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若奸若忠

刘煦在切断了幽州军的运补路线以后,便忙不迭地派船返回辽东报功。公孙康、阳仪等尽皆大喜,便召群僚前来商议。那位韩耀韩之昱建言有功,被阳仪授予参军之职,亦得以列席。

众人分析是勋可能的应对策略,不外乎三条而已:一是全面撤兵,打通后路,则辽东之危暂时可解——不过阳仪并不希望见到这种局面产生,因为此前坚壁清野,虽然成功迟滞了敌军的前进速度,但也极大破坏了辽东的生产力,倘若不能重创是勋,放他全身而退,异日再来攻伐,恐怕辽东无力承当。

第二条策略,便是暂且退至辽隧固守,同时派遣兵马西去,或者召幽州留守兵马东进,希望尽快打通后路。公孙模建议,可以集中兵马,徐徐而前,以监视之,料想是勋粮秣不继,不敢贸然来攻。倘若幽州方面可以及时打通后路,我军重新退回襄平、首山固守不迟,倘若迁延时日,待其粮尽后退之机,便可全面出击,予以重创。

第三种可能性,是逄纪提出来的,他预料是勋将会留将守备辽隧,而自将主力北上,蹂躏玄菟。玄菟郡虽然未能坚壁清野,但本身存粮就不多,不怕是勋搜集完粮草以后,从北路直下辽东,估计也就多拖延几日,以待粮道通畅而已。公孙模再次建言出击,试攻辽隧,即便不能得手,也可切断辽隧与是勋主力之间的联系。到那时候,是勋坐拥数万兵马,所能周旋的只有玄菟一郡,粮食迟早会吃完的——“即可为吾所擒也。”

公孙模从初始就反对退守襄平。而想按照原定计划将战线推至大、小辽水一线,所以得着机会,就嚷嚷着要出战。

然而韩耀却仍然坚持固守襄平、首山一线。他反驳公孙模说:“敌众我寡,无险可恃,进则必败。不如退守,待其粮尽可自退也。为将者不可贪得,贪必覆军。”

逄纪瞟了一眼韩耀,心说这家伙究竟是啥来历,是啥想法啊,我还真是看他不透哪。

他一开始怀疑韩耀是是勋放回来的间谍。所以才先鼓吹幽州军势大,难以应敌,以沮辽东士气,然后又献坚壁清野之策,设故步自封之计。在逄纪看来。辽东的农业本来就不够发达,又正当春季,各县存粮数额有限,是勋数万大军即便因粮于敌,甚而搜集散民之谷,也不过锦上添花罢了,不可能依靠来彻底解决资供问题。所以坚壁清野,表面上可以迟滞幽州军的进攻。其实对于辽东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倒是公孙模提出以海船载兵,去偷袭是勋的后路。逄纪认为颇有几分胜算。可是他虽然盼着公孙家覆亡,却不便表现得太过明显,故此未加阻挠。

韩耀也没有阻拦公孙模之计,在逄元图想来,用意大概与自己相同吧——一是避免阳仪生疑,二是料想是勋早有防备。可是第一个没想到。是宏辅还真的中了计,第二个没想到。韩耀竟然反对出战。

幽州军千里而来,后路悬远。本就利于速战——是勋在抵达大辽水西岸之前,行军速度亦不为不快,逄纪是能够体味到的——而且即便没有十万大军,但谋划已久,料来所部相对精锐,正欲与辽东兵平原对决。韩耀起初的献策,还可以说为了弱化公孙家,如今形势改变,是勋期盼决战之心更为迫切,按道理说,就该怂恿辽东军撤守而进攻啊,怎么仍执著于固守襄平呢?

这人究竟是不是是勋派来的奸细啊?我怎么彻底瞧不清楚他的思路呢?

其实韩之昱根本没想那么多,他只是琢磨着,当日昌黎之败,幽州军的攻城器械非常了得,可见是君侯擅长攻城,那我就让辽东兵退回襄平,置之死地。至于决战不决战的……他脑袋里还真没有那根弦儿。

公孙模和韩耀互相诘难,公孙模是脑中有而口中无,不善言辞,韩耀是口中有而脑中无,根本缺乏清晰的思路,故此一时间竟然相持不下。公孙康和阳仪无奈之下,只得把目光投向了逄纪。

逄元图心说大好机会,我不能再闭口不言了,于是站起身来,朝二人微微一揖,回复道:“是勋此来,占据天时,而我得地利、人和,辽水以东,皆我故土,与之周旋不难,公孙将军所言是也。”他说只要进兵谨慎,见势不对即退回襄平,应该不会遭受什么挫折,但不管是勋退守辽隧还是北上玄菟,一旦粮尽而退,我方缺乏足够的准备,不能衔尾而追,却可能使他轻松逃回幽州去。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是勋根植幽州,时日愈长,则于辽东威胁愈大。况今主公抱恙,辽东人心难聚,若使纵敌,后日将更难抵御之。”要是公孙度还好好的,那没关系,是勋能在幽州生聚,咱就不能在辽东积累吗?但是公孙度病重,很可能即将迎来世代交替的混乱局面,倘若到那时候是勋再次挥军杀来,那又如何是好?

其实逄纪心里在说:升济老贼,你究竟啥时候挂啊?我还以为你熬不到是勋率部杀进辽东呢,没想到仗都打到这份儿上了,你吊着一口气就是不死……

最终公孙康采纳了出击的建议,即任公孙模为主将,率军二万西巡。逄纪自请为公孙模的参军,阳仪点头道:“若得元图相辅,是勋无奈我何也。”

逄纪微微而笑,心说我窝在襄平城内,便有千条妙计也无从施展,而只要一出了城,嘿嘿嘿嘿~~

那边韩耀返回宅邸,绕室彷徨,就想着赶紧把辽东军出击的消息传递给是勋,只可惜身边并无可用之人,唏嘘无耐,暂且不提。再说辽东军离开襄平和首山,缓缓西行,公孙模派出无数哨骑四下侦探,终于打听到是勋使郭淮守城,自己领兵奔玄菟去了。他找来逄纪商议,说我们是驻兵辽水岸边,切断是勋主力与辽隧之间的联系呢,还是尝试着去攻打一下辽隧城?

逄纪答道:“辽水两岸皆平川也,断其联络,何其难哉?不如往攻辽隧,若破辽隧,则是勋如罾中鱼、陷中兽也。”然后才出帐外,他便召来一名亲信,假扮哨骑,携带一封密信去寻是勋。

逄纪跟韩耀不同,客居辽东已有年许,加上早有反正之意,故而百计设谋笼络了不少的心腹,不愁无人可用。

于是大军涉渡小辽水,直逼辽隧。郭淮守备辽隧城,麾下兵将不过三千余,但他早就预料到辽东军有可能前来攻城,因此连日督促军民,掘土挖壕、抬石砌城,做好了死守的准备。等到辽东军开至辽隧城下,就连逄纪都不禁吓了一跳:“此城守将,心中大有丘壑。”这才多久啊,就把个辽隧修筑得如同金池汤城一般,比当日辽东方面想要据辽隧而守的时候,更坚固了十倍百倍!

公孙模骑马绕城而巡,也不禁有些肝儿颤,回来就问逄纪:“此城甚固,恐难克也。若顿兵坚城之下,而是勋自玄菟归来袭我之后,奈何?不如且退。”

逄纪心说我好不容易把你给诓来了,岂能容你说走就走?于是闭目沉思少顷,假装心算,然后回答道:“既已来此,若不攻即走,必伤士气,且为敌所笑也。何妨试攻之?前哨探所报,是勋在辽阳以北,将至候城,其途近三百里。若彼自大辽水放舟而下,则之辽隧之后,无以袭我;小辽水恐难容大军。若彼自陆上来,辽隧前往报警,再即掉头急行,亦须三四日。吾等不妨试攻辽隧两日,若不能克即退,未为迟也。”

方方面面全都计算到了,公孙模一听,确实是这个道理,于是下定决心,下令连夜打造攻城器具,明日一早便要猛攻辽隧城。

当然啦,布置攻城之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真要象是勋打昌黎似的,礟车、冲车、撞车、云梯一起上,以辽东军的攻城能力,没有三五天且准备不完全哪。公孙模不过要士卒伐来几株巨木,削尖其端,以车载之,作撞城之用,同时临时结扎些长梯出来而已。

这城要只是表面光,其实守将能力一般,守兵孱弱呢,不必太多攻城器具,直接蚁附而上,也能破城;倘若确实守备严密,守将又应对得法,那即便器械完备,也非十天半个月可以打得下来的,是勋就算乌龟爬也该回来了。所以,正如逄纪所说,咱就试攻两天,不行便退。

布置完毕,公孙模返回大帐,卸去铠甲,亲兵端上淡酒来饮了,便即躺卧欲眠。可是他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一恨辽东危殆,倘若主公无恙,又何至如此?再恨阳仪擅权而不知兵,自己多次建言从乐浪召柳毅归来,却全为阳仪所阻,此真奸佞也!三恨韩耀所知甚浅,偏偏能言会道,又讨得了阳仪的欢心,遂使局势混沌难明——他倒没怀疑韩耀是奸细。

好在尚有逄元图能为我谋划,希望明日可以顺利攻克辽隧吧,则是勋不死必遁,辽东可暂且无忧矣。只是……成功的可能性实在不大。

越想越是郁闷,当下披衣而起,便欲去巡行一回营寨。可是才出帐门,却突然听见有呐喊声从辕门方向传来,随即营中大乱,军士奔蹿,皆呼:“贼来斫营矣!”公孙模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未完待续)

第10章 离间江陵第8章 谋策定乱第24章 高陵之变第32章 海船入江第17章 摇唇鼓舌第22章 军泛马訾第8章 跨境追捕第20章 鞭长莫及第15章 人生易过第1章 辽东轶闻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3章 违天不祥第33章 孝即是忠第15章 黄须封侯第20章 冢子监国第16章 数算之道第23章 擒贼擒王第8章 一死人耳第1章 托孤之重第5章 卖官鬻爵第18章 文章魁首第25章 为公宣扬第8章 愿为云敞第14章 金商门外第29章 国乱先兆第17章 亡羊补牢第17章 火烧长安第7章 何必日正第26章 公仁伪书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章 布防关中第15章 窈窕淑女第17章 延年按剑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2章 尚书空台第8章 骠姚之业第31章 烈风袭寨第11章 捕风捉影第14章 敝帚自珍第9章 平州智士第17章 外御其侮第32章 海船入江第4章 不利曹氏第25章 汝国何在第29章 舌灿莲花第13章 舍卿其谁第7章 善战无功第28章 不征而征第24章 禅让风波第33章 先登者谁第30章 奉驾幸许第8章 单家俗吏第19章 黄巾渠帅第10章 为小儿欺第7章 魏亦有亡第1章 行猎上林第24章 高陵之变第14章 败得甚好第23章 元龙之谋第2章 初晤诸葛第11章 叔勉之心第7章 宛城宣诏第15章 扰会惊吴第6章 乐浪故人第2章 隆中之对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9章 天子之威第13章 坚壁清野第25章 后世之评第17章 火烧长安第7章 善战无功第15章 初攻邺城第23章 两重要隘第1章 天无形质第24章 风传虚证第5章 谷口设伏第4章 赤面之疾第26章 钓桥无益第34章 阵前车悬第29章 镇抚关中第16章 奋死报国第4章 孤屯义士第1章 益州内患第2章 雷霆手段第19章 编定魏律第21章 吾等何往第21章 诸葛连弩第27章 烫手山芋第7章 请杀孔融第26章 心丧三年第3章 秘计有三第7章 投刺自荐第26章 钓桥无益第8章 选士之策第30章 命中魔星第6章 自编自导第12章 悬危之势第9章 涢水之战第14章 李代桃僵
第10章 离间江陵第8章 谋策定乱第24章 高陵之变第32章 海船入江第17章 摇唇鼓舌第22章 军泛马訾第8章 跨境追捕第20章 鞭长莫及第15章 人生易过第1章 辽东轶闻第11章 科考之弊第13章 违天不祥第33章 孝即是忠第15章 黄须封侯第20章 冢子监国第16章 数算之道第23章 擒贼擒王第8章 一死人耳第1章 托孤之重第5章 卖官鬻爵第18章 文章魁首第25章 为公宣扬第8章 愿为云敞第14章 金商门外第29章 国乱先兆第17章 亡羊补牢第17章 火烧长安第7章 何必日正第26章 公仁伪书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章 布防关中第15章 窈窕淑女第17章 延年按剑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2章 尚书空台第8章 骠姚之业第31章 烈风袭寨第11章 捕风捉影第14章 敝帚自珍第9章 平州智士第17章 外御其侮第32章 海船入江第4章 不利曹氏第25章 汝国何在第29章 舌灿莲花第13章 舍卿其谁第7章 善战无功第28章 不征而征第24章 禅让风波第33章 先登者谁第30章 奉驾幸许第8章 单家俗吏第19章 黄巾渠帅第10章 为小儿欺第7章 魏亦有亡第1章 行猎上林第24章 高陵之变第14章 败得甚好第23章 元龙之谋第2章 初晤诸葛第11章 叔勉之心第7章 宛城宣诏第15章 扰会惊吴第6章 乐浪故人第2章 隆中之对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9章 天子之威第13章 坚壁清野第25章 后世之评第17章 火烧长安第7章 善战无功第15章 初攻邺城第23章 两重要隘第1章 天无形质第24章 风传虚证第5章 谷口设伏第4章 赤面之疾第26章 钓桥无益第34章 阵前车悬第29章 镇抚关中第16章 奋死报国第4章 孤屯义士第1章 益州内患第2章 雷霆手段第19章 编定魏律第21章 吾等何往第21章 诸葛连弩第27章 烫手山芋第7章 请杀孔融第26章 心丧三年第3章 秘计有三第7章 投刺自荐第26章 钓桥无益第8章 选士之策第30章 命中魔星第6章 自编自导第12章 悬危之势第9章 涢水之战第14章 李代桃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