演练、指挥作战等事务。完成改革后,国防部将成为仅次于财政部与外交部的国务院第三大部门,总参谋部则成为独立于国务院、直接向元首负责的纯军事部门。

其次削弱了地方军区的权力。完成改革后,国防部掌握海陆空三军的行政管理权,总参谋部掌握海陆空三军的行动与调动权,地方军区转变为卫戍部队,不再拥有人事任免与军队调动的权力。

可以说,这是此次军事改革的核心内容。

不管是强化国防部的职权、明确总参谋部的权限、还是削弱地方军区的权力,目的只有一个:加强中央对军队、特别是主力作战部队的控制,让每一支军队都直接听命于共和国元首。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军队的编制做出调整。

陆军总兵力将由现在的140万裁减到70万,作战部队由18个集团军、35个师、42个旅以及40多个炮兵、地对地导弹、防空炮兵师(旅)整编为6个集团军、12个师、55个旅以及56个支援师(旅)。兵力规模大幅度缩减的同时,陆军各作战部队的编制也做出了相应调整。6个集团军各编有2到4个师,4到8个旅与8到10个支援师(旅)。12个师中,4个坦克师的规模比之前扩大百分之三十,坦克、装甲战车、自行火炮等重武器数量增加百分之三十五;8个机械化步兵师的规模比之前扩大百分之二十五,坦克、装甲战车、自行火炮等重武器数量增加百分之二十五。55个旅全为快速反应旅,编有5到8个装甲营、步兵营、炮兵营或后勤保障营,总兵力在3500到5500人之间。56个支援师(旅)中,24个炮兵师(旅)的规模比之前扩大百分之二十,自行火炮、牵引式火炮、火箭炮等重武器数量增加百分之二十五;12个地对地导弹师(旅)的规模比之前扩大百分之二十,战术弹道导弹、远程火箭炮、陆基巡航导弹等重武器的数量增加百分之二十;20个防空师(旅)的规模比之前扩大百分之二十,高射炮、防空导弹等重武器数量增加百分之二十五。

完成改革后,原本偏重本土防御的共和国陆军将转变成一支攻守兼备、强调快速反应能力、重视支援火力、能够适应边境战争与冲突的地面劲旅。表面上共和国陆军总兵力削减了一半以上,实际上战斗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能适应未来的低强度地区战争与冲突。

海军总兵力将由现在的28万增加到55万,三大舰队的编制基本保持不变,作战力量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百分之五十,重点建造三支航母战斗群。

这也是共和国海军改革最引人瞩目的地方。按照《蓝皮书》提到的规划,在未来五年之内,共和国海军将拥有第一支航母战斗群,以及第一支固定翼舰载机部队。到2025年,共和国海军将至少拥有三支航母战斗群,并且争取在2030年为三大舰队各配备两支航母战斗群。到此时,共和国海军将至少拥有六支航母战斗群!

海军陆战队的改革也备受瞩目,原本的2个陆战师将扩编为4个陆战师与4个陆战旅,总兵力增加了近三倍。完成改革后,陆战队将成为共和国的“第二陆战力量”。

与陆军相比,海军的改革之路更加漫长,也更加艰辛。

这是海军的性质所决定的,即便共和国有足够的实力建造航母,打造航母战斗群,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打造出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不花上十五到二十年,共和国海军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海军。

空军总兵力将由现在的40万增加到45万,作战部队由22个航空师、24个防空旅、18个独立雷达团整编为4个战略航空队、18个战术航空队、8个支援航空队、以及18个防空集群,作战力量由现有的3200余架作战飞机、800余架支援飞机、360套防空导弹系统、2100门高射炮、300余部防空雷达调整为1800余架作战飞机、1400余架支援飞机、300套防空导弹系统、1200门高射炮、以及240部防空雷达。

完成改革后,原本偏重本土防空的共和国空军将转变成一支攻守兼备、强调对地(海)支援、重视精确打击能力、能够适应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初步完成军事网络化的空中劲旅。表面上空军的战机数量有所缩减,实际上战斗力并没有减弱。1800余架作战飞机中,第三代战机的数量达到了1400架,更为强大的支援机群赋予了共和国空军更加全面的作战能力。

空军改革重点是整合各兵种,建立以军事网络化为基础的联合作战体系。

相对而言,空军改革最复杂、最关键。作为现代化军队的中坚力量,空军改革直接关系到了共和国军事改革的成败,甚至关系到了共和国的安危。

撤消第二炮兵,主要是为了缩减编制,裁减人员。

随着三大军种进行体制改革,唯一的独立兵种被撤消,共和国军队的军职与军衔体制也将发生变化。可以说,这项改革对共和国军人的影响最为重大。

军职与军衔改革主要分成了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军衔意识,明确军衔与军职的区别。军人的津贴、福利等待遇主要由军衔决定,军人的指挥权限则由军职决定。为此,共和国将取消大校军衔、新增准将军衔,设立三级七等士官与军士长、提高技术军人与职业军人的地位与待遇、鼓励技术军人与职业军人长期服役。

二是大规模裁减中高级军官,提高基层军官与士官的比例。按照《蓝皮书》的规划,在未来两年之中,上将人数由33人削减到22人、中将人数由745人削减到340人、少将人数由3785人削减到1200人、新增准将2700人,削减大校4874人、上校人数由8563人削减到6500人、中校人数由15563人削减到9500人、少校人数由22659削减到12500人,上尉人数由28942人增加到35000人、中尉人数由55982人增加到65000人、少尉人数由78732人增加到85000人,新增军士长145人、各级军士达到388000人。完成改革之后,将领规模将削减6.6%、中层军官规模将削减44.81%,基层军官占到总兵力的10.88%、士官占总兵力的22.83%。

军职与军衔改革主要是针对未来高科技战争对人才的高要求,通过扩大基层军官与士官的比重,提高军人待遇、增加志愿兵所占比重。

所有没有被裁减掉的官兵都通过改革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按照外界的普遍猜测,纪佑国推行军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控制军队的能力、提高元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将共和国的义务兵役制转变为志愿兵役制、打造出一支精干强悍的武装力量。

也有部分人认为,军事改革只是共和国诸多改革中的第一步。

完成军事改革、牢牢控制住军队后,沉寂了八年的共和国元首将在最后两年的任期中继续推行其他改革,让共和国以崭新面貌迎接更加艰巨的挑战。

变革刚刚开始,未来仍然是未知数。

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离辉煌的顶点仍然很遥远。只有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中华民族才能洗刷百年耻辱,重登世界之巅、重铸华夏盛世。

****

十月一日上架,预求十月月票,恳求推荐收藏!

第101章 雷厉风行第19章 导弹突击第83章 中东攻略第16章 新闻战第48章 小内阁第101章 战略警戒第24章 骤变第13章 深入探讨第42章 联合国大戏台第83章 围歼第144章 信息第一第118章 关键的一小步第150章 利害关系第52章 传话筒第4章 你情我愿第72章 铁腕总理第65章 没有硝烟的战斗第16章 朝天子一朝臣第53章 不宣而战第15章 论争第118章 关键的一小步第108章 当机立断第40章 布局第153章 民族希望第56章 盛极而衰第5章 众望所归第57章 主动与被动第79章 硝烟再起第34章 艇长的选择第40章 难题第25章 迈向战争第147章 炮弹开路第42章 冷战阴影第41章 明争暗斗第36章 战争恶魔第1章 激活第72章 图兰风暴第146章 王牌对王牌第39章 以小时计算的决战第36章 无声的决战第50章 掌握主动权第105章 再赴战场第34章 偷袭得手第43章 军事政变第148章 技术与战术革命第12章 顺从第121章 见风使舵第63章 王牌的实力第34章 艇长的选择第4章 热点第112章 神出鬼没第86章 引子第91章 为决战做准备第21章 倒计时的信号第97章 争取主动权第5章 军火贸易第29章 稳定因素第40章 掉包第85章 争夺第一第54章 反省第36章 牵制力量第135章 加快步伐第26章 愈演愈烈第89章 快速突击第87章 杀心第5章 实力与信心第42章 人尽其能第35章 尴尬的霸权第136章 霸王硬上弓第14章 三足鼎立第35章 发展方向第27章 战略围剿第22章 风向转变第14章 拨开云雾第104章 速度竞赛第10章 女儿的支持第56章 由海向陆第146章 垫脚石第6章 管中窥豹第177章 争分夺秒第7章 拔起萝卜带出泥第107章 潜在危险第60章 军事变革第31章 两重天第53章 看不见的战场第66章 来龙去脉第97章 殊途同归第73章 新纪录第46章 好印象第25章 国家战略计划第63章 失控第141章 积重难返第36章 无声的决战第6章 会错意第58章 高端之争第128章 无价的经验第81章 化危为机第25章 无价的道义第72章 极限行军第3章 暗流
第101章 雷厉风行第19章 导弹突击第83章 中东攻略第16章 新闻战第48章 小内阁第101章 战略警戒第24章 骤变第13章 深入探讨第42章 联合国大戏台第83章 围歼第144章 信息第一第118章 关键的一小步第150章 利害关系第52章 传话筒第4章 你情我愿第72章 铁腕总理第65章 没有硝烟的战斗第16章 朝天子一朝臣第53章 不宣而战第15章 论争第118章 关键的一小步第108章 当机立断第40章 布局第153章 民族希望第56章 盛极而衰第5章 众望所归第57章 主动与被动第79章 硝烟再起第34章 艇长的选择第40章 难题第25章 迈向战争第147章 炮弹开路第42章 冷战阴影第41章 明争暗斗第36章 战争恶魔第1章 激活第72章 图兰风暴第146章 王牌对王牌第39章 以小时计算的决战第36章 无声的决战第50章 掌握主动权第105章 再赴战场第34章 偷袭得手第43章 军事政变第148章 技术与战术革命第12章 顺从第121章 见风使舵第63章 王牌的实力第34章 艇长的选择第4章 热点第112章 神出鬼没第86章 引子第91章 为决战做准备第21章 倒计时的信号第97章 争取主动权第5章 军火贸易第29章 稳定因素第40章 掉包第85章 争夺第一第54章 反省第36章 牵制力量第135章 加快步伐第26章 愈演愈烈第89章 快速突击第87章 杀心第5章 实力与信心第42章 人尽其能第35章 尴尬的霸权第136章 霸王硬上弓第14章 三足鼎立第35章 发展方向第27章 战略围剿第22章 风向转变第14章 拨开云雾第104章 速度竞赛第10章 女儿的支持第56章 由海向陆第146章 垫脚石第6章 管中窥豹第177章 争分夺秒第7章 拔起萝卜带出泥第107章 潜在危险第60章 军事变革第31章 两重天第53章 看不见的战场第66章 来龙去脉第97章 殊途同归第73章 新纪录第46章 好印象第25章 国家战略计划第63章 失控第141章 积重难返第36章 无声的决战第6章 会错意第58章 高端之争第128章 无价的经验第81章 化危为机第25章 无价的道义第72章 极限行军第3章 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