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延年按剑

是勋既受曹洪所托,以是在朝堂上侃侃而谈,主要想说明两个问题。

其一,族诛之法乃秦代遗毒,大违儒家“亲亲相隐”的孝道原则,应该将之从刑律中剔除出去。他不便彻底否定封建时代的“连坐”原则,但请求一人犯罪,只坐一家,并且其亲人应该罪减一等,不当诛杀。

其二,曹楷年纪还小,曹苗、曹志亦然,还不具备完善的心志,不能跟成年人等同处理,起码你应该留他们一条活命,这才能彰显天子和朝廷的仁德——“汉以孝治天下,故天子之谥,每加‘孝’字也。然孝本为仁之体,以仁心待亲,是谓孝矣;仁为孝之延,斯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我朝当以仁治天下,推爱心,广恕道,自然黎庶安乐,社稷永固。”

曹髦天性淳厚,闻言不禁点头,于是乃以君命法外施恩,免三曹之死罪,皆贬为庶民,暂圈禁之,至于二王妻妾,有子者从子而居,无子者没为官奴,罚为掖庭苦役,但令有司不得无故折辱之。

鄄城王曹植谋逆,其人虽死,亦自宗牒中削名,并除封国。任城王曹楷年纪尚幼,因念其父曹彰有功于国家,乃使榆中王曹昂庶子曹虞——也就是曹髦的同父异母大哥——出继为彰子,仍守任城国。

是勋随即请奏:“此皆陛下之恩德也。然法自秦设,汉因陈之,本不合乎当世,先帝在时,即每欲删改之,以成《魏律》……”曹髦点点头:“此中书之事也,令公可自为之,奏朕颁行。”那你就组织人手去编写新的法律法规吧。

是勋闻言,略略一愣,赶紧说我中书台属员不足。事烦人少,请求陛下允准,扩大办事机构,增添办事人员。

他本是个不究细务之人。跟诸葛孔明完全走两个极端。名为中书令,其实并不怎么管中书台的细务,基本上大撒把,全都交给中书左仆射刘先、右仆射郑浑处理;实际上,是勋应该算是宰执联席会议的常务主席。只负首相之责。

可是中书台确实是事情多,衙门小,总共才一百来号人——不象尚书台,分管十二部,直接指挥各州、郡政事,不算外派机构就拉拉杂杂九百多官吏——刘先、郑浑他们往往忙不过来,还得经常跑来请示是勋。如今若再组个班子制定《魏律》,是勋想起来就觉头大,所以才请求增添人力。

曹髦闻言,双眉微蹙。沉吟不语。

为什么沉吟不语呢?原来他想起了崔琰的话。崔季珪与是宏辅非止有旧仇而已,二人在政治思想上也有着根本性的对立:首先是经学方面,崔琰一直觉得是勋歪解了老师郑玄的理论,想要把原本纯洁无垢、万世不易的儒家学说庸俗化、功利化;其次在施政方面,崔琰是传统士大夫,尚清谈超过实务,总觉得按照东汉初建时的法度略加修改,即可施于当今,对于是勋对国家体制、政府架构大动手脚异常不满。所以见天儿就在曹髦面前说是勋的坏话。

最终连曹髦听得都有点儿烦了,一甩袖子:“是令公所为。或有所未妥,然其忠心为国,先帝亦尝赞叹之也,朕不之疑。”

崔琰拱手道:“臣非因私怨而谤令公也。乃为国事,为陛下耳。昔伊尹佐商汤成王霸业,岂不忠欤?而放太甲桐宫;霍光辅昭宣造成盛世,岂不忠欤?乃废昌邑未央。且宣帝初立,以光陪乘,常感芒刺在背。今陛下见是令公,独无此憾耶?”

曹髦闻言,不禁沉吟不语,崔琰趁机更深入一步地说道:“古来贤君处上,群臣各安其职,国乃泰和;君若怠政,臣必各执一辞,党同伐异,社稷陵替。齐桓用管仲而霸,然仲止亚卿尔,高、国世臣,不能侔桓公;晋文统群贤而治,至晋襄乃命六卿,彼此倾轧,晋因是衰。君如干也,干壮而枝叶繁茂,历秋冬而可不死;若强枝弱干,必败无疑……”

倘若是勋在此,当场就会啐将过去——你丫是真不懂史,所以跟这儿胡沁哪,还是成心歪曲事实?哦,只要君权凌驾于臣权之上,自然国家安泰,一旦颠倒,国家必亡?那伊尹辅殷、霍光辅汉又怎么解释?即以齐桓事论,管仲名为亚卿,其实相也,上卿高、国能压制得住他吗?再说晋事,公室衰颓、卿大夫掌控国柄,在当时本为常态,乃分封之过,跟君臣之间执政权力的大小有多大关系?

其实崔琰也不算无知,也并非扯谎,以这年月的士大夫而论,能够有这点儿见识就算挺正常啦,蒙是勋蒙不了,蒙曹髦可是白玩儿的。再说曹髦屁股就坐在皇位上,崔琰说只有皇权彻底压制住臣权,才能够稳定国家,这话曹髦肯定听得进去啊。

崔季珪以史为证,一步步说到了汉初:“汉之肇建,萧、张、曹、周等功臣得力大焉,乃不得不与之共治。逮之汉武,初设内朝,外制丞相,以大君权,遂能北逐匈奴而南收岭表,汉之盛焉,莫之可比。后世因之,乃有昭宣之治、明章之盛。今吾魏初立,亦以显爵、高位、实权以酬功臣,然不可为万世法也,陛下当渐收权柄,以期永年……

“然是令公为先帝做制度,大广臣权而侵君柄,裁削内廷而实外朝,混乱社稷以媚功臣,臣窃以为不可。人心无可测也,君子但见所行,不妄度人心,臣不敢云令公为不忠矣,然其所行实有亏也,乃斗胆以谏陛下。若使外朝势盛,则汉惠受制诸吕,汉文委政周、陈,汉武恚怒窦、田,其事或当见于吾魏,则陛下欲绍继先帝之业,成辉宏大志,为万世所尊慕者,难矣哉!”

传统的儒家士大夫,其最高政治理想就是君王垂拱而治,贤臣实理国家,其实所谓的“虚君”思想很早就已经萌芽了。因为君王主要是社稷的象征,故此代代相传,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你保不准会养出什么奇葩来。若是君权过大,一旦出个昏君,士大夫想要救国都搭不上手去——出暴君更惨,士大夫也将如同平民百姓一般朝不保夕矣。而臣僚大多是非世袭的。只要机构稳定,运转正常,自然能够涤浊扬清,把贤人拱上高位,如此国家便可安泰。

当然啦。一旦官僚机构出点儿问题,士大夫们往往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推举贤人,而是请君主仲裁,就基于这么点儿传统惰性,他们也不会真愿意搞“虚君”那一套。

所以说是勋如崔琰所言“大广臣权而侵君柄,裁削内廷而实外朝”,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故而新定制度,就连陈群那种彻底的保守派,都只在枝节问题上跟他起龃龉。大方向上并无异言。对于官僚士大夫来说,内廷那些都不是官,非自家同类也,只是君主的私人,而一旦内廷权重,君主用私人用顺手了,那什么外戚、宦官都会骤登高位,东汉朝因此而败,这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只是倘若人人都能明确自己的屁股位置,无人叛逆自身阶级或者阶层。世界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纷争和动乱了。崔琰同样是士大夫,但他的观点就与是勋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自身阶层的叛逆者——因为儒家讲究君臣父子,天然有序。那么居高位者自当掌权,居下位者只该遵令执行,也便顺理成章。合着不能老爹光主祭祀,表面尊崇,其实儿子们都不听他的话呀,那家族还能管理得好吗?同理。若君主无权,移之于下,那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领导啊,各说各话,国家还能治理得好吗?

再说了,崔琰如今身在内廷,他当然希望自己这个秘书监掌握实权,而不仅仅只是君主和中书台之间的传声筒啦。

所以才长篇大论地劝谏曹髦,说是勋制定的那一套制度根本上就有差误,长期运行,对国家绝无好处。陛下您如今年纪还轻,只能放任臣子们掌控国家,可你终究是要成年的啊,一旦亲政,结果发现自己手头权力已经被瓜分得七零八碎了,到时候你能够忍么?

我不敢说是勋不忠心,但我不认为他的施政理念完全正确,希望陛下您能够明见我的忠诚,睁大眼睛瞧瞧是勋究竟做了些什么,好寻找机会“拨乱反正”,使国家体制真正走上康庄大道。

曹髦沉吟良久,微微点头:“卿所言亦似有理,然则当如何做耶?即收外朝之权归之内廷耶?”崔琰说您绝不可心急,急必生变——“昔霍光之废昌邑,昌邑果失道耶?其世即多有疑霍光专权陷主者。臣亦不敢云霍光不忠,唯昌邑性急,才入未央便大用私人,光恐政乱,故乃放之。‘治大国若烹小鲜’,若骤更制度,人心必乱,人心乱则新政不行,新政不行则群臣疑主,国焉得治?当觅良机,徐徐侵削外朝之权,以归政陛下,自然群臣不怨——则是令公便欲为霍光,安可得耶?”

说到这里,匆忙又补上一句:“霍光非敢妄行,实受田延年怂恿也。即是令公无擅权心,群僚中得无一二田延年乎?”

史书记载,昌邑王刘贺乱政,霍光也拿他没招,只是满腔忧愤而已。大司农田延年却站出来挑唆霍光,说:“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然后又拿伊尹放太甲于桐宫的前例来说事儿。霍光这才召集百僚商议,提出废黜刘贺,大家伙儿全都惊了,还没人表态呢,田延年又跳出来了,而且“离席按剑”,故意责难霍光,说你受先帝重托,难道就眼睁睁地瞧着皇帝胡作非为吗?“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并且威胁道:“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崔琰补充这一句,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猜忌是勋之用心,没暗示他跟霍光似的,既有废主之力,也有废主之意。但若陛下您真的因为操之过急,夺权不成反而乱政,到时候群臣尽皆离心,说不定就会有人仿效田延年一般跳出来啦,到时候是勋欲不为霍光而不可得矣!

崔季珪确实聪明,他知道必须先把自己的态度摆正,要是让曹髦疑心自己是因为私怨而特意诽谤是勋,那此前的种种说辞都将化为流水,皇帝再也不会相信自己啦。

果然曹髦因此深信崔琰之语,所以今天是勋一提要再扩大中书台的规模,就不由得他不愣神儿了——曹髦心说我还想逐步削弱外朝权柄呢,你倒好,还打算扩充自家班子……这可不成,朕坚决不能答应!未完待续。

шωш¸ тt kan¸ C〇

第17章 莒县奇案第32章 海船入江第15章 生而异象第4章 西走而王第4章 真正小人第15章 生而异象第22章 国中无将第14章 龙旗九旒第29章 律有明文第5章 渭水鲤脍第12章 何必当初第23章 岂可无马第5章 寿春城下第3章 军中校事第18章 工人运动第29章 国乱先兆第25章 鄠县落凤第6章 自编自导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8章 天命何在第24章 兖州叛将第29章 降汉降曹第13章 族内之争第11章 首鼠两端第37章 心大志广第16章 阳平之战第18章 扣舷独啸第19章 流血五步第21章 家国国家第6章 欲言南事第1章 天无形质第4章 梦中杀人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5章 名王为质第28章 诛心之论第10章 西行取经第22章 军泛马訾第13章 郊祀天地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9章 覆盖攻击第26章 君权相权第31章 以竹为炮第10章 翻供之谜第38章 须三万金第26章 酒泉烈女第6章 欲言南事第13章 违天不祥第8章 志不可夺第1章 行猎上林第19章 屈身蛮夷第15章 初攻邺城第19章 成阳粮运第29章 难为田横第22章 飞将奄至第29章 舌灿莲花第16章 城下轒辒第34章 阶级斗争第5章 幽州之战第8章 徐方名士第2章 安贫守贱第14章 无奈窃国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8章 姻戚之重第6章 平春豪强第15章 烽烟四起第7章 何必日正第7章 善战无功第18章 我能兴郑第15章 窈窕淑女第4章 例不可开第9章 建藩封国第29章 太公封齐第1章 劫后新生第24章 孱陵惊魂第21章 死生之间第18章 扣舷独啸第5章 大国小鲜第14章 未之闻也第28章 邺下舌战第24章 城上易帜第34章 锦衣马超第33章 先登者谁第4章 攻心之计第27章 思虑操劳第11章 观其决断第22章 革命宣言第4章 赤面之疾第11章 借胡杀人第7章 欲取先与第8章 谋策定乱第24章 要当磔也第12章 何必当初第27章 来何迟也第10章 枭雄之死第5章 渭水鲤脍第29章 人亡政息第18章 置之死地第2章 飞龟舞蛇第32章 曳尾泥涂第1章 益州内患
第17章 莒县奇案第32章 海船入江第15章 生而异象第4章 西走而王第4章 真正小人第15章 生而异象第22章 国中无将第14章 龙旗九旒第29章 律有明文第5章 渭水鲤脍第12章 何必当初第23章 岂可无马第5章 寿春城下第3章 军中校事第18章 工人运动第29章 国乱先兆第25章 鄠县落凤第6章 自编自导第30章 入其彀中第28章 天命何在第24章 兖州叛将第29章 降汉降曹第13章 族内之争第11章 首鼠两端第37章 心大志广第16章 阳平之战第18章 扣舷独啸第19章 流血五步第21章 家国国家第6章 欲言南事第1章 天无形质第4章 梦中杀人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5章 名王为质第28章 诛心之论第10章 西行取经第22章 军泛马訾第13章 郊祀天地第30章 用武之地第19章 覆盖攻击第26章 君权相权第31章 以竹为炮第10章 翻供之谜第38章 须三万金第26章 酒泉烈女第6章 欲言南事第13章 违天不祥第8章 志不可夺第1章 行猎上林第19章 屈身蛮夷第15章 初攻邺城第19章 成阳粮运第29章 难为田横第22章 飞将奄至第29章 舌灿莲花第16章 城下轒辒第34章 阶级斗争第5章 幽州之战第8章 徐方名士第2章 安贫守贱第14章 无奈窃国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8章 姻戚之重第6章 平春豪强第15章 烽烟四起第7章 何必日正第7章 善战无功第18章 我能兴郑第15章 窈窕淑女第4章 例不可开第9章 建藩封国第29章 太公封齐第1章 劫后新生第24章 孱陵惊魂第21章 死生之间第18章 扣舷独啸第5章 大国小鲜第14章 未之闻也第28章 邺下舌战第24章 城上易帜第34章 锦衣马超第33章 先登者谁第4章 攻心之计第27章 思虑操劳第11章 观其决断第22章 革命宣言第4章 赤面之疾第11章 借胡杀人第7章 欲取先与第8章 谋策定乱第24章 要当磔也第12章 何必当初第27章 来何迟也第10章 枭雄之死第5章 渭水鲤脍第29章 人亡政息第18章 置之死地第2章 飞龟舞蛇第32章 曳尾泥涂第1章 益州内患